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docx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现实型文学: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特征是:
1.再现性:
(1)现实型文学的最基本特征是再现性。
再现,指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或模拟。
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并忠实于现实生活,而不是绕开现实,躲避现实。
(2)文学作为反映,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一方面,它应在其话语系统中,真实地再现现实矛盾与规律;另一方面,文学应在认识基础上,显示出对现实矛盾和规律的情感评价。
2.逼真性
(1)现实型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再现现实矛盾和本质规律,在艺术表现手段上的基本特点便是逼真性
(2)逼真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
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
理想型文学: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特征是:
1.表现性
(1)表现,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情感、理想、想象、幻想等)以形象呈现出来。
显然,在理想型文学中,主观理想具有高于一切的地
(2)理想型文学的主观理想精神,在文学反映方面体现为对现实矛盾的情感评价的侧重。
理想型文学与注重客观再现的现实型文学不同,它极大地突出了文学的抒情表现功能。
理想型文学的情感态度常常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而不像现实型文学那样不动声色地将情感隐藏在对事物的描绘之中。
2.虚幻性:
现实型文学以写实的方法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理想型文学则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理想型文学并非完全不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但这种素材一经作家的处理,便具有了独特的夸张、变形的色彩。
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
由文学作品话语体系的不同结构形式所决定,文学作品形成诗、小说、剧本、散文、和报告文学等基本体裁。
诗:
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基本特征是:
1.凝练性:
诗的凝练性体现在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极其精练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例如:
“微尘中有大千,刹那间见终古”2.跳跃性:
诗在结构上具有突出的跳跃性特征。
它遵循想象和情感的逻辑,常常由这一端一跃而到另一端,或由过去一跃而到未来,超越了时间的樊篱、空间的鸿沟。
3.节奏韵律性:
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是最强调节奏性的。
诗的节奏主要指诗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音有规律地变化。
如果各诗句停顿次数均匀,就会形成鲜明的节奏。
小说:
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基本特征:
1.深入细致的任务刻画:
描写人物,是小说的显著特点。
2.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情节是与人物密切相关的,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3.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承托人物性格、展示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
剧本:
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剧本可以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按场次划分,还可分为独幕剧与多幕剧等。
基本特征是:
1.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
受舞台表演时间、空间的限制,剧本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具有高度的浓缩性。
2.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
剧本要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是由戏剧艺术的时空特征决定的。
3.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在剧本中,剧中人物的言语(台词)是用来塑造形象、展示矛盾冲突的基本手段。
散文:
散文有广义的散文与狭义的散文。
广义的散文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
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等。
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基本特征是:
1.题材广泛多样:
散文选择题材有广泛的自由。
它可以写人、叙事、写景、咏物、怀友、访旧,也可以描写风土人情,刻画国际风云,细摹花鸟虫鱼,地方风习、街头景色、往事回忆、感情述怀,以及天上地下、古往今来,无所不可。
2.结构自由灵活:
散文是一种结构自由的文学样式。
与小说、戏剧等较规范的程式相比,它的结构没有严格的限制和固定的模式。
灵活、随意,是它的长处。
散文之“散”,较突出地体现了它的结构特征。
3.抒写真实感受:
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真实的文学样式。
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有感而发”,“有为而作”,抒写作家真实的现实感受和真实的生活境遇是散文的一大特点。
真实的境遇与真实的感受,是散文艺术表现的核心。
散文的写实并非对生活机械的摹写,它也要运用剪裁、取舍、提炼和比喻、拟人、象征等方法,但这都要建立在描写真情实感基础上。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基本特征是:
1.及时报告文学往往像新闻通讯一样,善于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事件及时地传达给读者。
2.纪实性:
报告文学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人物、情节,它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是它的重要特征3.文学性:
报告文学不能像新闻报导那样,只有事件梗概,它必须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必须有生动的形象化的细节。
文本在英语中是原文、正文的意思,这里用来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文学言语层面:
(一)文学言语层面,这里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1.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
就文学活动而言,人们面对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艺术世界。
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
人类的语言符号,一般有两种功能,即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
一般普通言语,侧重运用它的指称功能。
文学言语中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含性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文学形象层面:
由文学言语构成的层面,还处于文学作品表层。
读者在这种文学言语的感染下,经过想象和联想。
文学作品的第二个层面即文学形象层面。
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文学形象有如下基本特征:
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2.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3.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4.文学形象又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典型定义: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一)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特征”具有两种属性:
其一,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其二,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首先,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
其次,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二)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1.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显示的一种生命的魅力。
这种“生命的魅力”,首先在于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侧面的丰富与多彩。
2.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
3.值得说明的是,典型人物“灵魂的深度”,不仅表现在符合历史真实的尺度上,而且还表现在从典型人物灵魂里所折射出的作家人格的真诚里。
4.要看性格和灵魂是否合乎理想。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一)什么是典型环境:
所谓典型环境,不过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恩格斯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科学地揭示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
1.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2.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互相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3.典型是显示出特征的、富有艺术魅力的人物性格。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它一般包含着更为丰厚的历史内容,成为人类通过文学认识生活的方式之一,所以,它常常是叙事文学的至高的美学追求,是人物塑造达到艺术至境的标志。
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文学意境的特征:
一.情景交融:
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有三种不同的类型:
1.景中藏情式:
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2.情中见景式:
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
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3.情景并茂式:
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
二.虚实相生:
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灵魂和统帅的地位,因此才有神境、灵境的别名。
三.韵味无穷:
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
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因此有“韵”、“情韵”、“韵致”、“兴趣”、“兴味”等多种别名。
意境的分类:
“有我之境”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
“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文学意象:
指观念意向及其高级形态的审美意象,简称意象或审美意象。
它专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1.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2.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
3.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4.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5.审美意象的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叙事的涵义:
叙事性作品是文学作品中同抒情性作品相区别的一种基本的话语类型。
在原始文化中就存在着通过口头讲述或吟唱而流传的关于神祗、英雄或祖先事迹的故事,即早期的神话和史诗。
这就是最早的叙事文学。
基本特征:
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叙事的对象是社会的人,这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共同对象。
而叙事性作品不同于抒情性作品、表意性作品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着重表现的不是主观的思想感情,而是客观的事件。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文学叙事是一种特殊的话语系统,同一般话语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即所指对象不同。
一般话语的所指对象是在话语之外的世界中。
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叙事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
其一,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解释。
从最早的叙事作品——神话、史诗、英雄传奇来看,所讲述的事件多出自想象和附会,目的是为了对当时人们还无法解释的宇宙、人类、民族的起源或灾变等自然现象做出解释。
叙事对世界的解释与一般哲学、伦理学、历史等意识形态话语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解释不是概念,而是对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态度。
其二,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写作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识形态。
故事:
叙事就是讲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故事1.事件: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2.情节:
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情节性叙事作品中的世界作为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是作者从自己的思想感情倾向出发对生活现象加以组织的结果,其中体现着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带着作者的局限和偏见。
3.人物:
叙事作品中的人物是事件、情节发生的动因。
但在不同作品中,人物和情节的关系不尽相同4.场景: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为场景。
结构:
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故事,而内容的存在形态则是结构。
叙事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1.表层结构:
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
首先是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艺理论中所讲的结构主要是指这种历时性向度的结构关系。
2.深层结构:
是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为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故事时间:
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文本时间:
(也可以称为“叙事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
1.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之间可能存在着差异。
如何处理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关系是作者处理叙事效果的一种艺术手法。
故事越长越复杂,叙述中对故事的自然时间所作的变动往往也就越大。
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之间的关系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就是时序、时距和频率。
2.叙事作品中的时序是文本时间顺序与故事时间顺序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
所谓文本时间顺序是文本中展开叙述的前后顺序,即叙述者讲述故事时从开头到结尾的次序。
而故事时间顺序是故事内容从开始发生到结束的自然发展顺序。
3.文本时间序列与故事时间序列之间还存在种种不一致的形式,即一般所说的逆时序。
逆时序的叙述由于违反了人们理解的事物发展顺序,因而容易产生吸引人注意力的效果。
另一种逆时序叙述方式是插叙。
抒情:
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作者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它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抒情与宣泄:
在古汉语中,“抒”字的本义是“泄”,抒情也就是情感的宣泄。
有些文学家认为,抒情就是情感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或迸发,是内心情感的宣泄。
应当指出,这种“宣泄”说抓住了抒情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内心情感的释放。
首先,抒情主体是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作为一个对象来表现的。
他不完全是即兴式地有感而发,而是从原发的情感状态中超越出来,把它作为一个对象来重新认识、体验、评价和组织。
其次,文学抒情是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的活动。
与内心情感经验的重解与重组相适应,抒情作者还要创造适合于表现这种情感的感性形式。
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由于抒情性作品的情感经验总要投射到声音或画面上,形成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象征表现,所以,三个要素的关系又可以从两个方面的关系来分析,即声与情的关系和景与情的关系。
(一)声与情:
1.诗与乐2.声调与情调3.节奏与情感运动形式
(二)景与情1.诗与画2.情景关系3.真与幻
抒情方式:
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
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是指抒情作者在抒情写意时的用语方法。
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很多,这里只讨论常见的几种1.比喻与象征
(1)比喻是借他物(喻体)来表现某物(喻本)的修辞方法
(2)象征(狭义)是以具体事物(形象)间接表现思想感情。
【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来抒情便会造成抒情诗的含蓄风格,由此可以传达曲折微妙的内心活动,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耐咀嚼,有余味。
所以,“诗贵含蓄”成为中外古典抒情诗的一个重要艺术准则】2.倒装与歧义
(1)倒装是诗句在语法上的错置,常常体现为惯常词序的颠倒。
(2)歧义是当一句诗中并存两种或更多的语法结构时,这个诗句就有可能被读者以不同的方式来解读,从而产生不同的意义。
这种一个诗句包含多重意义的情况就是歧义3.夸张与对比
(1)夸张是运用想象与变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写出不寻常之语。
(2)对比是抒情话语的基本组合方式之一。
它是把在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词句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照,强化抒情话语的表现力。
4.借代与用典
(1)借代是有关系的事物之间的相互替换。
或者是用一物代替另一物。
(2)用典又叫“用事”,就是在诗词中借用故事来造句表义。
典故可分神话典故、历史典故和文学典故三大类。
风格是:
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够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
由于风格最终是以言语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作品与作品之间的风格差异确实与它们不同的表达方式、语言结构、修辞技巧等有关,因此从外部来研究风格是十分必要的。
风格与人格的关系:
文学风格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够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而人格则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显而易见,文学风格和人格无论是在所包含的范围,还是形成的过程都有很大差异。
人格是先天遗传、后天习得,以及在生活中通过日积月累而逐步形成和确定下来的,从而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
而文学风格是通过审美创造的升华,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
作家对世界进行审美的把握,进而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了风格。
正如钱钟书的观点:
人格与文格不是一回事,不能一味地以文观人,因为文也可以饰伪,生活中既有言行一致、文如其人的现象,也有言不符行、文不符人的情况。
风格:
只有作家在规范语体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合自己的自由语体,才有可能形成文学风格。
风格不等同于语体,也不等同于体裁,它使文体焕发出作家个性的光彩,以其独创性使读者感到亲切和惊异;它给某一文体的僵硬躯体里灌注进盎然生机,获得了艺术生命。
所以,文学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最高体现。
文学风格的类型与价值:
风格类型的划分中外理论家从不同的角度对风格进行分类。
黑格尔按照审美理想区分出严峻的风格、理想的风格和愉快的风格三种。
1.简分法。
中国的简分法是将风格分为“刚”和“柔”两类,也有“虚”与“实”、“奇”与“正”等二分法,但以刚柔两字分类影响最大,并且源远流长。
后人也有不用刚柔二字的分类,但大同小异,如“豪放”与“婉约”、“沉着痛快”与“优游不迫”等。
2.繁分法。
较繁的分类法始于刘勰,他把风格分成四组八体,每组一正一反:
“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由此构成了一个隐含了八卦图像的风格类型系统,“八途而包万举”。
要注意的是,刘勰的风格论是广义文章风格论,包括了各种在现代意义上的非文学的文类,如政论、史传、箴铭和学术著作等,尚未完全摆脱先秦以来把“文”看作是学术文化总称的传统观念。
文学风格与文化:
(一)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作家生活于时代之中,不能不深受时代气息的感染。
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要渗入时代文化的因素,表现出时代性。
文学风格总是这样或那样反映时代文化的特点,形成文学的时代风格。
所谓文学的时代风格,就是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时代风格主要是指从历史和社会高度把握的、只属于这个时代而不属于其他时代的文学的总体特征。
期待视野: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一)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层次
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
1.文体期待:
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体味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特定艺术韵味和魅力。
2.形象期待:
形象期待即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从初次接触到的形象和情景中,看到某种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或符合某种特定情绪的氛围的展示与渲染。
3.意蕴期待:
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
实践表明,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读者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期待着作品能够表现出切合自己意愿的审美趣味和情感境界,总会期待着作品表现出一种合乎自己理想的人生态度,流露出一种与自己相通的思想倾向等等。
文学接受的发展:
文学接受的发展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阅读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以自己的期待视野为基础,对作品中的文本符号进行着富于个性色彩的解读与填空、交流与对话。
这是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本”并由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
(一)填空、对话与兴味:
召唤结构:
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可能。
理解与误解:
文学接受的过程也是读者对某一作品阅读理解的过程。
其中,既包括对作品某一人物形象、艺术技巧、语言结构的认识,也包括对作品整体价值的把握与探寻。
在这种认识、把握与探寻过程中,由于“期待视野”的存在,读者之于作品,必然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成分,此即阐释学理论所指出的“前理解”。
这种“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的“对话”关系是复杂的,既可能相应,也可能相悖。
对于前者,我们可称之为“正解”,后者可称之为“误解”。
正误与反误:
在具体阅读现象中,误解又可分为“正误”与“反误”两种情况。
1.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
2.反误,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
反误的另一种情况是对文学作品的非艺术视角的曲解。
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逆向受挫:
那些真正富于创新意义与艺术魅力的作品,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伴随着期待指向的遇挫。
阅读优秀作品时,一方面,由于作品中总会贯穿着某些共通的生活逻辑,读者会不时体验到顺向相应的轻松,同时,这种想象惯性又时常难以为继,受阻遇挫,从而诱使读者进入一个超越于自己期待视野的新奇的艺术空间之中。
在这样的阅读活动中,读者可能会因期待指向的暂时受遏而不适,但很快又会为豁然开朗的艺术境界而振奋,会因扩充和丰富了期待视野而欣悦。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者就是在这样一种遇挫与开释交替出现的精神活动中,体验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另一方面,文本不时唤起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定积累,同时又在不断设法打破读者的期待惯性,以出其不意的人物、情节或意境牵动读者的想象。
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读者既会因旧有经验的重温而快适,又会因期待视野得以丰富补充而欣慰。
一部作品艺术成就的高低,显然与这样一种对读者期待视野丰富补充的程度,也就是超越读者期待视野的程度有关。
共鸣:
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净化:
(一)净化界说:
净化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另一重要标志,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的又一表现
(二)“净化”表现:
这种净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读者可以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而暂时忘却世俗的困扰和人生的烦恼,以维持心灵的平衡,其二,由于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撼,使读者的某种情绪得以宣泄,使畸变的心态得以矫正,使扭曲的人格变得纯正。
领悟:
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具体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与共鸣和净化相比,领悟有如下两大特征:
第一,基于理解的体味。
共鸣是建立在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沟通的基础上的,净化则主要是作品中的强烈情感震撼并感染了读者心灵的结果,而领悟则必须以读者对作品内涵的主动思索和深刻理解为前提。
第二,基于体味获取人生教益。
共鸣常常只是建立在读者对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思想情感一般认同的基础上的,净化主要表现为读者精神的舒畅和心灵的矫正,往往不能直接产生新的人生指向,不能有效地丰富和扩充读者的期待视野。
领悟则不同了,由于领悟以思索和理解为前提,其结果,必会有效地丰富和扩充读者的期待视野,使读者主动生发出一种积极的人生向往。
延留:
在文学接受活动中,当我们读完一部小说,或一首诗歌之后,其作品中的人物、场景还会萦绕脑际,其思想情感仍会波动于心间,其情趣、意境会引我们再三回味,甚至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道德情操、言谈举止和审美追求,这种情况,就是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延留。
实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