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调研报告4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52946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办公室调研报告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办公室调研报告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办公室调研报告4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办公室调研报告4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办公室调研报告4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办公室调研报告4篇.docx

《办公室调研报告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办公室调研报告4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办公室调研报告4篇.docx

办公室调研报告4篇

办公室调研报告4篇

导读:

本文是关于办公室调研报告4篇,希望能帮助到您!

  办公室是各级行政领导机关的办事机构,是机关对内、对外的窗口,是直接为领导工作服务的部门。

办公室具有执行者和领导者的双重角色,是一个机关沟通上下左右关系的枢纽和桥梁,是领导的重要参谋和助手,其工作地位特殊、关系重大,稍有不慎就会带来全局性的影响。

因此,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办公室工作,也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式、加大服务力度、提高服务质量。

通过调查了解,对办公室工作有如下思考。

  一、当前办公室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单位对办公室工作重视、关心不够。

部分乡镇、县级部门对办公室工作认识有误区。

认为办公室就是“打杂的”、“只会用钱的”部门,忽视了办公室的参谋助手和综合协调作用,在人、财、物等方面不能给予办公室足够的支持。

突出表现为办公条件较差,经费相对较少,人员配备相对较少。

  2、办公室队伍存在“三少”。

一是年轻人少。

办公室队伍严重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是办公室工作繁杂,工作时间也不能象其他部门一样灵活安排,且加班时间多,又没有相应的补贴,所以好多人员不愿到办公室工作。

同时,我县公务员队伍考录名额只有极少部分被安排到办公室工作,造成办公室队伍年龄结构断档。

二是从事具体工作的人少。

一些乡镇、部门在机构改革后,把退二线的老同志和负责宣传、组织、人事工作的同志归口到办公室,造成办公室人数虽多但从事具体工作人少的局面。

三是专业人员少。

文秘人员严重缺乏。

超过三分之二的乡镇党政办和近一半的县级部门办公室能担任文秘工作的只有1人,一半以上的乡镇和部门都是由办公室主任亲自从事文秘工作。

并且,现有的文秘人员也基本上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业务培训,在草拟文件和写作文稿方面,基本上属于“依样画葫芦”、“摸着石头过河”,制发的文件和草拟的文稿质量不高。

乡镇党政办在收发文程序的各个环节上还很不实用,很多乡镇都是采取纸质登记表收文,很多文件查找工程量巨大,很不方便,效率大大降低。

  3、办公室日常工作多,创新工作少。

一是文件制发泛滥,随意性发文现象严重。

虽然县委办、县政府办每年都发文要求控制发文数量,但文件滥发的现象并未得到遏制。

甚至收发的文件大部分都要求以正式文件形式上报,使节俭的无纸化办公又回到了耗费物力、人力、财力的原始办公。

二是工作创新少。

在现实工作中,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忙于眼前不求创新、安于现状不愿创新、怕担风险不敢创新的现象,以新的观念思考问题,以新的视角认识问题,以新的思路研究问题,以新的办法解决问题做的不够。

办公室主要精力被用于应付事务性工作,对自身工作总结反思少,调研工作少,客观上,领导极少安排办公室人员调研机会,办公室人员也忙于应付事务性工作,主观上,办公室人员也缺乏工作主动性,导致办公室对单位全面工作不熟悉,文件和文稿草拟多为“闭门造车”,缺乏针对性,办公室参谋助手作用发挥不明显。

  4、上级部门的指导、管理不到位。

办公室与其他职能股室不同,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县委办、县政府办虽然是上级部门却没有直接的业务隶属关系,在管理上存在真空。

同时办公室工作无法量化,难以统一考核标准难以进行评定、表彰。

近年来,办公室人员接受系统的办公室工作培训和指导较少。

所以办公室人员缺乏归属感,缺乏荣誉感工作热情不高。

  一是眼界不够开阔,思路比较狭窄。

新的形势要求办公室工作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变革精神和创新思维,而目前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用旧的思维方式、旧的工作方法考虑问题,接受新思想、确立新观念、打开新思路、开拓新局面的能力还不够强。

  二是忙于事务性工作多,参谋助手作用发挥不充分。

被动服务多,发挥主观能动性少。

在我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征程中,办公室应高速运转,充分发挥服务、参谋等作用,但目前我们陷于事务性工作比较多,跟中心、想大事、站在更高层次思考问题不够,为领导提供前瞻性、全局性的建议方面还有欠缺。

  三是满足于完成眼前工作,创新意识不强。

在现实工作中,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忙于眼前不求创新、安于现状不愿创新、怕担风险不敢创新的现象,以新的观念思考问题,以新的视角认识问题,以新的思路研究问题,以新的办法解决问题做的不够。

  四是督促检查的视野不宽,深度不够。

相对来讲,对领导批示和交办事项的专项查办以及重大事项的督办做得较好,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主动服务不够。

  五是学习不够深入,调研成果少。

由于办公室平时工作较多,导致学习不够深入,不够专业,周末学习制度没有很好的贯彻落实;亲自下基层进行调研的少,可供领导参阅的有价值的精品调研报告少。

  二、做好下一步工作的几点想法

  1、领导重视要到位。

领导重视是做好办公室工作的关键。

一是加大办公室工作人员提拔重用力度。

各级各部门在选拔任用干部时应打破身份限制,优先考虑综合能力强、工作成绩突出的办公室工作人员。

二是全力保障工作经费。

对办公室特殊岗位,如党政网专职工作人员,可以给予适当的岗位补贴,使办公室人员安心工作。

三是重视办公室硬件建设。

办公室应配备专用电脑,另外,传真机、打印机、复印机、数码相机等办公设备也应配齐。

  2、人员保障要到位。

一是优化办公室人员年龄结构。

对新考入公务员,除有特殊要求外,首先安排到办公室锻炼,既有利于办公室年龄结构逐步年轻化,也有利于新入公务员快速、全面了解本单位情况,尽快进入角色、适应工作。

在公务员数量不足的情况下,采取轮岗制,按照个人自愿和组织安排相结合的方式,以半年至一年为一个周期,让更多的年轻人轮流到办公室工作。

二是提升现有人员综合素质。

积极为办公室人员提供参与协调处理重大问题的机会,提高其综合协调能力,努力挖掘办公室人员内在潜力,充分发挥老同志的传、帮、带作用,帮助年轻人成长。

全面落实多岗锻炼和工作代理制度,使办公室人员成为能够胜任不同岗位工作的多面手,避免因一人脱岗而其工作无人接替现象。

三是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办公室领导干部和文秘人员后备库,加强对后备人员的理论和业务培训,适当放宽对办公室选人用人的种种限制,将优秀的文秘人才引入办公室队伍。

  3、主动工作要到位。

一是进一步遏制发文过滥现象。

从县委办、县政府办做起,每年初对县级各部门全年发文数量进行规定,可根据上年发文总数的90%来确定上限,以后按此比例逐年递减,对县制发的文件不要求乡镇每件都写出对应的实施方案、总结努力避免“以文件落实文件”对乡镇、部门上报的各类材料能不用公文形式的尽量不用公文进一步规范使用党政网“公文交换箱”县信息办应该定期清查对发文单位不分主送单位一律全县普发的、按规定不该进入公文交换箱的由县委办、县政府办督查室进行通报批评。

二是进一步规范发文程序。

严格按照文件起草、办公室文初核、分管领导会签、主要领导签发、办公室和起草部门共同校核、印制正式文件的程序发文。

实行涉秘文件专人管理制由专人收发密级文件并按照密件登记、送领导审阅、阅后立即收回、另行交办、专柜存档、年终交回发文部门的程序严格涉秘文件的办理。

三是加强无纸化办公管理。

除涉密或有特殊规定的公文、资料外其他公文、资料都应该通过党政网“公文交换箱”或“个人资料交换箱”进行传送尽量减少纸质材料打印逐步实现无纸化办公。

四是建立超前快捷的信息调研机制。

开展全员办信息调研,将信息调研工作纳入办公室岗位目标责任制中,任务量化到人。

可实行办公室工作人员联系行业及股室工作的信息调研工作机制,分口负责信息调研工作。

各单位可以自办信息调研刊物,出版间隔时间由各单位自定,为领导了解情况及决策提供依据。

实施信息调研采编奖励,各单位可根据自身情况对信息调研文章的编写及被上级部门采用给予奖励,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及信息调研文章质量。

五是建立高效有力的督查督办机制。

加大公文督办力度建议乡镇和部门在公文处理签上设立“是否纳入督查督办”栏,对领导确定需要进行督查督办的事项或领导交办的其他督办事项,由办公室安排专人进行跟踪督办,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相关领导。

强化机关工作人员上下班督查,特别是乡镇应加强对县级部门派驻乡镇机构人员上班情况的督查,对未按照上下班制度严格上下班的进行通报,并将通报情况报送主要单位领导和派驻机构的主管部门领导。

  4、指导管理要到位。

一是加强培训指导。

每年由县委办、县政府办组织开展1-2次全县办公室系统业务培训特别要加强对办公室新进人员的业务培训。

当前急需进行的是公文处理和公务礼仪知识培训。

建立跟班学习制度各单位选送办公室工作人员到两办相应股室跟班学习有针对性地提高业务能力县委办、县政府办也应积极推荐工作人员到市级或更高一级党委、政府办公室跟班学习学习上级的先进经验和工作方法。

二是加强学习交流。

建立全县办公室系统年会制度和业务交流制度每年由县委办、县政府办召集全县各级各部门办公室主任召开一次年会总结工作交流经验。

由各乡镇分片区、县级各部门分系统每季度召开一次办公室业务交流会同时还可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开展其他形式的业务交流会。

三是落实表彰激励。

探索对全县办公室系统进行考核评定逐步建立完善相关制度以县委办、县政府办的名义每年对先进办公室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以提高工作积极性。

  为认真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改革体系的调查研究工作,为《xx》计划《新十年规划(纲要)》的制订作好前期数据资料及基本情况的收集分析,根据省扶贫办的有关工作要求,临沧市扶贫办及八县(区)扶贫办开展了针对贫困乡、村,特殊区域及特困山区人群为主要对象的重点调研。

此次调研内容主要突出新千年以来全市扶贫工发工作过程中所采取的主要手段及措施、取得的主要成效、目前全市贫困人口的基本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今后扶贫开发政策措施建议等。

南美乡是临沧市唯一的一个拉祜族民族乡,是全市18个民族乡之一,是全市77个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倒数第一的特困乡,是云南省确定作重点调研的四个特困民族之一。

基于该乡的典型性和特殊性,市县两级组成调研工作组再次深入村组农户,对全乡扶贫开发工作和农户生产生活情况进行调研。

  一、南美乡的基本情况

  南美拉祜族民族乡位于临沧市临翔区西部,距临翔区政府所在地(临沧城)48公里,东与博尚相连,东北与章驮乡相邻,西与耿马县大兴乡接壤,南同双江县勐库镇相通。

全乡国土面积120.86平方公里(人口居住密度为36人/平方公里)。

全乡辖4个村民委员会,24个自然村,33个村民小组。

XX年底,全乡总农户数为1135户,总人口436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2498人,占总人口的57%。

全乡耕地面积13450亩,其中水田2792亩,旱地10658亩。

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水稻、荞籽、小麦、豆类,经济作物以茶叶、核桃为主,兼有竹子、油菜、烤烟、白花木瓜等。

在全乡4368人的总人口中,拉祜族人口3616人占83.5%。

XX年的统计数显示,南美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135元,排全市77个乡镇的第77位。

  二、南美乡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效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省、市、县各级各部门以不同渠道和方式对南美乡开展了强有力不间断的帮扶活动,通过近二十年的坚持和努力,南美乡拉祜族群众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状况得到较好的改善,越过了温饱,实现了安居,基础设施、产业开发、社会事业等方面均得到较大的推动,拉祜群众走出困境的基础进一步得到夯实。

  

(一)温饱安居工程使拉祜族山寨面貌有了质的改变。

八十年代前,拉祜族群众几乎是清一色茅草房,窄小、拥挤、破烂、黑暗,人畜同居,村寨道路泥泞,遍地牲畜粪便,一出门即满脚满腿的泥巴粪便,群众生活三分之二的时间处于饥荒状态,靠国家救济度日,生产和生活状况十分令人堪忧。

自九十年代开始,国家财政以扶贫温饱安居工程形式,从解决温饱、改善生存条件入手,通过重点村建设等措施,使南美拉祜族的农田水利建设等基础设施有了新的起步,百分之百的农户由茅草房搬进了新瓦房,并实现了人畜分离。

  

(二)产业开发建设和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为拉祜族群众由半猎半农向固定耕作过渡和转变提供了生存保障。

通过种养殖等产业开发建设使拉祜族群众的收入渠道进一步得到拓宽。

到XX年底,全乡共建成茶园10400余亩,泡核桃2.2万亩,仅此两项产业人均面积达7.5亩,其它如竹子、百花木瓜等也具一定的规模。

养殖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家畜、家禽饲养成为农户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措施及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群众的增收步伐,农户经济收入由九十年代初的几百元稳步增加到如今的几千元上万元。

通过基本建设投入的扶持,使南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建水塘修沟渠、坡地改台地、旱地改水田等措施得到较好的实施,保证了人均一亩以上的基本农田地,基本口粮得到稳定解决。

重点村建设、整村推进、一事一议、通达工程等项目实施,使全乡范围内基本实现了水、电、路、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横穿乡内四个村委会连成一线的18公里水泥大道共投资XX多万元,成为全市最高标准的乡村公路,自然村组的村容村貌整治稳步推进,村内户外道路基本得到硬化。

  (三)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推进,教育卫生事业从无到有,从简陋到逐步完备,拉祜族群众就医上学基本得到满足和保证,乡级设有中学、卫生院,村级有卫生室、中心完小、校点。

全乡实现了普九,全体村民参加了新农合医保。

  (四)智力扶贫作为关键措施之一始终不放松。

二十多年来,在实施好对南美乡的基础设施、产业开发、温饱安居工程建设的帮扶的同时,始终把抓实基础教育、抓好科技推广作为对广大拉祜族群众的智力帮扶措施的重点长抓不懈。

抓基础教育,重点解决村民缺文化低素质的根本问题,抓科技知识的普及推广是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

全乡在设立中学、小学、夜校等教育网络的同时针对家长不主动送子女上学,子女不想主动上学的实际,乡村坚持开展纯义务性质的“爱心送学”监督活动,通过督学促教,尽量保证拉祜族孩子多受些教育,多掌握点文化知识。

选送部分拉祜孩子到县城学校就读,让他们更多地接触大山外面的世界,更多地接触其它民族,开阔眼界,打破封闭思想,接受新观念。

采取科技手段到田、科技服务到户、手把手教,让拉祜人从不知到会做、愿意做。

如:

家畜家禽饲养、蔬菜种植、居家卫生、防病治病等等,从小事情,小细节上帮助、引导。

结合产业开发建设适时抓好生产管理知识技能培训,如:

茶叶、核桃、烤烟、油菜等种植业发展建设过程中,每建成一个产业就培训带动起一批农民学习、掌握种植、管护、采摘加工一整套生产技能,成为名符其实的茶农、烟农。

  三、南美乡群众生活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此次对26户农户的调查结果及数据所反映出来的诸多现实问题,与城市化迅速推进的今天,农村要发展,农民要富裕的现时要求相比在南美乡还存在着许多重大挑战,需要跋涉的路还很长。

对26户农户的调查、收集到的相关数据如下:

  

(一)总收入(不含粮食折币、下同)138700元,人均1216元;净收入88000元,人均771元。

总收入最高农户10000元左右,人均XX元;最低XX元,人均500元。

净收入最高的农户6000元,人均1500元,每人每天平均收入4元左右(该数据可视作农户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略低于统计局法定的纯收入指标)。

  

(二)生产粮食24900公斤,人均306公斤,因水田面积较少,且产量不高,故多为旱地玉米、荞籽、小麦等杂粮粗粮,若按50%的折率计算,实际人均生产成品粮只有150公斤。

  (三)家畜家禽养殖情况,61%的农户养牛,最多的8头,最少的1头;96%的农户养猪,最多的养有16头,最少的2头;38%的农户养羊,最多的26只,最少的2只;100%的农户养鸡,最多的80只,最少的10只。

极少数农户有少量的特种养殖,如野猪、山地鸡、毛驴等。

饲养业畜禽产品出售收入约占农户收入的20%左右。

  (四)种植业,截止XX年底,共种植核桃490亩,人均4.3亩,茶叶371亩,人均3.25亩,两项合计人均种植面积达7.5亩。

  (五)接受教育及培训情况,在接受走访的114人中,有17人上过初中,占14.9%,中专1人,占0.8%,其余均为小学以下或文盲半文盲。

劳动力人口中普遍接受过2—3次以上的劳动生产技能培训(多为种养业方面的适用技术培训)。

  (六)群众住房情况,南美乡拉祜族群众住房集中建盖于九十年代,标准和结构统一为60—65平方米的土坯房木屋架瓦顶。

  (七)村民外出劳务打工情况,在接受调查的114人中,有3人季节性地在本县区内打点零工,年收入XX元左右。

  (八)医疗卫生疫情防控网络及体系基本健全。

  以上基本数据所反映的基本状况总体能代表和反映南美全乡的基本现状,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极大的改善,产业建设有了较好的规模基础(全乡茶叶、核桃总种植面积达32400亩,人均7.42亩),社会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总体讲,南美乡二十余年的扶贫开发成效显著,成绩卓著。

但是,由于南美乡的特殊历史原因和特殊区位,目前和今后的发展中仍面临着一系列突出问题和困难。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基础不牢固。

全乡虽努力实现了普九验收,但全乡村民平均受教育程度极底,四十岁以上人口绝大多数为文盲,这部分人,他们的知识、思想、观念决定着整个家庭的生活状态。

如:

与外界的接触联系,新思想、新事物的接受,对子女的教育、影响等等方面,他们占据着主导因素。

(二)收入水平极低,生活水平提高艰难艰辛。

劳作一年,年底结算,所得收入不及城市职工半月工资。

(三)产业单一,种养业成为经济收入的全部依靠,群众生活跟随市场潮涨潮落,起伏不稳。

(四)思想封闭、观念落后、发展的意识不强、主观能动性极弱。

就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可从自然历史、现时政策两个大的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自然、历史的原因分析:

拉祜族同胞同众多少数民族兄弟一样,历史上是经过长途迁徙,为躲避饥荒、疫病或争斗战乱,不得已而选择了深山老林为栖息地,从此过上了几乎与外面的其它民族完全隔离的半猎半农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独处百年乃至几百年,每一步都饱含辛酸与血泪。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快速进程中他们被拉下了,掉队了,思想封闭意识滞后就在所难免。

新中国成立,党的民族政策使各兄弟民族在政治上翻了身、当家作了主,但在经济上,国家还无力全方位顾及,尤其无力顾及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同胞的经济发展扶持。

近四十年的时间,使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的经济及社会发展与内地汉民族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差距,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的今天,全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再次相比,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群众更显积弱积贫,与内地其它发展快的地区相比,又形成了新的更加巨大的差距,南美拉祜族乡的现状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

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思想观念意识差距和现代几十年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等方面的巨大差距,用这十几年的时间,是难以做到尽快改变和全面较快发展的。

因为,各少数民族所处的区域区位条件、经济发展基础、致贫因素的复杂性千差万别,同样的政策、同样的手段、同样的扶持标准,往往难以收到同等的效果,这就是特殊贫困类型的特殊性。

  现行政策分析:

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全国性的扶贫攻坚给贫困山区的脱贫发展事业带来了希望和契机,特别是“十五”、“xx”近XX年的时间中,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了扶贫投入力度,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提升阶段,各民族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较大的改善和提升。

但南美乡属于特殊区域的特殊群体,生活在这里的南美乡拉祜族群众的脱贫步履艰难,经济发展和生活状况的改善依然缓慢,尽管各级政府投入了甚至比其它贫困地区更大的力量,但仍然无法与其它地方实现同步解困。

从现时政策角度分析,我们认为有如下方面值得研究。

首先,现行扶贫政策强化了普遍性,弱化了特殊针对性,内地与边疆、普遍情况与特殊情况一个标准一把尺子,突出重点和针对性缺乏。

其次,项目资金的扶持方式和标准散而少,集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弱,如,以自然村为单位的15万元的补助和几十万元一个项目的产业扶贫。

第三,项目资金整合匹配,全国全省一个标准要求,使贫困地区的发展雪上加霜,地方财力弱就意味着争取项目的机遇和条件有限,实施项目难度大也就意味着项目少安排或不安排,发展差距也就随着机会条件的多少,实施能力的强弱因此而明显的拉开,这是否是人为的、政策的因素造成越来越大的发展差距?

值得思考研究。

第四,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政策的贯彻实施存在着具体或细化不够的问题。

如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使用等等。

有特殊或优惠政策,但实践中没有做到,体现不出来。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要靠人才,人才靠教育培养,官员领导、专家学者、干部员工是人才,种地养牛、务农经商是人才,任何领域都需要有知识、有技能、有发展意识和能力的人。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政策需要特殊,实践更需要特殊。

教育基础差是现时,人才培养、使用的门槛最需要特殊,若只按现行的升学就业加5分、10分照顾少数民族(几个特少民族更突出)子女永远也进不了门(那这5分、10分的优惠是专为钻空子改族别的汉族老大哥设置的了)。

这种恶性循环,若在类似南美乡这些地方得不到遏制,各民族共同小康,共同富裕就是空话。

像南美乡这样一个特殊区域,如果新的劳动者一代又一代都处在文盲状态中,要脱贫发展实在是希望渺茫。

  四、政策措施建议

  南美地处山区,山宽地阔,适宜种养业的发展。

目前已建成的茶叶、核桃基地,标准高,管护力,已颇具规模,若市场情况好,再过5至XX年,两产业将给农民带来不菲的收入。

如前所述,南美乡的基础设施、产业建设、社会事业基础等都有一个良好的现时基础。

当前和今后着重是研究好现有成果的巩固和提升全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政策措施方面提以下建议:

  

(一)抓教育,切实把人口素质提高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的重要措施长抓不懈。

一抓基础教育。

控制和杜绝新文盲产生,国家实行全免费选送部分拉祜子女进入上一层学校接受教育,力争初高中毕业生在乡村人口中占相当的比重,逐步使他们成为劳动生产活动中的主力军,农村家庭中的当家人,如此,山乡观念的转变,走出封闭才有平台和希望;二抓职业技能培训。

中专技校、大专院校破格招收特少小民族学生,必要时办特殊民族班,通过特殊措施培养,让拉祜族后代回到本地、本乡或他乡就业、打工,在不同岗位上影响和带动本民族,通过外出读书,劳务打工等方式,更多地接触外面的世界,使封闭意识得到逐步改变;三抓优先录用。

在公务员招收、提职提干过程中,只要具备基本的条件和素质,应尽量放低门槛,制订特殊准入制度。

现象上看只是解决照顾了一个或一批人,更深的意义在于关爱了这一个民族,让这一措施促动和影响该民族增强求学上进的思想和意识,树立发展的欲望和信心。

  

(二)继续加大对南美乡的扶贫投入。

重点放在两个方面:

一是产业的提升。

在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等方面着力,最大限度发挥产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抓好市场链节。

要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依托龙头企业,把农民带入市场,把产品变为商品,让农民获得最优的收入。

  (三)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发展条件和基础的同时,积极探索产业结构调整。

应加强拉祜民俗文化的收集整理和宣传,开发民俗旅游。

充分利用好良好的自然生态和茶叶、核桃、竹子等产业的沿途布局景观,在加强环境保护的同时,依托南美乡离临沧城近(48公里),可直达双江勐库的特殊交通地理位置优势,开发度假休闲项目,带动当地二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四)注重当地农特优产品的生产、销售推介,注重拉祜传统手工艺品的挖掘开发,让大山蕴藏的各类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脱贫致富,发展经济作出应有的贡献。

  根据《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我州农牧区执法普法调研的通知》精神,我县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调研,结合我县实际,现就执法普法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年来,我县在群众普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有哪些?

  一是普法对象流动性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电移民项目的实施,部分村组人口分散,流动性大,对这一类人群的普法教育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

  二是普法形式传统单一。

目前,一些普法工作主要采取传统的形式进行宣传,一些地区还依靠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形式进行集中宣传,利用现代媒体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较少,法制宣传效果不好。

  三是普法主体责任不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