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娘》《树和天空》学历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44682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迷娘》《树和天空》学历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迷娘》《树和天空》学历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迷娘》《树和天空》学历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迷娘》《树和天空》学历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迷娘》《树和天空》学历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迷娘》《树和天空》学历案.docx

《《迷娘》《树和天空》学历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迷娘》《树和天空》学历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迷娘》《树和天空》学历案.docx

《迷娘》《树和天空》学历案

《迷娘》《树和天空》群文阅读学历案

【课题与课时】

课题:

《迷娘》《树和天空》(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第13课)

课时:

一课时

【课标要求】

1.阅读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认识所读作品的地位和价值

2.撰写读书笔记,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选择感兴趣的作家作品或话题,撰写评论

3.尝试探讨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共同话题和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多样性,提升文化鉴别力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赏析两首诗歌的意象、意境和主旨情感

2、分析意象不同所造成的意境和情感的不同

3、尝试改写不同内容的诗歌

【评价任务】

1.通过前备知识提示,了解作品背景,熟悉作者,初步感知诗歌形象,感受其中的意象特点。

指向目标1

2.通过课前预习和环节一自学反馈,夯实基础,理清诗词意象,达成目标1,初步指向学习目标2。

3.通过环节二意象探究,巩固学习目标1,达成并检测学习目标2和3。

4.通过环节三,学习写作技巧,再次巩固目标3。

【学习过程】

◆ 前备知识提示(指向目标1、2)

1、《迷娘(之一)》《迷娘(之一)》(Mignon)是歌德创作于1783年11月以前,后收入歌德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第一部《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作为小说人物迷娘歌唱的第一首插曲(一共四首),也是《迷娘曲》中最脍炙人口。

2、《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威廉·迈斯特是个拥有戏剧理想的商人之子,他离开家庭,到外面替父亲处理债务。

半路遇到在露天戏台表演的一群演员,走上了实现戏剧理想的道路,通过排演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达到了艺术成就的项峰。

而此后,由于剧团内部的分歧和剧团主人妹妹的感情问题,威廉远离了戏剧生涯,渐渐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社会公共生活。

他结识了几个开明的贵族,受到厚待并住在庄园里,结交了塔社的成员。

这些经历拓宽了他的视野,使他意识到旧的贵族等级界限的松弛和新时代变革的迫切需求。

在此期间,威廉与温柔善良而又精明能干的娜塔莉相爱并结成佳偶。

这部小说写的是威廉·麦斯特通过种种的迷途而走上征途,认识并实现人生和自我的价值,所以题目为《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3、人物迷娘

迷娘是意大利边境总督的侄女,她的父母是一对相爱的贵族兄妹。

迷娘的母亲目不识丁,但性格却如百合般纯洁无瑕,阴差阳错她与同父同母的兄弟奥古斯丁(即竖琴老人,该人物在第三卷出场)相爱,生下了迷娘,被神父和周围亲友视为罪孽。

迷娘自小不善言谈,但动作灵敏、歌声动人,她喜欢蹦蹦跳跳,模仿钢索艺人的表演,喜欢坐在邻居家的门柱下,跑进厅堂去看大理石像。

有一天她离开家,就再没了踪迹。

人们只在溪流中发现她的帽子。

迷娘的母亲以为孩子死了,她相信一个奇异的传说:

如果把孩子的遗骨全部收回,带到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祭坛前高高的石阶上,它就会重新变成迷娘的肉身,以洗清了罪恶的新面貌死而复生。

于是她日夜守在湖边寻找迷娘遗骨,耗尽了所有的精力,最终在搜集了许多骨殖之后一病不起。

侍女请来大夫,把骨殖拿给他看,迷娘母亲见遗骨尽失,便认为自己已得成救赎,一阵回光返照后,便命丧黄泉。

早年被人拐卖到德国,流落在一个马戏班里,备受虐待和摧残,十三岁时被威廉搭救,在威廉的呵护和养育下出落成窈窕少女。

她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却拥有异于常人的舞蹈和音乐才能,她始终对自己幼时朦胧记忆中的意大利怀有深深的思念和渴慕,又对养育她的威廉怀有难以言明的恋慕情愫,最终由于两种渴望都无法实现而郁郁寡欢,以致天折。

后来,他的父亲为了赎罪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后来也被威廉·麦斯特收留,最后不幸死去。

4、作者歌德

德国大文豪歌德(1749—1832)出生于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

在斯特拉斯堡,他深受赫尔德、斯宾诺莎的影响,投身于文学创作,成为狂飙突进派的领军人物。

其《迷娘曲》创作于1777年到1782年间,于1795年首次发表于《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

从时间上看,歌德此时正泥足深路于魏玛公国的宫廷事中,事必躬亲,不胜烦恼,对南国意大利充满向往。

所以,《迷娘曲》不仅表达了迷娘对故园的思念,还承载了歌德对意大利的憧憬。

5、写作背景

歌德从一个反叛作家变成了一个封建小朝廷的官吏和宫廷文人,但是,他的内心充满矛盾,为了行政工作他不得不在许多方面对外妥协,对己克制,在他在也无法忍受这种令人窒息的环境时,《迷娘(之一)就是在这种境况下写出的。

1786年他来到早已向往的意大利,在意大利,他游遍各个城市和西西里岛,宏伟的大自然、丰富的文化遗产、纯朴的民间生活,

都使他心旷神怡。

6、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德国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欧洲其他国家如荷兰、英国、法国等资本主义经济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而德意志仍处于以封建地主为核心的农业经济状态。

恩格斯对当时德国的社会状况曾做过这样的描述,他说:

“这是一堆正在腐朽和解体的讨厌的东西,没有一个人感到舒服,一切都很糟糕,不满情绪笼罩了全国……

7、传统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盛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斗争高

涨的产物,是继启蒙运动之后对封建性的古典主义文艺的强烈反响。

浪漫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按照理想的样子反映生活,表现作者的激情。

它反对古典主义的复古倾向与理性教条的束缚,注重抒发个人感受和主观经验,强调创作自由,强调情感和想象,在创作中的作用,浪漫主义作家强烈地不满现实,对庸俗丑陋的现实极为反感,而对一切非凡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常借雄奇的大自然或异域风光表达信念和理想。

8、诗意简析

《迷娘曲》之一共三节,第一节表现“那地方”—一故国意大利的优美景物,这些景物的优美主要是通过柠檬花儿、蓝天、和煦的风、悄然无语的桃金娘(桃金娘象征着爱情,为维纳斯的神树)、高耸的月桂(月桂为阿波罗的神树)来体现的。

这些意象的选择具有意大利

景物的典型性特征,诗人在这里融进人物对故乡的浓郁的思念之情。

第二节里,表面上回忆的是一幢房屋,也有人说是教堂,却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发源地的璀璨绚烂的建筑艺术文化。

第三节写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山的崇山峻岭,这是由德国到意大利路途上所要经过的。

这首诗借用迷娘之口,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眷顾与思念,以及对威廉迈斯特的深切而复杂的感情。

二、《树和天空》

1、特朗斯特罗姆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1931-2015),瑞典诗人。

特朗斯特罗姆一生只写了两百多首诗,作品不多,但都是精品。

他有时一年最多写三首诗,有些诗往往要用几年的时间打磨才完成,被称为“像打磨钻石一样写诗的人”。

托马斯。

特朗斯特罗姆年轻时学的是心理学,写诗属于业余一一直至退休,他一直是少管所和社会福利机构的一名心理学家。

他生活平静安谧,与妻子相濡以沫……旅行和写作,几乎构成了他全部的业余生活。

2011年,特朗斯特罗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他以凝练、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

角带我们接触现实”。

纵观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创作,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有机物、

自然同工业、技术词汇结合到诗中,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静的文字里。

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斯特罗姆与中国颇有渊源,他曾两次访问中国。

1985年4月,诗人

第一次来到中国,走访了北京和上海,北岛陪他游览了长城。

2015年3月26日,特朗斯特罗姆病逝,享年83岁。

他被认为是战后最伟大的诗人、作

家之一。

用中国诗人于坚的话来说,“对于瑞典人来说,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出现,犹

如在汉语中出现了唐诗”。

特朗斯特罗姆在中国广受喜爱和推崇,因为他的诗带有浓烈的东

方色彩,很有“唐诗味”,但又超越唐诗,为现代人探寻了精神出路。

2、瑞典

瑞典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生活水平较高,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医疗卫

生体系发达。

实行广泛的社会福利政策,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福利项目被

称之为“丛摇篮到坟墓”的保障。

3、西方意象派

西方文学发展到20世纪出现了现代主义运动,其中有一个以美国诗人庞德为首的“意象派”,它是以意象为中心掀起的反传统的诗歌思潮。

他们反对诗歌中含混的抒情、陈腐的说教、抽象的感慨,强调诗人应当使用鲜明的意象描写具体的对象,借助意象构建完成诗歌创作。

4、诗意简析

《树与天空》是一首诗歌,特朗斯特罗姆的这首诗歌主要探讨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他善于运用意象、隐喻来表现内心世界,其诗新颖、敏锐、坚实。

世界时刻在变,时间永在流逝,或许只有空间,才多少表示着存在的永恒。

所以“树与天空”的关系,也就寓示着存在(人与自然)与无限、与永恒的关系。

“我们”(在这里代表人类与自然等存在)相互关爱与扶持着,既在“天空”下积极地承受它的所有赐予和挑战,同时又对天空怀抱着最虔诚的爱、敬畏以及等待。

就像“天空”,是存在共同的家。

◆ 课前预习

1.阅读《迷娘》《树和天空》写作背景和作者有关的资料。

2.反复朗读诗歌,找出诗歌意象意境和情感。

4.初步领悟诗歌。

◆ 课中学习

环节一:

自学反馈(指向目标1)

有感情的朗读文本,感受文章的意象情感。

(指向学习目标1)

环节二:

文本探究

诵读诗歌,品味意象,体会意境。

(指向目标1)

运用“寻‘象’—入‘境’——观‘意’”的诗歌鉴赏方法,准确概括诗歌主旨。

一、思考:

什么意象?

请根据你的理解说一说。

学生谈。

意象:

“意”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意念或文化内涵;“象”是物像、形象。

培根说: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

”我们就先来读一读德国诗人歌德的诗歌《迷娘》。

二、初读诗歌《迷娘》《树和天空》寻“象”(指向目标1)

1、大家大声自由朗读《迷娘》《树和天空》,再集体朗读一遍,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要求:

读准字音、争取读准节奏、尽量把握感情。

2、请几位同学来谈一下读完的感受:

可以从内容或者形式上、情感上。

说一说,读一读

《迷娘》内容上:

优美、意象组合。

情感上:

对家乡的思念(尝试读一读感触最深的句子)

形式上:

复沓叠唱的艺术结构技巧。

采用了基本相同的句式,只在个别关键的地方替换一两个字。

《树和天空》拟人手法、朦胧之感

3、“诗之灵魂在于情,情真意切才是诗”,选择你最喜欢的一节读给大家听。

为什么选择这一节。

(写了什么,引出探究意象问题)

4、《迷娘》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

思考:

意象

第一节

柠檬花、橙子、桃金娘、月桂

第二节

圆柱、厅堂、居室、大理石立像

第三节

云径、山岗、驴儿、迷雾、岩洞、危崖等

思考:

大声诵读《树和天空》,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核心意象是什么?

树和天空

(把树人格化了,找出的行为动作,三种表现形式)在2011年10月6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他以凝炼、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现实”。

树的表现

天空的表现

匆匆汲取生命

雨倾洒的灰色

挺拔地静闪

晴朗的夜晚

等待

雪花在空中绽开

三、再读诗歌,入“境”(指向目标1)

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

(作者选取有特点的意象组合起来,和诗人的主观情感相融合,构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称为意境)

思考:

如果我们把这首诗拍成一部微电影《你可知道那地方》,每一节你会拍成什么样的画面?

为什么?

(结合意象具有的特点分析)说给你的同桌听

意象

意象特点

意境

第一节

柠檬花、橙子、桃金娘、月桂

红、黄、白、绿

色彩绚丽

第二节

圆柱、厅堂、居室、大理石立像

成行、辉煌、明亮

美好温暖

第三节

云径、山岗、驴儿、迷雾、岩洞、危崖等

欲坠、奔忙

神秘险峻

树的表现

天空的表现

意境

匆匆汲取生命

雨倾洒的灰色

紧张忙碌

挺拔地静闪

晴朗的夜晚

安静闲适

等待

雪花在空中绽开

美丽美好

三、探究主旨:

西方古罗马时期的著名诗人贺拉斯说:

意象是表现诗人的心。

(指向目标1)

《迷娘》思考:

你觉得这首诗要表现什么?

这三节诗歌的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明确:

《迷娘(之一)》通过描述故国意大利美好的景物、迷娘幼年生活的房子以及她被诱拐到德国时路过的云径、山冈、悬崖、瀑布等,抒发了迷娘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美好世界的追求之情。

总结:

选取的意象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情感

第一节柠檬花、绿叶、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宁静、美好这些具有意大利典型特征的意象是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物,表达了浓郁的思乡之情

第二节成行的圆柱、辉煌的厅堂、宽敞明亮的居室、大理石立像美好、哀婉通过描写迷娘幼年时生活的房子,抒发了对故国的眷念之情

第三节云径、山岗、驴儿、雾、岩洞、危崖、瀑布神秘、险峻通过这些意象,写出了迷娘返乡路途的艰险,抒发了她坚定的返乡之情

小结:

故乡永远珍藏在人们心灵的最深处,它不会因世事沧桑而改变,那浓烈的乡愁即使经受岁月的漂泊依然散发着萦绕不去的芬芳。

乡愁可以是余光中的一枚邮票,一张船票,也可以是席慕容的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月亮的晚上响起,也可以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这也许就是《迷娘(之一)》经久不衰、流传千古的原因。

思考:

《迷娘(之一)》中,“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我愿跟随你,恩人啊,随你前往”“我愿跟随你,父亲啊,随你前往”中,“爱人”“恩人”“父亲”这三种称呼的转换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首诗是以向知心人倾诉的形式完成的,倾诉人是迷娘。

从“爱人”到“恩人”再到“父亲”的称呼的转换,诗歌抒发的情感一次比一次强烈,从感情上呈递进关系。

这种爱又升华为对父亲的爱,并和思乡之情缠绕在一起,具有哀婉、含蓄而又深沉的艺术效果。

我们一起把直接抒情,人称转换的最后一句连起来读一下。

《树和天空》核心意象是什么?

树和天空(把树人格化了,找出的行为动作,三种表现形式)要表现怎样的意境?

反映什么主题呢?

请先积极思考,然后4人一组,进行讨论,然后形成自己的看法。

学生展示

提示:

树的意蕴丰富。

树的这三种形式如果换成人,相当于人的三中怎样的状态?

第一种:

匆忙

第二种:

悠闲

第三种:

对周围世界怀抱期待和憧憬。

树的表现

天空的表现

意境

主旨

匆匆汲取生命

雨倾洒的灰色

紧张忙碌

挺拔地静闪

晴朗的夜晚

安静闲适

等待

雪花在空中绽开

美丽美好

哲思:

树的意蕴丰富

1、树是生命的主体,积极向上、蓬勃生命的代表。

生命的生生不息。

2、人和自然地关系:

天空是树和我们人类存在共同的家,代表着自然界,所有生物都对天空抱着虔诚的态度。

3、人生的感悟:

很多人忙忙碌碌,急于低头赶路,去忽视了天空、雪花放慢脚步,慢慢欣赏身边的美景,静待雪花绽放。

4、人的经历也和树的生长过程一样,都要汲取养料,积蓄力量、静待花开。

带着诗人给予我们的哲思,齐读这首诗。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应当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让我们生活的有诗意。

四、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不同(指向目标2)

《迷娘》:

意象确切,意境清晰,主题明确

《树和天空》:

意象多解,意境朦胧,主题多面

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意象的多解会带来意境和主题的诸多联想

环节三:

学习写作,改写仿写诗歌(指向目标3)

《树和天空》:

意象多解,意境朦胧,主题多面---------改写成意象、意境、主题清晰

提示:

海燕和大海梅花和雪骏马和草原

《迷娘(之一)》改写成《天净沙秋思》样式,中西贯通。

注意工整、押韵

仿写《天净沙秋思》

绿叶茂密橙子金黄柠檬花儿香

和风宜人月桂高昂静立桃金娘

厅堂辉煌居室宽敞圆柱排成行

房屋明亮石像凝望可怜的姑娘

危崖欲坠瀑布奔忙岩洞有行藏

云中小径雾中山岗驴儿觅家乡

改写《树和天空》

海燕和大海

一只海燕在雨中飞翔

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掠过浪花身旁

它有急事。

它汲取雨中的生命

就像草原上的雄鹰

雨停歇。

海燕停下飞翔

它在晴朗的夜晚挺拔的静闪

像英雄一样它在等待那瞬息

当风雨再一次显现

作业布置:

比较鉴赏

普希金《致大海》和惠特曼《自己之歌》

【学后反思】

1.本节课我有哪些收获?

  2.本节课我最想和同学们分享的是什么?

我还有哪些疑问和思考?

3.学习本文的意象意境情感表现,尝试在写作中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