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50560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书.docx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书.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书.docx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书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书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书共计34篇,其详细列表如下:

  第一单元

  1我们的民族小学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

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

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当,当当!

当,当当!

”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

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

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orG,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

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

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

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2金色的草地

  我们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

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

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

  我和弟弟常常在草地上玩耍。

有一次,弟弟跑在我前面,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

“谢廖沙!

”他回过头来,我就使劲一吹,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

弟弟也假装打呵欠,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

就这样,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

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

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

这是为什么呢?

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

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多么可爱的草地!

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3爬天都峰

  假日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

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我爬得上去吗?

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

我点点头,仰起脸,问: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也点点头,说:

“对,咱们一起爬吧!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个样……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了一张相,留作纪念。

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

“谢谢你啦,小朋友。

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

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我应该谢谢您!

  爸爸听了,笑着说:

“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4槐乡的孩子

  槐乡的孩子,从小就和槐树结成了伴。

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就像海边的娃娃离不开大海,山里的孩子离不开石头。

  八月,槐树打了花苞,那花苞米粒般大小,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不仔细闻是闻不到的。

小槐米藏在槐树丛中,轻轻地随风飘动。

它们一点儿也不惹人注意,却是槐乡孩子的宝贝。

槐米,可以入药,还能做染料。

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

  八月,天多热。

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

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他们背着水葫芦,带着干粮,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就已经爬到小山上去了。

男孩常常是爬到树上,用长长的钩刀到一下又一下地削着槐米。

一簇簇槐米落下来了。

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

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

  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

孩子们的小床下放着磨好的长钩刀、篮子。

明天,只要是晴天,孩子们又将投入到火热的劳动中。

  第二单元

  1灰雀

  有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

他每天到公园散步。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

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

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

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

“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说:

“没……我没看见。

  列宁说:

“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

天气严寒,它怕冷。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

“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看看列宁,说:

“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

它还活着。

  列宁问:

“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

”男孩肯定地说。

  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

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

“你好!

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昨天它去哪儿了。

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2小摄影师

  1928年夏天,高尔基住在列宁格勒。

他经常坐在窗子旁边工作。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高尔基正在读书,突然,一个小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桌子上。

高尔其打开纸团,上面写着:

  亲爱的高尔基同志:

  我是一名少先队员。

我想给您照张相,贴在我们的墙报上。

请您让他们放我进去。

我照完相,立刻就走。

  高尔基从窗口向外望去,看见人行道边上坐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手里拿着一架照相机。

  “是你扔的纸团吗?

”高尔基问。

  “是的。

”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

”高尔基说。

  过了一会儿,小男孩站在高尔基面前了。

他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然后用手指了指沙发,说:

“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

  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

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

“一切准备停当。

”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

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你怎么了?

”高尔基不知出了什么事。

  小男孩哭着说:

“我把胶卷忘在家里了。

  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小男孩已经提着照相机跑出去了。

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道:

“孩子,回来!

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辆电车。

电车马上开走了。

  晚上,秘书告诉高尔基:

“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

  “是个小男孩吗?

”高尔基问。

  “不是。

是一家杂志社的记者。

  “请转告他,我很忙。

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3奇怪的大石头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小时候,他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

每次他都受藏在一块大石头的后面。

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

一听到小伙伴的脚步声,他就悄悄围着大石头躲闪。

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

时间长了,他对这块大石头发生了兴趣:

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李四光跑去问老师,老师想了想,说:

“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我小的时候它就在那儿了。

  “是谁把它放在哪儿的呢?

  “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

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

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这我可说不上来了。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爸爸也说不清楚。

  这块突兀的大石头到底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它的四周都是平整的土地,没有一块石头呢?

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许多年。

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

他终于弄明白了,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经过进一步的考察,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冰川活动的遗迹。

他的这一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

  4我不能失信

  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用过早餐,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

二女儿宋庆龄显得特别高兴。

她早就盼着到这位伯伯家去了。

伯伯家养的鸽子,尖尖的嘴巴,红红的眼睛,漂亮极啦!

伯伯还说准备送她一只呢!

  她刚走到门口,忽然想起,小珍今天上午要来找她学叠花篮。

  父亲见庆龄停住了脚步,奇怪地问:

“庆岭,你怎么不走啦?

  “爸爸,我昨天和小珍约好了,今天她来我们家,我教她叠花篮。

”庆龄说。

  “你不是一直想去伯伯家吗?

改天再教小珍吧。

”父亲说完,拉起庆龄的手就要走。

  “不行!

不行!

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啊!

”庆龄边说边把手抽回来。

  “那……回来你去小珍家解释一下,表示歉意,明天再教她叠花篮,好吗?

”妈妈在一旁说。

  “不,妈妈。

如果我忘记了这件事,明天见到她时,可以道歉;可是我并没有忘记,我不能失信啊!

  “我明白了,我们的庆龄是个守信用的孩子。

”妈妈望着庆龄笑了笑,说:

“那你就留下来吧!

  庆龄点点头,甜甜地笑了。

  第三单元

  1《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风筝

  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在芦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

做一个蝴蝶样的吧。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我们去放风筝。

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村里人看见了,说:

“放得这么高!

  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

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

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

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

那是我们村的水磨坊。

  “那儿找过了吗?

  “没找过,说不定‘幸福鸟’就落在那儿呢。

”大家说。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4秋天的雨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

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加紧挖洞,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

松柏穿上厚厚的、油亮亮的衣裳,杨树、柳树的叶子飘到树妈妈的脚下。

它们都在准备过冬了。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5听听,秋的声音

  听听,

  秋的声音,

  大树抖抖手臂,

  “刷刷”,

  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听听,

  秋的声音,

  蟋蟀振动翅膀,

  “”,

  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

  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

  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

  听听,

  走进秋,

  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

  你好好好地去听秋的声音。

  秋的声音,

  在每一片叶子里,

  在每一朵小花上,

  在每一滴汗水里,

  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

  听听,

  秋的声音,

  从远方匆匆地来,

  向远方匆匆地去。

  听听,

  我们听到了秋的声音。

  第四单元

  1花钟

  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放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

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

比如,昙花的花瓣又大又娇嫩,白天阳光强,气温高,空气干燥,要是在白天开花,就有被灼伤的危险。

深夜气温过低,开花也不适宜。

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到了那时,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

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

  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

这些花在二十四小时内陆续开放。

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是不是很有趣?

  2蜜蜂

  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我想做个试验。

  一天,我在我家花园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

为了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放飞的,我在它们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

然后,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做了记号的二十只蜜蜂,走了两里多路,打开纸袋,把它们放出来。

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

她高声喊道:

“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

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我放蜜蜂的时候是两点整,也就是说,在四十分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两里多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天都快黑了,我们还没见到其他蜜蜂飞回来。

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又发现了十五只背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

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3玩出了名堂

  玩耍常常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的行为,但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现是在玩耍中产生的。

  荷兰的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

  列文虎克的工作是看守大门,并定时到钟楼去敲钟。

这份工作相当清闲,他待着没事,就一边看门,一边磨起了镜片。

他把厚玻璃的四周磨薄,做成放大镜,用来看细微的东西,或者阅读字很小的书籍。

  有一次,列文虎克又在玩放大镜。

他突然想到:

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呢?

他一试,啊,不得了,蚊子的腿看上去像兔子的腿。

他越玩越带劲,就把一片放大镜固定,让另一片放大镜可以随意调节,这样就做成了一架简单的显微镜。

他用显微镜观察水,看见水里有许多小生命挤来挤去;观察牙齿,看见里面有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小东西。

他发现,除了我们平时看到的世界,还有另一个平时看不到的世界。

那是一个“小人国”。

“小人国”里的“居民”,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

  列文虎克玩放大镜,玩出了大名堂。

他最早发现了微生物,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英国皇家学会知道了他的发现,聘请他为皇家学会会员。

连英国女王和俄国沙皇也千里迢迢前去拜访他,欣赏他的“玩具”,并从“玩具”里观看新世界里的“居民”。

  4找骆驼

  从前有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

他找了很多地方都没找到,心里很着急。

这时候,他看见一位老人在前面走,就赶上去问:

“老人家,您看见一只骆驼了吗?

  老人说:

“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

  “是的。

  “是不是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不错。

  “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

  “对极了!

您看见它往哪儿去了?

  老人说:

“那我可不知道。

  商人忿忿地说:

“别哄我了,一定是你把我的骆驼藏起来了。

要不,你怎么知道得这样详细?

  老人不紧不慢地说:

“干吗生气呢,听我说嘛。

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

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

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

至于骆驼究竟往哪儿去了,应该顺着它的脚印去找。

  商人听了,照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

  第五单元

  1孔子拜师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孔子想:

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于是上前行礼,问道:

“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你是——”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

孔子连忙说:

“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说:

“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

“多谢老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2盘古开天地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hùn)沌(dùn)一片。

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

  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

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ūn)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měng)劈(pī)过去。

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

轻而清的东西,缓(huǎn)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zhúo)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dēng)着地。

天每天升高一丈(zhàng),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

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zhú)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dǎo]了下去。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zhī),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ī)肤,变成了辽(iáo)阔的大地;他的血(xuè)液(yè),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人类的老祖宗(zōng)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3赵州桥

  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

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

  赵州桥非常雄伟。

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礅,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

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4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北宋时候,有位画家叫张择端。

他画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河图》。

这幅画长528厘米,高248厘米,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

这幅画已经有八百年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还完整地保存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里。

  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

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

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在这上面了。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

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

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

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

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走。

因为人太多,眼看就要碰上对面来的一乘轿子。

就在这个紧急时刻,那个骑马人一下字拽住了马笼头,这才没碰上那乘轿子。

不过,这么一来,倒把马右边的两头小毛驴吓得又踢又跳。

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被小毛驴惊扰了,连忙回过头来赶小毛驴……你看,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

 

  第六单元

  1《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富饶的西沙群岛

  西沙群岛是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国的海防前哨。

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

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

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

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

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

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海滩上有拣不完的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

最有趣的要算海龟了。

每年四五月间,庞大的海龟成群爬到沙滩上来产卵。

渔业工人把海龟翻一个身,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