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思想知识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48278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3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三思想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历史必修三思想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历史必修三思想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历史必修三思想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历史必修三思想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三思想知识点.docx

《历史必修三思想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三思想知识点.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必修三思想知识点.docx

历史必修三思想知识点

思想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识整合】

一、知识点梳理:

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①、各诸侯国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

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

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

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哲学思想——①、“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②、“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③、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法家:

韩非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②、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在西汉以后1000多年中,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墨家:

墨子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俭”

评价——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②、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

③、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4、简述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①、春秋末产生,其创始人是孔子,提倡“仁”“礼”的学说,但未被统治阶级所重用。

②、战国时初步发展,孟子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5、西汉董仲舒是怎样发展儒家学说的?

在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1)发展:

董仲舒将道家(黄老之学)、阴阳家、法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改造传统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

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2)、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②、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③、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6、理学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兴起来的?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哪些人?

(1)兴起背景: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②、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③、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

(2)、代表人物:

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7、概述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宋明理学家是怎样发展儒家学说的?

)如何评价宋明理学的历史作用?

(1)、主要内容:

程朱理学:

①、“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

②、“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要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陆王心学:

①、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②、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2)、历史作用:

①、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8、李贽有哪些进步思想?

(1)、哲学思想:

指出万物皆源于矛盾的阴阳二气,并非生于“天理”,从而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2)、政治思想:

①、否认孔孟学说的权威性,鞭挞程朱理学的虚伪性;

②、肯定追求物质享受合理性,主张个性自由发展,反对盲从统治者的意志

③、主张男女平等。

9、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有哪些?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督机构。

②、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

③、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

10、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是怎样改造和发展儒学思想的?

他们从儒学思想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又不拘泥于传统儒学,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具体表现是:

①、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批判旧儒学“君为臣纲”的封建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崭新思想命题。

②、顾炎武反对道学空疏浮泛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

他踏实钻研学问,提倡到实践中求得真知。

③、王夫之虽然坚持以儒家六经为自己的治学原则,但绝不盲从。

他反对“天命论”和“生知论”,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不断变化是万物发展的规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

二、疑难点突破

  1、汉代新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

  ☆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继承、发展先秦儒学的基础上,最终取得统治思想的主流地位。

  继承:

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

  发展:

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能够取得统治思想的主流地位,主要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深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同时,新儒学又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博采众家之长)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

适应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

  ☆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由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2、程朱理学与陆王新学的异同

  

(1)、程朱理学和心学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两者都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其分歧只是理学范围内的分歧,其在基本思想主张方面有一致性,其思路也只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别。

其区别之处在于求理的方式不同,分别是格物致知和发明本心。

  

(2)、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学主张“心即是理”,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是主观唯心主义。

  3、明清之际君主批判与启蒙运动中的君主批判的不同?

对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有何不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和孙中山对君主专制的态度与明清之际的君主批判有何不同?

明清之际的君主批判主要侧重于对君主的批判,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限制君权的设想,它在当时文化专制统治下没有成为主流思想,因此没有促进明清社会的转型;而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近代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思想解放。

启蒙思想家主要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集中力量批判了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对未来资本主义提出了很多构建,如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社会契约。

他们宣扬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等思想原则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思潮,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描绘了未来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宏伟蓝图,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对法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世纪末期康有为主张通过改革的方式用君主立宪来代替君主专制。

20世纪初期孙中山主张通过革命的方式摧毁君主专制,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其主要原因在于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4、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得主导地位)的原因:

  

(1)、儒学从根本上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

  

(2)、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为广大民众所追求与信仰。

(3)、儒家思想有不竭的生命力还在于它能不断吸取其他思想的先进部分,也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故为统治阶级所喜爱。

  5、传统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1)、儒家思想的道德规范意识是现代社会公德意识培养的一个主要渠道;

(2)、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大一统思想,对维护安定统一的社会状况和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具有极大的现实指导价值;

(3)、儒家思想的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对于当今政治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4)、儒家思想所推崇的以和为贵的思想,对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有重要作用;

(5)、还有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民本、农本思想对于今天的"三农"问题的解决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6)、中国的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是中国文化象征,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曾被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伏尔泰大加赞扬和介绍。

  6、如何正确对待传统儒家文化。

对待传统儒家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1)、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

  

(2)、对有些内容可抽去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

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

(3)、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知识整合】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

(重点)

(1)、造纸术:

(西汉、东汉)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印刷术:

(隋唐、北宋、西传)提高印刷效率,加速文明进程,推动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

(3)、火药:

(唐朝、宋朝、西传)加速西方封建骑士阶层的衰落;

(4)、指南针:

(战国、北宋、西传)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5)、马克思关于三大发明作用的论述:

“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2、天文学:

(1)、天文学著作:

(2)、天体测量:

东汉——唐代——元代

3、数学:

(1)、计算方法:

(2)、数学著作:

(3)、圆周率:

4、医学:

(1)、医学成就: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华佗。

(2)、药物学:

李时珍。

5、农书:

《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

6、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

(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2)、政府巩固统治的需要和对科技的重视与支持。

(3)、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广泛的对外交往,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进一步发展。

(4)、中国古代一些著名科学家的不懈探索。

7、明清科技落后的原因:

(1)、对中国而言:

A、中国腐朽的封建剥削制度和重农抑商传统阻碍和压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

B、封建闭关政策既使中国失去了外贸主动权,更隔绝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C、明代的八股取士制度使读书人不讲究实际学问,清代的“文字狱”更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这些文化政策使中国科技的发展失去了客观条件。

(2)对西方而言:

A、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积累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动力,工业革命使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B、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的传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C、资产阶级革命不仅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了资产阶级文化,而且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8、历史启示:

A、科技的发展受政治、经济、教育、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B、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必然推动社会的进步;

C、科技能否转化为生产力或转化程度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

二、中国的古代艺术:

“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

1、小篆创始于秦代,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成就最高的是秦代的李斯。

2、隶书始于秦朝代,成熟并通行于汉魏;字体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3、楷书也称形成于汉末,字体方正,规矩严整。

书法家有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4、行书盛行于晋代,东晋的王羲之擅长草书、行书,号称“书圣”。

以行书名世,号称北宋四大书法家的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画中有诗

1、中国画以题材的不同,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料;艺术风格上,可以分为工笔重彩画和水墨谈彩画两大类型。

2、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创作上强调主要艺术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苏轼的诗,反映传统中国画注重诗意的特点。

☆金声玉振

1、秦汉设立乐府机构,广泛收集民间歌曲和四邻诸民族的异域音乐;

2、南北朝、隋唐时,民间音乐进入宫廷变为歌舞俗乐,总称燕乐。

☆宫廷舞和民间舞

1、夏商时代已经产生了宫廷舞蹈;周代制定出包括舞蹈形式在内的礼乐制度;汉代设乐府。

2、民间舞蹈反映的大多是与人们生产生活休戚相关的场景和喜怒爱憎的感情。

☆戏曲

1、一人主唱、曲排联套体的戏曲音乐,成为元杂剧的核心艺术形式。

2、昆山腔经艺人精研细磨形成“水磨调”;皮黄腔、梆子腔等地方戏曲声腔兴起,促成了京剧的出现和繁荣。

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诗的经典

1、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周初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歌。

2、《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诗经》的精粹,反映了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雅》是周王朝所在地的诗歌,分为《大雅》、《小雅》两部分,主要反映贵族阶级的生活和思想感情;《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主要是对祖先和当权者的歌颂。

★楚辞的魅力

1、楚辞是公元前4世纪产生于楚国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与《诗经》创作方法不同,楚辞是现实主义的,人们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2、屈原是楚辞作者的杰出代表,他的代表作是《离骚》,他的著名诗篇还有九章、天问、九歌。

★汉赋的风采

1、西汉早期的赋,有贾谊的《吊屈原赋》、《赋鸟赋》,枚乘的《七发》开汉武帝时代长篇赋的先河。

2、汉武帝时代,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是其中的精品。

3、西汉后期,最著名的赋作家是杨雄,

★李杜诗篇万口传

1、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2、盛唐大诗人李白,有诗仙的美誉。

杜甫则有诗圣的美誉。

★宋词

1、词是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发展而来的一种新诗体,号为“曲子词”。

2、在北宋词坛上,出现了一大批词人如辛弃疾、苏轼、李清照等

★元曲

1、广义的元曲,包括元代散曲和元代杂剧两大类,即通常所说的“剧曲”和“散曲”。

2、元杂剧是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它是用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调演唱的,因此又被称为北杂剧或北曲。

著名杂剧作家关汉卿创作出多部揭露黑暗现实的剧目。

当时在城市里有固定的演出场所称之为“瓦肆”或“勾栏”。

★明清小说

1、元末明初,在宋元话本体裁的基础上,产生了章回体形式的长篇白话小说。

章回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

2、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为后来的历史演义小说和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树立楷模。

3、清代小说代表有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更是一部为后人“说不尽”的奇书,通过贵族家庭的变故,揭示了专制帝国和封建社会由强大到败落的必然历史命运。

4、清末四大谴责小说是《官场现形记》、《二十年之目睹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

★重点解读

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方式决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初唐和盛唐政治的清明与经济的繁盛反映在意识形态方面便是文化成果的灿烂;明清时期政治上的衰落和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此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也有反作用。

比如诸子百家的思想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在观念上的反映,反过来它又为历史变革起了推动作用。

二、文化发展繁荣的前提条件

分析某一时期文化发展繁荣的时候,首先要关注它发展繁荣的前提条件。

要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分析:

①、社会环境因素:

分析当时的社会是否安定或相对安定。

②、政治因素:

分析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稳定。

③、经济因素:

分析经济是否发展繁荣。

④、文化政策因素:

分析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⑤、文化交往因素:

分析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是否存在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因素。

三、文化发展的总结:

A、经济的发展,为科技文化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

B、由经济决定的政治状况,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社会环境;

C、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

D、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交往政策,有利于我国科技文化的正常发展;

E、统治者对外来宗教采取开明政策,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F、前代科技文化成就为后化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G、总之,我国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领先于世界的根本原因。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知识整合】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1、“睁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

A、背景:

(1)鸦片战争前,清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并且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对世界大势一无所知;

(2)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日益加剧;

(3)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西学东渐”);(4)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

B、代表人物及主张

代表人物

主       张

特点

林则徐

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编译书籍《华事夷言》《四洲志》民族英雄

器物

技术

魏源

《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富国强兵

徐继畲

《瀛环志略》

姚莹

《康輶纪行》

2、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

代表

主张

特点

康有为

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借经学、孔子,否定专制,借用进化论观点,论证了群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潮流的。

梁启超

发表一系列鼓吹变法的文章,《变法通议》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谭嗣同

维新派中的激进派,批判封建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效仿西法

严复

编译《天演论》,用进化论观点阐明变法的道理。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早期维新派背景: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2)、维新思潮

A、背景:

a、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随之壮大

b、甲午战败,一方面民族危机加深,另一方面证明“中体西用”洋务运动的失败

c、西学的不断传播。

B、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见上图表)。

☆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康有为主观上想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始终弱小;

●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有哪些核心因素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入发展?

1、社会因素:

甲午战争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马关条约》的签订加剧了民族危机 。

  

2、经济政治: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

C、维新变法思想对近代社会的作用:

a、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b、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文化;主张兴民权倡西学,促进人民觉醒,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民主共和(资产阶级革命派)

A、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实现:

(1)、民主共和国方案的提出:

1894年兴中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2)、确立:

1905年同盟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3)、初步实现: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的成立;

B、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时间:

1905—1907年阵地:

《新民丛报》(维新派)——《民报》(革命派)

★、内容:

a、要不要推翻清政府b、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c、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性质:

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的论战

★、影响:

大大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准备,壮大了革命的阵营,形成中国近代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C、比较维新派与革命派救国方案的异同

★、同:

(目的)①、向西方学习,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主张改变封建专制制度③、挽救民族危机

★、异:

(方式、政体)维新派主张实行维护清王朝统治前提下进行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革命派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二、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政治方面:

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经济方面: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根本)

★、思想方面:

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而袁世凯则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直接原因)

2、兴起与概况:

★、兴起的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其阶级属性是什么?

(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后期的李大钊等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