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生矿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50314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6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生矿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外生矿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外生矿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外生矿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外生矿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生矿床.docx

《外生矿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生矿床.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生矿床.docx

外生矿床

第11章外生矿床通论

11.1概述

先复习一下内生矿床。

⏹定义:

外生成矿作用是指在地球岩石圈的表层、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中或之间的各种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过程中使成矿物质集中的过程。

⏹包括:

风化矿床、沉积矿床等

⏹能量来源:

太阳能、地能、生物能、化学能

11.2外生矿床形成的地质和地理条件

⏹地理(地貌和气候)不仅决定岩石或矿床的风化、剥蚀、沉积的特征、类型、速度和发育程度,还决定沉积相、沉积建造和各种外生矿床的形成。

⏹海洋对沉积矿床意义重大:

海水中的有用元素(盐类);海底铁锰结核;化石能源等

海洋沉积的一般特征:

见ppt

萨布哈的成矿作用:

见ppt

⏹河流作用也很重要:

三角洲、滨海和浅海沉积有关的矿床(砂矿、碳酸岩、化石能源)

⏹气候

11.3外生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

11.4外生矿床的分类

⏹划分依据:

首先是最主要的成矿作用;同时考虑成矿区的地质、气候和地形条件,以及矿床及有关岩石的岩相、矿物、化学成分及沉积建造等。

⏹成因类型:

见ppt

 

第12章风化矿床(Ren82-93)

12.1风化作用过程中矿物的稳定性

✧稳定矿物:

石英、白云母、酸性斜长石、钾长石、黄玉、电气石、磁铁矿、金红石、自然金、锆石等

✧不稳定矿物:

基性斜长石、黑云母、角闪石、辉石、硫化物、碳酸盐、硫酸盐等

✧风化作用及元素迁移与富集规律

风化条件下元素化学迁移能力 依据元素性状可分为如下类型:

  A、强烈迁移的元素:

Cl(BrI)、S,趋于完全迁出风化壳,不能形成风化矿床。

  B、易迁移元素:

K、Na、Ca、Mg、F、Sr、Zn,多或完全迁出风化壳,不能形成风化矿床。

  C、可迁移元素:

Cu、Ni、Co、(U)、Mn、Si、P,可迁出风化壳,也可在风化壳下部富集成矿。

  D、惰性元素:

Fe、Ti、Al、REE、(Sc、Y),趋于在风化壳中(中、上部)富集成矿。

  E、很难迁移的组分:

石英中的SiO2

 

影响矿物稳定性的因素有:

但是,稳定性产相对的,在强烈风化时,几乎所有矿物都会被分解。

12.2风化矿床的特点

1.往往产在丘陵地带,直接盖在原生的岩石或矿体上方,或只有不大的位移。

2.矿体往往成层状,是面型矿体,少数受裂隙控制,或者受卡斯特溶洞控制,呈线型或洞穴充填。

3.矿体产在风化壳剖面的一定层位中,深度一般取决于风化作用的深度,一般不超过200m。

4.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都是风化过程中稳定性好的矿物。

或者,虽然在风化壳的上部不稳定,但是在下部稳定的矿物。

5.矿石的固结性差,常比较疏松,呈多孔状、胶状、骨架状和粉末状等。

6.矿床规模以中、小型为主,也有大型和超大型的,主要矿床有铁、锰、铝、镍、钴、铀、REE、金和高岭土等。

12.3风化矿床的形成条件

1.气候条件:

有两种气侯条件

✧热带-亚热带温暖-炎热,并且潮湿的气候:

如华南,化学风化和生物活动强烈,最有利于风化矿床形成

干燥气候,如新疆,化学风化不强烈,以物理风化为主,对风化矿床不利

✧热带-亚热带温暖-炎热,并且干旱和潮湿交替的气候:

干燥季节土壤和岩石中形成裂隙,为雨季的雨水准备了渗水渠道;雨季时雨水渗透下去产生强烈化学风化,对形成铝土矿等最有利

风化壳型铝土矿与风化壳型铁矿床都形成于温暖或炎热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但是,两者的气候条件不同:

✧风化壳型铝土矿(红土型铝土矿):

代表持续的潮湿条件,玄武岩中溶解出来的铁一直呈二价形式迁移,不在土壤中沉淀。

只有铝在土壤中残留,形成铝土矿;

✧风化壳型铁矿(红土型铁矿):

代表干旱和潮湿交替的气候。

在潮湿条件下水中溶解的Fe2+,在干旱条件下被氧化成Fe+3,在土壤中沉淀,形成铁矿。

2.原岩条件

不同的原岩形成不同的矿床:

矿床类型

原岩

铝土矿

高铝玄武岩、辉长岩、碱性岩、片麻岩

泥质灰岩

Ni、Co、Fe、P、钛铁矿

超基性岩

铁矿床

基性岩、条带状含铁石英岩

高岭石

浅色花岗岩

REE

花岗岩

3.地貌条件

✧高山地区不利:

风化壳不易保存

✧平坦地区不利:

不利于选择性淋滤

✧丘陵山区、准平原地区最有利:

即要有起伏,但高差不大。

原因是:

有起伏,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可以形成较存的风化壳

地下水位高,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都很强烈

风化产物得以保存

4.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的循环,从地表向下可以分为三个带:

地下水循环示意图。

见ppt

✧饱气带(渗透带,氧化带):

位于潜水面以上,表水自上而下快速流动。

潜水面以下又可分出两个带:

✧潜水带(流动带、胶结带):

位于潜水面(地下水面)至停滞水面之间。

这一带的水作侧向缓慢流动。

水的含氧量很少,通常不起氧化作用。

潜水面是指横向流动的地下水的顶面。

影响潜水面高低的因素:

降雨量、河水水面、地形相对高度等因素,

✧停滞水带:

位于停滞水面以下。

这个带的水几乎不含氧,流动极缓慢,与原岩基本上不发生反应。

潜水面缓慢下降,与风化速度保持平衡,对形成厚的风化壳最有利,风化作用也最彻底。

5.地质构造条件

✧区域构造条件:

稳定的地台区,长期稳定抬升,有利于形成厚大的风化壳。

古风化壳矿床常常产在长期沉积间断的不整合面上,如华北地台奥陶纪不整合侵蚀面上的Fe、Al矿床

✧局部构造条件:

断裂和破碎带有利于风化作用的发生,形成线型的风化壳。

12.4风化矿床的类型

1.风化壳高岭土矿床

✧气候:

温暖潮湿

✧原岩:

富含长石、云母等铝硅酸盐矿物

✧主要的过程

☐长石→高岭石:

KAlSi3O8→水云母→Al4[Si4O10](OH)2

☐白云母KAlSi3O8→高岭石:

KAl2[Si3O10](OH)2→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三水铝石Al(OH)3。

2.红土型铝土矿床

✧气候: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多雨潮湿

✧原岩:

富铝贫硅的岩石,如霞石正长岩、玄武岩、泥质灰岩等。

☐红土型:

由火成岩和变质岩风化成的铝土矿叫红土型;

☐钙红土型:

由泥灰岩风化成的铝土矿叫钙红土。

✧主要过程:

☐去碱: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被淋滤

☐去硅:

淋滤出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使溶液呈碱性,造成去硅

☐去铁:

持续潮湿的气候使铁呈二价铁被带走

☐铝富集:

由于铝具有两性,形成铝土矿。

包括

三水铝石Al(OH)3

一水软铝石AlOOH

一水硬铝石AlOOH

✧实例:

图13-2牙买加钙红土型铝土矿见ppt

图13-6广西平果,岩溶堆积型铝土矿见ppt

图13-3福建漳浦,玄武岩风化残留红土型铝土矿见ppt

此外,华北地台上的G层铝土矿是风化残留型铝土矿。

3.红土型铁矿

✧气候条件:

虽然也主要产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但潮湿与干旱相交替的气候。

多雨时,铁呈二价铁被淋滤,干旱时被氧化成三价铁沉淀,

✧成分:

最终产物是赤铁矿,颜色发红,所以叫红土型铁矿。

✧原岩:

主要是富铁的超基性岩和基性岩

含铁的碳酸盐岩石风化后可以形成残积和岩溶堆积型铁矿,如华北中奥陶统不整合面上的山西式铁矿。

4.离子吸附型REE矿

主要是富含REE的花岗岩发生风化,形成红土型风化壳,REE主要呈被粘土矿物吸附的状态。

REE的富集发生在风化壳的一定层位:

风化壳自上而下可分为

✧表土层:

REE相对贫化

✧全风化层:

含量最高,特别是全风化层的中、下部,可达700-2000ppm

✧半风化层:

含量降低

✧未风化层

实例:

江西龙南、广东清远等地。

原岩都是燕山期花岗岩。

5.淋积型硅酸镍矿床

✧气候:

热带亚热带气候

✧原岩:

超基性岩

✧成矿过程:

Ni从风化带上部淋滤出来,缶转移到潜水面附近,形成次生含镍矿物。

主要是一些镍的硅酸盐矿物。

如:

暗镍蛇纹石Ni4[Si4O10](OH)4·4H2O

镍铝绿泥石

镍镁绿泥石

6.风化壳型钴土矿矿床

✧原岩:

主要是基性-超基性岩

✧有两种类型

☐残积型:

呈似层状,主要被铁、锰氧化物吸附

☐淋滤型:

呈脉状、细脉状

✧实例:

陕西南郑

12.5矿床的氧化作用

12.5.1金属硫化物矿床的氧化作用

总的反应趋势是:

硫化物→硫酸盐溶液→硫酸盐、碳酸盐和氧化物次生矿物

✧硫化铁(py,po):

FeS2→FeSO4溶液→Fe+2或Fe+3硫酸盐沉淀(水绿矾、针绿矾、黄钾铁矾)→铁氧化物、氢氧化物(针铁矿、水赤铁矿等)。

✧铜的硫化物:

Cu2S→CuSO4溶液→氧化物(赤铜矿Cu2O和黑铜矿CuO)

碳酸盐(孔雀石、蓝铜矿)

硅酸盐(硅孔雀石)

✧铅锌硫化物:

Zn:

硫酸锌很容易被溶解,被地下水带走,只有遇到碳酸盐时才能形成菱锌矿(方解石族,白色,微带浅褐、浅灰色)

Pb:

方铅矿→铅矾(PbSO4)→白铅矿(PbCO3)

铅矾无色透明;白铅矿白色。

12.5.2铁矿床的氧化作用

✧赤铁矿和褐铁矿矿床:

不再被氧化

✧磁铁矿矿床:

可进一步被氧化成赤铁矿,但速度很慢

✧菱铁矿矿床:

氧化为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12.5.3褐铁矿和铁帽

✧褐铁矿:

不是一种矿物各称,而矿物集合体的名称,是铁的各种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集合体。

这些矿物往往含有不同数量的结晶水,成分十分复杂。

✧铁帽:

硫化物或菱铁矿矿床在地表受到风化以后,形成了一种富铁的残留体,叫做铁帽。

12.6硫化矿床的次生富集带

硫化物矿床次生富集带垂直分带示意图:

1-氧化矿石亚带;2-氧化淋滤矿石亚带;3-氧化和硫化矿石混合亚带;4-次生富集亚带;5-原生矿石亚带。

✧定义:

金属从硫化物矿床氧化带被淋滤出来,向下渗透到潜水面以下,在还原环境中以交代原生矿化物的方式沉淀出来,从而使原生矿石的品位加富,这种品位加富的带叫做次生富集带。

图13-23斑岩铜矿次生富集带中铜含量变化

次生富集成矿作用对铜最重要,如,斑岩铜矿的原生矿石品位较低,经过次生富集后可以变成富矿石。

次生富集主要发生在潜水面以下的侧向流动带。

✧机制:

CuSO4可以交代py,cp,gal,sph等矿物,形成铜蓝和辉铜矿,有时形成斑铜矿。

铜蓝和斑铜矿可以进一步被辉铜矿交代。

铜蓝主要在次生富集带的上部,往下减少。

☐交代py:

FeS2+Cu++→CuS(铜蓝)+FeSO4

→CuFeS2(黄铜矿)+Fe++

→Cu2S(辉铜矿)+Fe++

☐交代Gal:

PbS+Cu++→CuS(铜蓝)+PbSO4

☐交代Sph:

ZnS+Cu++→CuS(铜蓝)+ZnSO4

✧交代顺序:

Ag→Hg→Cu→Pb→Sb→Ni→Co→Fe→Zn→Mn

即:

排在前面的金属的溶液可以交代排在后面的金矿的矿物,使前面的金属变为矿物,后面的金属转入溶液,如Cu++可以交代FeS2,反过来Fe++不能交代CuS。

这是因为Cu的氧化电位低,它的离子容易接受电子,变为硫化物晶体中的其价键。

也就是说它的亲硫性更强。

第13章机械沉积矿床(砂矿床)(Ren98-102)

13.1概述

1.定义:

碎屑物质在受到水流、冰流或风的搬运过程中发生机械沉积分异,从而使有用物质发生富集而形成矿床,称为机械沉积矿床或砂矿床。

2.砂矿的种类:

最重要的是Au,Pt,Sn,Ti,Zr和金刚石等,此外还有Hg,Sb,Nb,Ta,U,Th和REE等。

3.古砂矿:

指第三纪以前形矿的砂矿。

原来疏松的碎屑沉积物固结石化,则成为古砂矿。

4.近代和现代砂矿:

主要指第三纪和第四纪的砂矿。

5.砂矿的价值:

(1)可以直接开采;

(2)用来追索原生矿体。

13.2成因类型:

按搬运介质分:

风成,水成和冰成

1.冰碛砂矿

由冰川或冰水形成。

冰川可以搬运碎屑。

当冰川融化时,碎屑物就堆积下来。

当时因为没有分选,所以还不能成矿。

如果被冰水继续搬运,产生分选和集中,就可能形成砂矿。

但是冰积砂矿一般规模不大。

如:

我国湖南沅水流域的冰碛金刚石砂矿;

四川、湖南等地的冰碛砂金矿等

2.风成砂矿

由滨海地区或沙漠地区的残积、坡积和冲积砂矿受到风的吹扬而改造而成的。

常集中于不大的砂丘和风蚀洼地中,规模一般不大。

如:

纳米比亚的风成金刚石矿;澳大利亚有风成金矿。

按成矿时代可分为:

1现代砂矿(第三纪、第四纪(未成岩))

2古砂矿

水成砂矿又可分为六类

2残积砂矿:

直接产于原生矿体的顶部,是物理风化作用的产物。

其特点是:

✧分布范围与原生矿体一致,品位高低往往与原生矿床直接有关;

✧示经搬运和胶结,因而呈疏松状、棱角状、分选差、无层理;

✧残积物几乎全部是原生矿石或岩石的成分,一般品位较低(就是重矿物的富集程度较低);

3坡积砂矿:

风化产物受地表流水冲刷和重力作用,使有用矿物向坡下移动,但仍然停积有山坡上,形成坡积砂矿。

其特点是:

✧矿体延长不远,一般数十米;

✧矿体一般顺斜坡构成带状,似层状或扇状;

✧因搬运距离短,矿物磨园度、分选性差;

✧与残积砂矿呈渐变关系,无明显界线,因而有时称为残积-坡积砂矿。

4洪积砂矿:

由间歇性的或季节性的洪水沉积所形成的砂矿。

其特点是:

✧碎屑物堆积在冲沟、山麓、冲积扇和盆地等部位;

✧矿体呈勺形、扇形或锥形;

✧因快速堆积而分选性差,不具层理;

✧沉积物以砾石为主,混有少量泥砂,有用矿物分布不均匀,矿体规模小。

5冲积砂矿:

碎屑物在被流水搬运过程中,按粒度和比重分选沉积,形成的砂矿。

其特点是:

✧总体分布与河流一致,比较稳定。

主要分布在河水流速减慢处;

✧矿体成似层状,透镜状或条带状,可有几个含矿层位。

分布面积一般比较大。

✧由于搬运距离较长,因而具有较好的磨园度,分选性和层理。

6海滨砂矿

它是由海水的波浪和岸流的作用,使重砂矿物在浪击地带或潮间带中分选聚积所形成的砂矿。

由拍岸浪等把重矿物推到海滩,再由回流和底流把比重小、颗粒细的碎屑带走。

7湖成砂矿

碎屑物质被带到湖泊后形成。

粗的和得的物质在靠近湖岸和河流入口处沉积下来,愈近湖心,沉积物愈细。

有用矿物一般堆积在滨岸堆积的底层。

 

一冲积砂矿

冲积砂矿可以进一步分为(河谷=河床+河漫滩)

✧河床砂矿:

主要是指终年被河水复盖的部分

成矿部位:

分布在近代河流的河道中,是正在形成的砂矿

特点:

厚度不大,主要是粗碎屑,而细砂和粘土较少。

✧河漫滩砂矿:

河漫滩是指平水期露出水面,洪水期被水掩没的地段。

(河床砂矿+河漫滩砂矿=河谷砂矿)

☐特点:

含矿层的厚度、宽度和延长都比河床砂矿大得多,有时可达几十公里,宽可驼2—3公里,因而工业价值也较重要。

☐冲积层有明显的层序(与河床抬升关):

上部:

泥炭层

中部:

河漫滩相砂、粉砂

下部:

河床相砾石

✧阶地砂矿:

阶地是指洪水期也不被淹没的部分。

☐产出部位:

阶地上。

往往由河床砂矿和河谷砂矿演化而来;

☐特点:

(1)规模和形态主要取决于原有砂矿的大小和受到剥蚀的程度;

(2)可以存在不同高度阶地的砂矿。

✧三角洲砂矿:

☐产出部位:

产于河流注入湖、海的三角洲上。

☐特点:

(1)沉积物主要是砂和粘土;

(2)重矿物呈细颗粒聚集在三角洲的底部。

各类冲积砂矿的相互关系:

Fig.14-27,P60

残积、坡积、洪积和冲积砂矿关系示意图。

✧转化关系:

河床、河谷(=河床+河漫滩)、阶地三种砂矿是相互联系的。

河床砂矿可以转变成河幔滩砂矿,又可进一步演化为阶地砂矿。

✧共生关系:

三种砂矿可以在同一个矿区或地区密切伴生。

例如:

黑龙江某金矿包括了河床、河谷、残积和坡积等类型。

其中有

大型砂矿1个

中型砂矿1个

小型砂矿1个

二海滨沙矿

1)特点:

✧分选性好,含矿性稳定,含矿和不含矿层常互层;

✧重矿物很集中,甚至可占砂矿总量的80%;

✧磨园度很高,颗粒细小,粒径一般<3mm;

✧含矿层一般平铺在地表,或被不含矿的薄层所复盖;

✧矿层向海的方向尖灭;

2)物质来源:

✧河流带入海的重矿物;

✧海岸线以上的岩石或矿床经海浪侵蚀和冲刷而来;

3)与海平面的空间关系可分为:

✧海滨砂矿:

一般位于海平面上或略低些;

✧阶地砂矿:

如果海平面下降,海岸上升,则构成阶地砂矿;

✧水下砂矿:

如果海平面上升,就埋入水下。

这种砂矿保存良好,工业价值重要。

4)分布:

✧常沿海岸线呈带状分布,一般为几到几十公里有时可达几百公里;

✧大而富的砂矿往往集中在河口附近。

那里物质来源丰富。

河流带入大量物质,再在海浪作用下发生分选和富集。

5)矿种

✧主要:

钛铁矿、金红石、锆石、独居石、锡石;

✧其次:

磁铁矿、金、金刚石、铬铁故

其中钛铁矿—金红石—锆石—独居石型(即Ti-Zr-Ce型)海滨砂矿。

工业价值很重要,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其中以印度和澳大利亚最著名。

砂锡矿在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都有。

6)我国的海滨砂矿:

✧分布:

主要分布在南海(尤其是海南岛)、闽浙沿海、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台湾等沿海地带。

✧矿种:

主要是锆石、钛铁矿、独居石、磷钇矿、金红石、铌铁矿和铬铁矿、尖晶石等。

 

13.3形成条件

1.具备有用矿物的物质来源

主要来源有:

✧来自原生矿床:

如原生金矿

✧来自含矿岩石:

如含Pt超基性岩和含金刚石的超基性岩

✧来自岩石中的副矿物:

如火成岩和变质岩中的钛铁矿、金红石、锆石和独居石等

✧来自先存的砂矿:

剥蚀后再沉积。

如原有的古砂金。

2.有用矿物本身的性质:

✧比重大

✧物理性质稳定:

耐磨性、硬度大、解理不发育

✧化学性质稳定:

在表生条件下不易风化和溶解

3.气候条件

✧干燥气候:

有利于物理风化,碎屑物质来源充足,有利于形成残积、坡积和风成砂矿

✧潮湿气候:

化学风化作用强,碎屑物质来源也比较充足,地表水活动强,有利于形成冲积砂矿

✧寒冷的冰期气候:

有利于形成冰碛砂矿

4.地貌条件

✧低山丘陵区的河谷、海滨和湖滨地区:

最有利

✧地势陡峻的高山区:

不利于形成砂矿。

这是因为地势太陡,搬动能力太强,分选能力差。

✧平原区:

也不利。

这是因为离剥蚀区远,水动力弱,被搬运的多为细粒碎屑物,对形成砂矿也不利。

5.构造条件

新构造条件决定了地壳的上升还是下降,决定了地貌条件、水流的方向、河谷的特征,因而简接的影响。

如:

✧地壳上升:

造成河谷下切,产生阶地

✧地壳下降:

河谷宽广,形成广阔的河漫滩,但是没有阶地

海南岛的砂矿主要集中于东岸。

这是因为东岸更新世以后地壳上升快,剥蚀快,砂矿物质来源丰富,含矿地貌单元多,而西部地壳上升慢,剥蚀慢,重砂矿物来源少,有利的地貌单元也少,因此砂矿也少。

6.保存条件:

埋藏复盖,不被剥蚀

13.4砂矿的主要工业类型

1.砂金矿床

砂金矿床中最重要的是冲积型砂金矿。

在我国南方主要以阶地型为主;在北方以河谷型为主

在我国很多省份都广泛分布。

兰德式金铀砾岩型矿床:

1)产地:

典型的例子是南非的Witwatersrand威特沃特斯兰德

2)重要性:

它占世界黄金产量的70%,储量的50-65%;U储量的1/4。

3)地质特征:

✧地质背景:

在太古代克拉通上有一个早元古宙的裂谷盆地(23-28亿年),盆地的规模200x350km,形成了一个内陆湖。

✧赋矿地层:

为山麓堆积的石英砾岩。

砾石成分主要是脉石英,碎屑胶结物中富含黄铁矿和沥青铀矿碎屑。

✧形成环境:

砂矿堆积于内陆湖盆地靠近河流入口处,单独的矿化区呈扇形分布。

✧矿物成分:

主要矿物:

Au,黄铁矿、沥青铀矿、钛铀矿(磨园的碎屑)、有机质

次要矿物:

毒砂、闪锌矿、方铜矿和金刚石碎屑

✧Au、U的赋存状态:

Au碎屑

细脉

与有机质结合

U碎屑状的沥青铀矿

被包裹在有机炭中的沥青铀矿细粗

钛铀矿——这是一种高温矿物

4)矿床成因:

早元古宙冲积砂矿,在后期变质过程中发生活化转移和物质再分配

值得注意的是,矿床中存在碎屑黄铁矿和沥青铀矿。

这是因为早元古宙大气圈缺氧,沉积物掩埋迅速,以及当时地表温度比较低。

这种条件在寒武纪以后的含金砾岩中没有出现过。

5)形成条件

✧地质背景:

晚太古代至早元古代地台盖层的底部,附近的太古代基底中有含金高的绿岩带出现;

✧含矿岩系:

地台断陷盆地中存在巨厚的碎屑岩系,底部有脉石英砾岩;

✧蚀源区:

有原生金矿或富金岩石存在(特别是绿岩带的含金石英脉);

✧砾岩沉积之前,地表岩石受到了强烈的剥蚀;

✧碎屑物堆积富含藻类,主要是河流相、湖泊相,其次是滨海相;

✧砾岩的区域变质程度较低

注意点:

寒武纪以后的含金砾岩,不能简单地把它归属“兰德型”Au-U砾岩。

这是因为在规模上和成矿条件一都和兰德金矿完全不同。

2.砂锡矿:

✧重要性:

砂锡矿因为容易开采,所以更加有利可图。

世界上70%的锡来自砂锡矿。

✧成因类型:

主要是冲积、洪积和海滨砂矿

✧产地:

东南亚最多。

中国、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

我国云南个旧锡矿中,砂锡矿占储量的1/3。

3.金刚石

✧重要性:

是金刚石的主要来源

✧成因类型:

主要是河流冲积型,其次是海滨砂矿

✧矿床特征:

矿体产在冲积层的底部

伴生矿物很特征。

有镁铝榴石、钛铁矿等

✧产地:

国外:

非洲、前苏联、巴西等

中国:

湖南沅水流域、山东沂水流域

4.钛铁矿-金红石-锆石-独居石(Ti-Zr-Ce)矿床

✧工业价值:

✧源岩:

主要是一些火成岩和变质岩的副矿物

✧类型:

主要是海滨砂矿

✧产地:

澳大利亚东岸和印度

5.铌铁矿-钽铁矿砂矿床

✧工业价值:

✧源岩:

交代蚀变花岗岩中的矿石矿物、副矿物

某些伟晶岩

✧类型:

主要为残积型

✧产地:

尼日利亚、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地

我国也是铌钽铁矿的主要来源,主要产在广东等地

本章要点

✧对于八种成因类型,主要掌握概念和相互关系。

最重要的是冲积砂矿和海滨砂矿,其它各类型可作和一般性的了解。

✧砂矿的形成条件要了解

✧砂矿的工业类型,如砂金、Ti-Zr-Ce砂矿,要了解它们主要的成因类型。

第14章化学、生物和生物化学沉积矿床

14.1概述(Ren94-98)

先谈两点:

1.什么叫化学、生物和生物化学成矿作用

就是在地表全件下由于化学、生物和生物化学作用,促使各种有机的或者无机的成矿物质分解,并在适宜的条件下堆积,聚集成矿床。

这是沉积矿床中最重要的一类。

广义的沉积矿床也包括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矿床。

2.这类矿床有如下特征:

1)成矿物质的多种来源

(1)陆源:

即来自地表岩石的风化(包括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2)海底火山喷发

(3)其它来源:

✧宇宙来源:

宇宙物质降落到地表。

据霍兹统计,现代宇宙尘降落速度是每天50万吨。

时代越老,降落越多。

✧地下水:

大陆架上的海底泉水。

✧盆地内部:

盆地中的水向陆架上涌,海水中溶解的组分提供成矿物质。

]

✧孔隙水:

沉积物孔隙中溶解的有用组分

2)成矿物质的搬运方式

(1)地表流水搬运:

来自河流。

以碎屑、真溶液和胶体等多种方式搬运

(2)陆源汲取成矿论:

为我国学者叶连俊(1963)提出,即

风化——海侵——风化壳海解——沉积。

海侵之前,大陆已经受到准平原化,因而,当时地表广泛堆积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