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碳达峰在建筑领域的方法与思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34227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碳中和碳达峰在建筑领域的方法与思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碳中和碳达峰在建筑领域的方法与思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碳中和碳达峰在建筑领域的方法与思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碳中和碳达峰在建筑领域的方法与思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碳中和碳达峰在建筑领域的方法与思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碳中和碳达峰在建筑领域的方法与思路.docx

《碳中和碳达峰在建筑领域的方法与思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碳中和碳达峰在建筑领域的方法与思路.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碳中和碳达峰在建筑领域的方法与思路.docx

碳中和碳达峰在建筑领域的方法与思路

《内置保温现浇混凝土复合剪力墙技术标准》自4月1日起正式实施 

2019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内置保温现浇混凝土复合剪力墙技术标准》的公告,公告批准《内置保温现浇混凝土复合剪力墙技术标准》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T451-2018,自2019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技术标准正式成为工程建设推荐性标准,同时意味着建筑与保温结构一体化在建筑保温领域的推广实施过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据公告显示,本标准从基本规定、材料、设计、构造措施、施工、质量验收对采用内置保温现浇混凝土复合剪力墙加以规定、要求,提高内置保温现浇混凝土复合剪力墙在建设工程中的应用,做到安全使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工程质量。

作为一种行业标准,内置保温现浇混凝土复合剪力墙的设计、施工与验收除了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近年来传统外挂式的建筑保温结构体系不断有着火,脱落等安全情况出现,即使技术一直在不断推动改进,但是依然很难解决问题根源,而随着内置保温体系即建筑与保温结构一体化的出现在安全层面做到了有效防止安全隐患,保温与建筑同寿命的行业新高度。

从建筑与保温结构一体化的诞生开始,由于技术的不成熟、成本偏高以及下游客户对该保温体系认识不足等原因导致在实际的推广当中遇到很大难题。

但是在实际推行的这几年中,国家的相关政策一直在推动该技术在建筑保温领域的推广与实施,尤其是河南地区走在了各省份的前列,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下游应用单位对于该技术的认识。

而在相关建筑标准的导向问题上,有些地区更高程度的节能标准让传统的保温结构不能有效的满足节能需求,而建筑与保温结构一体化则成为了兼具节能达标,安全环保的建筑外墙保温的技术手段。

而本次行业标准的实施为建筑与保温结构一体化在实际的推广和应用阶段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依据,同时标准的实施能够更加规范市场秩序,保证施工的质量与安全,让建筑与保温结构一体化更高效的助力绿色建筑的发展。

郑州中天建筑节能有限公司

趋势已来势不可挡顺势而为跟上趋势

先知先觉赢在政策立足市场用好杠杆

我公司自主研发的拥有20多项专利保护的保温与结构一体化体系两个产品,ZTM钢丝网架免拆保温模板体系和ZTX钢丝网架保温内置现浇混凝土体系,这两个保温体系都是建筑节能保温项目。

是传统外保温薄抹灰体系的替代产品,重点解决泡沫板,挤塑板,酚醛板,聚氨酯板等传统保温的不防火,渗水,开裂,脱落,寿命短的主要问题。

ZTM钢丝网架免拆保温模板体系和ZTX钢丝网架保温内置现浇混凝土体系实现建筑节能75%的节能要求,属于绿色建材标准,房子不倒,保温不坏,施工后A防火,解决传统保温的质量通病,保温造价低易施工,与建筑物同寿命。

目前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陕西省,山西省,湖南省,甘肃省,四川省,湖北省,内蒙古,上海市,江苏省,宁夏自治区等各级政府部门下文件推广中,全国其它多地政府已经陆续下文件大力推广这两个体系产品,有政府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巨大,节能减排又是国家大政方针,地方政府也有建筑节能任务,体系产品有标准图集,技术规程,我公司提供产品生产设备,生产技术,施工指导,专利当地独家授权保护,自主掌握产品定价权,轻松占领一方市场。

中国做生意,快人一步,永远跟着政府政策走,顺势而为,财富可期。

郑州中天建筑节能有限公司

阻燃B2,B1级泡沫板(EPS板),挤塑板(XPS板)的福音

国内推广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的省份已超过10个,山东全省,河南全省,河北全省,山西全省,陕西全省,甘肃省,宁夏自治区,湖南省,湖北省,四川省,吉林省等200多个地级市,2000多个县区正在开展保温与结构一体化的建筑节能推广使用工作,政府文件主推,设计院主动设计,建筑节能标准逐步提高,由15年前的50%节能到10年前的65%节能,从65%节能标准到2020年全国普遍采用75%节能标准,再到现在的北京市,雄安新区等地方执行的85%节能标准,现在国家又提倡装配式建筑,低能耗建筑和零能耗建筑,因此需要一种新技术新产品来完成建筑节能革命,即能达到该节能75%标准,又能达到A级防火标准的2大产品体系诞生了,即ZTM钢丝网架免拆保温模板体系和ZTX钢丝网架内置保温现浇混凝土体系,这2大节能体系是我公司自主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温防火一体化体系,房子不倒,保温不坏,市场巨大,全国招商。

外墙有多大面积,保温就有多大市场

城市农村高层低层均可使用该类产品

随着全面实施新建居住建筑75%节能标准,新标准的提升导致A级类别的防火岩棉保温板,热固复合硅质板,渗透聚苯板,水泥基颗粒保温板等高导热系数产品的厚度由原来的6~8cm提升到12~14cm,这不仅让地产商的成本加重,更大大的增加了外墙脱落的隐患,保温结构一体化技术最大限度的解决了保温层过厚的弊病、降低了成本,也为房地产商解决了容积率过大的难题。

郑州中天建筑节能有限公司,从建筑节能保温结构一体化2种体系的设备提供、技术支撑、手续完善,专利授权为您提供一站式服务。

2020年泡沫板挤塑板的高利润的好办法

泡沫板挤塑板产品技术升级,更新换代

其后环境日益严峻,极端天气灾害频繁发生。

据《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0)》统计,2019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1℃,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过去五年(2015~2019)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五个年份;且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个连续十年都比前一个十年更暖。

全球平均海平面呈加速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从1901~1990年的1.4毫米/年,增加至1993~2019年的3.2毫米/年;2019年为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自然灾害频繁且恶劣——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分布异常,中国出现北涝南旱现象;西伯利亚苔原永久冻土层解冻;美澳山火频发等,气候变暖带来的自然灾害已经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环境,必须得到全人类的重视。

危机逐现,“碳中和”应运而生。

气候变暖引起大气环流异常,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使得人类生存危机逐步显现,“碳中和”概念随之被提出。

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达到碳中和一般有去除温室气体和使用可再生能源以减少碳排放两种方式。

国际社会频繁合作,碳减排进程进一步提速。

为应对全球变暖问题,自1995年起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每年在全世界不同地区轮流举行,近几年影响力最广的气候协议当属《巴黎协定》,近200个缔约方共同签署并明确了将升温控制在2℃乃至努力控制在1.5℃的目标。

2014年中美签署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美国承诺2025年减排26%,中国承诺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全球两个最大碳排放国的承诺也为全球碳减排进程注入了政治动力,世界各国也纷纷确立碳中和目标时间。

减排目标逐步提高,政策力度不断强化。

我国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首次向国际社会确立并公布碳减排目标。

2017年年底,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的排放比2005年下降了45%,提前三年完成2020年碳排放下降的目标;2019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3%,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

我国自2009年提出第一个碳减排目标开始,均超额提前完成碳减排目标,且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后期我国仍会继续大力推进各项节能减排工作。

碳排放量仍居世界首位,“碳中和”势在必行。

2019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约98亿吨,约为全球碳排放量第二高位美国的两倍,碳排放量占全球比例约29%,近十年中国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总量一直位于28%左右,且碳排放同比增速呈现先下降而后近几年又有逐步回升态势。

据统计数据,中国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24℃,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4毫米/年,升温速率和海平面上升速率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因此在全球纷纷推进“碳中和”的背景下,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推行碳中和以缓解环境危机势在必行。

从二氧化碳排放结构来看,全球发电与供热均占比二氧化碳排放高位,其次为制造业与能源业,但我国这两个排放领域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总量比重均高出全球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分别达到51.39%和28%的占比,两者合计占到我国将近8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发电供热和制造建筑业均为社会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既要保证不影响社会正常运转又要实现碳减排,因此碳中和背景下对这两个领域的治理既要达量也要达质。

新阶段新要求,行业发展任重道远

我国“碳中和”过渡期短,任务难度高。

中国的经济体量大,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均处于双增长阶段。

欧美等发达国家从碳达峰再到碳中和普遍有50-70年的过渡期,而我国只有30年过渡期,考虑到我国的人口数量、经济规模和发展阶段,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3060”目标,必须加快建设清洁低碳高效的能源体系和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降低能源消费总量、减低能源碳强度,增加碳汇与负排放。

从实际国情出发,能源结构的合理调整是重中之重,而社会工业生产过程中对能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及生产清洁化则是后续环节中的根本措施,只有搭建起合理的系统框架才能真正实现碳中和。

2021年3月18日发布的《中国2060年前碳中和研究报告》指出,碳中和实现路径分为尽早达峰、快速减排、全面中和三个阶段。

2030年之前为尽早达峰阶段。

这段时间以化石能源总量控制为核心,实现2028年左右全社会碳达峰,峰值控制在109亿吨左右。

2030-2050年为快速减排阶段,全面建成中国能源互联网为关键,2050年前电力系统实现近零排放。

2050-2060年为全面碳中和阶段,以深度脱碳和碳捕集、增加林业碳汇为重点,能源和电力生产进入负碳阶段。

实现全社会碳中和需要统筹考虑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等不同领域,报告对不同领域的实现路径作了具体规划,仅次于能源活动领域的工业生产过程主要通过发展原材料或燃料替代技术实现减排。

能源利用效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生产优化需求迫切。

单位GDP能耗是衡量能源消费水平和节能降耗状况的能源利用效率指标,我国自“十一五”规划起便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

2015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为148克/美元,高于世界127克/美元的平均水平,也高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并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中国在能源利用上仍有较大的增效空间,能源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要将单位GDP能耗降低3%左右,且提出“十四五”时期总目标是将其降低13.5%,政策力度依旧强劲。

单位GDP能耗降低表明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又节约消耗的能源,即相当于减少污染物排放与碳排放,说明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和经济结构优化。

建筑建材行业能耗及碳排放高,总量仍居高位。

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总量为21.47亿tce,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46.5%,碳排放总量为49.3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比重为51.3%;建材生产阶段能耗为11亿tce,占全国比重为23.8%,碳排放27.2亿吨,占全国比重为28.3%。

尽管“十三五”期间在国家政策的调控背景之下能耗与碳排放同比增长率有所回落,但总量依然较大,且从能耗及碳排放占全国总量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到碳排放占比近几年下降趋势逐渐不明显,而能耗比重自2010年以后呈上升趋势。

提前达峰成行业倡议,行业升级成必然趋势。

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预测,基准情景下建筑碳达峰时间为2040年,2060年排放15亿吨二氧化碳,这将严重制约全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而在脱碳情景下十四五末便可实现建筑碳达峰,使得2060年碳排放4.2亿吨,比基准情景下降72%。

2021年1月16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提出倡议:

我国建筑材料行业要在2025年前全面实现碳达峰,水泥等行业要在2023年前率先实现碳达峰,并配套六方面举措,行业提前达峰的各项具体指导规划开始出台,行业升级成为建筑建材领域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欧美日等国已实现碳达峰,我国建筑建材行业前景广阔

参考国外发展路径,明晰我国建筑建材行业前景。

国外对于绿色建筑建材研究起步早,发展水平较高。

早在20世纪60年代建筑师保罗·索勒瑞就首次将生态与建筑概念融合,提出绿色建筑的全新理念。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些国家开始推行建筑节能规范,并逐步提高节能标准。

近年来绿色建筑的形式和内涵有所丰富和扩延,在设计、施工、材料和设备等各环节均有进展。

为了使绿色建筑更具可操作性,欧美日等国家相继实施了不同特点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并进行了适当的政府干预手段促进了绿色建筑的发展。

这些手段被总结为“胡萝卜+大棒”政策,通过该手段欧美日等国均控制住了建筑全过程的碳排放,并于2006-2008年期间实现了碳达峰。

在对碳中和相关逻辑梳理基础上,结合国际建筑建材发展潮流,我们认为建筑建材子行业有如下受益路径:

1)建材生产端首先关注碳排放占比最大的水泥子行业,主导企业的减碳环保举措率先启动,在未来有望获得更强开工优势;智能环保产线的升级需求也会促使相关企业充分受益。

2)建材消费端的玻纤和玻璃板块将分别受益于光伏、风电和新能源车轻量化大发展,为相关企业带来广阔下游市场空间。

3)建筑端首先关注园林生态工程板块,碳汇提高的需要、生态建设的政策推动以及将要落地的碳交易市场中都将助力园林工程企业迎来快速发展。

4)建筑端还要重点关注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板块,对材料、人工和能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将助力绿色建筑、BIM设计、装配式建筑进一步增加渗透率,对混凝土等高碳排放建材的替代需求将推动钢结构的市场空间扩张。

节能减排促建材行业变革

多元减排路径下的水泥行业碳排大户,水泥行业节能减排任务重

水泥生产碳排量大,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产业。

据2020年度中国建筑材料工业碳排放报告,我国建筑材料工业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14.8亿吨,建筑材料工业的电力消耗间接折算约合1.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水泥工业二氧化碳排放12.3亿吨,同比上升1.8%,占建材行业二氧化碳总排放比例约83.11%,水泥工业的电力消耗可间接折算约合895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建材工业电力消耗碳排放比例约52.68%。

因此水泥工业是碳排放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材料工业实现碳达峰的关键产业。

水泥单位产品碳排量小于其他主要建材。

建筑材料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包括燃料排放和过程排放,燃料排放是指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包括按燃料实际发热值、燃料含碳量、建材各生产工艺碳氧化率核算。

过程排放是指生产工艺中的材料本身化学物理反应所释放的二氧化碳,一般按产品中碳酸钙和碳酸镁含量核算。

水泥工业一吨产品的过程排放/燃料排放约为0.39/0.26吨,环节占比57%/38%,吨产品总碳排量约为0.69吨,相比其他主要建材如玻璃、石膏板、陶瓷砖和玻纤等单位碳排量较低。

国内水泥产量已进入平台期,未来水泥消费量会持续下降。

水泥产业虽然拥有较低的单位碳排放,但由于总产量庞大,其整体的碳排量居高不下。

国内水泥产量于2014年达到24.9亿吨的高峰,此后总产量进入平台期,2020年国内总产量约为23.77亿吨,人均水泥消费量达到1.7吨左右。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规模庞大,有着较高的水泥表观消费量,但对比海外其他国家(地区),人均水泥消费量平均值在0.46吨左右,长期来看,我国人均水泥消费量也将从平台期逐渐回落。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绿皮书:

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预计我国人口数量将在2029-2030年达到峰值14.42亿。

综合预测,到2030年我国水泥消费量将降至14.42-17.31亿吨,由此将带来碳排放减少27-39个百分点。

水泥产业碳减排四大方向。

水泥是资源依赖性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碳酸盐分解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占总排放的50%-65%,目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难有大范围替代石灰石的原材料,碳减排潜力有限。

事实上,我国水泥工业能耗指标世界先进,全国水泥生产平均可比熟料综合能耗小于114千克标准煤/吨,水泥综合能耗小于93千克标准煤/吨,每年消纳我国6亿吨以上工业废渣,吨水泥二氧化碳排放量显著低于世界其他国家平均水平,环保指标世界领先。

所以在当前基础上继续推进水泥工业节能减排并非易事,目前已有的水泥工业低碳转型路径主要有如下四点:

1)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碳排放;2)发展推广协同处置技术,替换水泥窑所使用的煤;3)提高32.5水泥用量比例;4)碳捕集回收CCUS技术研发应用。

碳达峰时间紧迫,参与各方须努力。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在今年1月16日发文提出,建筑材料行业要在2025年前全面实现碳达峰,水泥等行业要在2023年前率先实现碳达峰,虽然中国水泥协会预测我国水泥熟料产量和消费量将在“十四五”期间达到峰值,但2023年前水泥全行业实现碳达峰还是有较大压力,这也意味着企业、政府等各参与方均要抓紧时间付出努力以实现目标。

目前来看,头部水泥企业如中材国际、海螺水泥、台泥集团、华新水泥等均在绿色环保生产领域早有布局,叠加政府相关政策约束,未来水泥市场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将充分受益。

产线升级有效降低碳排放,高门槛助力行业集中度提升

水泥生产仍有技术减排潜力,产线升级助力行业尽早实现碳达峰。

企业可以根据水泥生产过程中的碳酸盐分解、燃料燃烧和电力消耗三个角度来改进生产工艺降低碳排放,包括生产工艺碳减排(替代原料、熟料替代等)、生产能耗碳减排(如替代燃料、富氧燃烧技术、高效粉磨、余热发电等)。

以水泥的节能减排示范性产线为例,采用升级生产设备的方法可让年产200万吨的熟料产线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75万吨;采用替代燃料的方法可单产线节约标准煤7.5万吨,减排20万吨二氧化碳;为产线配套建设余热发电系统则可减少外电采购量,海螺全年87亿kwh余热发电量则可减排二氧化碳790万吨;采用富氧燃烧技术可让年产200万吨熟料产线减排3.1万吨。

此外,企业也可从智能生产角度对现有产线升级,为例,该产线通过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预测技术的实施和应用,可以大幅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生产线劳动生产率200%,做到年减排15.6万吨二氧化碳。

将这些技术推广至全集团乃至全全国各条产线,将有效降低行业碳排放,助力行业提早实现碳达峰目标。

资金需求量大是技术减排路径的重要特征。

产线升级虽能有效降低水泥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气物排放,乃至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升级所需资金庞大,技术要求较高。

以中材国际设计建造的槐坎南方智能化水泥工厂为例,该产线日产7500吨水泥熟料,是我国首条二代干法窑外预分解烧成工艺水泥产线,由MES平台、全自动化验室及在线监测、实时优化智能控制系统组成,吨熟料综合电耗、热耗分别低于国家标准值23%、9%,各项指标及生产成本均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但总投资额高达8.96亿元。

除此之外,在丽江、拉萨、桃江、四川、山西等地的水泥新建升级项目投资额也在2.05-9.76亿之间,资金需求量庞大是水泥产线升级的重要特征。

技术减排压力助力行业出清,头部企业充分受益。

随着国家产能置换政策及水泥生产门槛越来越严格,未来单笔产线升级投资额仍将上涨,对资金状况不佳的水泥企业会造成巨大压力,有利于行业出清,头部企业将受益于集中度提升趋势。

此外,承接产线升级需要设计建造企业有着深厚的技术经验积累,头部企业较早布局于此,中材国际、海螺水泥和华新水泥等均有相应技术经验储备。

以中材国际为例,该公司累计在全球75个国家和地区承接251条生产线、75个粉磨站,水泥技术装备与工程主业全球市场占有率连续13年保持世界第一,在国内由该公司承建或提供单项服务的比例近70%,在水泥绿色烧成、粉磨技术、BIM设计、智能化技术等领域积累深厚,将在未来的绿色产线升级浪潮中充分受益。

限产限增政策仍将维持,加速行业出清政策约束保持高压,行业集中度提升趋势明显。

水泥生产方面的政策约束步步趋严,自2015年工信部颁布水泥熟料错峰生产政策以来,各项错峰生产、压减产能政策陆续出台,“十三五”期间我国水泥行业技术水平进步巨大,产能增量被有效控制,行业集中度CR10提升到55%以上。

预计“十四五”期间政府将继续保持对水泥行业的限产限增措施,巩固已取得的成果。

淘汰落后无效产能,关小上大产线等政策激励将贯穿未来水泥行业发展始终,继续加速行业出清,对头部企业扩大市占率带来利好,增强水泥生产企业话语权。

渐行渐近的的全国碳交易市场。

2021年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文件对碳排放权进行了定义,对排放配额管理及进行了规定,初期以免费分配为主,适时引入有偿分配并逐步提高有偿比例。

预计全国碳市场于2021年6底上线交易,彼时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覆盖估计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约占全国碳排放量的40%左右)。

水泥等碳排放大户或将优先纳入碳交易市场,马太效应加强提升行业集中度。

以目前七个碳交易试点城市为例,2019年成交均价在10.84-83.27元之间,仅华新水泥湖北地区工厂就通过碳减排13万吨获益近500万元。

参考国际成熟碳市场交易指标,欧盟/瑞士/加州/魁北克省的碳交易体系拍卖比例在57%/17%/32%/67%,覆盖范围40%/10%/75%/78%,碳价平均为28.28$/28.28$/17.04$/17.04$。

为更充分地发挥绿色碳交易对节能减排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未来我国碳交易市场运行逐步完善后,配额的拍卖比例和碳均价必将逐渐攀升至国际平均水平,则头部水泥企业凭借更先进的生产体系、更灵活的企业内部统筹规划和更低的碳排放水平,能充分利用这一机遇打破地域壁垒、扩大市场占有率。

规模优势凸显,大集团会更加积极参与碳资产管理,提高市场竞合力,马太效应下行业集中度迎来迅速提升。

碳捕集成效显著,未来推广可期

碳捕集是水泥产业降低碳排放的最终方法。

水泥行业碳排放量巨大,上述的减产、技改等路径减排效果始终有限,国际能源署发布2020年水泥行业技术路线图预计,到2050年,水泥行业通过采取其他常规碳减排方案后,仍剩余48%的碳排放量。

寻求真正的碳减排路径最终要依靠CCUS(CarbonCapture,UtilizationandStorage),即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

具体来讲,是在水泥生产末端,将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捕集净化储存起来,将其加工成二氧化碳制品,用于食品、干冰、电子、激光、医药等行业,为水泥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社会总体碳排放。

据世界水泥可持续发展促进会预测,为实现水泥行业2050年减排目标,碳捕集的贡献度将会达到56%。

这一技术在我国已得到实践验证,海螺集团白马山水泥厂于2018年10月建成了世界首条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示范项目,规模为年产5万吨二氧化碳CCS装置,可以生产销售工业级(99.9%)和食品级(99.99%)两种纯度二氧化碳制品,实现了二氧化碳资源利用。

碳捕集成本较高,未来应用逐步推广。

目前来讲,CCUS这种技术的应用成本较高,约在25-50欧元之间,随着技术进步,碳捕集的效率和成本将在未来取得突破,国际能源署预计2030-2050年间CCUS的碳捕集量可达水泥工业总排放的12%-30%,我国水泥行业相关参与方也必将投入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