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题型分析.docx
《诗歌鉴赏题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题型分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题型分析
诗歌鉴赏题型分析(2015)
诗歌鉴赏题型分析
一、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步骤一: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最好先为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步骤二: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步骤三: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此诗描绘了一幅初春美景图: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青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了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派明净绚丽的初春景象(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或诗的第X联第X句)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有何作用?
[提问变体]
(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答题步骤]步骤一: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步骤二:
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步骤三:
其表达效果是什么?
(术语+诗句内容)步骤四:
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参考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鲜明地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步骤三),表现了诗人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四)。
三、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步骤一: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步骤二: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步骤三:
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四、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做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炼字一般有炼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还有叠词、拟声词.)
[答题步骤]步骤一: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实在不好解释可不解释。
步骤二:
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该字的表达作用。
若有修辞、活用需答出并点出效果(术语)。
步骤三: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7年全国卷II)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1氛垢:
尘埃。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分别是“明”和“出”,“明”指明亮,“出”指出现。
(步骤一)诗人在这里用了“明”和“出”充分显现出雨后“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
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山峰本在雨雾迷蒙之中,这时在太阳照耀下,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分外碧绿、醒目,好像突然出现,富有动感。
(步骤二)形象生动地营造出一种明丽、清新的意境,表达了作者闲适和淡远的情怀。
(步骤三)
[例2]戏答元珍(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
(1)元珍:
丁宝臣,字元珍,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时为峡州军事判官。
(2)天涯:
极边远的地方。
诗人贬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距京城已
远,故云。
(3)山城:
亦指夷陵。
(4)冻雷:
初春的雷(5)洛阳花下客:
洛阳是北宋的陪都,以牡丹著名。
问:
颔联中“犹”“惊”二字妙在何出?
【参考答案】:
“犹”是“仍然”,写残雪压着枝条,树桠上仍然留着经过冬天的橘子,红得鲜艳。
“惊”,“惊醒”。
用拟人手法形象的写出竹笋被冷雷惊起,振奋精神,不久就要抽出嫩芽来了。
(步骤一、步骤二)这二字充分营造了春意萌动、生机盎然的意境,表现了作者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坚守信念,对未来充满信心。
(步骤三)
五、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或全诗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决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表达了全诗的思想感情,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步骤一:
概括该字的作用及表现的思想感情。
步骤二:
一句一句紧扣该字分析一一解说句子内容,点出手法和情感。
[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四川卷)
葛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
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统领全篇,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步骤一)首联借景抒情,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抒胸臆,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坐感”和“起看”的对比,突出壮志难酬的无奈也是“乱”的原因;尾联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步骤二)
六、赏析思想情感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分析。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主旨。
对于本诗内涵,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情感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如语境含义、意境含义)。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
忠贞爱国、状志未酬、报国无门、物是人非世事沧桑感、闺中怨恨、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寂寞、念远思家、宁静淡泊的归隐情怀,欲归隐而不得的无奈、感叹岁月流逝……有些诗歌的感情很复杂。
[答题步骤]步骤一:
准确点明思想情感。
步骤二: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思想感情。
(明显的写作手法要答出)(没叫分析就不用步骤二)[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7年海南、宁夏卷)
小斋即事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1刘一止:
宋微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
而被罢官。
2局:
指棋盘。
问: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
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作者写琴棋二物托物言志。
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步骤一)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
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
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
(步骤二)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如:
你是否同意某人对这首诗的评价?
为什么?
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解答分析]回答时应注意:
题干中若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不能想当然回答“同意”或“不同意”。
首先要弄清楚评价语的评价角度:
内容还是形式,全文还是局部,表现手法还是修辞手法等。
再把它和原文结合起来分析。
一般而言,对题干中的第一问要顺应命题者的意图,大多情况下要同意这种说法,当然这不是绝对的。
在具体分析时,要有原文意识,要结合原文相关内容来分析评价,做到点面结合,不能空洞说教。
[答题步骤]步骤一:
同意或不同意;步骤二:
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前人的评语是什么意思或陈述自己的观点;步骤三:
结合原诗分析前人为何有这种评价或你的观点的依据。
[例]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请作简要说明。
【答题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
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
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
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参考答案】:
同意。
(步骤一)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
(步骤二)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
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
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
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步骤三)
八、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下面两首诗都是……诗,两首诗在……(抒情方式、所体现的情感)上是否相同?
为什么?
[答题步骤]步骤一:
相同或不相同。
步骤二:
总体概括异同之处。
步骤三:
结合诗句分别分析。
[提问变体]从……角度看,你更喜欢下列两首诗中的哪一首?
[答题步骤]步骤一:
更喜欢第……首;步骤二:
结合原诗分析你喜欢的这首诗在题目所要求的方面的优点。
(有明显的写作手法一定要答。
或直接分析你喜欢的这首诗是如何体现题目所要求的方面的。
)步骤三:
说出另外一首诗在这个方面却没有这样体现;(不能说另外一首诗有什么缺点。
)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命题者往往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比较评价题型容易出错的现象有:
在整体把握上顾此失彼,就其中一首诗大力评价;不注重题干中提示的比较角度;在表述上条理不清,层次不明,要点不全。
这种题型回答时要注意:
首先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其次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最后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另外,有时还要结合读者的生活体验和爱好来评价之。
【例】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6分)
春兴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题春晚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两首诗描绘的都是暮春之景,表现情感是否相同?
并请说出理由。
【答案参考】:
不相同。
(步骤一)《春兴》抒发的是思念家乡之情。
《题春晚》抒发的是静而不寂的闲适之情。
(步骤二)《春兴》借助于落尽残花,四处飘泊的黄莺的景象透露出美好春景将逝,而此时的作者正漂泊流转在外,自然而然地勾起了思乡之情。
《题春晚》中落花、昏鸦、归来的渔樵构成了一幅恬静而又富有生意,和谐的画面,而此时的诗人正在吟风弄月,全诗充满着静而不寂的闲适之情。
(步骤三)
九、作用分析型
[提问方式]某一联(某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好处)?
[解答分析]与现代文阅读中作用分析题答题思路是一样的。
[答题步骤]步骤一:
对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
(奠定了什么感情基调,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步骤二:
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统领全篇、领起下文、收束全篇、承上启下、与……照应等)步骤三:
表达效果
【例1】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问:
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参考】:
描写了一幅农忙景象。
好处:
抒发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步骤一)照应题目,新晴才会“倾家事南亩”。
(步骤二)在自然景物后加上人的活动,为画面平添生机。
(步骤三)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荦确:
山多大石貌。
问: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赏析。
【答案参考】:
描绘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清明幽静的氛围,映衬诗人心灵的明澈,为诗人的出场作铺垫。
十、多角度写景
[提问方式]多角度写景绘图是本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提问变体]
(1)本诗写景绘图很有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色和作用?
[答题步骤]步骤一:
从多种感觉(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心理感觉)来写景绘图;步骤二:
从空间、时间、时空交错的位置变化角度写景绘图。
(俯视、仰视、移步换景、移步不换景)步骤三:
从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等描写技巧方面分析该诗的写景特点;步骤四:
从多种写作手法的运用角度分析写景特点。
〖例〗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①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阑干,纵横的样子。
多角度写景绘图是本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参考】:
(1)从多种感觉来描写一幅独特的山行图:
分别从触觉、视觉、听觉的角度写晓寒轻、纵横明亮的星星、早行时的虫鸣;
(2)写景时空间位置的变化:
从天空的星星到稻田深处的虫鸣,高低方位来描写空间位置的变化;(3)动静明暗搭配写景:
寂寞的小桥和稻田深处的虫鸣交织在一起,动静结合;分外明的星斗和未明的天色映衬,更写出出行之早。
一:
赏析句子型
[提问方式]分析某句的妙处。
[解答分析]赏析句子,首先考虑赏析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效果、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步骤一:
手法专用词;步骤二:
扣文分析手法;步骤三:
手法的表达效果和表现了什么情感。
[例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
[中吕]朝天子?
秋夜客怀周德清(元)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
砧声催动一天霜。
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
梦家山,身异乡。
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试分析“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的妙处。
【参考答案】:
化抽象为具象,在诗人的笔下,雁鸣可以叫起离愁,敲打愁绪,“叫起”“敲残”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游子内心的愁苦。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踏莎行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
这首词写于郴州(今湖南郴州市)贬所。
幸自:
本自。
为谁:
为何。
问:
末两句委婉曲折,苏轼读之产生强烈共鸣,竟“书于扇面”。
这两句究竟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
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幸自”“为谁”二词将山水拟人化了,使得山水有了人的思想情感。
同时用了象征手法(比喻也可以),把自己比成本应环绕郴山,却背井离乡,流向潇湘去的郴江水,象征了作者本想为国家效力,如今却遭受贬谪,远离家乡的深长怨恨。
十二、综合表述型
重庆八中高2015级语文专项讲解——诗歌
[提冋方式]从角度就下面这首诗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解答分析]在作答时,要充分解读诗词题目、后面注释文字及相关材料的提示,抓住诗词中抒情议论的语句来重点展开评价。
同时要借助诗中景物特点、诗歌意境来进行合理想象,防止答题片面,主观臆断。
这种题型答案开放,表达自由。
若要答案精简完美,必须注意表达的条理性、简明性。
最好按照先总说后分说的思路来答。
同时还要注意用语准确,书写规范。
题干中若有分析角度,按题目要求答。
若无分析角度,则可按以下步骤解答:
步骤一:
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通过写什么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步骤二:
逐句赏析(意象、意境、情感、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用词之妙等)步骤三:
总结诗的主要特点,予以评价。
如诗的章法、结构特点,诗的语言特点,诗最主要的手法,诗的思想感情等。
〖例〗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冋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写诗也颇有特点。
试就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写一段120字左右的赏析性文字。
参考答案: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冋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冋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冋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冋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
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十三、分析构思句意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②某句该如何理解?
请结合全诗分析。
③
这句诗好在哪里?
④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
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答题模式:
①概述诗句的内容,或阐明某句诗的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其深层含义。
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③指出诗歌的描写作用,或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
感情,有什么艺术效果。
看叶罗与之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注]罗与之,南宋诗人,曾应进士举不第,晚年归隐。
(1)“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看花应不如看叶”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诗人所说的“意味长”,包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参考答案:
(1)不因春天的消逝而惋惜、懊丧,相反更觉得喜爱。
(4分)
(2)议论。
(1分)“意味长”所包含的人生哲理是:
美丽如花的事物往往易于凋零,
平凡如叶的生命却更为长久。
(3分)十四、分析人物形象型
[提问方式]作品的形象有何特点?
[提问变体]①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③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一形象?
④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解答分析]诗歌中的形象大致可分为三种类,作品中主人公的形象、物象、作者的形象。
答这类题要求把形象的特点概括出来,在读懂原诗的基础上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用凝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答题步骤:
①抓住重点词语解释原诗内容。
②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形象的特点或使用的描写手法。
③概括通过这个艺术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常见误区】①画面再现类似文言翻译。
诗歌的语言是异常凝练的,因此,再现画面离不开根据诗歌内容而进行的联想和想象;诗歌的语言又是非常优美的,干枯的翻译很难再现其美感;②景物(意象)的特点把握不准确,因而意境的概括有偏
差;③解答时常常会出现跳跃”现象,即容易将意境”一点疏漏,从而造成采点不全面而导致失分现象。
例一:
(2013?
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鹧鸪天酬孝峙①【清】钱继章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
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
折腰久矣谢无能。
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
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
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
②罾:
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
③熏风:
东南风。
(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
运用了什么手法?
(4分)
答:
参考答案:
⑴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忍不拔。
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4分)
例二、(2013?
工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
余既滋兰九畹,又树
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
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