高考历史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大题精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7759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5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大题精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大题精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大题精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大题精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大题精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大题精做.docx

《高考历史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大题精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大题精做.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大题精做.docx

高考历史专题03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大题精做

专题03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1.(2018年江苏卷)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

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

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

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

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

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

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

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

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

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

(1)不同:

第一次:

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

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

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略。

【解析】第

(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可以得出,从文化区域的角度看,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是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融合是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三次融合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名师点睛】本题以中国文化的三次融合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契合了弘扬传统文化和发扬伟大民族精神的热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不仅是化人之本,也是我们能够自信的底气所在。

本题将伟大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融入考试内容中,增强了试卷的精神感召力,发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引导学生感悟民族精神,增进文化认同,礼敬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从核心素养上看,本题考查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尤其是第

(2)问,在强化能力考查的基础上,体现了鲜明的创新导向,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激发想象力和思想张力,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多角度考查了多种素养和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

2.(2015年江苏卷)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

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

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

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

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

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

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

【答案】

(1)因素:

充分保留传统;合理选官;实行德政;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

制度: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作用:

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

原因:

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3)特质:

延绵不断(尊王传统);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2)问,第一小问“积极作用”由材料二中的信息“理学家……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即可得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的结论;第二小问“原因”可从佛道思想对儒学的挑战、宋明理学家的创新等角度思考作答。

第(3)问,据材料一“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得出延绵不断(尊重传统),据材料二“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得出兼收并蓄(与时俱进)的特点。

【名师点睛】在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实际过程中,绝大部分的学生可能会选择先读材料,再读问题,然后再带着问题重读材料,其实这是不可取的。

更明智的方法应该是:

先阅读材料解析题的设问,后带着问题读材料。

这样做使得学生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具备了目的性。

在有目的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我们进行的阅读要仔细,要根据设问理解材料。

我们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找出与“问题”相关的关键信息,即“处理材料”的过程。

必须学会从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中寻找解答设问的切入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为我们下一步将材料关键信息与教材相联系打下基础。

3.(2018年山东日照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火药及火药武器,但是,16、17世纪欧洲造出来的火炮和燧发枪从工艺和爆炸性上远远高于中国。

17世纪英国的波义耳提出了化学概念,1789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清晰阐述了质量守恒定律,同年他的《初等化学概论》一书出版,列出了33种元素以及化学方程式。

1825年,歇夫列里提出了黑色火药的化学反应式:

2KNO3+3C+S=K2S↓+N2↑+3CO2↑,据此配制火药的最佳比例为:

硝74.84%、硫11.84%、炭11.32%。

英国按照这个方程式配制的炮用火药比例为74.84%、硫11.84%、炭14%;枪用火药比例为硝75%、硫10%、炭15%,无论哪种配方,爆炸力都大于中国清朝仍在使用的传统配方:

硝80%、硫10%、炭10%。

——摘自许春风《谈对必修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

提取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联系时代背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举例:

科技发展受制于社会环境。

16~19世纪,火药的不同发展状况是中西方社会发展状况的缩影。

明中期以后至清前期,中国专制集权政治,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生产方式的落后,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制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使中国科技难以实现向近代科技的过渡。

16世纪以来,思想解放运动不断推进,民主政治逐步确立,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的开展,都刺激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因此,社会各领域的落后制约了科技发展,导致了中国的落伍,成为近代中国灾难的根源。

【名师点睛】全面理解中国古代科技

(1)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①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

中国古代科技严格地讲是经验科学,主要表现为将人类同自然界长期斗争的经验进行积累、整理。

②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

中国古代科技善于全面观察现象,直接从这些现象中进行总结,在揭示现象背后的原理方面很薄弱。

③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

中国古代科技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总结,实用性强,缺乏理论概括和分析。

④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主要服务于农业。

(2)中国古代科技没能转化为近代生产力的原因

①经济上:

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应用达到较大规模,从而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应有的土壤。

另外农民贫困、国内市场狭小以及剥削者买田置地,束缚了手工业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

②政治上:

腐朽的封建剥削制度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思想上:

文化专制使大量知识分子脱离对自然界的观察研究。

④教育上:

封建教育以儒学为内容,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

⑤外交上:

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失去外贸主动权,隔绝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4.(2018年湖南衡阳高三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元时期的科技和艺术图片

材料二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

天理是公道与良知。

朱熹说:

“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

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

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子正在君王心术上已受蒙蔽。

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摘编自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三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反映宋元时期科技、艺术在服务对象方面的共同特点,分析此特点对科技和艺术发展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论证材料三中陈寅恪先生的观点。

【答案】

(1)特点:

科技和艺术的服务对象日益大众化(平民化)。

影响:

有利于实用科技的普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艺术形式的多元化,丰富了广大人民的精神生活。

(2)进步之处:

理学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主张力行,具有务实精神;肯定人的正常欲望,反对奢靡之风。

(3)观点:

宋朝是华夏民族文化发展的高峰。

论证:

科技上,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的广泛使用;文化上,宋词繁荣,文化多元,绘画艺术兴盛;思想上,宋明理学影响深远。

5.(2018年河南洛阳高三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很早就以农为本,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得相当早而且成熟。

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其中不少包含着数学知识。

据战国时成书的《考工记》记载,那时人们在制造农具、车辆、兵器、乐器等工作中,已经对角的概念有了认识并能加以应用……但也反映了这种认识的原始性和局限性,反映了中国古代对角的数学意义的不重视。

面积和体积计算与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度量衡制度的完善直接有关。

先秦重要典籍《春秋》记载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开始按亩收税,产十抽一,这说明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已经有丈量土地以及计算面积与体积的方法……中国古代数学不同于希腊古代数学,它不是建立在逻辑演绎基础上的概念思维系统,而是一种非演绎的算法理论。

——摘编自卢嘉锡、路甬祥主编《中国古代科学史纲》

材料二13世纪,游牧民族带着从中国中原地区学会制造的火药火器席卷欧洲。

到16世纪,中国人已经开始接受从欧洲回流的火器制造技术,但遗憾的是,未能在技术上实现更高的超越。

不但如此,中国的火器制造技术如这个古老帝国一样开始变得停滞甚至衰落。

倒是火药和火器在改变欧洲战场的同时,也改变了这个大陆长久以来受游牧民族威胁的历史,进而开始让他们带着被自己日益完善的火器,开始了对整个世界的入侵和征服。

这个暴力的过程改变了欧洲本身,同样也改变了整个世界的进程。

——摘编自蔡伟《改变欧洲历史的中国火药火器》

(1)根据材料一,以中国古代数学为例,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中国的火器制造技术如这个古老帝国一样开始变得停滞甚至衰落”的社会原因。

“这个暴力的过程改变了欧洲本身,同样也改变了整个世界的进程”的本质含义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技的认识。

【答案】

(1)特点:

起源早且长期领先世界,涉及领域广泛;产生于农业、手工业生产中并服务于农业、手工业生产;侧重于具体应用而不是探求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

原因: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繁荣;农本思想。

(2)社会原因:

专制主义的强化;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儒家思想追求和谐、和平的理念;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

本质含义:

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推动新航路开辟和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世界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

(3)启示:

科技作用的发挥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科技能够加速社会发展,也有可能破坏人类文明。

(2)问,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二中的“16世纪”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得出答案;第二小问,要从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全球化、文明史观等角度思考。

第(3)问,从科技作用的发挥与社会环境、社会发展关系的角度作答。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儒学在学术上充满创造力,在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其表征却是对古代思想遗产的增殖,因此,人们称它是“新传统主义的”。

尽管许多领袖人物致力于伦理学和形而上学,宋代儒学却并不局限于哲学,其哲学成就也并不局限于某个占统治地位的学派。

——摘编自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

材料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而宋代则是发展的高峰。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指出: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考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焦点就在宋代。

不管在应用科学或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摘编自王星光、张达《试论宋代科学技术兴盛的原因》

材料三由于宋代知识分子的特殊地位和心态,以及对政权的依赖,他们情知唐诗已是难以企及的巅峰,在沉重的心理压力下,遂借才学与机智把诗写得深奥含蓄,将唐诗的丰腴、蕴藉、通脱、旷达和充满清韵,顿时化作瘦劲、深刻、曲折、精细而富于哲理。

然而宋人仍于心未甘,于是另辟蹊径,在作为“诗余”的词上寻求发展和创新,果然闯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摘编自王炯华、盛瑞裕等主编《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儒学的特点。

(2)材料一、二有何内在联系?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词快速发展的原因。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宋代思想文化的认识。

【答案】

(1)特点:

充分吸收前代思想文化成果并有所创新;包罗广泛,海纳百川,终成官方正统。

(2)联系:

互为条件。

理由:

宋代儒学家具有一定的批判思维,为科技发展注入了精神活力;宋代科技发展推动儒学与时俱进。

(3)原因:

宋代知识分子具有创新精神;宋词能迎合市民队伍不断壮大的需要。

认识:

宋代思想文化既具有内敛性,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宋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速发展期。

第(3)问,第一小问,从社会需求以及知识分子创新的角度作答;第二小问,从宋代思想文化的开放性以及文化繁荣的角度作答。

【名师点睛】不同时期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

(1)春秋战国时期:

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2)秦汉:

国家统一,生产力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为秦汉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赋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体,数学、中医、造纸等成就一脉相传,不断发展。

(3)隋唐:

盛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学艺术全面辉煌,同时社会步入正轨,法度规范成为普遍的社会需要。

中唐以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痛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

(4)宋代:

随着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发展壮大,韵律极严的诗歌已不能充分表达人们更加丰富的思想感情;另外,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一些作家转向于词这种更能抒发感情的文学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爱国主义精神。

这样,宋词便得到了快速发展。

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

(5)元代:

元代统治者废除了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将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

知识分子仕途无望,转向戏曲创作,为元曲的产生和繁荣提供了条件。

(6)明清: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出现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说。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战国到汉代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高峰,以伤寒、杂病和外科为代表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举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法则等,在医药典籍中都有了明确具体的论述。

隋唐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二次高峰,唐代“太医署”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校,唐朝成为东亚医药的中心。

宋朝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有记载的名医多达数十位,民族医学奋起为中国传统医学注入了新活力。

明代中国早于西方发明了预防天花的种痘技术,清朝时中医已形成了一个系统的辨证体系。

——摘编自常存库主编《中国医学史》、李经纬等主编《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

材料二在黑死病肆虐时,大约有1/4到1/3的欧洲人口死于这场灾难,一些人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而发展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

15—17世纪,人们在抗击黑死病时所采取的一些卫生措施,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西医逐渐发展起来。

鸦片战争以后,西医大规模传入我国,中西医论争逐渐兴起,前期争医术为主,后期争医政(人员、经费、地位)为主。

一些人士批评中医不清人体结构,管理松散,肯定西医考试录取医生,精于解剖。

李鸿章认为中西医方法论不同,医药有别,希望“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

19世纪末《中西医粹》《中西骨格辩正》《中西汇参铜人图说》等著述相继刊出,1910年中西医学研究会成立,“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

——摘编自王旭东等《世界瘟疫史》、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医学成就,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疾疫对近代西方社会的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中国近代“中西医论争”的现象。

【答案】

(1)成就:

领先世界,著作丰富;惠及周边,影响深远;体系完整,名医辈出。

举例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

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原则的医学专著,是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

(2)影响:

造成了人口减少、经济破坏和社会动荡;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兴起;推动了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促进了相关科研的发展。

(3)本问为开放性设问,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可参考“高频答题术语”〕

背景:

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或西方近代医学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医学形成挑战)。

内容:

中西医学理论、方法的不同;主要是医术、医政的争论。

影响:

有利于思想解放,有利于中西医融合和中医现代化。

(2)问,根据“大约有1/4到1/3的欧洲人口死于这场灾难”得出造成了人口减少、经济破坏和社会动荡;根据“一些人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而发展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得出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兴起;根据“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得出推动了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黑死病的研究促进了相关科研的发展。

第(3)问,先叙述“中西医论争”的内容,再对争论进行评价。

内容可根据材料进行概括,评价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争论的原因及影响。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嘉靖、隆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一批艺术家对昆腔进行了成功的改革和创新……吸收北曲“转喉押调”“字正腔圆”的长处,注重“布调收音”……将弦乐带入了昆腔。

材料二隆庆末年,魏良辅的弟子梁辰鱼首次运用革新的昆腔创作了传奇《浣纱记》,将昆腔推上戏曲舞台。

……此后许多文人学士争相用新昆腔编写传奇,到万历末年达到“四方歌曲必宗吴门”的地步。

昆腔传入北京后,立即获得统治者和文人墨客的宠爱,并取代当时活跃在京城剧坛上的弋阳腔,赢得“官腔”的称号。

在明末,昆腔成为第一大声腔和全国性的大剧种。

清初,昆曲的名称产生了。

——摘编自《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魏良辅为首的艺术家在昆腔上借鉴北曲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昆腔能成为第一大声腔和全国性的大剧种的原因,并指出昆曲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

【答案】

(1)表现:

在曲调演唱上吸取北曲长处,形成“水磨腔”;在曲调运用上,借鉴北曲结构严谨的长处,克服南曲不重视音律的缺陷;在乐器伴奏上增添弦乐伴奏。

(2)原因:

艺术家的改革和创新;统治者和文人墨客的支持;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明代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地位: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

【名师点睛】原因、背景、条件类设问的特点及答题技巧

一、题型特点

1.概念点读

(1)“背景”是指对事态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2)“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某一事件发生的条件。

(3)“条件”是指制约、影响事物发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诸因素。

2.该类设问的两种类型

(1)限定性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

原因是什么等。

(2)宽泛性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素有哪些等。

二、答题技巧

1.宽泛类设问

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

想文化等方面思考。

(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

(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

(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2.限定类设问

(1)根本原因:

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

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一切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

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2)主观原因:

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或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方针以及统治者的作为等方面

进行思考。

(3)客观原因:

一般从自然或社会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