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原区事业单位教育类招聘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54085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原区事业单位教育类招聘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青原区事业单位教育类招聘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青原区事业单位教育类招聘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青原区事业单位教育类招聘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青原区事业单位教育类招聘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原区事业单位教育类招聘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青原区事业单位教育类招聘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原区事业单位教育类招聘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原区事业单位教育类招聘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青原区事业单位教育类招聘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青原区事业单位(教育类)招聘试题及答案解析

注意事项

1、请用钢笔、圆珠笔或签字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涂准考证号。

2、本试卷均为选择题,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题本上作答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是()。

A、机器大工业生产

B、社会主义制度

C、旧式分工

D、机器大工业生产与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B

【解析】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全面

发展的社会条件。

故选B。

2、“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这种观点出自于()。

A、心理起源论

B、劳动起源论

C、生物起源论

D、需要起源论

【答案】A

【解析】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

选A。

3、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

A、生产活动

B、精神活动

C、社会活动

D、宗教活动

【答案】A

【解析】劳动起源说认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第一个根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人类

本身,劳动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的经验传递给下一代。

因此,教育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故选

A。

4、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A、制定教育目的者的哲学理念

B、制定教育目的者的人性假设

C、制定教育目的者的理想人格

D、制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答案】D

【解析】A、B、C项属于制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故选D。

5、主张“有教无类”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答案】A

【解析】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学生从贵族到平民无所不包,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有教无

类”的教育思想。

故选A。

6、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A、教学手段

B、教学方法

C、课程

D、管理体制

【答案】C

【解析】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是我国现在教育改革的核心。

故选C。

7、只有建立了统一的学校集体,才能在儿童的意识中唤起舆论的强大力量,成为支配儿童行为并使它纪律

化的一种教育因素。

提出这一集体教育主张的教育家是()。

A、加里宁

B、马卡连柯

C、凯洛夫

D、苏霍姆林斯基

【答案】B

【解析】题干所述是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故选B。

8、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关心集体,

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这是师德教育的()。

A、“双赢”协作原则

B、和平共处原则

C、自觉性原则

D、实践性原则

【答案】A

【解析】《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出,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

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这就告诉教师,任何一所学校,全体

教师必须本着双赢的思维,齐心协力,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故选A。

9、“前有断崖,后有追兵”是()。

A、双趋冲突

B、多重趋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双避冲突

【答案】D

【解析】双避冲突,指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躲避两个具有威胁性的事件或情境时,因不能同时避开

而产生的动机冲突。

所谓“前有断崖,后有追兵”就属于这种情况。

故选D。

10、当前我国普通高中的课程结构由()三个层次构成。

A、科目、单元、课

B、领域、科目、单元

C、领域、科目、模块

D、科目、模块、课

【答案】C

【解析】《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中课程由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构成。

除综合实践活动这一特殊领域外,其余七个学习领域均由若干科目构成,每一科目又包括若干模块。

故选C。

11、对代数式进行因式分解属于()的问题。

A、有结构

B、无结构

C、界定含糊

D、无固定答案

【答案】A

【解析】目标明确,个体按一定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属于有结构的问题。

故选A。

12、()内驱力是指一个人想获得自己所附属的长者的赞许和认可,取得应有的赏识的欲望。

A、认知

B、自我提高

C、审美

D、附属

【答案】D

【解析】附属内驱力:

为了获得长者(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属于

外部动机。

认知内驱力:

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

在有意义学习中,认知内驱力

是最重要而稳定的动机;认知内驱力属于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

指个体因为自己的胜任或工作能力而

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属于外部动机。

审美,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第六个层次的内容。

故选

13、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整个学习过程围绕问题展开,这

是()的特点之一。

A、自主学习

B、探究学习

C、合作学习

D、接受学习

【答案】B

【解析】探究学习的注意点有:

主体是学生、离不开教师指导、从问题或任务出发、必须遵循科学的研究方

法。

故选B。

14、下列关于职业道德行为习惯说法不正确的是()。

A、职业道德行为的最大特点是自觉性和习惯性

B、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核心问题

C、职业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职业道德品质好坏、道德水平高低的客观依据

D、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是要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它标志着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达到了

较高的境界

【答案】B

【解析】职业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职业道德知识、情感、意志、信念支配下所采取的自觉行动。

职业

道德行为的最大特点是自觉性和习惯性。

职业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职业道德品质好坏、道德水平高低的客观

依据。

职业道德修养的最重要环节就是要把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贯彻落实到职业道德行为之中,做到言行一

致、知行统一。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是要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它标志着教师的职业道德

修养达到了较高的境界。

坚定教师职业道德信念,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核心问题。

故选B。

15、小强腿有残疾,具有接受普通教育的能力,该上初中了,当地普通学校以小强腿有残疾为理由,拒绝其

入校学习。

该做法()。

A、合法,学校有招生自由权

B、合法,学校有招生自主权

C、违反了《义务教育法》

D、违反了《教育法》

【答案】C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十七条规定:

学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

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拒绝

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

(二)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

16、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

A、系统化

B、多样化

C、复杂化

D、专门化

【答案】B

【解析】一般来说,教师的职业角色包括传道授业者、示范者、朋友,以及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

理者等。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故选B。

17、学生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与现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即()。

A、发展关键期

B、最近发展区

C、关键期

D、最佳期

【答案】B

【解析】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与现有的发展水平之间

的差异。

故选B。

18、课外活动不包括()。

A、社会活动

B、科技活动

C、文学艺术活动

D、选修课

【答案】D

【解析】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

动,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形式。

选修课不属于课外活动,它属于课堂教学。

故选D。

19、课外活动不包括()。

A、社会活动

B、科技活动

C、文学艺术活动

D、选修课

【答案】D

【解析】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

动,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形式。

选修课不属于课外活动,它属于课堂教学。

故选D。

20、20世纪60年代初,()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

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A、布鲁纳

B、桑代克

C、皮亚杰

D、泰勒

【答案】A

【解析】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在布鲁纳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以中小学课程改革为

中心的教育改革运动。

故选A。

21、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

A、儿童进入青春期后出现变声

B、运动员吃兴奋剂提高了成绩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答案】C

【解析】广义的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景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

变,既包括人类的学习,也包括动物的学习。

故选C。

22、教育工作者基于解决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同事合作,将班级实际问题作为研究主题的研究方法是

()。

A、个案研究法

B、叙事研究法

C、行动研究法

D、调查法

【答案】C

【解析】教育的行动研究法就是教师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去研究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解决日常教育、教

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研究方法。

故选C。

2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因此教育要()。

A、因材施教

B、循序渐进

C、抓关键期

D、扬长避短

【答案】C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在

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

所以教育应要抓住最适宜进行教育的那个时期,即抓住关键期进行教育。

故选

C。

24、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

A、每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

B、人一生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速率前进的

C、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速率不同

D、人一生各个阶段智力发展的速率不同

【答案】C

【解析】个体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

是:

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

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

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故选C。

2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

A、1999

B、2001

C、2003

D、2005

【答案】D

【解析】国家要求,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从2005年秋季起,都将进入新课程。

故选D。

26、依据心理活动的倾向性,一般把人的性格分为()。

A、独立型和顺从型

B、外倾型和内倾型

C、冲动型和沉思型

D、辐合型和发散型

【答案】B

【解析】依据心理活动的倾向性,一般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可

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依据解答问题的有效性思考程度,可把人的性格分为沉思型和冲动型;依

据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特征,可把人的性格分为辐合型和发散型。

故选B。

27、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设计的表现方式不包括()。

A、课程标准

B、课程计划

C、教材

D、多媒体课件

【答案】D

【解析】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系统化的活动。

因此

课程设计的表现方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也称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课程

的物化形式等。

故选D。

28、王老师在讲“果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