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解答10.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32619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解答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解答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解答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解答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解答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解答10.docx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解答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解答10.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解答10.docx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解答10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解答(10)

一、选择题

1.以下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①打制石器的出现②农作物种植③家畜饲养的出现④磨制工具的发展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

与下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

A.商朝、秦朝、三国B.隋朝、唐朝、元朝

C.商朝、唐朝、明朝D.秦朝、唐朝、十六国

3.在我国古代,人们会以“牛”“耕”作为名,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

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4.“以六躯之一面乘一弧半径,三之,得十二解之幂。

…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

”取得材料中这项领先世界近千年成果的是

A.祖冲之B.顾恺之C.贾思勰D.华佗

5.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开创了“论从史出”的治史方法,第一次以纪传体通史的体例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完成了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

能够通过《史记》查到的史实有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②文景之治③蔡伦改进造纸术

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⑤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③④⑤

6.西汉建于公元前202年,东汉亡于公元220年,汉朝存在的历史时期是

A.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

B.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

C.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3世纪

D.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

7.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将中国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正式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殷”作为都城是在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8.有人说,中国存在着一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

这里的“书面语”是指

A.甲骨文B.小篆

C.隶书D.楷书

9.汉武帝曾诏日:

“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

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联将亲览,使有列位焉。

”材料体现的制度

A.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B.扩大了地方豪强地主的势力

C.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提高官员素质D.有利于消除地方隐患,加强中央集权

10.“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

”“它”是战国时期修筑的一水利工程,所起的重要作用是(  )

A.防洪、灌溉B.蓄水、发电C.航运、旅游D.养殖、科研

11.传说禹治理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治水成功,深得众望。

舜年老后,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了禹。

这一传说反映的是

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科举制

12.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13.汉武帝元封六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

”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  )

A.行政事务B.军事管理C.监察事务D.财政管理

14.东晋时期诞生一副惊艳世人的书法作品。

该书法作品共324字,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各具风韵,皆无雷同。

该书法作品的作者是

A.王羲之B.颜真卿C.柳公权D.钟繇

15.下图为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局部),其中“御史大夫”掌管

A.监察事务B.行政事务C.军事事务D.任免官吏

16.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时间B.领导人C.口号D.作用

17.下列哪副图片正确反映三国鼎立的形势

A.

B.

C.

D.

18.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出现在

A.商朝B.西周C.战国D.秦朝

19.“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首童谣反映了东汉中后期怎样的政治状况

A.统治阶层强征暴敛B.统治阶层骄奢淫逸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诸侯国起兵叛乱

20.“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歌曲《曹操》中有这样的歌词。

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鼎立之后的是

A.曹操B.孙权C.诸葛亮D.曹丕

21.“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这条道路的出发地是

A.建康B.洛阳C.咸阳D.长安

22.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决定性战役是

A.牧野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23.汉朝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出现了“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局面,历史上称为

A.“光武中兴”B.“文景之治”

C.“八王之乱”D.“王与马,共天下”

24.“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得出此结论的主要依据是该时期

A.战争频繁B.制度变革

C.百家争鸣D.王位世袭

25.“周围一带系沼泽地,建造住宅时,先打下1米长木桩,……其后于地梁上铺设10多厘米厚地板,……其下可用来豢养家畜。

地板上为起居住室。

”从材料可以判断出所反映的原始人类应该生活在()

A.北京周口店B.浙江省余姚C.陕西省西安D.云南省元谋

二、材料综合题

26.文字和书写工具的发展和演变,从不同侧面见证了文明的进程。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文字的发现有何历史价值?

(2)请为图二历史人物做一名片介绍。

(3)列举图三作者在我国书法艺术领域的成就。

并简述书法艺术在这一时期得以发展的原因。

(4)图四这些插图出自魏晋时期的哪部科技著作?

并简述其历史地位。

27.汉武帝是我国古代雄才大略的皇帝,西汉王朝在其统治时期达到鼎盛。

材料一西汉初期,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庭派来的官吏,有的还企图谋反。

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钱财,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材料三武帝时,私人铸币没有完全禁绝,诸侯王甚至私人均可铸钱,严重影响中央的财政收入。

豪强掌握盐铁经营权,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

(1)分析材料一归纳西汉初期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汉武帝为了达到“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效果,采取了什么措施?

这项措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3)面对材料三出现的社会状况,汉武帝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28.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相互学习借鉴、交流交融,共同发展繁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通道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摘编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材料三(东晋建立后)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荆城(今荆州)跨南楚之富,扬州有全吴之沃……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编自《宋书》

(1)材料一所提到的“西域”指哪里?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条道路的开通在当时发挥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主要类型。

并指出当时两个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名称。

(3)根据材料三,简述东晋建立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说明出现材料三这种局面与材料二的因果关系。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②③④正确,选项B符合题意;打制石器不是原始农业出现的标志,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A

解析: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亡商朝,建立西周。

故①处是商朝。

结束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统一全国的是秦朝。

故②处是秦朝。

东汉灭亡后,历史进入魏蜀吴三国时期,西晋结束了三国的分裂时期,统一全国。

故③处是三国。

故A符合题意;①处是商朝,故BD不符合题意;②处是秦朝,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夏朝到南北朝的更替顺序,识记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顺序。

3.A

解析:

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牛’、‘耕’”作为名”,由此判断与我国牛耕技术的使用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牛耕技术的使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之交,中国铁制农具的出现及牛耕技术使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力的进步,选项A符合题意。

而选项BCD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4.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以六躯之一面乘一弧半径,三之,得十二解之幂。

…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

”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故A符合题意;顾恺之是东晋画家,故B排除;贾思勰是北朝农学家,故C排除;华佗是东汉神医,故D排除。

故选A。

5.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③蔡伦改进造纸术、⑤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都是在东汉时期完成,不符合题意;①②④项内容都能在《史记》中查到,符合题意,综上可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6.B

解析:

B

【解析】

依据公元纪年法的规则可知,公元前202年即公元前3世纪,公元220年即公元3世纪。

故选B。

7.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都城在阳城,A项不符合题意;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都城在亳,后来盘庚迁都到殷,商朝的都城稳定下来,B项符合题意;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镐京,C项不符合题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定都咸阳,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8.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材料中“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可知,这是指商朝的甲骨文。

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商朝人把文字可写在龟甲或者兽骨上面,这种文字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A符合题意,而BCD均在时间上不合题意。

故选A。

9.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联将亲览,使有列位焉”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陆续削夺大批列侯的爵位,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故D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削弱相权、扩大了地方豪强地主的势力、选拔优秀人才,提高官员素质,故ABC选项排除。

故选D。

10.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因此战国时期修筑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重要作用是防洪、灌溉。

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传黄帝之后的尧、舜、禹时期,他们根据才德采用推举的办法选出部落联盟的首领,这种方法在历史上称作“禅让”。

选项A符合题意;B项是古代君王去世后,将君王的位置转给自己子孙的传承制度,排除;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赐给亲属和功臣,分封他们为诸侯,C排除;科举制是中国及受中国影响的周边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D排除。

故选A。

12.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以后,我国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是局部的统一,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后来西晋实现了短暂统一,题干图片反映了统一趋势不断加强,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强化监察制度,汉武帝时期,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察和检举京师百官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设置一个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强。

所以C项符合题意,故选C。

14.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东晋”“该书法作品共324字,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各具风韵,皆无雷同”可以判断出这是王羲之行书的代表作《兰亭集序》。

王羲之的书法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本人被誉为‘’书圣,所以A项符合题意;BC项是唐朝书法家,D项是曹魏时期的书法名家。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5.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适应统一的需要,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6.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口号,与黄巾起义无关,C符合题意;ABD三项都与黄巾起义的内容相符,排除,故此题选择C。

17.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赤整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趁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在成都帝,国号汉,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力的局面形成。

所以魏国位于北方,蜀国位于西南,吴国位于东南,A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8.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因此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史称“诸子百家”。

各家学派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所以C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9.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首童谣反映出东汉中期以后政治腐朽,社会混乱、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政治状况。

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所以C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0.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曹操是东汉末年时期的人物,A符合题意;BCD项人物都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21.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这条道路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直到欧洲的一条陆路交通线,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22.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周军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军,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此后,周武王建立周朝,历史上称为西周,A符合题意;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时期,与武王伐纣无关,排除BCD,故选择A。

23.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

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B。

24.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因此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C。

25.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木桩”“下可用来豢养家畜。

地板上为起居住室”结合所学知识,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

材料中的描述与干栏式建筑相似。

河姆渡人生活在今天的浙江余姚。

因此本题正确的选项是B。

二、材料综合题

26.

(1)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等情况,内容丰富,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史料。

(2)蔡伦,东汉宦官,他改进的造纸术,由于原料易得、价格便宜,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且易于推广;造纸术的对

解析:

(1)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等情况,内容丰富,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史料。

(2)蔡伦,东汉宦官,他改进的造纸术,由于原料易得、价格便宜,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且易于推广;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3)图三的作者是东晋的王羲之,《兰亭序》是其代表作,被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他的行书、楷书摆脱了以往带有隶、篆的痕迹,他的书法被称赞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被后人誉为“书圣”。

原因:

造纸术的发明,使书写的载体变得快捷方便,也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

(4)著作:

《齐民要术》地位:

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解析】

【详解】

(1)根据图一“商朝甲骨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等情况,内容丰富,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史料。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根据图二“蔡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蔡伦,东汉宦官,他改进的造纸术,由于原料易得、价格便宜,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且易于推广;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3)根据图三“《兰亭集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兰亭序》是其代表作,被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他的行书、楷书摆脱了以往带有隶、篆的痕迹,他的书法被称赞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被后人誉为“书圣”。

书法艺术在这一时期得以发展的原因有造纸术的发明,使书写的载体变得快捷方便,也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

(4)根据图四“织布、农耕、炼水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内容出自《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的作者是贾思勰,《齐民要术》这部农业科学技术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7.

(1)诸侯的势力威胁到了中央,豪强地主与官府分庭抗礼,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实施“推恩令”(或答:

王国依次递封,诸侯王的封地越来越小,削爵位除国;建立刺史制度)。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忠君守

解析:

(1)诸侯的势力威胁到了中央,豪强地主与官府分庭抗礼,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实施“推恩令”(或答:

王国依次递封,诸侯王的封地越来越小,削爵位除国;建立刺史制度)。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的精神支柱,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

【解析】

【详解】

(1)分析材料一,依据“西汉初期,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庭派来的官吏”可知诸侯的势力威胁到了中央,依据“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与官府分庭抗礼”可知豪强地主与官府分庭抗礼,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设立刺史制度。

(2)依据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知是指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这一建议,把儒家思想立为正统思想。

这项措施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的精神支柱,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依据材料三“武帝时,私人铸币没有完全禁绝,诸侯王甚至私人均可铸钱,严重影响中央的财政收入。

豪强掌握盐铁经营权,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结合所学知识,针对私人铸币的问题,汉武帝规定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针对豪强掌握盐铁经营权的问题,汉武帝规定实行盐铁官营专卖,从而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28.

(1)新疆;东西方文明交流。

(2)北方民族南迁;西北方民族东迁。

匈奴、鲜卑、氐等。

(3)耕地面积增加;农业、手工业兴盛。

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增加了劳动力。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

解析:

(1)新疆;东西方文明交流。

(2)北方民族南迁;西北方民族东迁。

匈奴、鲜卑、氐等。

(3)耕地面积增加;农业、手工业兴盛。

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增加了劳动力。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通道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可知,西域就是现在的新疆;它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图片可知,北方民族南迁,西北方民族东迁。

根据所学可知,当时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氐等。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三可知,这种发展表现在,耕地面积增加,农业、手工业兴盛。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三可知,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增加了劳动力,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