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6663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8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学案.docx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学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学案.docx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学案

学习资料专题

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考试说明

考查角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2016·课标全国Ⅰ,26)古代重史传统对宋代君主专制的影响

2.(2016·课标全国Ⅱ,25)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考点一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

教材补充

『历史概念』政事堂

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

唐初始有此名,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政事堂会议是常设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议事机构。

北宋在中书内省设政事堂,简称中书,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号称“二府”。

『史论观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由于矫枉过正,后继者又不知变通,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后果。

如地方权力太弱,在反侵略战争中无力抵抗;对军队防范过甚,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在对外战争中居于弱势;官僚机构分化事权和互相牵制不当,造成机构重叠、官员队伍庞大、效率低下等问题。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考点二 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

教材补充

『史论观点』唐朝科举制的不足和作用

科举考试在唐代虽有较大发展,但在面向社会、公平竞争等方面还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它保留了察举制的残余,推荐在科举考试中仍然占有突出地位。

门荫和科举同时并举,调整了统治集团内部各个阶层的权力地位和矛盾,而科举制主要是为中下层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提供了一条途径。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巧学妙用]

[图解历史]三省六部制的运转

 

[构图解史]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迁

[漫画说史]范进中举

★漫画中范进从20岁到54岁,整整考了35年,“范进中举”深刻揭露了明清科举制度的黑暗和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束缚。

[漫画说史]古代回避制度

★任官回避制度,对维护中央集权、防止裙带关系滋生、抑制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具有重要意义。

[自主学习答案]

考点一 ①尚书省 ②皇权

考点二 ①“世卿世禄” ②察举制③试策 ④参政 ⑤刺史 ⑥门下省 ⑦按察使司

考法1 史料主旨类——宋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影响

【考题1】(2016·课标全国Ⅰ,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

“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答案 A

★明立意 从宋太祖重史的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理解。

★抓关键 注意关键词:

“宋太祖”“闷闷不乐”“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

★清误区 本题属于史观史研类试题,难度较大。

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多种因素会对君主专制形成制约和影响,包括官僚集团、重史传统和君主的个人的品质等等。

我们要多角度看待,不要拘泥于教材中固有观点。

』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1)削减州郡长官的权力。

(2)分割宰相的权力。

(3)实行“官、职、差遣”。

(4)改革军制,发兵权与指挥权分离。

(5)发展科举制。

(6)按照“守内虚外”政策进行军事部署。

考法2 史论阐述类——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影响

【考题2】(2016·课标全国Ⅱ,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答案 D

★明立意 从科举制的影响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

★抓关键 首先,明确设问方向,“更有利于”倾向于考查比较能力;然后,获取与设问相关联的史料信息“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度”。

★清误区 本题属于分析比较型选择题,难度较小。

考生对科举制选拔的内容及标准理解不透,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拔标准,考试内容为儒家经典,无法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

』科举制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考法3 史料主题类——汉至元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史料一 隋代虽置三公,以高官不除。

其秉国钧者惟内史(中书)、纳言(门下),而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

——永瑢《历代职官表·内阁》

唐制:

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付门下。

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史料二 议事已定,德彝(尚书仆射)数反之于上前,由是有隙。

时房玄龄(中书令)、杜如晦新用事,皆疏踽(尚书仆射)而亲德彝,踽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会踽与陈叔达(宰相)忿争于上前,庚辰,踽、叔达皆坐不敬,免官。

(此后,李世民下旨):

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

——《资治通鉴》

(1)史料一论述了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历程。

与隋代相比较,唐代的三省辅政体制有何不同?

(9分)

提示 不同:

确定了三省各自的职权;确立了三省的运行机制;三省的权力相等。

(2)根据史料二,说明唐代三省辅政体制在运行中是如何体现“制衡”与“专制”的?

如何评价这一制度?

(16分)

提示 制衡:

三省长官共同议事;宰相设置众多。

专制:

议事过程发生分歧异议时,由皇帝最高裁定;派谏官驻阁监督。

评价: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至上。

』回答历史设问的首要任务是确定组织答案的角度,如第

(1)问,根据史料从三省各自的职权、运行机制、权力分配来分析。

(2)问,“制衡”体现的是三省长官共同议事;“专制”则强调皇帝的决策权;“评价”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等角度进行回答。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

1.皇帝通过不断压制、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

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

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

学科素养2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宋代独特的文官政治”

命题专家史论

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

这种政治体制的确立是唐五代以来社会结构变化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与宋代的科举制度、崇文抑武国策等因素密切相关。

宋朝建立后,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宋太祖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和“右文”“重文”的价值取向,制定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两宋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使科举考试向整个社会敞开了大门。

……使大批知识分子进入官僚机构,促使官僚集团的结构由贵族士族型向文人学士型转变,以科举起家的官僚取代世家大族成为社会新贵,把文人政治推向了极致。

此外,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宋代文官政治的确立,改变了自汉代以来官僚集团的结构,进而改变了代表士族门阀利益的政权性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酝酿出独树一帜的政治文化,培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使宋代官僚政治展现出区别于各代的特色。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素养解读』

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及影响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中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

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唯物史观的内容有: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根本动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4)阶级斗争:

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考题例证』(2018·山东青岛模拟)宋太祖定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家法,以后的历代皇帝也都秉承这一精神,坚持“与士大夫治天下”,以致“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

”这反映了宋代(  )

A.文官政治的形成B.重武轻文的风尚

C.以武治国的方针D.兴武抑文的国策

解析 据材料可以得出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故A项正确;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故B、C、D三项说法均不正确,排除。

答案 A

『命题突破』

史料反映了两宋时期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的历史因素及带来的深远影响。

宋代文官政治是唐五代以来社会结构变化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与宋代的科举制度、崇文抑武国策等因素密切相关。

它改变了自汉代以来官僚集团的结构,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酝酿出独树一帜的政治文化。

(时间:

45分钟 分值:

85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湖北武汉调研)《资治通鉴·唐纪》:

“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

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这一制度(  )

A.使得官员之间相互倾轧

B.推动专制皇权走向顶峰

C.一定程度减少决策失误

D.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

解析 材料描述了唐代三省的运作程序,这种模式有利于减少皇帝决策的失误,属于积极方面,故选C。

答案 C

2.(2017·河南洛阳模拟)隋唐用三省六部制代替三公九卿制,确立三省的首长为宰相,但其他官员也可临时差遣到中枢任职,职权堪比宰相。

这一做法有利于(  )

A.完善中央官制B.加强君主专权

C.决策更加科学D.提高行政效率

解析 据题干材料可知,这一做法实质是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完善中央官制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加强君主专权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决策更加科学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提高行政效率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 B

3.(2018·辽宁六校协作体考试)唐制,凡属皇帝命令,必须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后方可颁行生效。

……后来唐朝有的皇帝违反这一制度时,只得将其发诏敕的封袋改为斜封,所书“敕”字,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政事堂研究,虽没有“中书门下之印”,亦请下面马虎承认之。

这一规定(  )

A.三省议政对皇帝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B.唐朝丞相独揽行政大权

C.标志着唐朝建立了二府三司制度

D.使皇帝再也不能为所欲为

解析 据材料“皇帝命令,必须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后方可颁行生效”,表明唐代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A项正确。

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故B项错误;宋代实施二府三司制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虽没有‘中书门下之印’,亦请下面马虎承认之”,相权对皇帝的约束力有限,故D项错误。

答案 A

4.(2017·山东日照模拟)宋代所有的敕书都以皇帝的名义颁发,经宰相副署,由宰相机构发布,才能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

这表明(  )

A.丞相权力不断遭到削弱

B.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C.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D.丞相权力已经超过皇帝

解析 宋代所有的敕书虽然都是以皇帝的名义颁发,但也必须经由宰相副署并由宰相机构发布方能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这表明皇权在宋代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故C项正确。

据材料不难看出,宋代的丞相仍具有较大的权力,且材料体现不出其权势变化与渐进性,故A项错误;宰相并不代表整个士大夫群体,故B项错误;“丞相权力已经超过皇帝”,这属于明显的史实谬误,纵观整个封建王朝,相权都没有凌驾于皇权,故D项错误。

答案 C

5.(2018·河南郑州质检)宋神宗元丰年间推行新政,以尚书令的副职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门下长官,右仆射兼中书长官,“则三省互相兼矣”。

这有助于(  )

A.裁汰官吏冗员B.促进科学决策

C.推动政务统一D.规范行政流程

解析 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兼任门下省和中书省长官,借以发挥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的职能,实际是集权于尚书省,故有利于统一政务的决策和执行,故C项正确。

答案 C

6.(2018·湖南长郡中学调研)《续资治通鉴·宋纪一》记载:

“旧制,凡大政事,必命宰臣坐议,常从容赐茶乃退。

及(范)质等为相,自以周室旧臣,内存形迹,又惮帝英睿,乃请每事具札子进呈取旨。

帝从之。

由是坐论之礼遂废。

”这说明宋朝(  )

A.官员办事效率提高B.宰相决策权的丧失

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传统行政机制发生变化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宰相面见皇帝时的“坐论之礼”被废除,与官员的办事效率无关,故A项错误;宰相面见皇帝时的“坐论之礼”被废除只是礼节的变化,不能说明宰相决策权的丧失,故B项错误;清朝的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C项错误;“坐论之礼”的废除实质上反映了宰相地位的下降,君主权力得到加强,故D项正确。

答案 D

7.(2018·黑龙江哈三中模拟)东汉顺帝时期,从尚书令左雄建议,凡举来之人,须先初试于府,次复试于端门。

自此,察举制度除重名声外,又增加考试。

这种改革(  )

A.革除了察举制的固有弊端

B.使用人权收归中央政府

C.为科举制的开创提供借鉴

D.打破以门第选官的格局

解析 科举制就是用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制度。

察举制度除重名声外,又增加考试,为科举制的开创提供借鉴,故C项正确。

材料只是说察举制增加了考试的程序,并没有提到考试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用人权的归属,故B项错误;科举制打破以门第选官格局,故D项错误。

答案 C

8.(2017·辽宁丹东模拟)史学家马端临认为:

“至中正之法行,则评论者自是一人,擢用者自是一人。

评论所不许,则司擢用者不敢违其言;擢用或非用其人,则司评论者本不任其咎”。

该制度(  )

A.打破了门第选拔界限

B.惩革了选官中的徇私之弊

C.导致贵族政治的复活

D.助长了士族对政权的控制

解析 据题干材料可知,此制度为九品中正制,该制度助长了士族对政权的控制和垄断,故D项正确。

答案 D

9.(2018·湖南株洲一中调研)实行科举制度,士人可以“怀牒自进”,只要不属于朝廷禁止入试的戴罪之人和数量有限的贱民,都可以自由报考。

这表明科举制(  )

A.有利于增强社会读书风气

B.有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C.实现了选举对象的自主化

D.加强了对特权阶层的打击

解析 据题干材料可知,科举制下选取的对象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故C项正确。

答案 C

10.(2018·广东惠州模拟)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

而唐代规定,士子可以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

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

A.选官不受身份限制B.宗法关系仍受重视

C.人才选拔渐趋开放D.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解析 材料讲述从推荐和考试相结合到唐代可以凭牒考试,反映了政府放松了对士子门第和身份的限制,人才选拔渐趋开放,故C项正确。

据材料“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不能说明唐代选官不受身份限制,如工商杂色之流是没有资格的,故A项错误;唐代实行科举制,把人才选拔的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门第之风随之衰落,宗法关系在选官中不再受重视,故B项错误;秦朝时官僚政治已形成,故D项错误。

答案 C

11.(2017·哈师大附中模拟)宋仁宗年间,“刘保衡鬻卖房产案”曾给嘉祐政坛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三司使张方平因贱买了商人刘保衡的房产,遭御史中丞包拯弹劾而罢免外放。

继任三司使宋祁因与宰相宋庠为兄弟,又遭包拯弹劾而离职改任。

这表明宋代(  )

A.回避制度能够有效杜绝官员的腐败

B.官场争斗十分激烈

C.注重通过监察制度来防范官员贪腐

D.文臣注重道德操守

解析 从材料中官员有违法行为遭到弹劾,三司使宋祁因与宰相宋庠为兄弟而遭到弹劾,可知是监察制度在监督官员防止腐败,故C项正确。

“有效杜绝”说法太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中包拯弹劾官员不是出于官场争斗,而是为维护法纪,故B项错误;从材料“继任三司使宋祁因与宰相宋庠为兄弟,又遭包拯弹劾而离职改任”,不涉及道德操守,故D项错误。

答案 C

12.(2018·云南师范大学附中月考)1439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详》,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

材料反映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是(  )

A.机构完备B.重视监察官员素质

C.立法保障D.拥有独立的监察权

解析 明朝颁布了监督法规,故C项正确。

材料未提及明朝监察制度设立的相关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提及对监督官员的地位、职权等相关规定,而未提及监察官员的素质,故B项错误;明朝的监察制度是为皇权服务的,不拥有独立的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黑龙江哈尔滨三中模拟)(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临时遣官巡察是指朝廷在正常的监察和行政隶属体系以外,临时派遣“钦差”官员,不定期地巡察各地。

西汉宣帝遣官十二朝臣“循行”,主要是“存问鳏寡,览观风俗,察吏治得失,举茂材异伦之士”。

东汉末年,顺帝遣诏周举等八人“分行天下”,“巡行风俗”。

凡刺史、郡守有赃罪者,皆奏劾之。

贞观年间,唐太宗派遣大理卿孙伏伽等人分巡各地黜陟州县吏,经皇帝宰相裁定,二十名良吏提擢,千余名过失官吏被罢黜。

元代不定期奉使宣抚,体察民间疾苦和官吏贪廉,对所察有罪官吏,五品以下或可“就便处决”,四品以上奏请发落。

元末朝政黑暗,两次奉使宣抚在整饬吏治方面成效甚微。

明代正统、景泰年间,奉使大臣不仅有权黜陟布政使以下官员,就连巡抚重臣也可奏劾。

——摘编自李治安、杜家骥《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材料二 古代巡视官员下基层明察暗访,特别是暗访,或称微服私访,是一种有效接触群众了解实情的渠道,但那多是一种百姓的企盼和清官的一厢情愿,因为官僚阶层有着共同的利益,与百姓分属于不同的阶级,监察官要维护的是那个代表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封建制度。

所以,历朝历代都解决不了贪官污吏现象,朝代更替也就成为必然。

——摘编自张端武《巡视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汉至明代巡察职能的变化。

(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巡察制度的积极作用。

(10分)

答案 

(1)变化:

西汉慰问鳏寡,察看吏治得失,发现与举荐品学兼优之人;东汉末年和唐代,弹劾地方不法官员;元明时期,弹劾地方高级官员,惩治低级官吏。

(15分)

(2)积极作用: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吏的管理,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体察了民间疾苦,缓和了社会矛盾。

(10分)

14.(2017·山东威海模拟)(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

时期

录取数量或方式

考试内容

考试程序

唐代

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诗赋、儒家经典、法律、文字、算学等

武则天时,初设殿试,但未形成定制

宋代

录取名额大为增加

儒家经典为主,儒家经典可依据多种注疏

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明代

开始实行“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主

士人需先入地方学校为生员或入国子监为监生,再通过乡试、会试、殿试而入仕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12分)(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的论述题,从材料表格中唐代至明代“录取数量或方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三方面都可进行作答,“科举制度与君主制的强化”“科举制度与经济重心南移”“科举制度与儒学的发展”等都是可以的,然后辅以相关的史实论据即可。

答案 评分说明: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任选一角度作答,最好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中选择一个角度入手,论述时应充分运用材料所给信息,同时联系所学知识,做到史料充分,言之有理,自圆其说。

评分要求:

论题明确,理由充分,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中国古代史的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

评分细则:

论题4分,阐述8分(史论结合6分,逻辑2分),总分12分。

示例1 科举制度与君主专制的强化。

(4分)

君主专制的强化使科举考试的录取数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发生了变化。

科举取士的数量越来越多,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扩大;科举考试内容由多元到以儒学为主,再到只限于四书五经,且以朱熹的注疏为准,表明儒学思想已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科举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殿试逐渐成为定制,且由皇帝直接掌握。

上述史实表明,科举考试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8分。

如果从录取数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三个方面任取一个角度进行阐述,言之有理亦可)

示例2 科举制度与经济重心南移。

(4分)

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科举考试录取数量和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唐中后期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加快,南宋时期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文化中心的南移,南方文教事业昌盛。

科举考试中,南方士子占优势,明代为平息北方士人情绪,实行“南北榜”。

(8分)

示例3 科举制度与儒学的发展。

(4分)

自唐代到明代,儒学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日益突显。

唐代,儒学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宋明理学以儒家纲常约束人们的思想,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可依据多种注疏;明代,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内容,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准。

由于内容和形式的程式化,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从而使儒家思想文化日益僵化没落。

(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