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白桦教案+反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44862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白桦教案+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11白桦教案+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11白桦教案+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11白桦教案+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11白桦教案+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白桦教案+反思.docx

《11白桦教案+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白桦教案+反思.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白桦教案+反思.docx

11白桦教案+反思

11 白 桦

苏联诗人叶赛宁以《白桦》为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描写。

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亭亭玉立,展现了白桦的高洁之美,流露出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全诗共四个小节,整体意境宁静优美。

第1节和第2节描绘了窗前的那一棵白桦树,从“一身雪花”的全景到“毛茸茸的枝头”的特写,诗人用极具形象感的文字,写出了雪中白桦的颜色洁白、形态优美。

第3节和第4节将这棵白桦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其“玉立”于“朦胧的寂静中”,更显挺拔高洁;“灿灿的金晖”“姗姗来迟的朝霞”,霞光的变化赋予这棵白桦树独特的美感;雪花“闪着晶亮”,树枝也抹上了一层“银色的光华”。

“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描绘出了被白雪覆盖的白桦树的颜色与姿态;“朦胧的寂静”“灿灿的金晖”“姗姗来迟的朝霞”描绘了周围的环境;“晶亮的雪花”“白雪皑皑的树枝”“银色的光华”则描绘出了白桦树在环境作用下的色泽变化。

一连串词句的运用,刻画出白桦挺拔、高洁的形象,同时增强了诗歌整体语言的节奏感。

白桦挺拔、高洁的气质与品质正是高尚人格的象征,因此,这首诗也蕴含了对具有白桦一样品格的人的赞美。

诗歌对白桦树的描绘极为成功,既有色彩上的鲜明变化,使人视觉上为之振奋,又富有动态的变化,散发着灵性。

这首诗歌以“桦、花、洒、画、霞、华”等字入韵,对应的句子字数一致,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感。

有些现代诗是完全自由的,有些现代诗是讲究韵律的,而本诗就是讲究韵律的代表。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一棵高大挺拔,披了一身雪花的白桦树,它被积雪覆盖的枝头似串串花穗。

这幅图有助于学生直观地感受白桦的形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会认“绣、潇”等生字,会写“桦、涂”等生字和“白桦、毛茸茸”等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理解“白桦、毛茸茸”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

3.体会诗人对白桦的喜爱和赞美,以及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感受诗歌的魅力。

4.了解现代诗极富想象等特点,体会作者借助意象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了解现代诗极富想象等特点,体会作者借助意象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学生自主识字为主。

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提出识字要求:

借助字典和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词,并用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生字教学时,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

“绣、潇、朦、胧”等生字可以利用形声字的规律帮助学生识记。

教学“绽”字时,要提醒学生“绽”是翘舌音,可以用组词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绽放、绽开、破绽”等词,理解其本义和引申义。

“朦、胧、徜、徉”都是后鼻音,可以组成词语“朦胧、徜徉”。

生字书写教学时,注意生字的结构,本课左右结构的生字都是左窄右宽。

“潇、朦、霞”要结合字义或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潇”是左右结构,本义为“水清而深的样子”,所以是三点水旁。

“朦”右半边表声,注意“蒙”最下面的部件有两横。

“霞”的下半部分表声,其右下部要与“没”的右部区分。

“抹”的右部是“末”,不要写成“未”。

词语理解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的方法。

其中,“白桦、毛茸茸、朝霞”可以结合图示法进行理解。

2.阅读理解

在初读环节中,可以让学生先自己练习朗读这首诗,教师随机正音。

在学生将这首诗读正确之后,让其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如“雪绣的花边潇洒”“串串花穗齐绽”“洁白的流苏”“徜徉”“白雪皑皑”等。

然后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理解自己不懂的词句,可以借助书中插图,可以联系生活经验,可以借助工具书等。

在理解了词句之后,通过教师范读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这首诗的节奏及韵律。

最后,再让学生自由练读,体会这首诗的韵味。

进一步学习诗歌,教师可以借助课后第2题,让学生选择几个词语,想象画面,感受白桦的形象,词语可以选择题目中的,也可以自己另选。

然后组织学生先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想象,再在全班交流汇报。

组织学生交流想象到的画面时,教师应顺学而导,适时提升,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顺势引出诗中描绘雪中白桦的其他词语。

当学生找到“披了一身雪花、毛茸茸的枝头、雪绣的花边、串串花穗、洁白的流苏、晶亮的雪花、白雪皑皑的树枝、银色的光华”等词语后,让学生从形态和光泽两个角度,将这些词语分类。

然后组织学生借助“披了一身雪花、毛茸茸的枝头、雪绣的花边、串串花穗、洁白的流苏”等词语及书中插图,具体描述想象到的画面,从而感受雪中白桦的形态美。

再借助“晶亮的雪花、白雪皑皑的树枝、银色的光华”等词语进一步丰富想象到的画面,感受白桦在朝霞里光泽变化的美。

在交流想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补充图片,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诗句。

交流了有关白桦的画面后,再引导学生交流有关环境的画面。

可以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顺势引出诗中描绘环境的词语,并组织学生进一步想象白桦玉立于“朦胧的寂静中”,玉立于“灿灿的金晖里”,玉立于“姗姗来迟的朝霞”下的画面,从而感受其高洁、挺拔的形象特征。

然后引导学生将三个词语串联起来,体会时间变化导致了光线变化,并关联描写白桦的词语,体会光线变化引发了白桦的变化,从而想象诗歌所展现的极富动感的画面。

最后,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可以采用师生配合的方式,也可以是其他方式。

整个“想象画面,感受形象”的过程,都要注意将理解感悟和朗读诗歌有机结合,不要一味分析理解,要在读中体会形象,并将感受到的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表达运用

在学生做“选做”练习时,鼓励学生收集以植物为题材的现代诗,丰富自己摘抄的现代诗歌类型,为后续合作编小诗集积累素材。

“活动提示”中“试着当个‘小诗人’写写诗”,可以结合所学诗歌,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课前准备

1.搜集白桦和作者的相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绣、潇”等生字,会写“桦、涂”等生字和“白桦、毛茸茸”等词语,理解字义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

有这样一个谜语,有一种树有四种特性,第一,照亮世界;第二,修补碎物;第三,医病治人;第四,保持清洁。

这种树就是白桦,它的象征意义为“生与死的考验”。

谁来介绍一下白桦?

2.学生发言,介绍课前收集的资料。

(课件出示白桦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白桦,落叶乔木,树干可达25米高,50厘米粗。

有白色光滑像纸一样的树皮,可分层剥下来,用铅笔还可以在剥下薄薄的树皮上面写字。

白桦的叶为单叶互生,叶边缘有锯齿,花为单性花,雌雄同株,雄花序柔软下垂,春天树上的叶还没长出来的时候就开花了。

白桦树的果实扁平且很小,叫翅果,很容易被风刮起来传到远处。

3.引导: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学习苏联诗人叶赛宁的《白桦》,一起去仰望他家乡那棵高洁的白桦。

(课件同步出示课题和作者)

4.介绍叶赛宁,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叶赛宁(1895—1925),苏联诗人。

1914年发表抒情诗《白桦》,1915年出版第一部诗集。

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

代表作有《夜》《我记得》《可爱的家乡啊》等。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2.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桦”读第四声,读huà;“绽”是翘舌音;“朦胧、徜徉”是后鼻音,“胧”是边音。

3.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

“茸”注意横画的长短和间距,“耳”的最后一横要长,草字头的一横次之。

“绣”最后一笔撇要穿插到左半边绞丝旁的下方,“禾”的第二撇略短,让布局更紧凑。

“潇”三点水的第一笔与右半边草字头的一横齐平;“萧”在书写时也要注意横画的长短与间距,中间一横最长,草字头的一横次之,撇画要穿插到三点水的下方。

4.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指名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词语进行警示。

白桦 毛茸茸 潇洒 朦胧 寂静

朝霞

5.齐读词语,强化记忆。

6.教师指名读诗题,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示例:

一棵茂盛的白桦;一棵高大挺秀的白桦;一片白桦林,碧绿的叶,洁白的干……板块三 朗读课文,初触白桦

1.教师范读,帮助学生感受这首诗的节奏及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注意“桦、花、洒、画、霞、华”的韵脚a,要带着赞美之情,深情地读出诗人对白桦的喜爱。

3.组织学生交流自己不懂的词句,通过借助插图、工具书,联系生活经验等方式理解这些词句。

4.通过朗读和想象画面,引导学生说说这首诗表达的内容。

这首诗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它的美。

5.学生自由默读全诗,试着概括每节的内容。

第1节:

总写“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

第2节:

写白桦在雪中的美。

第3节:

写白桦在朦胧的寂静中的美。

第4节:

写白桦在朝霞中的美。

6.练习朗读,学生分成四人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7.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叶赛宁的笔下认识了雪后傲寒孤立的白桦,初步感知了白桦的形象,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吧!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诗人对白桦的喜爱和赞美,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了解现代诗极富想象等特点,体会作者借助意象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对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

2.请学生概述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适时指导口语表达。

3.过渡: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白桦的形象,这节课让我们深入课文,进一步感受诗人笔下的白桦。

板块二 解读明义,学习诗歌

1.教师指名学生分节读诗,要求读出节奏。

2.学习第1节。

句段1:

在我的窗前,

有一棵白桦,

仿佛涂上银霜,

披了一身雪花。

(1)学生自由朗读第1节。

(2)引导学生抓住“银霜”“雪花”等词语,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小组交流。

(3)指名学生回答。

示例一:

白桦的枝条上挂满白霜,显得那么圣洁。

示例二:

我仿佛看到一个正在沉思的诗人,伫立窗前,深情地看向白桦,眼里满是怜爱。

(4)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将“雪花”比作“银霜”的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感受白桦通体洁白的形象。

(5)引导学生理解诗人使用“涂”和“披”两个动词的作用,感受白桦高洁的形象。

“涂”准确描绘出白桦树干上一层洁白的表皮;“披”把白桦拟人化了,字里行间藏着对一身洁白、高洁的白桦的爱。

(6)过渡:

“在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这句诗藏着作者对白桦的深情;“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字里行间里藏着作者对高洁的白桦的爱。

下面让我们再次朗读,去体会诗人对白桦的赞美。

(7)教师范读后,指名朗读。

(8)教师板书“披雪花”概括本节诗白桦的特点。

(9)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学生尝试背诵。

3.学习第2节。

句段2:

毛茸茸的枝头,

    雪绣的花边潇洒,

串串花穗齐绽,

洁白的流苏如画。

(1)学生自由朗读第2节,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白桦的形态美。

(2)指名学生回答。

白桦在雪中傲然挺立;白桦的枝头沾满了雪,似乎是给树枝绣上了白色花边;一串串的树枝交错着,像花穗绽放,像流苏舞动……

(3)教师指名读,并评价。

(4)引导学生理解“潇洒”“流苏”,感受白桦的美丽。

潇洒:

(神情、举止、风貌等)自然大方,有韵致,不拘束。

这里指美丽、雅致。

流苏:

装在车马、楼台、帐幕、锦旗等上面的穗状饰物。

这里指披着白雪的树枝。

此处把洁白的披着白雪的树枝比作一幅画,具体形象,从正面写出白桦枝头上白雪覆盖时的美丽。

(5)课件出示白桦枝头挂满雪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6)教师板书“绽流苏”概括本节诗白桦的特点。

(7)过渡:

作者极尽想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赞美雪后的白桦傲寒挺立的形象。

这一描写让你想起了哪些经典的古诗词名句?

(8)学生自由发言。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

——[唐]元稹《使东川·南秦雪》

(9)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学生尝试背诵。

4.学习第3节。

句段3:

在朦胧的寂静中

玉立着这棵白桦,

在灿灿的金晖里

闪着晶亮的雪花。

(1)学生自由朗读第3节。

(2)教师指名读,并评价。

(3)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抓住“灿灿”“晶亮”这样的形容词,想象白桦身披雪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纯洁、可爱的样子。

(4)抓住关键词“朦胧”“寂静”,教师向学生介绍通感,体会通感在句子中的用法,感受白桦的高洁。

通感:

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使各种感官产生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产生新奇的效果。

这节诗中诗人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朦胧”是视觉,“寂静”是听觉,“朦胧的寂静”将视觉和听觉这两种感觉互相沟通、转化,表现了白桦含蓄而高洁的精神。

(5)引导学生了解“玉立”对描写白桦傲寒挺立的形象的作用。

“玉立”一词从正面展现出白桦傲寒挺立的形象,写出它的非同凡响,表现了白桦的高洁气质。

(6)引导学生理解“金晖”,感受“灿灿的金晖”对白桦形象的衬托作用。

“金晖”指金色的阳光,而“灿灿的金晖”突出了阳光的绚丽辉煌,衬托出白桦高洁的精神品质。

(7)引导学生想象白桦身披雪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的画面,体会“立着”和“闪着”相呼应的作用,感受白桦独特的动态美。

(8)根据上两节诗的小标题,请同学来拟一个结构对称的小标题。

(9)学生交流,请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立金晖”概括本节诗白桦的特点。

(10)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学生尝试背诵。

5.学习第4节。

句段4:

白桦四周徜徉着

姗姗来迟的朝霞,

它向白雪皑皑的树枝

又抹一层银色的光华。

(1)学生自由朗读第4节。

(2)引导学生理解“徜徉”,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妙处。

“徜徉”指安闲自在地步行。

“徜徉”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准确而细腻地描摹了朝霞生成的过程。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姗姗来迟”,想象朝霞慢慢晕开的场景,体会朝霞的形态之美,从侧面衬托出白桦的宁静秀美。

(4)抓住“抹”体会拟人的修辞手法对描写朝霞对白桦增添美丽的作用。

“抹”将朝霞拟人化,写出了朝霞的多情,体现了在朝霞的渲染下,白桦大有“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之意,点明朝霞用它的光辉为白桦增添了美丽。

(5)组织学生想象白桦玉立于“姗姗来迟的朝霞”下的画面,感受其高洁、挺拔的形象特征。

(6)引导学生将“朦胧的寂静”“灿灿的金晖”“姗姗来迟的朝霞”串联起来,体会时间导致了光线变化,抓住“晶亮的雪花、银色的光华”等词语体会光线变化引发了白桦的变化,想象诗歌所展现的极富动感的画面。

(7)课件出示白桦在朝霞下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8)引导学生从下列短语中给第4节选择合适的小标题。

①朝霞中的白桦

②白雪皑皑的树枝

③沐朝霞

④抹光华

(9)学生交流,教师指导,教师板书“沐朝霞”概括本节诗白桦的特点。

(10)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尝试背诵。

板块三 开拓思维,深入感悟

1.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从哪些角度描写了白桦的美,体会白桦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

2.教师指导归类。

这首诗以白桦为描写对象,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它的美。

前两节重在描写白桦的外在形象,后两节重在表现白桦的内在气质。

为了突出白桦的形象气质,诗人从多角度或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力求使其鲜明、生动。

其描绘即有色彩之美,又富有动态之美。

3.引导学生选择几个词语,想象画面,感受白桦的形象。

(课件出示词语)

洁白的流苏 灿灿的金晖 姗姗来迟的朝霞 晶亮的雪花 银色的光华 白雪皑皑的树枝

4.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讨论文中描写的这棵白桦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示例:

这棵白桦浑身雪白,在寒冷的冬天依旧傲然挺立,它是一棵不怕严寒、美丽高洁、肃穆坚定的白桦。

5.过渡:

白桦纯洁、挺拔、含蓄、宁静,是高尚人格与高洁形象的化身。

白桦形美神更美,由此你联想到了哪些具有类似品质的植物呢?

6.引导学生交流诗句或课文,联想有类似品质的植物。

莲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宋]周敦颐《爱莲说》

腊梅: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宋]王安石《梅花》

松树: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陈毅《青松》

竹子: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燮《竹石》

7.要求学生模仿《白桦》写一首诗,赞扬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植物。

①内容简洁,用词准确。

②写出植物的特点。

③运用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

(1)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分享、互评。

(3)教师点评总结。

8.总结:

植物也有许多美好的品质,我们在欣赏植物的同时,更应该学习它们优秀的品质。

板块四 课文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并利用图示结构指导学生背诵。

白 桦

2.总结:

大自然创造了美丽的万物,白桦就是其中之一。

美丽的白桦仿佛在我们眼前,它那挺拔的身姿,美丽的枝干,惹人喜爱。

白桦美在外形,更美在内在,它那不畏严寒、傲然挺立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练习设计

完成对应训练。

1.重视朗读对理解诗歌内容的作用。

在教学中,要留足学生品读、赏读的时间,留足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

在深入学习课文的板块中,主要通过反复朗读,读出诗歌每节的意思,读出诗歌描绘的画面,从而感受作者对白桦的情感,为理解意象做准备。

无论是初读,还是再读,或者是反复读,都要让学生真正读进心里,在读中熟悉内容,领悟情感,升华主题,品味匠心,从而习得方法,获得能力。

2.引导学生重锤敲打关键词,既是对诗意的体会,也是对作者情感的感悟。

对于诗歌中情感的理解,不能是标签化的、程式化的,而是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语言文字中,真正感受到优美的语言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

3.重视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运用,在学生找到诗歌的写作特点之后,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植物进行创编,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培养学生语言描写的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诗歌的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