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古诗二首说课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42781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古诗二首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古诗二首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古诗二首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古诗二首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古诗二首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古诗二首说课稿.docx

《20古诗二首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古诗二首说课稿.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古诗二首说课稿.docx

20古诗二首说课稿

20《古诗二首》说课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

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

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二、说教法、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2、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3、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三、说教学理念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并积累语言。

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记忆,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例:

《赠汪伦》

2.请同学来帮个忙,请你把诗题写在黑板上。

3.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

(提示:

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板书:

送)

4.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5.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

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小组)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

质疑问难;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

孟(mè)、浩(hào)、陵(lí)、辞(cí)、唯(wèi)。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师:

学好拉,自信些—学好拉?

好,交流交流,把你学到的、理解的告诉大家。

不能保守阿。

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

“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

1、故人开口就说“故人”,友情的非同一般,已在这亲切的称呼中显示出来;2、西辞(明白孟浩然是东下扬州)3、扩展:

拱手言别老朋友辞别,会怎么说?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②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

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诗人是如何将他复杂的心情表达出来的呢?

我们来体会一下后两句诗。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④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

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3)讨论: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6.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看去,白蒙蒙的,如烟雾。

因而古代有一句话“柳絮如烟”。

(点明了送别的时间。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风送红雨,碧波扬白帆。

这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

)2、这样的描写,能说明诗人是怎样的心情?

(在这白花竞秀、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好朋友就要离别远行,自己无法联袂同游,这其间含有无限的感慨。

为什么呢?

因为诗友孟浩然所去的扬州,正是唐代的繁华地区,那是珠连绣户,弦管声歌,多么令人神往。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

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如:

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4)拓展理解:

“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

第三、四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孤帆:

孤单单的一叶帆。

这里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帆”来代替船。

“帆”形声字,“巾”表意,“凡”表声兼表意(“凡”是船帆的象形)。

2.远影:

远远的帆影,指帆影远去。

3.碧空:

湛蓝的天空。

4.尽:

没有了,消失了。

5.唯:

只。

有的诗书用“惟”,可以通用。

6.天际:

天边。

Ø说说两句诗诗意。

这两句诗,紧扣诗题中的“送”字,写得充分饱满。

诗人用了十分经济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最动人的江上送行画面。

诗人眼看着孟浩然登上了孤独的小舟,风鼓白帆,船身由近而远,渐渐消失在蔚蓝的天际。

但诗人并没有立即离去,他久久伫立江岸,深情地凝视着水天一色的远方,诗人李白此时会默念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在课文插图空白处写上一两句话。

(拓展)9、想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诵读这两句诗句呢?

Ø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

(2)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3)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4)指导朗读后两句。

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

师引读,板书:

情深意长。

(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三、回归整体

1.谁能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从诗句中,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感情?

从那些诗句可以体会到?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4)回顾全诗,归纳升华。

a.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b.略读第二首诗。

c.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

四、拓展学习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

除了我们学习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下面老师出示的四首古诗,连同课文中的两首诗,都是唐盛时期唐人送别诗的代表作。

请大家选择朗读背诵,看谁积累的多。

别董大(高适)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五、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

如:

情深意长。

5.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

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

为什么?

6.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

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7.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8.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9.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能力训练:

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4.总结:

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有一份

(1)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

那今天我们共度了四十分钟,董老师马上就要离开你们,想不想送送我呢?

你想怎样送呢?

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双方的神情会是怎样?

(2)他们会说些什么?

心里会怎样想?

又会做些什么?

(3)当时周围的环境如何?

(4)当小船愈行愈远的时候,李白这是会怎样?

(5)孟浩然对于这次出行,他会对李白有何交代?

为什么此时的诗人久久的伫立不愿离去呢?

五、说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

情深意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课的板书简化了课文的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思路,突出作者的思想,最终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做到了板书的目的性、条理性、概括性,既紧扣课文内容,挑选关键词语提纲挈领,又给学生留下想象、延伸的空间。

《送元二使安西》

说教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纬度确定了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下面我就从入诗境、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续诗韵、拓诗篇这六个环节来谈谈对这课时的教学安排。

说诗境

新课开始,教师可配上古曲《阳关三叠》,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

渲染气氛,营造出诗歌的意境,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说诗文

诗歌短小精练,可以让学生自由多读上几遍。

说诗意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

后的几个注解,使是出使的意思,浥是湿润的意思,更尽就是再饮完的意思,然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继而全班交流。

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合作的机会。

说诗情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

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

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

那么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

在悟诗情这个环节我们将解决该问题,这无疑是教学中的难点,我想从如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

1.从好友的角度感受离别之情

先请学生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地方,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

学生自读

古诗后进行交流。

可以从以下依据得到证实:

(1)元二,这个名字叫起来非常亲昵,可以推断他们是好朋友。

(2)从“故人”可以看出他们是好朋友,知己。

(3)“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酒,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

(4)“尽”说明两人喝酒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此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这酒。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

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回答:

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

这是一杯伤感的酒,好友分隔两地,岂能不令人伤怀?

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谁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

无奈这是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

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

这还是一杯……的酒,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感受,一遍一遍,反复地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一句。

这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

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2.从渭城的景色感受离别之情

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

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更为强

烈。

教师可以请学生再读读整首诗,元二和王维看到哪能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1)雨,似乎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2)柳,如果没有学生提起,教师可以告知学生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

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

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

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

王国维说过: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

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3.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之情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

当时阳关离渭城路途遥远,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

元二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

那么安西离渭城到底有多远呢?

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

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

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

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

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

黄沙满天!

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

满目荒凉!

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

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

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

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在整个悟诗情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

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可谓一唱三叹,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完全感受了这首诗歌的独特魅力。

说诗韵

这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包含了诗人多少的临别赠言啊!

其实王维想对元二说的话

真是太多太多了,然而在这个分离在即的时刻却什么都说不出来了。

在此,我设计了一个练笔环节,请学生把王维想对元二说却没有说出来的话写下来,然后进行交流。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资源,填充“空白”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驰骋想象,激越创造性思维的实际操作行为。

我想,有了上一个悟诗情环节的铺垫,这个练笔也算得上是水到渠成了吧!

学生不仅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上有所提高,也再一次在精神上与诗人发生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