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47424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docx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docx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2012-2020年)

 

序言

桂林市位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总面积27809平方公里,辖5区12县,2011年末户籍总人口521.8万人,城市化率40.2%。

桂林自古享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以“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著称。

从甑皮岩石器时代的史前文化、到夏商周时期“百越”人的居住地、再到秦代开始置桂林郡,桂林历史上长期为广西政治、文化中心,生活着苗、瑶、侗、壮、回等5个世居少数民族。

新中国成立后,桂林市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特别是旅游业走在了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桂林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生态环境有效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但是,桂林市也面临整体经济实力比较薄弱,城市经济辐射带动力不足,旅游业在全国地位下降等突出问题。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发布,明确提出桂林市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将桂林打造成为国际旅游胜地,这对桂林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推进桂林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送审稿)》(以下简称《纲要》),规划年限为2012年至2020年。

《纲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桂林优势、带动区域增长、促进结构升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具体部署。

推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和发展,就是要按照世界水准、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要求,打造世界级的旅游城市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实现城市功能提升、城乡协调发展、旅游龙头带动、产业全面振兴、以城带乡、产业融合、生态环保的发展格局。

第一章发展背景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多年来,大力保护环境和生态,不断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在产业经济、城市建设、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为新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同时,桂林要实现新的更好更快发展,还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制约因素。

第一节发展基础

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33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5675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8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325元。

特色效益农业、工业和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为18.3:

46.7:

35.0。

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

开通了桂林至梧州、南宁和北海等高速公路和市区到两江国际机场及桂林绕城快速公路,实现了县县通二级公路和乡乡通油路目标,两江国际机场已成为国内重要的旅游机场。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改善。

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多年来稳居全国内陆城市首位。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桂林已经形成了漓江和沿桂阳、桂黄公路两条黄金旅游带,在巩固发展山水观光旅游的基础上,逐步向休闲度假、会展商务、生态体验、养生保健等多元复合型旅游模式转变。

培育了漓江、龙脊、“两江四湖”、印象·刘三姐等一批世界级景区和旅游文化产品。

全市已有4A级以上景区25处,星级酒店69家,大型旅游企业集团2家,旅行社146家,旅游车船企业88家。

2011年接待游客278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18.3亿元。

其中入境游客164.4万人次,位居全国前十名。

专栏1:

桂林市2011年经济社会主要指标对比情况表

指标

单位

全国

广西

桂林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34999

25315

25675

人均财政收入

7699

2965

272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1810

18854

19882

农民人均纯收入

6977

5231

6325

第二节比较优势

旅游资源优势。

桂林市拥有世界上发育最典型的岩溶地貌和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休闲度假旅游条件优越,具有旅游资源组合优势。

地理区位优势。

桂林市是黔粤湘桂交界中心城市,处于珠江三角洲、北部湾等重要经济板块的腹地,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联系沿海和内陆的重要枢纽,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门户城市之一,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生态环境优势。

桂林市生态环境良好,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69.05%,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雨量充沛,气候宜人,河流水质和空气质量优良,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对外开放优势。

桂林市是国家第一批对外开放的城市,在国际上拥有较高知名度,在文化艺术、产业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对外交流合作。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漓江风景名胜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靖江王府及王陵、甑皮岩遗址、桂林石刻、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灵渠、李宗仁故居、秦城遗址、江头村和长岗岭村古建筑群、燕窝楼、恭城古建筑群、湘江战役旧址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千家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国家森林公园:

桂林国家森林公园

国家地质公园:

桂林资源丹霞国家地质公园

国家湿地公园:

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旧址、兴安县界首镇及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大圩镇、兴坪镇

专栏2:

桂林旅游资源

第三节制约因素

桂林市总体经济实力偏弱,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链短,集聚度低。

城镇化水平低,中心城市规模小,辐射带动力不强,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重,工业发展面临漓江生态保护的制约。

中心城市快速通达各县及周边其他地区的对外通道亟待完善,部分重要景区的内外交通条件较差。

旅游产业综合效益较低,产业关联度和企业竞争力较弱,旅游高端人才缺乏,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不足,旅游产品创新有待加强,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的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二章总体思路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国际旅游胜地为目标,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打造具有桂林特色、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完善城市功能,实现旅游富民强市,探索景观、产业和城市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努力建设成为环境友好、文化繁荣、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的国际旅游胜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山水名市。

第二节战略定位

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充分发挥桂林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打造旅游精品,完善服务设施,规范市场秩序,提升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山水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充分发挥桂林“山清水秀生态美”的品牌优势,坚持环境优先、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理念,推行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方式,成为生态产业发达、自然环境优美、经济与资源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

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引领作用和驱动功能,做大做强旅游业,创新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形成服务经济为主导、特色经济为支撑的现代产业结构,成为全国通过旅游创新发展带动产业升级和城市化的先行城市。

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

以桂林深厚的文化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挥对外开放和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区域间合作和国际性旅游、文化等交流活动,提高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和国际影响力,带动广西周边地区和湘粤滇黔等区域旅游业发展,把桂林市打造成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国际化城市。

第三节发展目标

2012-2015年,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全面推进,城市旅游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

旅游服务体系较为完备,铁路、航空、公路等交通条件明显提升,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初步建成在全国具有先进示范作用的旅游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体系,旅游产业竞争力和旅游市场认知度进一步提升,特色经济支撑作用得到发挥,旅游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0%,接待入境游客数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工业结构趋向合理,服务经济主导地位确立,增加值比重达到40%。

生态环境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均衡发展。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达到西部地区先进水平。

2016-2020年,国际旅游胜地基本建成,成为世界一流山水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际旅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城市文化特色突出,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生态环境达到国际优良水准。

旅游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四分之一,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综合服务功能完备,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旅游、会展、文化品牌。

交通条件全面优化,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以上,形成服务业为主体,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协调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专栏3: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2011年

2012年

2015年

2020年

绝对值

增长%

绝对值

增长%

绝对值

增长%

三次产业结构

18:

47:

35

16.7:

47.3:

36

12:

48:

40

8:

42:

5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882

22069

11

31005

12

55872

12.5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6325

7120

12.5

10130

12.5

18670

13

城镇化率(%)

40.2

42

50

60

旅游总人数

(万人次)

2788

3067

10

3550

5

4530

5

入境游客人数

(万人次)

164

182

11

242

10

390

10

旅游总收入

(亿元)

218.34

273

25

500

22.3

1500

24.6

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

16.3

17.5

20.4

27.4

森林覆盖率(%)

69.05

69.67

70.05

70.55

城市污水处理率(%)

90.47

>91.50

>93

>95

城市空气优良率(%)

96.71

>95

>95

>95

漓江干流水质达标率(%)

100

100

100

100

第四节建设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

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立足国际视野,坚持大旅游、大产业理念,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整合资源,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实现内涵式发展,探索后发地区旅游业发展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坚持以人为本。

把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作为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旅游促增长、调结构、扩就业、惠民生的积极作用,使全体居民分享建设发展成果。

把广大游客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旅游服务质量高低的首要标准,积极营造健康、安全、优质的旅游环境。

坚持生态优先。

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注重低碳环保和资源、能源集约利用,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统筹发展。

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各级政府的积极作用,统筹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和各区县旅游特色化。

坚持扩大开放。

加快推进区域合作和国际合作,进一步提升桂林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以国内旅游为基础,着力发展入境旅游,不断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

第三章空间布局

以突出旅游功能、提升生态功能、增强城市功能为导向,遵循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文化自然遗产保护区的功能定位,统筹谋划产业、景区和人口分布,构建高效有序、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

第一节功能分区

合理配置生态、生活、生产空间,将地域空间划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文化自然遗产保护区,实行差别化的空间管制政策,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符合地域功能定位的导向机制。

城市化地区。

主要包括中心城市建设区、重点城镇建设区和独立工矿区。

作为重点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国土空间,重点发展新型工业、建设人口居住区和交通等其他基础设施。

各类工业向开发区集聚,人口向城镇集聚。

农产品主产区。

主要包括湘桂走廊、义江流域、桂林盆地、荔浦河流域、榕津河流域、恭城河流域、灌江流域的基本农田集中区和果林、畜牧、水产等综合农业生产基地以及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

作为主要提供农产品的空间载体,着力保护耕地,重点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促进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和基地化。

以县城为重点推进城镇建设和非农产业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文化自然遗产保护区。

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水土保持保护区、湿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及对全局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的生态治理区。

作为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和保护文化自然遗产的国土空间,主要功能是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自然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注重保护城市景观风貌特色,妥善处理景城关系,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适宜产业,禁止不符合地域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

第二节产业布局

按照地域功能定位及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构建“一轴两带”产业发展格局,推进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

中心经济轴。

包括泉南高速公路和包茂高速公路桂林段的桂林市区和全州、兴安、灵川、临桂、永福、阳朔、平乐、荔浦等县的部分乡镇。

发展壮大电子信息、医药及生物制品、机械、汽车零部件等四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食品、石化橡胶、包装与竹木加工、电力、建材等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与环保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旅游业、商贸业、物流业、商务会展业、社会化养老等服务业;着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和旅游休闲观光农业。

东部资源经济带。

主要包括灌阳和恭城县全境以及全州、兴安、灵川县沿都庞岭的部分乡镇。

因地制宜地发展以采矿、冶炼、生物提取、饮料及林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以名特优水果业、生态经济林业为重点的农林业,以农业生态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业。

专栏4:

重点建设的特色产业带和产业集聚区

旅游业。

加快构建“一核两极三带多点”空间结构:

“一核”即强化桂林中心城区(含临桂新区)的旅游核心职能,建设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旅游城市;“两极”即完善阳朔、发展兴安增长极,构建与中心城区互动的区域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三带”即重点推进漓江黄金旅游产业带、湘桂走廊旅游产业带、西南通道旅游产业带建设,加快发展阳朔、兴安、龙胜、资源、荔浦等重点旅游县;“多点”即建设灵川、临桂、全州、永福、恭城、灌阳、平乐等县特色旅游景点景区。

其他服务业。

加快形成优势互补、层次鲜明的“1个核心区、2个功能集聚带、5大示范区”服务业发展格局:

1个核心区即以桂林市区、临桂新区、阳朔县、灵川县和永福县为主的服务业核心区域;2个功能集聚带即漓江黄金水道服务业集聚带、南北陆路通道服务业集聚带;5大示范区即生态休闲旅游和度假示范区、区域商务会展产业与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养生度假和“栖息式”社会化养老产业示范区、商贸和现代物流集聚示范区以及文化特色消费示范区。

农业。

加快漓江、湘江、桂江、资江四大流域及西部山区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区建设,努力打造“春之花、夏之凉、秋之实、冬之雪”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丰富农业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富民质量。

重点建设4个农业旅游休闲观光示范区:

雁山区农业旅游休闲观光示范区,叠彩区江东生态农业旅游休闲示范区,秀峰区桃花江农业旅游休闲示范区,七星区漓东旅游休闲观光示范区。

工业。

加快建设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西城经济开发区等产业集聚区域;积极推进苏桥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加快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和城区工业集中区域。

西部生态经济带。

主要包括资源和龙胜县全境以及全州、兴安、灵川、临桂、永福县沿越城岭的部分乡镇。

突出发展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业,大力发展风电、林产工业、矿产品精深加工、生态农业、畜牧业等。

第三节城镇体系

依托交通干线及沿线城镇,构建以中心城区为主体、重点镇为节点、其他建制镇环绕的层级分明、结构合理、点轴相连、互动发展的网络化城镇体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规划到2020年市域总人口为570万,城镇化率达到60%。

中心城区。

包括老城中心区、临桂新区、灵川定江镇。

构建“城乡交融、城景互衬、山水层叠、网络交织”的“两带双核八组团”空间架构,“两带”为南北向的漓江生活旅游发展带、东西向的城市新兴综合服务发展带,“双核”为老城中心区和临桂新区,“八组团”为老城中心组团、瓦窑—大风山组团、叠彩—八里街组团、临桂新区组团、四塘组团、雁山组团、七星组团和铁山组团。

老城中心区优化突出历史文化和以旅游为主的服务业核心功能,疏解交通,改善城市环境。

加快建设临桂新区,拓展城市新空间。

重点镇。

主要包括全州镇、兴安镇、荔城镇、灵川镇、平乐镇、永福镇、恭城镇、阳朔镇、灌阳镇、苏桥镇、两江镇、资源镇和龙胜镇。

其中,全州、灵川为综合中心型,兴安为旅游—工贸侧重型,荔城、平乐、恭城和永福为工贸—旅游侧重型,阳朔、资源和龙胜为旅游主导型,灌阳为工业侧重型,苏桥为工贸主导型,两江为交通主导型。

一般镇。

主要包括五通镇、二塘镇、黄沙河镇、六塘镇、大圩镇、百寿镇、沙子镇、石塘镇、龙水镇、绍水镇、定江镇、罗锦镇、青山镇和莲花镇等。

其中,五通、六塘、沙子、绍水、青山、福利、葡萄、三街、潭下、庙头、溶江、文市、黄关、同安、修仁、马岭和白沙为工贸主导型,二塘、石塘为交通主导型,黄沙河、莲花、栗木、三门为矿产开采型,大圩、兴坪、青狮潭和会仙为旅游主导型,百寿、界首为特色型,其他为综合发展型。

第四节临桂新区建设

加快推进临桂新区建设。

从保护漓江和疏解桂林老城压力出发,以建设行政中心、文化中心为核心内容,扩展中心城区发展空间,为提高桂林全市的城镇化水平、增强服务能力、提升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提供新的载体。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分步骤实施,兼顾产业融合发展,保护与开发并重,新老城区互动共进,强化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将临桂新区与老城区共同打造成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核心区。

专栏5:

临桂新区建设专项工程

临桂新区结构性道路建设工程

临桂新区休闲自行车通道建设工程

临桂新区内部休闲绿道建设工程

国际旅游论坛永久会址

东盟国际论坛会址和东盟接待基地建设工程

桂林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工程

凤凰体育休闲运动旅游区建设工程

万福休闲度假旅游区建设工程

临桂新区建设要秉承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特质,体现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文化特色,整体上形成“一点、三星、三区”的空间结构。

一点——即l个“主城区”:

桂林市行政--旅游服务中心区。

三星——即3个“旅游功能区”:

围绕在临桂主城区周围的三个不同主题的环境控制型旅游区,即以水上运动、山地运动和体育休闲为主题的凤凰体育运动休闲旅游区,以会议和国际接待为主题的会仙湿地旅游区,以休闲、度假、康体和养老为主题的万福休闲度假旅游区。

三区——即3个“产业组团”:

结合湘桂发展走廊和义江流域产业带的整体布局,形成两江空港经济区域及高科技产业组团、苏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组团、五通高新技术产业组团三个主要的产业发展组团。

第四章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环境优先,强化生态意识、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城市。

正确处理漓江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搞好污染综合防治,发展低碳经济。

建设环境友好、生活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生态文明城市,努力把桂林市建设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国际生态城市最佳实践区。

第一节漓江保护和开发

一、漓江保护

漓江是桂林山水之魂,保护漓江是实现桂林经济社会和旅游持续发展的根本。

加快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加强猫儿山、海洋山和青狮潭等自然保护区植被建设,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

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高漓江上游水源涵养林生态功能。

增强调节漓江流量能力。

开展生物栖息地及漓江形态恢复与建设工程和漓江生物多样性保育工程。

提高对水源林补偿的标准,调动上游地区保护水源林的积极性。

加大漓江水资源保护力度,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加强漓江河道的整治与管护。

保护地下水资源,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

加强石山洞穴景点开发管理及安全管理,防止游人过量对石山洞穴景观的破坏。

漓江风景名胜区范围内严禁开山采石、无序开荒,保持山体美观及生态系统稳定。

二、漓江开发

按照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和《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桂林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开发利用漓江的水、土地、森林、溶洞、山岭、洲岛、湿地等自然资源,并在布局、高度、体量、造型、风格、色调等方面,与周围自然景观和环境相协调。

按照最大限度保持天然形态的原则修复建设漓江自然景观,加强现状植被及群落保护,对护岸进行边坡绿化,美化漓江植物景观区,建设喀斯特地貌山水园林。

保护完善灵渠景观,充实灵渠文化展示内容。

严格保护洲岛景观,恢复漓江自然江滩。

加快建设“一山五库”(猫儿山和青狮潭、小溶江、川江、斧子口、江底5个水库)生态休闲旅游区。

按照美化风景、方便生活、促进生产、传承文化的原则,改造沿岸村镇风貌,并保护好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田园风光。

加强风景区内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和管理,为风景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创造条件。

漓江流域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

漓江生物栖息地及漓江形态恢复工程

漓江、湘江源区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项目

漓江风景名胜区河道两岸护坡生态修复工程

漓江流域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

“两江四湖”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工程

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工程

岩溶风貌保护工程

“三民”(山民、渔民、库区移民)生态补助工程

“一山五库”生态休闲旅游区建设工程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保护区项目

青狮潭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

专栏6:

漓江保护专项工程

专栏7:

漓江开发专项工程

游船、码头改造及停车场建设改造工程

沿岸村镇风貌改造及景观道建设工程

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漓江风景名胜区信息管理系统工程

漓江景区客运港扩建工程

旅游航道建设工程

桂林防洪及漓江补水工程

第二节名城景观保护与开发

加强市域和市区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强化文化保护和传承,坚持在保护中开发,新建各类建筑物要与城市自然及文化景观协调,体现地方特色。

丰富以“三山两洞”为中心,“两江四湖”为纽带的整体山水景观。

加强靖江王城王陵保护力度,推进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搬迁。

完善城区步行游览体系。

加强园林绿地建设,优化漓江市区段及市区重点风景园林绿地空间形态。

加大各类公园建设力度,拓展城市绿地。

提升桂林市中心城区旅游影响力。

专栏8:

名城景观保护与开发工程

城市公园和绿地建设工程

市区古树名木保护项目

“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

西山西庆林寺庙文化景点建设工程

市区石山绿化工程

甑皮岩建设工程

明靖江王城王陵建设工程

第三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湿地保护

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湿地的保护和管理。

完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湿地基础设施,开展生态旅游。

实施自然保护区生态移民,漓江风景名胜区核心保护区原住居民转移搬迁工程,推动生态脆弱地区农村、林区居民向城镇迁移。

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

加快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工作,科学利用森林公园、湿地等森林旅游资源,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统一协调发展。

第四节污染综合防治

一、防治工业污染

开展技术更新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