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34476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8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化学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食品化学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食品化学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食品化学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食品化学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食品化学复习重点.docx

《食品化学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化学复习重点.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食品化学复习重点.docx

食品化学复习重点

一、水

1、吸附等温线

(1)定义:

在恒定温度下,以食品的水分含量(用每单位干物质质量中水的质量)对它的水分活度绘图形成的曲线,简称MSI

(2)意义:

①脱水的难易程度与相对蒸气压的关系②如何防止水分在组合食品的各配料之间的转移③测定包装材料的阻湿性④可以预测多大的水分含量时才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⑤预测食品的化学和物理稳定性与水分含量的生长⑥可以看出不同中非水组分与水结合能力的强弱

大多数食物的MSI为S形,而水果、糖制品含有大量糖和其他可溶性小分子的咖啡提取物以及多聚物含量不高的食品的等温线为J形。

水分活度依赖于温度,因此MSI也与温度有关。

Ⅰ区

Ⅱ区

Ⅲ区

Aw

0-0.25

0.25-0.85

>0.85

含水量\%

0-7

7-27.5

>27.5

冻结能力

不能冻结

不能冻结

正常

溶剂能力

轻微-适度

正常

水分状态

单分子水层吸附

化学吸附结合水

多分子水层凝聚

物理吸附

毛细管水或自由流动水

微生物利用

不可利用

开始可利用

可利用

结合方式

水-离子或水-偶极相互作用

水-水和水-溶质的氢键

体相水

(3)滞后现象

①定义:

采用向干燥食品中添加水(回吸作用)的方法绘制的水分吸附等温线按解吸过程绘制的等温线,并不重叠,这种不重叠性称为滞后现象。

一般来说当Aw值一定时,解吸过程中的食品的水分含量大于回吸过程中的水分含量

②原因:

a食品解吸过程中的一些吸水部位与非水组分作用而无法释放出水分.

b.食品不规则形状而产生的毛细管现象,欲填满或抽空水分需不同的蒸汽压

c.解吸时将使食品组织发生改变,当再吸水时就无法紧密结合水分

2、水分活度与脂肪氧化的关系

(1)水分活度的定义

是指食品中水的蒸汽压与同温下纯水的饱和蒸气压的比值:

Aw=P/

物理意义:

生物组织和食品中能够参与生理活动中的水分含量和总含量的关系

(2)Aw与脂肪氧化的关系

从极低的Aw值开始,脂类的氧化速度随着水分的增加而降低,直到Aw值接近等温线Ⅰ与Ⅱ边界时,速度最低。

此时加入到非常干燥的食品样品中的水明显干扰了脂类的氧化,这部分水被认为能结合脂类的氢过氧物,干扰了它们的分解;另外,这部分水能同催化氧化的金属离子发生水合作用,降低其催化效率,于是阻碍了氧化。

而进一步增加水将会引起氧化速度增加,直到Aw值接近Ⅱ和Ⅲ的边界,这时水超过了Ⅰ和Ⅱ的边界,增加了氧的溶解度和脂类大分子的肿胀,暴露出更多的催化部位,加速了氧化。

再进一步增加水就使氧化速度降低,因为这时的Aw值较大(>0.8),加入的水对体系内的催化剂产生了稀释效应从而降低了其催化效力,减缓了脂类的氧化速度。

3、水分的分类

根据其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可以将食品中的水分为结合水和体相水

(1)结合水:

通常是指存在于溶质或其他非水组分附近的、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结合的那一部分水,具有低流动性、在-40℃不结冰,不能作为所加入溶质的溶剂、不能为微生物所利用等特性。

根据结合水被结合的牢固程度的不同,结合水又可分为化合水、邻近水和多层水。

①化合水,又称为组成水,是指非水结合得最牢固的,并构成非水物质整体的那部分水。

不能被微生物利用、在-40℃不结冰、不能作为所加入溶质的溶剂、与纯水比较分子平均运动为0、不引起食物的腐败变质

②邻近水,是指处在非水组分亲水性最强的基团周围的第一层位置,主要的结合力是水-离子和水-偶极间的缔合作用,与离子-离子基团缔合的水是结合最紧密的邻近水,不能被微生物利用、在-40℃不结冰、不能作为所加入溶质的溶剂、与纯水比较分子平均运动大大减少、不引起食物的腐败变质

③多层水:

大多数多层水在-40℃不结冰,其余可结冰,但冰点大大降低。

有一定融指的能力、与纯水比较分子平均运动大大减少、不能被微生物利用。

(2)体相水:

又称游离水,是指食品里除结合水以外的一部分水。

能够结冰,但冰点有所下降,溶解溶质的能力强,干燥时易被除去,与纯水分子平均运动接近。

很适于微生物生长和大多数化学反应,易引起食物的腐败变质,但与食品的风味及功能性紧密相关。

可以分为不移动水或滞化水、毛细管水和自由流动水。

4、食品中的离子、亲水性物质、疏水性物质分别以何种方式与水作用?

(1)与离子或离子基团相互作用的水是食品结合得最紧密的一部分水,它们通过离子或离子基团的电荷与水分子偶极子发生静电相互作用而产生水合作用。

在稀盐溶液中,离子的周围存在多层水,离子对最内层和最外层的水产生的影响相反,因而使水的某些物理性质不相同,最外层的水与稀溶液水的性质相似。

(2)水能够与各种合适的基团,如羟基、氨基、羧基、酰胺或亚氨基等极性基团形成氢键。

水与溶质之间的氢键键合比水和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要弱。

(3)水与非极性物质的相互作用:

把疏水性物质,如烃类、稀有气体、脂肪酸、氨基酸以及蛋白质的非极性基团等加入水中,由于极性的差异与水分子产生斥力,使临近非极性部分的水-水氢键增加,从而发生了体系熵的减少,在热力学上是不利的,此过程称为疏水水合。

水对于非极性物质产生的结构形成响应,一种有两个重要的结果:

笼形水合物的形成和蛋白质中的疏水相合作用

笼形水合物是冰状包合物,其中水是“主体”物质,一般有20-74个水分子通过氢键形成了笼状结构,物理截留了另一种被称为“客体”的分子。

“客体”是低分子量的化合物。

疏水相互作用,就是疏水基团尽可能聚集(缔合)在一起以减少它们与水分子的接触。

5、水分活度对食品稳定性有哪些影响?

①大多数化学反应都必须在水溶液中进行。

所以降低水分活度,能使食品中的许多化学反应,酶促反应受抑制。

②很多化学反应属于离子反应。

该反应发生的条件是反应物首先必须进行离子化或水合作用,而这个作用的条件必须是有足够的体相水

③很多化学反应和生物化学反应都必须由水分子参加才能进行,若降低水分活度,就减少了参加反应的体相水的数量,反应速率变慢。

④许多以酶为催化剂的酶促反应,水除了起着一种反应物的作用外,还能作为底物向酶扩散输送介质,并且通过水化促使酶和底物活化。

⑤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都要求一定限度的Aw:

细菌对低水分活度最敏感(0.99-0.94),酵母菌次之(0.94-0.80),霉菌的敏感性最差(0.94-0.8)。

当水分活度低于0.60时,绝大多数微生物就无法生长。

⑥除化学反应与微生物生长外,Aw对干燥与半干燥食品的质构也有影响。

6、冷冻食品

(1)六方冰晶是大多数冷冻食品中重要的冰结晶形式。

其有两个形成条件①在最适度的低温冷却剂中缓慢冷冻②溶质的性质及浓度均不严重干扰水分子的迁移。

(2)为什么冷冻食品不能反复解冻-冷冻?

①水转化为冰后,其体积的膨胀会产生局部压力,使具有细胞组织结构的食品受机械性损伤,造成解冻后汁液的流失,或者使得细胞组织内的酶与细胞外的底物接触,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②冷冻浓缩效应③反复冻融会加速老化

二、碳水化合物

1、简述蔗糖、麦芽糖、乳糖、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和糖元的结构(要把糖苷键写出来)

①蔗糖:

一分子α-D-吡喃葡萄糖基和一分子D-吡喃果糖基头与头相连(还原端与还原端相连)而形成,是一种冷冻稳定剂。

②麦芽糖:

两分子葡萄糖通过α构型的1,4键连接,在环的末端具有潜在的游离醛基,有还原性,即为还原糖。

③乳糖:

一分子β-D-半乳糖和一分子α-D-葡萄糖在β-1,4-位形成糖苷键相连

④支链淀粉:

其分子中有主链,其上分出支链,各个葡萄糖残基间通过α-1-4-糖苷键相连,但在分枝点则以α-1-6-糖苷键相连,主链中每隔6-9个葡萄糖残基就有一个分支,每个分支平均含有15-18个葡萄糖残基,平均每24-30个葡萄糖残基中就有一个非还原性尾基,整个分子伸展开就像树枝一样。

⑤直链淀粉:

由葡萄糖单位组成,是α-葡萄糖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起来的链状分子,但是从立体构象上看,并非线形,具有次级结构。

即由于分子内氢键的关系使链卷曲盘旋成左螺旋状。

⑥糖元:

有多个α-D-葡萄糖连接而成,类似支链淀粉,但糖元支链更多更短,近似球形。

2、乳糖不耐症

①定义:

如果缺少乳糖酶,乳糖保留在小肠肠腔内,由于渗透压的作用,乳糖有将液体引向肠腔的趋势,产生腹胀和痉挛。

乳糖不耐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加重。

②解决方法:

a.通过发酵(生产酸奶和乳制品)时除去乳糖

b.加入乳糖酶减少乳中乳糖。

酸奶活菌被加入到冷藏乳中,细菌在冷藏温度下暂停活动,且不会改变乳的风味,但是到达小肠后便立即释放乳糖

3、淀粉的糊化和老化

(1)糊化

a.定义:

淀粉粒在适当温度下,在水中溶胀、分裂,形成均匀的糊状溶液的过程,称之为淀粉的糊化

b.本质:

微观结构从有序到无序

c.影响因素:

①淀粉晶体结构:

淀粉分子之间的结合程度、分子排列紧密程度、淀粉分子形成微晶区的大小等,影响淀粉分子的糊化难易程度。

小颗粒淀粉结构较为紧密,糊化温度较高,相反,大颗粒淀粉分子糊化比较容易。

②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的比例:

含支链淀粉高的淀粉容易发生糊化,含直链淀粉高的淀粉不易糊化,还有一些淀粉仅含有支链淀粉,这些淀粉一般产生清糊,淀粉糊相当稳定,不容易发生老化现象。

③水活度(水分含量):

在水活度较低时,糊化就不能发生或者发生的程度非常有限(一般为30%)

④糖类:

高浓度糖降低了淀粉糊化的程度、黏度的峰值和所形成凝胶的强度(蔗糖>葡萄糖>果糖),

⑤而脂类化合物,由于能与直链淀粉形成复合物,推迟淀粉粒的溶胀

⑥在pH<4时,淀粉水解为糊精,黏度降低。

在pH4-7时,几乎无影响,pH=10时,糊化速度迅速加快。

⑦淀粉酶:

使糊化速度加快。

新米(淀粉酶酶活高)比陈米更易煮烂。

⑧离子:

阳离子对糊化的促进作用:

阴离子对糊化的促进作用:

d.如何利用糊化:

一般食物都希望得到高度糊化,高度糊化的食品松软、适口性好、容易复水速食,方便食品(方便面、方便米饭),就是利用糊化原理和防老化原理制成的食品。

(2)老化

a.定义:

稀淀粉溶液冷却时,线性分子重新排列通过氢键形成不溶性沉淀。

浓的淀粉糊冷却时,在有限的区域内,淀粉分子重新排列较快,线性分子缔合,溶解度减小,淀粉溶解度减小的整个过程称为老化。

b.本质:

淀粉由分散态向微晶态、聚集态的不可逆转变,即是直链淀粉分子的重新排列定位

c.影响因素:

①分子结构的影响:

含支链淀粉高的淀粉不易发生老化,含直链淀粉高的易发生糊化

②分子大小:

对于直链淀粉,分子量太大的取向困难,分子量小的易于扩散,分子量适中的易于聚集沉淀,而对于支链分子,支链长度较均一等均会提高初始回生速率

③溶液浓度:

浓度大,则分子碰撞机会多,易聚沉;浓度小,则不易聚沉

④pH值和无机盐:

回生速率在pH=5~7时最快,过高或者过低的pH均会降低回生速率,pH=10以上则不发生回生现象,pH低于2回生缓慢。

阴离子和阳离子都会抑制淀粉回生有以下顺序

阴离子:

;

阳离子:

d.如何防止老化

①80℃以上高温迅速脱去水分(降至0℃以下迅速脱水)

②具有表面活性的大多数极性脂类可延迟面包心变硬

③多糖(除果胶外)、蛋白质等亲水大分子,可与淀粉竞争水分子干扰淀粉分子平行靠拢,从而起到抗老化作用。

4、羰氨反应、焦糖化反应和酶促褐变

名称

羰氨反应

焦糖化反应(非酶褐变)

酶促褐变

反应底物

单糖、低聚糖或油脂等羰基化合物与氨基酸、肽、蛋白质或氨基化合物发生反应

糖,没有氨基化合物的参与反应

酚类物质

反应类型

缩合反应、聚合反应

分子内脱水,环内缩合或聚合

反应机理

又称为美拉德反应,单糖、还原糖中的羰基或羰基化合物与氨基化合物(氨基酸和蛋白质)间的反应,生成具有特殊香味的棕色甚至是黑色的大分子物质类黑精或拟黑素,称作羰氨反应。

包括初期阶段、中期阶段、末期阶段三个阶段

1.开始和引发阶段

a.氨基和羰基缩合

b.分子排叠

2.中间阶段

a.HMF生成

b.还原酮的生成

c.氨基酸降解

3.后期

a.醇-醛缩合

b.胺-醛缩合

糖类尤其是单糖在没有氨基化合物的情况下(无水或者浓溶液),加热到熔点以上的高温(140℃-170℃)时,因糖发生脱水与降解,会发生褐变反应,生成一种黑褐色胶态物质,焦糖。

植物组织中含有酚类物质,在完整的细胞中作为呼吸传递物质,在酚-醌中保持着动态平衡,当细胞组织被破坏后,氧就大量侵入,造成醌的形成和其还原反应之间的不平衡,于是发生了醌的积累,醌再进一步氧化聚合,就形成了褐色色素,称为黑色素或类黑精。

反应条件

氨基酸和还原糖及少量的水参与

催化剂:

铵盐、磷酸盐、苹果酸、延胡索酸、酒石酸等

无水或是浓溶液

温度150—200℃,碱性条件

活性的酶、酚类物质、氧气,恰当的温度和pH环境(pH5-7活性最大)才能发生

反应产物

色素(类黑精)

风味化合物:

如麦芽酚,己基麦芽酚,异麦芽酚

焦糖、黑色物质、某些挥发性物质(具有独特的风味与香味)

醌类物质,醌类进一步聚合成为黑色素

应用实例

(1)抑制羰氨反应

注意选择原料;保持低水分;应用

(硫处理);降低产品浓度;热烫,钙处理

(2)利用羰氨反应

控制原材料:

核糖+半胱氨酸=烤猪肉香味

核糖+谷胱甘肽=烤牛肉香味

控制温度:

葡萄糖+缬氨酸

(100-150℃烤面包香味)

(180℃巧克力香味)

木糖-酵母水解蛋白:

90℃饼干香型/160℃酱肉香型

不同加工方法

1.

催化:

耐酸焦糖色素(可用于可口可乐饮料、酸性饮料、烘焙食品、糖浆、调味料等)

2.

催化:

啤酒美色剂

3.加热固态:

焙烤食品用焦糖色素

大多数时候我们选择抑制酶促褐变,实践中控制酶促褐变的方法主要从控制酚酶和氧两方面入手,主要途径有:

①钝化酚酶的活性(热烫、抑制剂等)。

②改变酚酶作用的条件(pH值、水分活度等)。

③隔绝氧气的接触。

④使用抗氧化剂(抗坏血酸、SO2等)

控制方法

注意选择原料;保持低水分;应用

(硫处理);降低产品浓度;热烫,钙处理

降低温度、降低pH等均可降低反应速度

1.热处理法2.调节PH

3.二氧化硫及亚硫酸盐处理4.去除或隔绝氧气

5.加酚酶底物的类似物

6.底物改性

三、脂类

1、同质多晶

(1)定义:

是指一种物质化学组成相同,在不同结晶条件下形成不同结晶的现象,不同形态的固体晶体称为同质多晶体,其固体形态不同但是熔化后液相相同。

天然油脂一般都存在同质多晶现象。

(2)α、β’、β晶型是其中最常见的晶型。

 

熔点、密度、有序程度、稳定性:

β>β’>α

(3)晶型转变:

同质多晶物质在形成结晶时可以形成多种晶型,多种晶型可以同存在,也会发生转化。

单酸三酰基甘油从熔化状态开始冷却:

①先结晶成α型。

α型进一步冷却,慢慢转变成β型

②α型加热到熔点,快速转变为β型

③通过冷却熔化物和保持在α熔点以上几度的温度,可直接得到β’型

④β’加热到熔点,开始熔化并转变到β型

⑤单向转变(单变):

由不稳定的晶型向稳定的晶型转变

(4)影响晶体形成的因素:

①油脂分子的结构:

一般来说单纯性酰基甘油酯容易形成稳定的β型结晶

②油脂分子的来源:

不同来源的油脂形成晶型的倾向不同,椰子油、可可脂、菜子油、牛脂、改性猪油更易于生成β’型;豆油、花生油、玉米油、橄榄油等易于形成β型

③油脂的加工工艺:

a.降温条件:

熔体冷却时,首先形成最不稳定的晶型,因为其能量差最小,形成一种晶型后晶型的转化需要一定时间和条件;降温速度快,分子很难良好定向排列,因此形成不稳定的晶型。

b.晶核:

优先生成已有晶核的晶型,添加晶种是选择晶型的最易手段

c.搅拌状态:

充分搅拌有利于分子扩散,对形成稳定的晶型有利

d.工艺手段:

温度调控:

利用洁净方式改变油脂的性质,使得到理想的同质多晶型和物理状态,以增加油脂的利用性和应用范围。

2、油脂氧化机制和区别

油脂氧化有自动氧化、光敏氧化和酶促氧化三种

氧化方式

自动氧化

光敏氧化

酶促氧化

反应机制

是一个游离基引发的链反应,包括链引发、链传递和链终止三个阶段

是不饱和双键与单线态氧直接发生的氧化反应;与自动氧化机制不同,是通过“烯”反应进行氧化;光敏氧化中,每个不饱和碳均可形成氢过氧化物

(1)脂肪氧合酶lox专一性的作用于具有1,4-顺、顺-戊二烯结构的脂肪酸的中心亚甲基处

(2)酮型酸败:

由脱氢酶、脱羧酶、水合酶等引起的SFA(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反应

中间产物

氢过氧化物

氢过氧化物

氢过氧化物

反应物

不饱和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

(1)具有1,4-顺、顺-戊二烯结构的脂肪酸

(2)SFA

氢过氧化物数量

2×α-亚甲基数

2×双键数

氢过氧化物位置

有重排产物

在双键位置生成氢过氧化物

(1)中心亚甲基处

(2)α-碳位和β碳位之间的键上

有无自由基生成

有无诱导期

抑制剂

自由基抑制剂

受到单重态氧猝灭剂β-胡萝卜素与生育酚的抑制,但不受抗氧化剂的影响

3、油脂氢化

(1)定义:

不饱和脂肪酸在催化剂(镍)的作用下不饱和双键上加氢从而把室温下液体的油变成固态的脂,如植物黄油(人造奶油等)

(2)目的:

提高油脂熔点、改变塑性、提高油脂的氧化稳定性

(3)有利因素:

稳定性增加,颜色变浅,风味改变,便于运输和贮存,制造起酥油,人造黄油等。

(4)不利因素:

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脂溶性维生素被破坏,双键的位移和反式异构体的产生

4、影响脂肪氧化的因素

①油脂的脂肪酸组成:

顺式比反式易氧化;共轭双键比非共轭双键容易氧化;当甘油酯中脂肪酸的无规则分布有利于降低氧化速率;当油脂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大于0.5%时,氧化速度会明显加快

②温度:

温度上升,氧化速率加快

③氧:

氧化速度与油脂暴露于空气中的表面积成正比

④水分:

向十分干燥的干燥食品中加入水,随着含水量的增加,氧化速度降低;水分活度在0.33-0.73间,水分活度增大,氧化速率升高;水分活度达到0.73以上后,水分含量升高,氧化速率降低

⑤光和射线:

光和射线不仅能促使氢过氧化物分解,还能引发游离基,从而促进氧化。

光的波长和强度不同,对油脂氧化过程会造成不同的影响,波长越短,油脂吸收光的作用越强

⑥助氧化剂:

过渡态的金属,尤其是含有两个或多个核外电子的具有一定氧化还原活性的金属离子是油脂氧化的主要催化剂,不同金属催化能力强弱排序为:

铅>铜>黄铜>锡>锌>铁>铝>不锈钢>银

为什么亚油酸氧化速度远高于硬脂酸?

油脂的氧化速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就包括油脂的脂肪酸组成,亚油酸是不饱和羧酸,含有两个碳碳双键,而碳碳双键易被氧化,硬脂酸是饱和羧酸,均为单键,室温下链引发反应较难发生,且亚油酸(9,12-十八碳二烯酸)的8,14,11三个碳原子位置是烯丙基结构,但11位与两个双键相邻,是1,4-戊二烯结构,因此11位碳氢键因反应活化能耿霞,反应活性更高而优先产生自由基,同样经电子离域作用,重排产生具有1,3-戊二烯(π-π共轭双键)结构9,13位自由基,亚油酸酯的自动氧化速度比油酸酯快10-40倍。

5、油脂评价指标

①酸价:

中和1g油脂所含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质量(mg)用于评价油脂贮藏方法是否得当及油脂的品质

②过氧化值:

一公斤油脂中所含ROOH的毫摩尔数,宜用于衡量油脂氧化初期的氧化程度。

③羰基值:

油脂发生氧化所生成的过氧化物分解后产生含羰基的醛、酮类化合物。

用于评价油脂的氧化程度,羰基值0.2表明油脂开始酸败

④碘价:

100克油脂吸收碘的克数。

是衡量油脂中双链数的指标

⑤丙二醛测定:

酚类+TBA→有色化合物,丙二醛的有色物质在530nm处有最大吸收,其他醛的有色物质最大吸收在450nm处

6、简述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DHA的结构

①硬脂酸(十八酸):

是一种十八碳的饱和脂肪酸,均为单键

②油酸(顺-9-十八碳烯酸)是一种单不饱和ω-9脂肪酸,只有一个不饱和双键在9碳位置,是顺式结构

③亚油酸(顺-9,顺-12-十八碳二烯酸)其两个顺式不饱和双键位于碳9、12位置,有十八个碳,碳链中8、11、14三个碳原子是烯丙基结构,但11位与两个双键相邻,是1,4-戊二烯结构

④亚麻酸(9,12,15-十八碳三烯酸)其十八碳的碳链上,在碳9、12、15处有三个不饱和双键,其碳链与亚油酸相比除11位外,多了一个碳-14位,也是1,4-戊二烯的结构。

⑤花生四烯酸(顺-5,顺-8,顺-11,顺-14-二十碳四烯酸)是一种ω-6多不饱和脂肪酸,在碳5、8、11、14位置有4个不饱和双键,还有一个碳氧双键

⑥DHA(全顺式-4,7,10,13,16,19二十二碳六烯酸)是ω-3不饱和脂肪酸,在碳4、7、10、13、16、19位置有不饱和双键。

四、氨基酸、肽和蛋白质

1、限制性氨基酸

定义:

在食品蛋白质中某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缺少或数量不足,使得食物蛋白质转化为机体蛋白质受到限制,这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就称为限制性氨基酸。

主要种类:

苏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

2、蛋白质变性的影响因素

蛋白质变性:

由于外界因素的作用,使天然蛋白质分子的构象发生了异常的变化,天然蛋白质的空间构型则解体,有秩序的螺旋型,球状构型变为无秩序的伸展肽链,使天然蛋白质的理化性质改变并失去原来的生理活性,不包括一级结构上肽链的断裂。

(1)物理因素:

①温度:

当蛋白质溶液被加热并超过一个临界温度时,蛋白质发生变性,热变性所需温度与蛋白质本质、纯度和pH有关;水对于蛋白质的热变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盐和糖也会影响水溶液中的蛋白质的热稳定性;蛋白质的热变性具有很大的温度系数;一般是50℃-70℃;容易凝固的蛋白质有可溶性清蛋白和球蛋白,蛋白质中-SH的与变性蛋白质在水中凝固作用成正比,脯氨酸或羟脯氨酸能阻碍蛋白质彼此形成交联,使蛋白质不易凝固

②pH:

一般在等电点范围内,最易凝固

③静水压:

大多数蛋白质在100~1200Mpa压力范围经受诱导变性,压力诱导转变的中点出现在400~800Mpa;主要是因为蛋白质是柔性的和可压缩的,球状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内部有一些空穴仍然存在;压力诱导的蛋白质变性是高度可逆的;高静水压作为一种食品加工方法应用于食品杀菌或蛋白质的凝胶作用,可以不可逆的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和导致微生物的细胞器的离解。

用途意义:

a.压力胶凝形成的凝胶更软

b.牛肉嫩化

c.不损害营养、天然色素及风味、不导致有毒有害物质产生

d.对龙虾、贝类、鲍鱼等水产品进行脱壳

④剪切作用:

揉搓、振动、打擦等操作产生的机械剪切可能使蛋白质变性。

揉搓或滚压产生剪切力可打破α-螺旋;当一个转动的叶片产生高剪切时,造成亚音速的脉冲,导致蛋白质变性,剪切速度越高,蛋白质变性程度越高;高温和高剪切力相结合能导致蛋白质不可逆的变性

(2)化学因素:

①pH值:

常温下,大多数蛋白质仅在pH值4-10之间是稳定的

②有机溶剂:

有机溶剂以不同的方式影响蛋白质的疏水相互作用、氢键和静电相互作用;非极性侧链在有机溶剂中比在水中更易溶解,因此会削弱疏水相互作用。

③有机溶质:

尿素和盐酸胍(GuHCl)诱导的蛋白质变性,打断了氢键导致蛋白质变性,通过提高疏水氨基酸残基在水相的浓度,也降低了疏水相互作用。

④表面活性剂:

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是强有力的变形剂,起作用如同蛋白质疏水区和亲水环境的媒介物,打断了疏水相互作用

⑤促溶盐:

两种方式影响蛋白质的稳定性:

a.低浓度时,离子通过非特异性的静电相互作用。

这时与盐的性质无关b.高浓度,盐具有影响蛋白质结构稳定性的离子特异效应,

和NaF这样的盐能促进蛋白质结构的稳定性,而NaSCN和

的作用相反

⑥还原剂:

还原剂能还原蛋白质分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