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壳民企全明星.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47836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买壳民企全明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买壳民企全明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买壳民企全明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买壳民企全明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买壳民企全明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买壳民企全明星.docx

《买壳民企全明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买壳民企全明星.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买壳民企全明星.docx

买壳民企全明星

2002年“买壳”民企全明星

相对于国内上市需要经过排队、“辅导期”的漫长等待而言,越来越多的中国民营企业在采取一种相对简便而快捷的上市通路——“买壳”上市。

截至2002年11月底,中国境内A股市场上共有160余家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为民营企业,而这其中,通过买壳上市的民企上市公司竟多达近100家,约占民企类上市公司总数的60%。

之所以选择“买壳”方式进入资本市场,应该说这与管理层的政策取向密切相关。

长期以来,我国证券市场主要为国企改革改制服务,民营企业要想直接上市难度很大,所以,更多的民企热中于通过场外的非流通股协议转让实现“买壳”上市。

而且通过股权协议转让的方式“买壳”,既有助于进行低价“买壳”,又方便高价融资运作。

在本次《新财经》统计的2002年“买壳”成为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的31家民企中,除ST康赛目前的第一大股东广州恒烨是通过股权竞拍形式入主上市公司以外,其余30家民企均是以股权协议转让方式成为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或潜在第一大股东(间接控股)。

  目前,国有资本将陆续从多个竞争性行业退出的宏观背景的存在,也加大了民企“买壳”上市的动力。

  从2002年31家“买壳”民企的地域分布上来看,这些民营企业多是集中在民营经济比较活跃发达的沿海地区,如浙江、福建、江苏、广东等地,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几乎没有“买壳”上市的民营企业。

在今年31家“买壳”民企中,广州有4家,浙江有5家,深圳有2家,福建有2家。

不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北京今年也有7家民营企业通过“买壳”成为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这是否昭示一直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近年来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也逐渐不容忽视?

从这32家民营企业的行业分布上看,最为集中的是房地产行业,共有13家房地产行业的民企,占2002年“买壳”民企总数的42%。

房地产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大量房地产企业之所以会纷纷“买壳”上市,主要原因是目前国内房地产行业的竞争态势过于激烈。

随着政府对开发用地的供给日益市场化,将要求房地产开发商向规模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而从前那种依靠单个项目销售回款的资本积累,显然无法支撑规模较大的房地产集团的发展,借助资本市场构建新的发展平台和融资渠道便成为了众多房地产企业的首选。

从民企“买壳”的支付成本来看,其协议转让的非流通股股价多数介于1~3元/股之间,远远低于该股票同期二级市场的流通股股价。

表面上看,由于民企受让的股权不能在二级市场流通,其价格高低似乎没有与二级市场流通股股价对比的必要。

但是有业内人士指出一种可能的极端情况,即当企业受让被PT的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权后,如果该上市公司因经营业绩太差而退市,转到三板市场后,非流通股将全部能够流通。

当公司业绩恢复能够重新回到主板时,则其手中的非流通股将可以与流通股以相同的价格转让,这时大股东的获利将以数倍翻番。

尽管此类现象在目前“买壳”的民企中还没有先例,但却不能排除未来发生的可能。

从被买的“壳”资源的质量上看,被“买壳”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普遍较差,主营业务缺乏盈利能力,急需转型。

在2002年31个“壳”公司中,有5家ST公司、一家PT公司。

一方面,这些“壳”由于整体状况较差,有大量债务需要清理、清偿,因此,其股权转让价格也十分便宜,民营企业入主这类“壳”公司,一般无需支付太多的购买成本。

然而,这些“壳”资源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又十分的危险,其暗藏的债务担保、财务陷阱和企业积重难返的管理难题,都可能使入主的民企未来需要不断支付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解决。

从这个角度看,ST类的“壳”资源对民企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运作得好,将自身的优质资产通过重组方式注入“壳”公司,使其主业转型实现盈利,则恢复融资能力的上市公司当然对民营企业的长期发展是一种强大的助力。

但如果重组失败,民企将很可能因此而泥潭深陷。

NO.1浙江莱茵达投资有限公司

“壳”公司:

莱茵置业(000558)

持股比例:

29.43%

“买壳”方式:

协议转让

自然人:

温显来(浙江莱茵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从2001年年底开始,莱茵置业(原名“辽房天”)在四个月内发生了三宗股权转让行为。

2001年12月20日,公司第一大股东华顿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将其所持26747600股辽房天法人股(占总股本的22.83%)协议转让给莱茵达投资。

2002年1月22日,公司第三大股东沈阳万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将其持有的7739150股辽房天法人股以15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莱茵达投资。

4月18日,公司第二大股东沈阳绿都房产开发有限公司将其所持莱茵置业法人股1000万股全部转让给南京蓝本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目前,莱茵达投资和南京蓝本分列莱茵置业第一和第二大股东。

  浙江莱茵达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截止到2001年11月30日,净资产13822万元。

该公司旗下有11家关联企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浙江莱茵达地产有限公司。

莱茵达地产成立于1995年,是具有二级开发资质的省级房地产专营企业,已在浙江杭州、嘉兴、湖州、江苏南京、昆山等地成功开发建设了多个项目,开发总面积达80多万平方米,成为浙江省房地产企业后起之秀。

莱茵达地产不仅在地产上有所作为,还与多家浙江上市公司存在合作关系。

2000年曾与浙江东方(600120)共同组建了浙江东方莱茵达置业有限公司,去年又与航天中汇(600677)共同组建昆山中茵房地产有限公司。

  实际上,从1998年以来,辽房天已经换了四任大股东。

尤其是沈阳万华因投资决策失误而无奈退出之后,辽房天便开始了击鼓传花似的股权接力。

2001年2月7日,沈阳万华将22.83%的股权协议转让给辽宁韦叶物业发展公司,这家公司也是一家民营企业,据称其资产规模达2亿多,其入主目的是移入一个与辽房天主业相近的房地产项目,利用增发推进项目实施。

但韦叶公司的算盘还未打好即风云突变,它要移入辽房天的“府苑名都”高档住宅开发项目随着慕绥新“落马”被突然叫停。

失去了项目依托,辽宁韦叶仅仅在大股东位置上坐了三个多月就将所持股权协议转让给北京华顿国际投资有限公司。

华顿国际开始以当家人的身份进驻辽房天,同时宣布辽房天的业务重心转向北京,并准备增发。

可是不知为何原因,华顿投资在辽房天呆了不到半年,便将接力棒交给了莱茵达投资。

  由于城建步伐的加快,杭州房产这几年投资开发价值越来越大。

据规划,杭州市将在今后五年内投资1700亿元用于包括西湖外围地区整治在内的十大工程建设,以把杭州市“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仅次于上海的国际大都市”,展现“人间天堂”。

专家分析,在杭州市商品房求远大于供的情况下,这十大工程无疑将使该市房地产“择水而居”(即西湖、钱塘江、运河)的趋势更加明显,并为房产开发注入无限潜力。

据业内人士透露,在杭州,房地产已经近似疯狂,房价几乎没有下跌空间,只要有项目就没有不赚钱的开发商。

而莱茵置业在新股东入主后主持收购的浙江东州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正是一家在杭州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地产商,加上今后莱茵达投资极有可能将旗下地产项目陆续置入上市公司。

不知今年已经开始出现亏损的莱茵置业是否会因莱茵达的入主而扭转颓势。

点评:

外来和尚好念经

  过于频繁的股权变更不能不影响上市公司的形象,而莱茵置业以往的大股东变更多少带有许多地方色彩,韦叶和万华实际都是过于贴近“官员项目”而遭遇政策风险,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放弃企业的控股权。

但愿莱茵达投资这个外来户能真正安稳下来,做些实事。

NO.2广州天伦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壳”公司:

龙发股份(000711)

持股比例:

26.6%

“买壳”方式:

协议转让

自然人:

张国明

(拥有“天伦”84.5%股份)

  2002年3月8日,龙发股份发布公告称,南都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和上海沪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分别将各自持有的本公司法人股1300万股和1557万股转让给广州天伦房地产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转让价格均为2.8元/股。

转让后,广州天伦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持有龙发股份的26.635%股权,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股权过户手续现已完成。

  广州天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于1995年11月8日成立,注册资金2.5亿元,是一家主营房地产开发的民营企业,其法定代表人张国明拥有公司84.5%的股份,另外15.5%属于广东利新经济发展有限公司。

公司主营房地产开发经营、基础设施投资开发、电子信息产业等,主营业务主要集中在广东省。

1995年,“天伦”涉足房地产市场,至今已开发总面积60余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面积48万平方米,开发总面积列广州开发面积前茅。

而公司投资5亿元建设的黄洲大桥项目是连接广州市区与广州市新交易会展中心的惟一一条跨江大桥,“天伦”拥有25年的路桥收费权,该桥预计2002年底通车。

另外,公司控股的广东兰贝斯信息科技公司占有广东省财政系统软件市场份额的20%左右。

如此骄人的业绩充分证明了天伦集团的实力不俗。

截至2001年6月,其总资产已达8亿,净资产达2亿元。

  龙发股份是黑龙江省的上市公司,总股本10726.6万股,流通盘5110.6万股,原主营网络与电子信息技术开发应用。

2000年公司每股收益0.325元,2001年0.229元,2002年1~9月0.123元。

应该说,具备很好的融资能力,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优秀“壳”资源。

此次实力雄厚的天伦集团入主,首先置入了天伦旗下的天誉花园(一期)第五层裙楼(整层)的房产及固定装修资产。

天伦入主后对公司的另一个重大调整是,2002年8月龙发股份宣布出资成立广州润龙房地产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元,龙发持90%股份。

从“天伦”目前的动作来看,体现了对上市公司进行实质重组、将其打造成为一家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诚意。

点评:

前景可期

  如果天伦入主后,龙发股份成功转型成为一家房地产上市公司,将成为迄今为止沪深两市股本结构最为迷你的房地产上市公司。

NO.3深圳市宝安宝利来实业有限公司

“壳”公司:

ST亿安(000008)

持股比例:

28.73%

“买壳”方式:

协议转让

自然人:

文炳荣(深圳市宝安宝利来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今年3月14日,ST亿安公告称,公司第一大股东广东亿安科技发展控股有限公司已与宝利来公司就转让公司法人股股权事宜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

双方拟转让公司法人股20892952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8.37%。

若股权转让完成,广东亿安科技发展控股有限公司将不持有ST亿安股份,宝利来公司将成为ST亿安第一大股东。

宝利来公司成立于1992年4月,注册资本为10800万元,该公司一直在深圳市宝安的松岗镇从事房地产开发及房屋租赁等业务。

目前的总资产已超过了3亿元。

该公司位于松岗镇镇政府对面的宝利来酒店,是松岗镇的标志性建筑,于去年底开业。

由此,公司介入了酒店经营业。

宝利来公司对自身评价非常低调,董事长文炳荣表示,希望实现ST亿安的平稳过渡。

文炳荣对于重组的思路谈得较少,但据他透露,不久前在松岗镇竞拍获得4万多平方米的土地,是公司较好的利润增长点。

至于选择ST亿安借壳的原因,宝利来有关负责人表示,主要看中了亿安科技是深圳市企业,与转让方的沟通较好。

  ST亿安是证券市场中“知名度”最高的上市公司之一,2001年初其庄家被证监会查处,广东的四家投资顾问公司被证监会没收违法所得并罚款8.98亿元。

去年年底大型民营企业重庆隆鑫集团通过受让亿安控股97%股权从而间接控股ST亿安。

然而,由于经营思路的不和,隆鑫集团介入ST亿安的计划在短短几个月后宣告“流产”,最终黯然退出。

在亿安控股与宝利来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之后,宝利来一直处于对公司进行摸底工作状态。

在6月20日召开的ST亿安股东大会上,新任大股东宝利来推荐的董事和独立董事候选人全部进入董事会,从而完成了自去年5月31日至今的董事会第三次改组。

日前,ST亿安公布董事会公告称,同意公司将所拥有的广东万燕集团有限公司42.19%的股权投资及其相关权益,出售给深圳市鹿迪投资实业有限公司,表明新的大股东正协助公司逐步调整资产和产业结构,退出电子科技产业。

此次交易完成后,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ST亿安资不抵债的局面,为下一步的发展和产业调整打下良好的基础。

点评:

有待观察

  由于新股东产业背景与公司本身有较大差异,公司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现在还无法确定下来,未来也存在着不确定的因素。

以经营房地产开发及酒店经营管理等业务为主的宝利来,此次能否给ST亿安带来实质性重组,投资者和ST亿安都在共同企盼着。

NO.4广州新时代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壳”公司:

ST高斯达(600670)

持股比例:

16.54%

“买壳”方式:

股权托管(一年)

自然人:

彭盛滔(公司法人代表)

  2002年3月18日,ST高斯达第一大股东长春高士达生化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新时代签订《股权托管协议》,将高士达药业持有的本公司16.54%股权委托给新时代管理,期限为一年。

取得此项股权托管权利的代价是,新时代将以其控股公司广州市海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新时代持有60%股权)拥有的“顺华名庭”项目6000多平方米的商用物业,代替高士达药业清偿欠上市公司的7851.7万元债务,而新时代对高士达拥有同等金额的债权。

与今年另外两家“买壳”的广州房地产企业的影响力和项目知名度不同,“新时代”在广州地产界似乎默默无闻。

而这家公司的实力也相对薄弱。

根据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开资料显示,“新时代”注册资本2000万元,2001年12月总资产为6298万元,净资产4131万元,净利润-46.8万元。

公司经营范围为房地产开发经营(二级),室内装饰、销售,国内商业及物资供销业(国家专营专控商品除外)。

以“新时代”这样的规模和实力绝对是弱势重组方,入主ST高斯达这样一家连续三年亏损、即将面临退市风险的上市公司,“新时代”想要从上市公司得到些什么呢?

“新时代”又能给予上市公司些什么呢?

  《南方都市报》今年5月的一则报道使“新时代”入主ST高斯达的意图更加值得怀疑。

该文称ST高斯达公告中所说的广州新时代房地产公司早已不复存在,广州市税务部门的登记资料显示,该公司早已经歇业,与之拥有渊源关系的是以合资身份存在的广东新时代房地产开发公司,两公司法人代表倒都是彭盛滔。

而广东新时代的有关人员在电话中对记者称,目前公司的法人代表已经离开,无人负责,差不多快关门了。

  从种种迹象来看,“新时代”买壳的目的,甚至“新时代”背后是否另有其人,一切都是疑问。

点评:

以蛇吞象

此重组方属于弱势重组方,进入上市公司意图不甚明朗,而未来一年其行使对ST高斯达的托管权是否能够扭转上市公司亏损的局面也难以确定。

NO.5香港阳光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壳”公司:

石狮新发(000671)

持股比例:

27.71%

“买壳”方式:

协议转让

自然人:

林腾蛟(香港阳光集团总裁)

  2002年4月12日,石狮新发第一大股东福建省新湖集团公司与福建阳光投资有限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将其持有的上市公司2636.92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7.71%)的法人股转让予阳光投资公司,转让价为每股1.93元,转让总金额为5083万元。

2002年5月20日股权过户完成,福建阳光投资公司正式成为了石狮新发的第一大股东。

事实上,福建阳光投资有限公司不过是今年2月份刚刚登记成立的一家企业,此次“买壳”石狮新发的真正幕后者是阳光投资的母公司香港阳光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阳光国际集团是注册于香港的一家综合性跨国集团。

五年前,集团将投资重心移至中国福建,目前已形成了三大支柱产业:

房地产业、酒店业及国际学校。

集团今年在福建的房地产投资项目为福建阳光假日大酒店的70%,福建阳光房地产公司的73%股权等。

此外,阳光集团还拥有福州阳光国际学校和福建最后一块温泉地带——福建机电学校旧址的房地产开发权。

  入主石狮新发后阳光集团声称,今后石狮新发将秉承阳光集团发展教育和建造高品质人文居住环境相结合的战略思路发展。

而事实上,新大股东也的确开始了对石狮新发业务和资产的重组。

2002年4月,阳光集团给石狮新发置换进了其持有的福建阳光房地产开发公司42.17%的股权,以加快公司的产业转型。

该项目开发周期三年,预计销售收入为10亿元,销售利润2亿元。

公司表示,通过此项交易可以使公司的业务结构逐渐变成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导产业,为公司未来的可持续经营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

  石狮新发1996年上市,由福建省三家乡镇企业石狮新湖工贸公司、石狮市开发企业服装有限公司和福建省新湖集团公司共同发起,流通股仅2910万股,是难得的袖珍小盘股。

公司拥有万吨优良港口石湖港,与台湾隔海相望,位于富裕的厦漳泉三角洲,且距泉州市仅20多公里。

由于两岸“三通”乃大势所趋,未来两岸间的贸易增长将呈现快速增长之势,物流也会呈几何级数爆发,其万吨级码头天然良港石湖港在未来“三通”中绝对有望产生良好的收益。

对此,境外资金也觊觎已久。

所以,石狮新发由于其特殊的股本结构、地理位置而被阳光集团相中收入囊中。

这笔买卖阳光集团绝对不会亏本。

点评:

港资概念

房地产、教育是阳光集团目前的两大主业,而这正是未来几年充满盈利机会的两大行业,加之石狮新发原有的良港资源,阳光集团未来的前途可期。

NO.6广州恒烨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壳”公司:

ST康赛(600745)

持股比例:

29.2%

“买壳”方式:

公开竞拍

自然人:

徐旭明

(拥有恒烨实业77.5%股份)

  2002年4月6日,西塞山区人民法院委托黄石德富拍卖有限责任公司对ST康赛原第一大股东康赛实业持有公司2500万法人股进行了公开分拆拍卖,广州恒烨竞得1700万股。

加之恒烨之前拥有的ST康赛的1800多万股,广州恒烨成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和控股股东。

  广州恒烨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7月15日,注册资本5000万元,主营业务为批发、零售贸易和经济信息咨询。

公司出资方为三位自然人,其中徐旭明、章国柱、俞炯光分别拥有77.5%、20%、2.5%的公司股份。

资料显示,2002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为1177万元,净资产1.54亿元。

恒烨方面的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恒烨实业重组康赛的工作近期即将展开。

恒烨在北京购买了一家电子元件公司,这部分资产将被注入到上市公司,使其从原来主营服装转变为一家高科技概念的上市公司(不知这家北京的电子元件公司,是不是指去年恒烨在北京以6050万元竞拍购买的北京市整流器厂)。

同时,恒烨的人员还吐露了更大的野心,他说公司做贸易起家,现在转型做投资,所以,以后如果发现好的对象还会去做(收购)。

  恒烨实业入主ST康赛,从表明看似乎是一家民营企业通过竞拍途径进入了上市公司,但在此背后,似乎另有隐情。

  这里边引人注目的是康赛的第二大股东珠海天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是珠海天华集团旗下的企业,2001年6月通过股权受让成为ST康赛的第二大股东。

在2001年底,康赛连续亏损三年,即将面临退市风险,于是,这位第二大股东上演了一场拯救ST康赛的生死时速表演——在2001年结束之前的四天,天华控股及其关联企业天华电器将持有的天华骏烨90%的股权赠与康赛,康赛在这四天中又将股权转让获得转让收益。

由此,ST康赛终于不再亏损。

而今年成为康赛第一大股东的广东恒烨实业,正与第二大股东天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有着诸多的合作和关联。

更值得一提的是,天华集团与闻名资本市场的涌金系曾在精密股份(600092)中联手作战,现分为公司第一、二大股东。

而目前康赛的第八大股正是涌金系的一员——北京涌金理财顾问有限公司。

  上述种种迹象不禁令人遐想,恒烨实业是真的能够控制ST康赛,抑或其背后另有其人?

恒烨入主康赛的目的是相中了这个“壳”,还是为了资本运作?

点评:

疑有后手

sT康赛股东中既有天华集团、又有涌金系成员,这种背景下,大股东广州恒烨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身份,也被打上了一个问号。

NO.7四川兴力达集团

“壳”公司:

四川湖山(000801)

持股比例:

29.81%

“买壳”方式:

协议转让(间接控股)

自然人:

张钧(兴力达集团董事长)

  2002年4月25日,四川千佛山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受让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三洋实业公司和深圳新中泰实业公司分别持有的四川湖山1690万法人股(占总股本的12.8%)和2246.4万股(占本公司总股本的17.01%),转让价格分别为2.27元/股、1.3元/股,四川千佛山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为四川湖山第一大股东。

  四川千佛山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6月15日,注册资本5000万元,主营业务为旅游开发。

事实上,四川湖山的真正控制人为千佛山公司的控股股东——四川兴力达集团。

四川兴力达集团实业有限公司总部位于绵阳,靠做房地产起家,目前已发展成为一家以工程营造、房地产开发为重心、涵盖木业制造、不动产服务、百货业以及旅游开发等事业群的多元化集团公司。

经过五年的发展,集团资产总值已达12亿元,下辖四川兴力达百货有限公司、上海裕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千佛山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13个实体企业。

2000年该集团在四川省房地产100强中综合实力排名第12名,市场占有排名第32位。

千佛山旅游是兴力达公司新发掘的一个大型生态旅游项目,预计投资将超过5亿元,该项目一期工程计划将在明年5月1日前完工。

该集团在绵阳当地的影响力非同一般,兴力达集团董事长张钧(现已当选为四川湖山新任董事长)曾当选“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

此次兴力达集团出手欲救四川湖山于水火,想必也包含绵阳当地政府的意愿。

  不过,有意思的是,千佛山方面宣称此次“买壳”四川湖山的目的仅仅是想为企业自己做个广告,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四川千佛山。

而四川湖山转型一事则不可能,公司目前仍然以音响制造为主业。

但业内人士分析,兴力达集团目前的意图是先将四川湖山这只壳“洗”干净,然后再陆续装入旗下的相关资产。

目前的音响市场就如同80年代的彩电业,处于一种无序竞争的状态,作为主业生产音响的四川湖山目前却缺乏对市场潮流的敏感,想要依靠音响制造大幅提高经营业绩实在困难。

2002年中期,四川湖山每股亏损0.097元,净资产由年初的每股1.01元下降为每股0.912元;到三季度,每股亏损增加到0.12元,每股净资产继续下降到0.81元,全年扭亏困难重重。

这意味着,明年ST大军中极有可能看到四川湖山的名字。

对于公司从去年开始的亏损,高层管理者却似乎对四川湖山前景较为乐观。

张钧指出,现在千佛山入主时间很短,以后会在其主营上提供更多帮助。

比如花高薪从广州聘请工程师,让其主营业务做大、做强,同时将不良资产剥离,明年争取盈利。

但以目前的情况看,这种乐观也许并不能保持多久。

点评:

皈依“佛”门

  事实上,四川湖山自上市以来,其控制权一直掌握在君安证券手中。

可以说,四川湖山与国泰君安间的渊源,是当初四川湖山股价走强的最根本动力。

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金网一百”这个概念化的项目上,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在四川湖山二级市场的炒作过程中,谁在扮演操盘手。

国泰君安选择在这个时点引入新股东,既实现了套利,又能够为广大中小股东所接受。

当然,从另一方面看,公司主营业务不突出,流通盘也只有区区3000多万,资产负债率仅为0.33,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壳资源”,也许这也就是四川兴力达集团愿意接盘的原因。

NO.8北京龙宇投资有限公司

“壳”公司:

华信股份(000765)

持股比例:

36.75%

“买壳”方式:

股权托管

自然人:

余小燕(北京龙宇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今年5月28日,华信股份公布提示性公告称,公司第一大股东华中信息与北京龙宇投资有限公司日前签署《股权托管协议》。

前者将所持华信股份国有股91451404股(占股本总数的36.75%)交给北京龙宇托管,托管期限自2002年5月28日至2005年5月27日。

从公告上看,在托管期间,北京龙宇有权对所托管的股份行使除股份处置权外的其他股东权利。

  北京龙宇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3月,企业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2998万,法人代表为余小燕。

公司经营范围为投资管理、投资咨询、信息咨询(以上中介除外);企业形象策划、承办展览展示;技术开发及转让、技术培训及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