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高考供材料作文审题分类指导.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56655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一高考供材料作文审题分类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十一高考供材料作文审题分类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十一高考供材料作文审题分类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十一高考供材料作文审题分类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十一高考供材料作文审题分类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一高考供材料作文审题分类指导.docx

《十一高考供材料作文审题分类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一高考供材料作文审题分类指导.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一高考供材料作文审题分类指导.docx

十一高考供材料作文审题分类指导

十一、高考供材料作文审题分类指导

  

  

  

  

自1999年高考作文采用话题作文题型以来,高考作文在命题形式上大多都是先给出一段材料,然后给出某个写作话题,让学生审题后进行写作,学生审题难度小。

XX年高考作文在命题形式上又进行了改革,由话题作文命题形式变成了只给学生材料,不再给出话题,让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含意后进行写作,有专家称这是后话题作文或命意作文。

就是命题作文也在“题目”前面加上一段文字进行说明,如XX年高考北京卷作文命题,本身是一个命题作文“北京的符号”,但在题目前用了一大段文字来介绍北京符号有哪些元素。

写作材料在表述方式上的改变,给学生写作的审题加大了难度,提高了要求。

学生如果不明材料的类型及其命题的特点,在写作中有可能审题不准,从而写偏题甚至跑题。

下面我就从高考供材料作文不同命题形式出发,简单地举例说明写作中如何进行审题工作。

一、对比型(对举型)

1、材料特征

提供的材料在内容上一般是相对(反)的,在层次上明显分为两部分。

话题一般为关系型的,着重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

2、审题要点

材料内容是由相对的两部分组成的,审题时要坚持全面的观点,既要注意两部分之间的区别,又要注意二者之间的联系。

坚持重点论,审题时要权衡内容的两部分,把握命题者的感情指向性。

要特别注意两种观点或看法之间的过渡语和过渡词,如“然而”“但是”“相反”“与此同时”等标志性词语。

构思时,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最好不平均用力,应该有所侧重,这样才能写得具体而深刻。

3、经典例析

XX、XX年高考全国卷Ⅱ都采用了这种命题形式。

请看XX年高考作文材料:

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

1999年为604%,XX年为42%,XX年为17%,而XX年为487%,首次低于0%。

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

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青年人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

与图书阅读率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XX年为183%,XX年为278%。

XX年高考作文材料:

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赠300多万,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

当他自己病危住进医院经济困难时,几位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竟然没有一个来看望他。

这是被媒体披露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

丛飞说,不要责怪他们,我已经不再需要医疗了。

华农大的学生小李和同学们将买废品的钱捐给了一所希望小学。

不久,小李被查出得了白血病,这所希望小学的师生给小李捐款,一个四年级的女生捐了10元,问她为什么把春节压岁钱全部捐出来,她说:

“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说的那句话就满足了。

”问她那是一句什么话,她说:

“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

【分析】

上述两则材料在表达上都是由正反两方面组成的,在内容上反映的都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审题时要注意问题两方面的焦点与矛盾。

材料一就“国民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一方是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一方是国民网上阅读率上升。

双方矛盾的焦点就是材料中的一句话:

“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

”认真解读这其中的原因就能寻找到审题的突破口和最佳角度。

材料二选择的两则材料,都是在拷问人性:

面对捐助者的病危与困顿,178名被捐助的贫困学生集体隐身,“知恩不报”,他们有的只是对媒体的埋怨,对慷慨捐助者却没有片言只语;而希望小学的小学生却能“受恩图报”。

两相比较,不知是要“救救孩子”,还是要“孩子”救救“我们”。

“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命题者通过稚嫩的童音来传达两则对比性材料的显性主旨,也许比九天惊雷还要震撼人心:

做人要不要讲良心,要不要讲人格,要不要帮助别人……这则材料在审题上不存在任何悬念。

再看看XX年高考浙江卷:

据《列子》记载: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

“愿有所息。

”仲尼曰:

“生无所息。

”古今中外,还有诸多相关的论述,例如:

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办法。

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

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劳农夫以休息之。

休闲不是偶尔玩一次一次,而应是人们三分之一的生活。

(旅游学专家)

应该学会超前休息,也就是说在疲劳之前,适当休息效果最佳。

(医学专家)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为话题写一篇。

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分析】

话题“生有所息/生无所息”,富含哲理,所表达的其实是对人生的态度和思考,需要考生调动阅读积累,结合人生实际,感悟思辨。

“生无所息”和“生有所息”并不是两个对立的命题,前者是从生活层次上来谈的,强调的是人的精神和意志;后者是从生命层次上来谈的,强调的是人的生理需求。

两者在审题上无高下之分。

的深度,关键是看学生如何认识这个问题。

命题者增加了“智性”因素,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价值观,是一个有思辨性的作文题。

若只抓住“生无所息”,围绕“勤奋惜时”立意;或者只强调“生有所息”来谈生活要求休闲娱乐的意义,这样审题立意都是片面的。

二、寓言型或故事型

1、材料特征

所给材料是一则经过加提炼的寓言或是具有一定情节的哲理故事。

命意重点在于阐明道理,最易写成议论文或夹叙夹议的。

2、审题要点

全面解读寓言材料,把握材料的基本情节。

如材料中的人物的言行、矛盾冲突,问题的根源、事的起因及后果,材料中富含哲理的议论句、抒情句等。

归纳寓言或故事蕴含的哲理,提炼关键词语,确定写作中心话题或写作角度。

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往往与现实中某种现象或问题是对应的,把握了寓言的内涵就找准了现实中的某个问题和现象。

其基本审题过程:

原材料→→话题式材料→→写作。

研读材料中的关键语句,进一步确定写作的角度。

一般情况下,材料中的问句、感叹句、比喻句、议论性语句及人物对话都是关键信息承载的对象,时常包含着命题者的意图。

别放过寓言或故事中的细节描写,这其中也暗含着写作的角度,可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

细细研读题目写作要求,避开写作的“雷区”。

3、经典例析

先看XX年高考全国卷I卷作文题: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

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

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

“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

“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

今年高考作文命题有二个改革:

一是改话题作文为材料作文,二是开放性比以往更强。

但是,写作绝不可能让学生天马行空,尽管话题作文包括一个背景材料,一段导引词,用一段提纲挈领的话概括材料的主旨或题意,框定作文的话题范围,制约作者的写作思路;一个写作的注意事项。

而导引词是材料中最关键的部分。

而材料作文没有导引词,怎么办?

其实导引词被命题人镶进了材料里面,结尾牧羊人与孩子的两句话不就是两种不同观点吗,也给我们两种写作角度吗?

选取哪一个角度都可以。

但选取前者也就是写要看清自己的考生一定占绝大多数,不容易出彩;而选取后者也就是说乌鸦努力过,此生无憾的考生则可以写出新意,易得高分。

这就是本次作文命题最高明的地方。

再看看XX年高考江西卷作文题目:

与许多动物一样,雨燕的幼年也是在安示窝里度过的,父母的精心照料让它长得胖乎乎的。

有趣的是,雨燕在第一次离巢之前也会减肥:

控制食物的摄入,同时进行锻炼(拍打翅膀,做俯卧撑)。

减肥之后,它们就能展翅飞翔。

请以“雨燕减肥”为话题写一篇。

要求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分析】

审题的关键就是要把握材料中的关键语句,通读这则寓言,关键句不是第一句,而是最后一句话。

理解了雨燕减肥的目的,就能找到材料的写作角度。

我们可以提炼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经受磨砺,不仅仅是本领还要有意志力”的观点,由此我们会自然想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千古遗训。

如果只抓住“减肥”这个关键词,就很容易导入“时尚”“追求美”等话题中去的。

三、现象列举型

1、材料特征

材料形式为松散型的现象列举,且各种现象之间多为并列关系。

材料淡化了作文审题,甚至不需审题。

写作角度就在材料中,因而写作角度广泛,可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写作。

侧重考查学生的立意和表达能力。

2、经典例析

例1、XX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

在汉语里,“三”是个有意味的数词,构成了很多词语。

比如:

“三思而行”“三省吾身”“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

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活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

请根据你对上述词语或你所熟悉的其他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可以就某一个词语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词语联系起来思考。

要求:

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分析】

  材料中给我列举了诸多关于“三”的成语和熟语,且都是我们喜闻乐见的,理解它们并不困难。

审题难度就在于写出其深度和文化内涵,可以适合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写作。

例2、XX年高考安徽卷作文题:

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父母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同学是一本书,自己是一书本……

人生经历中,各种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

读是面对,读是探索,读是为解,读是感悟,读是品味,读是沟通,读是超越……

请以“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注意:

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自选。

④题目自拟。

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⑥不得抄袭。

【分析】

材料中列举了六种书,每一种书本身就是一个写作话题和写作角度;七种“读”的方式也可派生出七个话题和写作角度。

两方面联系起来就有七的六次方的写作角度。

再者,列举的内容层次不同,适合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写作,具有很大的区分度。

例3、阅读下面智者的四句话,联系实际写一篇800字左右的。

一位16岁的少年拜访一位智者,他问:

“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快乐也能给别人快乐的人呢?

”智者说:

“送你四句话:

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抒发当成自己。

”这位少年牢牢记住智者的话,终于成了自己愉快也给别人快乐的人。

要求:

以其中一句话或几句话作为话题进行写作。

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例4、XX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目要求考生对唐代诗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理解,材料中已经列举了种不同的理解,要求考生在此基础上来谈你的理解或感悟。

四、问题型

1、材料特征

选取的材料是当前社会中存在的热点问题和生活中某种社会现象。

材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时代感、写作的开放性。

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见解和看法。

2、审题要点

选准“靶子”,即准确把握材料所描述的社会问题或现象。

确立写“点”,在具体深入分析材料的基础上,确定写作具体的“点”。

善于运用哲学方法分析问题,如发展的观点、辩证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等,使你的认识有理性深度。

分析问题不能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应该重点分析问题的根源、危害及改革方案,通过现象揭示问题的本质。

3、经典例析

例如XX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目。

XX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目,形式虽为漫画,但内容上是针对现代教育问题的。

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现象让学生去思考与讨论。

如:

媒体上炒作的杨丽娟追星事,愈演愈烈的家长“陪读”现象,全国文艺界的各种“选秀”选红了谁?

“人造美女”现象等。

五、独词型

1、材料特征

作文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