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史观教学文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32108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史观教学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社会史观教学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社会史观教学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社会史观教学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社会史观教学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史观教学文档.docx

《社会史观教学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史观教学文档.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史观教学文档.docx

社会史观教学文档

新史观规范检测卷(三) 社会史观

基本内涵

1.研究:

以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

2.体现:

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对民众生存状态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关注社会进步。

3.本质:

大众化、生活化,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为“社会习俗的历史”。

社会史观认为:

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时间:

45分钟 分值:

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30分)

1.(厦门模拟)历史上对中国的称谓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类

类别

称谓举例

第一类

蕴含深意的历代国号

夏、商、周、秦、汉……

第二类

延用不衰的古今名号

中华、赤县、东土……

第三类

域外有关中国的称谓

真丹、震丹……

下列称谓应划归第二类的是(  )。

A.华夏、神州B.唐、中国

C.九州、中华民国D.赛里斯、支那

答案 A

2.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

《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

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主要是

(  )。

A.社会变迁的角度B.现代化的角度

C.社会群体的角度D.社会思潮的角度

答案 C

3.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但现行的历史教育,把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研究的范畴。

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  )。

A.文明史观B.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D.近代化史观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历史史观的能力,切入点是史观的辨析。

依据材料中“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分析,属于社会日常生活史内容,故选B。

答案 B

4.下表是对上海、哈尔滨两地居民择偶标准的调查统计,对此解读不正确的

是(  )。

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  单位:

%

项目

年代

1948~1966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

社会关系

26.6

28.8

12.66

15.6

本人成份、

政治面貌

30.5

23.5

15.5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A.计划经济时代更注重家庭出身和本人政治面貌

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

C.婚姻观念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

D.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思想文化深深影响婚姻习俗

解析 本题是逆向型选择题,解题关键一是横向归纳数据变化态势;二是将各选项逐个套入表格印证信息。

从表格信息看不出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思想文化深深影响婚姻习俗。

答案 D

5.1913年著名学问家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是:

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中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

该广告反映出当时的中国社会(  )。

A.传统的道德观念被抛弃B.西方道德观念占据主导地位

C.新旧社会风俗并行于世D.出现了男女平等的发展趋向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认识社会现象的能力,切入点是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革。

解答本题应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具体分析材料信息,从“刊登征婚广告”可以看出新社会的影响,而“大家闺秀”“从夫之美德”则反映了旧时代的痕迹,选C。

答案 C

6.(原创)据史料记载,1909年,留日女学生张维英在南昌创设“自由婚姻演说会”,宣传婚姻自主。

1911年,贵州一任姓女学生“醉心男女平权,婚姻自由”,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后被逐出家门,甚至遭到官府拘押,但仍不肯屈服,宣称“誓不受男子压制,媒妁结婚之野蛮拘束”。

这则材料反映出

(  )。

①人们婚俗观念的变化受西方影响 ②主张恋爱、婚姻自由的思想出现 ③婚礼仪式日趋简化 ④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出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材料反映了张维英和任姓女学生要求男女平等,主张婚姻自由。

很明显,她们的这种观念受到西方婚俗的影响,故①②④正确。

材料中没有关于婚礼仪式的内容,故可排除③。

答案 D

7.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体现了中西合璧特点的是(  )。

A.中山装B.四合院C.西装D.花轿

解析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一种新的服装,定名为中山装,西装是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的西方服饰。

B、D两项是中国传统事物。

答案 A

8.下列各项推动了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

①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②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并废止缠足 ③民国临时政府大力推行剪辫与不缠足 ④新中国成立及改革开放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 民主思潮的影响、社会运动的开展、政府的政策措施等都能推动社会习俗的变化。

结合教材知识,①②③④均符合要求。

答案 B

9.(改编)广东省新会县城隍庙的庙门上镌刻着一副楹联:

女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

亲何以逆?

愿世上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

这副楹联实质上说明了(  )。

A.忠恕孝悌是巩固家庭和睦的前提

B.宗法观念是维护家庭和睦的基础

C.血缘关系是维系家庭和睦的纽带

D.维护家庭和睦是重大的社会责任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根据题干信息,对联提倡儿媳、女儿、婆媳、妻子之间的和睦,其实质是提倡家庭和睦。

材料上没有强调血缘关系和宗法制。

对联中没有提及忠恕内容。

答案 D

10.(原创)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我国北方广泛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由北方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特点决定的

B.是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一种反映

C.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

D.是古代人们的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解析 我国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落后的小农经济使得人们尤其盼望风调雨顺,“二月二,龙抬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而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封建迷信思想。

答案 D

11.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

“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

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

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

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

”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特点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这是文学家的渲染。

事实上在小农经济体制下,农民始终过着贫穷的生活,所以此题应选择B。

答案 B

12.一位学者在论述某一史学研究方法时说,它“以人们的群体生活与生活方式为研究对象,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人口、社区、物质与精神生活习俗为研究范畴,揭示它本身在历史上的发展变化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这体现了(  )。

A.革命史观B.社会史观

C.近代化史观D.全球史观

解析 本题考查对社会史观的理解和认识。

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从题干中所提供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等信息,可知这是一种社会史观。

故应选B项。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5分,第14题15分,共30分)

13.消费文化决定于经济发展,也影响经济的发展方向。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消费文化观念的历史变迁

年代

历史时代

消费实态和消费观念

5世纪至

15世纪

中世纪

消费实态:

轻世俗消费,追求来世。

消费观念:

非理性节俭为主

流。

16世纪至19

世纪上半叶

现代前期

消费实态:

肯定消费地位,注重生活质量,进行有节制的消费。

消费观念:

理性节俭为主流。

19世纪下半

叶至20世

纪上半叶

现代时期

消费实态:

大众消费主义兴起,追求物质享受,注重休闲娱乐,奢侈品进入普通家庭。

消费观念:

非理性奢侈为主流。

——据高海霞《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变迁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居民生活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食”消费,20世纪末,“食”消费开始让位于“衣住行”,并且“衣食住行”的档次和质量也在提高。

——中华网新闻中心

材料三 高盛集团的报告显示,去年中国消费奢侈品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而且,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平均比欧洲奢侈品消费者年轻15岁,比美国的年轻25岁。

经历了多年的消费压抑后,近十几年来,中国人的消费热情被充分地激发起来。

但从一开始,我们的消费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就夹杂异化的“基因”即炫耀性消费——通过购买一些商品以显示自己的财富,从别人的赞扬和嫉妒中,得到虚荣的满足。

在发达国家,人们用于奢侈品消费的一般占个人收入的4%左右。

而在中国,一些人敢把40%的收入花在购买奢侈品上。

很多人的自身财富甚至不足以支撑奢侈品的消费。

——2011年4月8日 经济观察报

(1)据材料一从“中世纪”到“现代前期”,西方消费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5分)

(2)简要分析“现代时期”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形成的原因。

(5分)

(3)材料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

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中国人的消费观念有什么变化?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出什么认识?

(2分)

答案 

(1)变化:

由非理性节俭转变为理性节俭。

原因:

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进行资本积累。

思想上,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在冲击禁欲主义的同时,宣传了理性主义(启蒙运动)思想。

(2)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消费品日益丰富;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大众传媒进一步发展,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观念;资产阶级追求自由、享受的思想对世界的影响等。

(3)现象:

中国成为奢侈品消费大国;奢侈品消费者日趋年轻化;消费行为体现非理性。

变化:

消费观念也由吃饱穿暖向享受型转变。

(4)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消费观念;要树立理性的消费观。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同年代的择偶标准差异(单位:

%)

选择项目

择偶年代

1948~1966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

社会关系

26.6

28.8

12.65

15.6

本人成分、

政治面貌

30.5

23.5

15.5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样本资料来自1996年在上海、哈尔滨对65岁以下的已婚女性及其配偶为调查对象(共3200名)的入户访问。

——徐安琪《择偶标准:

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材料二 “解放前结婚要办嫁妆、坐花轿、请吹鼓手,这在新中国都被当成是封建迷信的资本主义的旧观念、旧风俗,要破除,要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思想、新风俗。

早在20世纪50年代,大摆结婚宴席被批评为浪费、不经济。

……1964年后人们继续提倡简单节约的婚礼,用新的结婚仪式取代旧的习俗,新娘不再用轿子迎娶,也不再穿红色的嫁衣,亲戚、朋友,同事参加的茶聚取代了婚宴,在茶会上生产队的干部讲话,新郎、新娘讲述相互结识的经过。

新郎新娘不是在‘天地桌’前,而是在毛主席像前向父母、亲戚朋友鞠躬行礼。

——[德]罗梅君《北京的生育婚姻和丧葬》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择偶标准变化的趋势?

(5分)

(2)材料二中婚姻习俗在解放前后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

依据材料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

(6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如何认识上述择偶标准和婚姻习俗变迁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4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综合分析历史现象及其本质的能力,切入点是近现代中国婚姻习俗的变迁。

(1)问要求根据材料一中所列出的“家庭出身、社会关系”“本人成分、政治面貌”“学历”三项择偶标准变化情况作出正确的阅读和提炼。

(2)问根据材料二回答婚姻习俗发生变化的表现及原因。

本题对学生的材料把握能力要求较高,可围绕材料一一作答,切忌脱离材料。

第(3)问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1977年后对家庭出身、社会关系的关注度比1976年前呈总体下降趋势,但略有波动;本人成分、政治面貌关注度持续下降;学历关注度持续上升。

(2)解放前:

结婚办嫁妆、坐花轿、请吹鼓手。

解放后:

茶会取代了婚宴;新郎新娘不是在“天地桌”前,而是在毛主席像前鞠躬行礼。

原因:

新中国对旧观念、旧风俗的批判;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思想、新风俗的传播;社会对消费、不经济习俗的批评;对毛主席的崇拜。

(3)择偶标准的变迁有利于减少政治生活对婚姻的严重影响,促进平等观念和重视教育风气的形成;婚姻习俗的变迁有利于冲击传统观念,形成删繁就简的婚俗和勤俭节约的风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