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侯列传导学单教师版.docx
《淮阴侯列传导学单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阴侯列传导学单教师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淮阴侯列传导学单教师版
《淮阴侯列传》导学单1
高二语文备课组主备人吴燕
【教学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文言知识。
2、掌握文中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形象的叙事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形象的叙事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预习单
1、了解韩信
汉初军事家。
淮阴(今属江苏)人。
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
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
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
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
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
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
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
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
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
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
韩信著有兵书三篇,已失传。
2、加点字注音
商贾(gǔ)井陉(xíng) 辎重(zī) 裨将(pí) 拊循(fǔ)
鞅鞅(yàng) 蓐食(rù) 蒯通(kuǎi) 喋血(dié)阏与(yùyǔ)高垒(lěi)樵苏后爨(cuàn)袴下(kuà) 馈粮(kuì) 萆山(bì) 传飧(sūn) 樊哙(kuài)陈豨(xī) 跖(zhí)之狗吠(fèi)尧 泜水(chí)
3、理清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1—3):
早年之事。
第二部分(4—7):
井陉之战。
第三部分(8—10):
被夷三族。
第四部分(11):
太史公赞词。
第一课时
活动单
(活动一)研读第一部分(1—3节)
1、疏通段意,解决重点文言知识。
(1)重点字词、句式:
①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判断句)
②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以)商贾(省略句。
无行:
没有好的品行。
推择:
被动,被推举选用。
治生:
维持生计。
)
③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患:
意动用法,以……为患,可译为“厌恶、嫌弃”。
晨、蓐: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床上。
)
④不为具食(省略句,“不为之具食”,“之”代指韩信)
⑤饭信(名词作动词,为动用法,为……提供饭食)
⑥吾必有以重报母。
(有以:
固定结构,有办法、有机会、有条件、能够。
翻译:
我一定会重重报答您老人家。
)
⑦大丈夫不能自食(宾语前置,“食自”),吾哀王孙(古今异议。
古义:
对年轻人的敬称,公子。
今义:
被封王者的子孙)而进食(古今异议。
古义:
送饭吃。
今义:
吃饭)
⑧若虽长大(古今异议。
古义:
长得高大。
今义:
成长,长大成人。
)
⑨众辱之曰(名词作状语,当众。
)
(2)通假字:
①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通“褥”,床)
②于是信孰视之(通“熟”,仔细)
③俯出袴下,蒲伏(“袴”通“胯”,两腿间;“蒲伏”通“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2、文章开始的三小节写了韩信早年生活的三个小故事。
(1)概括三个故事内容,并讨论每个故事表现出的人物性格特点。
这三个故事都反映了韩信早年穷困屈辱的生活。
故事 人物性格
①怒绝亭长 屈辱之中的自尊
②漂母饭信 自信和抱负
③胯下受辱 坚忍,忍辱负重
(2)补充三个故事的结局:
(韩信被封为楚王)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
“公,小人也,为德不卒。
”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
告诸将相曰:
“此壮士也。
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
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
(活动二)研读课后“阅读与探讨”部分的“萧何追韩信”和“登坛拜将”
提问:
从这两个故事中可以看出韩信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
韩信是个深谋远虑、运筹帷幄、决胜庙堂的大将之才,不仅有军事家的才能,还有政治家的风度。
七、小结
由韩信早年的经历,我们了解到了他曾经的穷困潦倒、饱受屈辱的生活历程,每一个故事都侧重于不同方面,展现了韩信的性格特征。
同时,从“萧何追韩信”和“登坛拜将”这两个故事也知道了韩信的军事、政治方面的才能。
在后来的一系列战争中更是体现了他在这方面的才能,如破魏之战、垓下之战等,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汉家天下。
本文也通过一次著名的战役——井陉之战展现了他的大将风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读课文第二部分(4—7节),积累文言知识
2、重点讲解“井陉之战”,了解韩信的军事才能,并体会作者在此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活动单
(活动一)
(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4—7节),疏通段意,解决重点文言知识。
1、第四段(战前):
(1)重点词句:
①愿陛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
假:
借 间道:
隐蔽的小路 辎重:
军用物资
深沟高垒:
形容词用做动词,挖深/加高。
坚营:
坚守军营
成语“深沟高垒”,深的战壕和高的营垒,指坚固的防御工事。
翻译:
您就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军营,不与(韩信、张耳)交战。
②彼前不得战,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
前:
前进;退:
后退。
野:
名词做状语,在荒野;所掠:
所字结构,掠夺到的东西。
翻译:
他们向前不得战斗,向后无法退却,我出奇兵拦截他们的后路,使他们在荒野什么东西也抢掠不到。
③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致:
送达;戏:
通“麾”、营帐。
④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
能:
同“乃”,竟然;千里:
跋涉千里;罢:
通“疲”,疲劳;加:
对付。
⑤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
大:
强大的;者:
……的事物。
大者:
强大的后续部队。
翻译:
如今像这样回避不出击,强大的后续部队到来,又怎么对付呢?
(2)、总结:
记叙战前成安君与广武君在作战方针上的差别,既从侧面表现韩信的军事才能,又为下文正面表现韩信的军事才能作了铺垫。
2、第五段(交战及结果):
重点词句:
①未肯击前行:
先头部队。
②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
建:
树起;鼓:
名词做状语,大吹大擂地。
翻译:
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依仗,大吹大擂地开出井陉口。
③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
水上军:
河边的阵地;入:
使动用法,“使……进入”;复:
再。
翻译:
河边阵地的部队打开营门放他们进去,然后再和赵军激战。
3、第六、七段(韩信对战斗的分析):
重点词句:
①(广武君)东乡坐,(韩信)西乡对,师事之。
乡:
同“向”,面向、面对着;师:
名词做状语,像对待老师那样。
翻译:
请他面向东坐,自己面向西对坐着,像对待老师那样对待他。
②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背诵)
陷、置:
放置
翻译:
把士兵置之死地,就没有其他选择,只有拼死战斗,死中求生而获胜。
成语“人自为战”,含义:
人人都能独立地战斗。
成语“背水一战”,含义:
比喻决一死战。
(活动二)问题探究。
1、井陉之战是从正面还是侧面表现韩信的军事才能?
明确:
正面。
2、韩信能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胜利有哪些主要原因?
明确:
背水而战,迷惑赵军;
引蛇出洞,骑兵偷袭,内外夹击;
关键抓住了成安君迂腐、轻敌的弱点,做到知己知彼。
3、作者在描写井陉之战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
(1)对比。
成安君与光武君较机智,但计策没被采用;成安君和韩信进行对比;
(2)衬托。
如“诸将皆莫信,详应曰:
’诺’”,反衬其料事如神;以赵军望见他的背水阵大笑,反衬出他的智谋;活捉广武君以后,对广武君的态度,衬托其胸襟气度;打完仗后对诸将的解释,反衬他高人一等的用兵机智。
淮阴侯列传导学单3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讲解第三、第四部分,探讨韩信英雄末路的原因。
活动单
导入:
通过井陉之战我们了解到了韩信杰出的军事才能,这位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杰出名将是不是就能封妻荫子、安享荣华富贵呢?
我们通过课文第三部分来了解一下。
(活动一)研读第三部分(8—10节)
(一)疏通段意,解决重点文言知识。
1、第八段
(1)易读错的字音:
畏恶(wù)
(2)重点词句:
①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由此:
从此;怨望:
怨,埋怨、怨恨;望,埋怨、责备。
羞:
意动用法,“以……为羞” 等列:
同等地位。
翻译:
从此,韩信日夜怨恨,在家闷闷不乐,和绛侯、灌婴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
②臣多多益善耳。
引出成语: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比喻越多越好。
2、第九段
(1)词语“辟”读bì
(2)重点词句:
①子可与言乎?
翻译:
您可以听听我的知心话吗?
②阴使人至豨所,曰:
“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
阴:
暗中;弟:
只管,又写作“第”。
③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
谋:
商量;与:
介词,和;夜:
名词做状语,在夜里。
翻译:
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
④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
其:
代词,指韩信;于:
介词,引出对象,不译。
翻译:
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
⑤相国绐信曰:
“虽疾,强入贺。
”
绐:
欺骗;虽:
即使;疾:
生病;强:
强打精神;
(3)典故:
三族
关于“三族”有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说法。
《周礼》认为,“三族”包含“父、子、孙”;《汉书》认为,“三族”包含“父族、母族、妻族”;另外,还有人认为,“三族”包含“父族、母族、兄弟”。
3、第十段
(1)生僻字“跖”读zhí
(2)重点词句:
①且喜且怜:
且,又;怜,怜悯。
②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山东:
古代指崤山以东;扰:
混乱;异姓:
指各国诸侯
(活动二)总结关键语句,概括每节大意。
第8节:
刘邦忌讳韩信;
第9节:
舍人得罪韩信,“舍人弟上变”不足信;
第10节:
蒯通劝韩信反未成。
(活动三)问题探究。
问题:
有人说韩信是被吕后等设计陷害死的;也有人认为他造反证据确凿,咎由自取;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
对此你怎么看?
请认真研读课文,收集有关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
三种说法各有道理,关键是联系文本,言之成理。
一般多赞成“陷害说”。
主要依据是:
韩信临刑前的遗言:
“恨不用蒯通计”(“恨”意思是“遗憾”,不是“怨恨”),蒯通的话:
“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
”“不用”、“自夷”,反过来说明韩信不可能谋反。
另外,与陈豨密谋叛逆,以及和在京城的内应,也显得很小儿科,一代大英雄竟如此小儿科,不大可信,所以有人说这是吕后等人的诬告。
密谋造反与事实不合。
参照《陈豨传》中记载,陈豨并没有谋反,而是被逼迫造反。
还有其他种种理由。
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
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
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
正如司马迁所说:
“天下已集,乃谋叛逆。
”因此,有人认为韩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
但这也许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韩信作为我们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见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
韩信成败之谜》)
(活动四)研读文本第11节
1、难句疏解。
2、问题探讨:
这段“太史公曰”包含了哪些内容,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有什么言外之意?
明确:
有三点内容——布衣时志与众异;没有做到“谦让”;在天下安定时密谋叛逆。
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一般认为是反话:
“谓淮阴之愚,必不至此也。
”(李慈铭)“天下已集,岂可为逆于其必不可为叛之时?
而夷其宗族,岂有心肝人所宜出哉!
”(李笠)
3、思考:
韩信为什么会被杀害?
1、功高震主。
2、狂妄傲慢,树敌太多,单枪匹马。
3、恃才放旷,君主对他早有猜忌。
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
杀韩信是吕后和萧何等干的,刘邦并不知情,当他知道后“且喜且怜之”,心情很复杂,也很真实。
检测单
一、整理《淮阴侯列传》中的成语
1、漂母之恩
2、一饭千金:
比喻重重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3、胯下之辱
4、妇人之仁
5、多多益善
6、背水一战
7、逐鹿中原
XX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8、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贫,钓于城下,诸母漂。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信谓漂母日:
"吾必有以重报母。
"母怒日:
"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日: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日: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胯下,匍匐。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粱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邸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
未得知名,为连敖2,坐法当斩。
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日:
"上不欲就天下乎?
何为斩壮士!
"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悦之。
言亍上,上拜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
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日:
"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
上且怒且喜,骂何日:
"若亡,何也?
"何日:
"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日:
"若所追者谁?
"何日:
"韩信也。
"上复骂日:
"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
追信,诈也。
"何日:
"诸将易得耳。
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
''王日:
''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何日:
"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日:
"吾为公以为将。
"何日:
"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日:
"以为大将。
"何日:
"幸甚!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
"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王孙:
犹言"少爷"古时对青年人的尊称。
②连敖:
接待客人的低级官员。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连敖,坐法当斩 坐:
因为
B.项梁败,又属项羽 属:
跟随
C.众辱之日 众:
当众
D.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 拜:
授职
9.下列四组句子,分别属于表现人们对韩信或轻视和推重的一组是
A.①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②饭信,竟漂数十日。
B.①追信,诈也。
②不及以闻,自追之。
C.①居麾下,无所知名。
②如失左右手。
D.①俯出胯下,匍匐。
②与语,大悦之。
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做平民时,生活贫穷,一个漂洗丝绵的大娘见他饥饿不堪,拿饭给他吃,一
连几十天,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大为感激。
B.滕公与萧何都是发现赏识韩信的们乐。
滕公救了韩信一命,萧何追回逃亡的韩信,又都极力推荐,使韩信得到汉王的重用。
C.韩信先投奔楚军,追随项梁,后归顺汉军,都只是担任低级职务,难以得到施展
才能的机会,在汉军中更是差点掉了脑袋。
D.淮阴市中一个年轻屠户看不起韩信,说他人高马大,佩戴刀剑,实际内心懦弱,
还让韩信承受胯下之辱,被全市的人耻笑。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 (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大丈夫不能自食。
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4分)
译文:
(2)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3分)
译文:
(3)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三、(9分,每小题3分)
8.C(坐:
犯罪)'
9.D
10.D(文中滕公并没有使韩信得到重用)
四、(23分)
11.
(1)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注意"自食""哀""岂......乎"的翻译。
每处1分,句义通顺1分,共4分)
(2)你虽然又高又大,喜欢带刀佩剑,内心是个胆小鬼罢了(注意"长""中情"的翻译。
每处1分,旬义通顺1分,共3分)
(3)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汉王不任用自己,也就逃走了。
(注意"数""亡"和"上不我用"宾语前置句的翻译。
每处1分,共3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当初为平民百姓时,生活贫穷,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丝绵,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
韩信对那位大娘说:
"我将来一定要重重地报答您老人家的。
"大娘生气地说:
"大丈去丕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签吗?
"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看不起韩信,说:
"你虽然又 高又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内心是个胆小鬼罢了。
"又当众侮辱他说:
"韩信你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
"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
全市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等到项梁带兵渡过淮河,韩信持剑追随他,在项梁部下,没有扬名的机会。
项梁战败,又跟随项羽,项羽让他担任郎中。
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有采纳。
汉王刘邦进入蜀地,韩信逃离楚军归顺了汉王。
因为没有什么名声,只做了接待宾客的小官。
后来犯法判处斩刑,同伙十三人都被杀了,轮到韩信,于是他抬头仰视,正好看见滕公,说:
"汉王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
为什么要斩壮士!
"滕公听到他的话很惊奇,又见他相貌堂堂,就放了他。
滕公和韩信交谈,很欣赏他,向汉王谈到韩信,汉王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
汉王并没有发现他有什么出奇超众之处。
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位奇才。
到达南郑,各路将领在半路上逃跑的有几十人。
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 向汉王推荐,汉王不任用自己,也就逃走了。
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了,来不及把情况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
有人报告汉王说:
"丞相萧何逃走了。
"汉王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
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高兴。
骂萧何说:
"你逃走,为什么?
"萧何说:
"我不敢逃走,我去追赶逃走的人。
"汉王说:
"你追赶的人是谁呢?
"回答说:
"是韩信。
"汉王又骂道:
'众将领逃走了几十人, 你没去追赶的;说去追韩信,是骗人。
"萧何说:
'那些将领容易得到。
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个。
大王果真要长期在汉中称王,没有必要用着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
只是看大王怎么决策了。
"汉王说:
"我是要向东发展啊,怎么能够内心苦闷长期地呆在这里呢?
"萧何说:
"大王考虑向东发展,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不能重用,韩信终归要逃走的。
"汉王说:
"我因为您,让他做个将军。
''萧何说:
"即使是做将军,韩信一定不肯留下。
"汉王说:
"让他做大将军。
''萧何说:
"太好了。
"于是汉王就要把韩信召来任命他。
萧何说:
"大王向来对人傲慢,不讲礼节,'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
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
大王决心要任命他,要选择良辰吉曰,亲自斋戒,设置高坛和广场,礼仪要完备,才可以呀。
"汉王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