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发学校生活资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7538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开发学校生活资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如何开发学校生活资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如何开发学校生活资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如何开发学校生活资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如何开发学校生活资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开发学校生活资源.docx

《如何开发学校生活资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开发学校生活资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开发学校生活资源.docx

如何开发学校生活资源

如何开发学校生活资源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从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的定位看:

道德存于儿童的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

因此,学校生活是课程的源泉。

2、从实施课程的手段来说:

课标强调对生活的回归,关注儿童的现实学校生活,挖掘儿童的现实学校生活,拓宽了教学空间。

因此,学校生活是成长的舞台。

3、从学生学习的现状看: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的时间在学校,在家的时间很少,而且大部分是用来休息。

因此,学校生活是学生的主要生活。

二、研究的目标

    1、理论目标:

探讨如何开发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学校生活资源,重点揭示开发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学校生活中的教学资源的价值、内容、思路和教学运用模式。

拓宽道德教育的途径;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2、实践目标:

①通过实验使学生更好地形成正确的生活、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学习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

②着力研究如何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培养一、二年级学生愉快、积极地生活。

       ③加强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对课改的认识,初步形成有教无痕、润物细无声的教学特色。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

(一)学生现状及教材分析

本项实验的对象都四年级学生,都是天真活泼,而又懵懵懂懂,对学校生活非常向往,可是对学校生活是一无所知,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集体观念等都有待于提高。

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教材,它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生活德育论”为理论基础,树立了新的教材功能观,同时该教材编排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注重和突出基础性文明行为习惯和良好意志品格的教育;教材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活动性等等。

但是这套教材只是呈现给我们一个例子。

事实上,我们用这套教材存在着区域性,我们的孩子有自己的特点等,因此给我们留了很大的余地,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生活创造文本,挖掘学生生活资源。

(二)实验过程

1、实验教师的学习。

实验教师除了积极参加省、市、县等各级各类新课程的培训,建立新理念。

我们实验老师还制定了学习计划,每周三学习新课标及《小学德育》、《江苏教育》、《小学科研》等杂志,平时自学理论并做摘录卡。

用新的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为能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储备足够的能量。

同时还向身边的同行学习,在小组内看录象,上微型讨论课。

请专家作理论上的培训,实践上的指导。

2、熟悉新教材内容、编排体系。

实验老师提前学习教材,挖掘教材上的资源,制定最初的开发利用计划(见课题资料)。

3、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发与利用学校生活资源。

平时做一个有心人,观察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生活,积累生活原型。

4、组织活动,在生活中活动,在活动中生活。

努力体现活动的生活性,教育的无痕性。

(三)实验措施

1、课前钻研教材收集专题材料。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跟课文内容相关的素材;教师做一个有心人随时拍下有关镜头,记下实验案例;记录下学校活动情景;整合学校的各项学生道德规范条例等等,实验为活动的开展准备丰富的生活材料。

2、设计活动方案。

把课前收集到的生活素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机地渗透到教材中,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方案。

3、组织活动。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给学生提供了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反思自己的所为,规范行为。

4、课外延伸。

贯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与班队活动,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进行道德行为训练,促进“知行统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课后反思。

我们要抓住获取课中出现即时最真实最宝贵课程资源,进行反思,创造性地再利用。

6、评比整合。

第一把老师设计的好方案整理收集成册,成为教学的资源。

其次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优。

对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进行评优,这样进一步监督促进学生的行为。

(四)开发途径

1、学生自身是最直接的资源。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范例,把握其设计意图,开发学生自身的课程资源。

叶圣陶早就说过:

教材无非是例子。

只有我们吃透编者的意图,把我们自己的学生的生活事例有机地组合进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主阵地作用,才能真正激起学生的兴趣。

特别有些教材呈现的内容很难实际操作,我们应随机应变,根据自己班内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设计活动方案,开展游戏。

在课堂上让学生现身说法,更多地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活动中,寻求自我展现才能的机会,真正经历了体验,从中感悟,获得快乐。

进而拓展到家庭、社会生活中去。

2、教师是最丰富的资源。

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

她还为学生创造探索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记得上海有位名教师,她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教学理念:

让懒惰的老师培养聪明的学生。

乍一听你可能觉得她是不是说错了,细细一品味还真有道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习的过程还需要学生自己去摸索、去探究,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真正掌握科学的、自主的、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

我们教师不能把课程窄化为“学科”、“教材”,只根据教材、教参按部就班,而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大胆创新,大胆放手,教师扮演导演的身份,引导学生课前走进生活收集资料,引发自己的探索的欲望,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并创设一个生活化的课堂情景,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不断地获得正确的道德知识,培养正确的是非能力,而且把学到的知识拓展到生活中。

3、校园活动是最广泛的资源。

校园里最广泛、最普及的教育形式是活动,这是学生自己的活动,喜爱的活动,也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是我们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品德与生活》最有力,最广泛的生活资源。

像大队活动、、红领巾广播、晨会,还有读书活动、体育活动等等这些孩子身边的事都是我们《品德与生活》所要呈现、教育的问题,都是坚实的道德素材。

把他们根据优先和适合原则(即优先选取学生需要学习的和学生的共性和个性的资源)恰如其分地引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来,与学生发生互动,又从课堂内延伸到活动中,最终体现课程资源的价值。

4、学校常规是最平凡而最有价值的资源。

学校可以说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常规本身就是规范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做人。

它是处处存在,时时陪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同时,我们的《品德与生活》恰恰是教会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生活。

因此,它是平凡而又最有价值的资源。

其实在每堂课中都涉及到常规,我们每个老师都在进行训练,问题如何有效地进行。

平时我们做一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学生的举动,积累原始材料,把这些原始材料进行整合,在课堂上呈现出来,或由学生表演,或展开讨论,或拍成录象,或制作成课件等等,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生活。

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落到实处进行训练,让学生养成自觉纪律,进行自我教育。

还有学校的六项流动红旗,一日常规评比等都被实验组进行开发,引进课堂,并延伸课堂,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5、各科教学资源是最有利的资源。

    学生的学习不是孤立的,各科的教学是相通的,都担负着学生的品德教育,都是为了学生今后更好地发展。

特别新课程的开发,本身已注意到了课程安排的相通性。

因此我们可以互相沟通,取长补短。

比如在我们在教学“走进秋天”这一主题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我们组织学生写一写“秋”,画一画“秋”,唱一唱“秋”。

6、学生实际生活的困难是最珍贵的资源。

《品德与生活》的目的就是为学生的生活服务,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

因此,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的困难是我们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的。

因此我们把这一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我们实验的最重要的环节。

我们在进行备课时,首先调查学生在生活中的困惑。

一般采取平时观察记录,与学生谈话,家访,教师之间的交流等等调查积累学生生活中的困难,为教学准备第一手材料,以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真正做到帮助学生。

当然好的现象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因为是学生自己的事例,是学生中的榜样,更具可信性,更具说服力。

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我们在使用现有资源的同时,还能不断地发现、利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资源,并创造新的资源。

四、结果与分析

上述的模式、资源开发途径通过实践的检验,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同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实践成果

1、    构建了生活化的课堂

在课题研究课《小手拉小手》后,就课堂教学进行了调查,问卷收到22份

问题    开发与利用生活资源    对品德教育是否有效    活动性    教材与儿童的生活的联系    对儿童已有生活经验    关注儿童即刻生活    解决生活困难    适合现实的孩子    对生成资源的利用

    18份很好    16份很有效    18份很强    20份内在有机    20份很重视    22份关注    19份解决恰当    20份适合    15份充分利用

    4份一般    6份有效    4份较强    1份有一定的联系    1份注意了但不重视        3份效果不明显    2份还可以    7份注意到没利用好

从表中可看出大部分教师认为

第一、品德教学能从生活实际出发,活用了教材。

第二、课堂重视了生活,能从学生原生态的生活中提取素材,并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真正帮助了学生。

第三、重视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感受。

有效地开发了学生需要学习的生活资源。

但由于学生是有差异性的,他所反应的情况是各种各样,很多时候老师不能抓住即刻,拿出最有效的方法,有的问题延至课后,效果就不同了。

不难看出课堂教学回归了儿童生活,创设了儿童乐于参与、激发感悟的情境,给了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并注重了课堂的生成资源。

2、    学生真正喜欢上《品德与生活》

在“我与老师说说悄悄话”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说喜欢《品德与生活》,他们说:

《品德与生活》课带给了我们很多欢乐,在其中照到了自己,在游戏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及做人的道理。

事实就是这样,学生一有空就拿起《品德与生活》书作为课外书一遍又一遍地欣赏。

学生在调查卷中都提到学了这门课程对自己的生活很有帮助,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有很大的收获。

看来学生已完全把自己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自觉地融合在课程中了。

在调查卷2中:

“你喜欢在品德生活课前收集有关资料吗?

为什么?

课后能把你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吗?

举例说说。

”中,30%的学生说非常喜欢,65%的学生说喜欢,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因为家里条件不允许才说不怎么喜欢。

学生喜欢的原因可归结为:

上课更主动点;自己收集的内容印象更深;在课堂上我更活跃,游戏会更丰富,活动更精彩;在收集的过程中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等等。

从这些语言中不难看出,学生是真正喜欢上了这门课程,而且全身心地投入。

3、    孩子的道德素养提高了

家长眼中的孩子(30份):

家长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变得爱学习、爱生活,并且不管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初步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评价内容    A    B    C    评价内容    A    B    C

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生活活动。

    20    8    2    会与别人讨论商量问题。

    22    6    2

能和小朋友一起愉快地活动。

    24    4    2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19    9    2

会主动查找活动资料。

    19    6    5    能主动帮助别人    18    8    4

在平时生活中解决一些小难题。

    17    8    6    爱学习并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17    8    5

热爱家乡,喜欢大自然。

     22    5    3    能主动询问、查找所需的资料。

    18    8    4

在生活中有错就改,不任性。

    15    9    6    能主动关心父母、尊重别人。

    20    7    3

《品德与生活》中的我(30份):

我喜欢〈品德与生活〉,它是和我一起成长的好伙伴。

它让我变得更自信,更爱身边的人,更爱学习。

评价内容    A    B    C    评价内容    A    B    C

我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生活活动    22    8        我会与同学讨论商量问题    21    7    2

我能和小朋友一起愉快地活动    27    3        我能用我喜欢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22    5    3

我会主动查找活动资料    18    8    4    我能主动帮助别人    23    6    1

我在活动中能解决一些小难题    17    11    2    我热爱大自然我拥抱大自然。

    24    4    2

我能主动关心父母、尊重别人                我能主动询问、查找所需的资料    19    8    3

    从上面两个表格可看出,刚进来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集体观念几乎零的小皇帝、小公主们的言行都变了,变得热爱学习,尊敬长辈,团结友爱,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等。

看得出,向孩子学校生活领域拓展、延伸的品德与生活教学,使孩子在现实生活的特定情境中进行了探索,体验到了快乐,反思了自己的行为,感悟了道德知识,并自主地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推理、判断、选择道德行为,独立解决自己的各种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

4、    家长反响非常好

家长在调查卷中普遍反映,自入学以来变得爱学习了,习惯也好多了,比如回家马上做作业,不逗留在电视机前,特别好的是坚持每天看30分钟——1小时的课外书。

写作业认真仔细,对待每件事十分投入;上学发、放学回家主动与家长打招呼,不但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而且会主动帮家长做事等等。

还有很多家长多次向学校反映班级氛围特别好,孩子放在学校特别放心。

5、    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通过两年的努力,我们307班已成了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每月被评为文明礼仪中队;校队列队形比赛第一名,体育月比赛第一,红五月比赛第一,演讲第一等等,在校成了文明示范中队。

孩子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从没有打架吵闹的事例;所有的科任老师、校领导都给予307班很高的评价。

同时,学生个体积极参加活动,积极投身于学习,取得了很多成绩。

因此,学生以更加饱满的姿态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我相信在其中孩子的体验是丰富的,真切的。

6、    教师的理论实践水平提高了

在实验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在这过程中,还有很多老师专家的指导,以及学生家长的反馈,我们的理论实践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两位实验老师在实验中多篇论文、心得、案例等在省、市、县级多次获奖;多次作县级以上的理论实践讲座;许云云老师还被评为市级教坛新秀,成为县级思品教学的骨干等等,实验老师通过实验在理论实践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二)理论成果

经过两年的实验,得出以下浅显的体会:

道德是生活的道德,道德离不开生活。

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的学习的过程。

品德与生活所追求的是从儿童的整体生活出发,在进行生活的同时自然地进行品德教育。

品德应紧紧植根于生活的土壤里。

只有让“〈品德与生活〉”之花盛开在生活的沃土之中,学生的道德情感生命才能生动、完满。

1、从生活中来——以生活为起点

现今,我们的《品德与生活》教材上的内容尽管都来源于生活,然而,我们的教材只呈现一个生活状态,一个范例,不是特定学生当前现实生活的写照,这无疑是对实现德育的最终目的——学生行为的道德化不利的。

我们面临的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生活环境千姿百态又是千变万化的。

因此,我们教师必须根据自己的学生的生活层面,组织活动,展开活动。

  在教学中我们应以教材为例子,努力挣脱教材的禁锢,在教材与儿童生活之间建立内在的有机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课堂教学的素材,从课文引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达到共鸣,为孩子们打开生活的窗户,让学生具有自己独特的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有自己的思想的有血有肉、有灵有感的生命体亲身来到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中去观察、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这样,不仅教科书上的内容将更能贴近孩子的心灵,更加容易地被孩子所接受,而且学生对自己用眼睛发现的德育素材将更加感到真实可信,更能激发强烈的道德情感,这就为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奠定了基础。

2、在情境中思——课堂情境生活化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理念认为:

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因此生活是学生道德践行的土壤,更是他们形成良好个性品德发展的基础,让孩子回归生活,体验生活,使之成为道德的选择者、理解者、实践者,让孩子自己创造德育环境,自己去拉长德育环境的链条,成为道德的探索者、创造者,这无疑是丰富学生道德生命的有效手段。

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扮演灌输者、传道者的角色,而是对学生的生活加以提炼,对生活片段进行浓缩,创设一个生活化的课堂,把课堂开放成生活场景,把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品尝成长的快乐,在生活中进行道德实践,触及心灵的体验中认识别人认识自己,体验情感,改变自己。

因此我们教师关注的不应是自己在课堂上怎么说、怎么做,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在生活中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想,更多地关注如何让学生学会超越个人狭隘的生活境界。

正如卢梭所说:

问题不在于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

他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以行为的准绳,他的责任是促使孩子们去发现这些准绳。

我们坚信:

具有世界上最大丰富性和生动性的儿童一定能在各种各样的生活体验中自由地汲取与生长,在不知不觉中,孩子的心田里就会播下一颗又一颗的道德的种子:

善良、诚实、公正……

3、到生活中去——以生活为归宿

    以往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常常以“坐而论道”的面目出现在孩子面前,即注重在封闭的教室内讨论为什么这样做,应该怎样做,然后在教室里练习怎样才能做好。

即使布置一些课后的实践作业,也常常是只有布置任务,而无实施、反馈、交流,使之变成一种“花架子”、“装饰品”。

这样,学生不能把在学校里所学到的道德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知与行又怎能不脱节?

德行又怎能不断增长?

    品德与生活是通过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挖掘儿童的现实生活,促进儿童文明健康地成长,积极向上的生活,即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而我们所倡导的融入生活的德育,更加推崇的是“学以致用”,即为学生开辟一条与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交互作用、持续发展的渠道,让他们在广泛的生活世界中实践道德,提升自我,谋求自我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创造出更富有德性的生活。

 总之,让我们打破学生与生活世界交往的屏障——“ 课程”,把孩子引进火热的现实生活,在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中,他们一定能变得更真、更善、更美,“〈品德与生活〉”之花也定能在生活这片沃土之中处处盛开!

六、讨论、

1、    如何利用开发的学校生活资源,建立有效的活动平台。

2、    实验研究的“开发资源,组织活动,延伸到学生平时的生活中,从而养成良好的道

德品质”这一教学模式,非常耗时,耗精力,如何使活动精练、有效地展开。

3、    我们现在所选的江苏版教材非常好,但能不能选择更切合我们自己学校,甚至自己班级的实际教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