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校WORD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docx
《精校WORD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校WORD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校WORD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
古代诗歌鉴赏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
古代诗歌鉴赏
(一)诗歌形象的理解鉴赏
1.诗歌的形象
和小说、戏剧一样,诗歌也塑造形象。
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可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可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
例如:
杜牧的《山行》中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物,都构成了形象,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
2.诗歌形象的鉴赏
(1)借助诗歌形象,领会诗人的感情
例如,唐朝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表面上刻画了一位新妇形象,实际上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表现自己考前的期待与不安心情。
(2)借助诗歌形象,分析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
例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着力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静谧美好的农村生活场景,勾勒出恬淡闲适的意境。
(3)借助诗歌形象,体会诗中的哲理
在有些古诗中,往往在写景状物中渗透议论说理的成分,从而使读者在接受其形象感染的同时,对其中蕴涵的哲理仔细玩味后心领神会。
例如,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以登山所见和所悟,向我们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朴素的哲理。
类似的还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等。
(二)诗歌语言的理解鉴赏
1.理解诗歌的语言
理解诗歌语言的含义,进而抓住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再现诗歌的形象和意境。
诗歌的语言凝练、形象,抒情性强,要能评价具体词语的含义,特别要抓住饱含情感的词语。
考题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给出意境,让学生去锤炼选择词语;二是分析诗眼,展示意境,要求学生判断。
由于诗眼本身不可能太直露,必须借助于联想和想象的手段,并整体阅读。
2.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1)平淡:
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例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2)工丽:
即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理解时可以借助对仗。
例如,杜甫《观山水图》中的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3)质朴:
这类语言常见于叙事、抒情诗中,往往不刻意追求华美的语言,而是用明白如话
的语言直接叙述,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
像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杜甫的三吏三别,曹邺的《官仓鼠》,梅尧臣的《陶者》都是这类语言的典范。
(4)委婉(含蓄):
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又如杜牧的《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用隽永洗练的笔墨,活用典故,对沉溺于荒淫腐朽生活的统治者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5)自然:
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
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的风格。
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儿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6)清幽:
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
例如,王维的《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7)雄奇:
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例如,李贺《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
(8)奔放:
指直率而有气势。
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9)悲慨:
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
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愤不平。
例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10)洗练:
语言表达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
例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时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连与入相携,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把人进一步推进索怀的离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然而出。
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
(11)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杜甫《登高》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三)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主要指诗歌所描写的景象、所叙述的事情、所阐释或蕴涵的哲理、所抒发的感情等。
它包括:
作品的内容与主旨;的思想感情与态度;作品的意义(积极意义和局限性、社会意义与现实意义);审美趣味及情感基调;格调高雅或是平庸、近古或是媚俗、高亢激昂或是凄凉低沉等。
1.作品的内容与主旨
所谓主旨,就是借助诗歌形象所表达出来的某种思想,或是某种哲理,或是诗人对社会、历史、人生进行的反思总结等等。
古典诗歌常见的思想主题有:
(1)咏物寄兴,自喻自况。
咏物诗的特点是别有兴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所咏之物,是兴寄的寄托物。
如罗隐《柳》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就寄托了诗人与所有天涯沦落人共同的遭际以及对人生况味的深沉体验。
(2)借古讽今,咏史述怀。
咏史诗的特点是借古伤今,抒发或盛衰无常,或物是人非,或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喟叹。
如杜牧《过勤政楼》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就抒发了今昔盛衰之感。
(3)状物抒怀,述感言志。
这种诗有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有的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也有的倾诉其漂泊无定天涯游子的绵绵乡愁等。
如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借助大雁形象,表达了客子乡愁。
(4)边塞征战,借物逞情。
这种诗作或高歌征战四方、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或抒发思远怀人、厌恶战争、报国无门的痛切感受,同时也展示了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同艰苦生活的矛盾等。
前者如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后者如李益的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5)谈禅论理,认知世情。
指借助景物人事言来阐发观点,传达哲理。
主要有:
强调发展变化的观点,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认知与实践,如杜甫《望岳》;具体分析与全面辩证,如卢梅坡《雪梅》。
(6)羁旅行役,思远怀亲。
主要指宦游在外的官员、浪迹天涯的游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
他们或表达旅途艰辛、孤寂落寞,或抒发对家国故乡的思念、或宣泄对于世道的不满,或倾诉对亲人、朋友、家庭的渴望。
如岑参《逢入京使》。
(7)隐逸田园,寄情山水。
这类诗歌或表示仕途失意、纵情山水的情怀,或传达洁身自好、远祸避灾的愿望。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等。
2.古典诗歌蕴蓄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歌素以含蓄蕴藉见长。
春风春雨、夏云暮色、秋雾秋蝉、冬月寒雪、骨横朔野、塞客单衣,各种物象都被赋予人的情愫、遭际、感慨。
现分类简说如下:
(1)表达身世之感
抒写怀才不遇,感发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
如李商隐《蝉》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借蝉的处境来抒写自己本性清高而孤苦无告的凄苦之情。
表达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诗句,寄寓了的羁旅之愁。
叙说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
如骆宾王《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表达了自伤迟暮、无人理解的凄恻苦楚心境。
抒写个人际遇、宣泄伤时伤乱之情。
如贾岛《题李凝幽居》,草径入荒园的寂寥和冷寂,鸟宿池边树的空寂和僧敲月下门的静寂,无不寄托了对品行高洁的隐士的倾慕。
(2)披沥报国之志、忠君之诚,体察君国之忧的忧患风骨。
如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就抒写了伤怀国事,思念家人而不得见的英雄末路之悲。
(3)倾诉怀古之情,黍离之悲。
往往借咏史述怀,寄寓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如刘禹锡《乌衣巷》。
(4)表现恋友之情,惜别之意。
这类诗作均以歌咏亲情、友情、爱情为主。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与《渭城曲》,高适《别董大》等。
第2课时
一、高考原题详析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08安徽)
小孤山
[宋]谢枋得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
小孤山:
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谢枋得:
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海眼:
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
答案:
(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形象和情感的理解。
结合命题人给出的注释二,即可读懂诗人托物而言志。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十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
超然台:
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寒食:
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心情?
请简要分析。
答: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用一赏析。
答:
答案:
(1)体现的是一种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有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情的角度:
把他的细腻难以觉察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
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相契合,体现了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
解析:
(1)题考查的是通过揣摩字词把握词人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做这类题一要顾及词语的含义,同时还要联系语境,充分把握词语的语境义;二是从整体考虑,把握整首词的抒情基调,进而领略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2)题考查学生对情景交融这一常用写作手法的把握,但并不是生硬地考查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具体分析的细腻情感(郁郁之情)是如何通过特定的景物(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表现出来,以达到二者高度融合的境界,从而显示寓情于景的深厚功力。
3.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