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册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2.docx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必修上册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2
营造有“人”的历史课堂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历史场景,有“人”的课堂
“核心素养”观念指导下的高中课程改革正在进行。
在试教新版《中外历史纲要》的过程中,笔者收获与困惑并存,“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就是一个典型课例。
一、备课的困惑
此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单元的第一课。
阅读试教版教科书之后,笔者感觉教学需要面对三大难题:
(一)时间跨度大,政权更迭内容繁杂
本课试叙述了三国鼎立、西晋统一与灭亡、东晋十六国、南朝(宋、齐、梁、陈)、北朝政权更迭(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北魏孝文帝改革、隋朝建立与统一南北等内容,时间跨度近四百年,内容繁杂。
(二)教科书叙述多用概要式语言,缺乏细节
试教版教科书用语概要,少见历史逻辑关系,缺失历史细节,如“战火连绵,形势动荡”(为何战火连绵,形势怎样动荡),“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
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蜀、吴控制之下,南方地区是否得到开发,怎样得到开发),“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为何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乱,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少,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何为民族隔阂),“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民族交往、交融何以成大势),等等。
如果完全依照教材讲解,缺乏人物和历史场景、环节,学生很难理解,更谈不上有兴趣。
(三)内容与初中重合较多,史实叙述更简
本课相关内容在现行部编初中《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安排有“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四课。
在史实叙述上,笔者认为初中更为详细。
例如“江南地区的开发”,初中安排了一个条目、约600字的篇幅,试教版《中外历史纲要》教科书只有约170字的一段话;“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叙述,初中安排有“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整课的内容,试教版教科书只有约260字的一段话。
如何在衔接初中的基础上追求不一样的高中历史课堂,是当下中学历史教学必须面对的难题。
二、三个维度的追求
(一)营造有“人”的历史课
中国传统史学擅长以人记事,同时,“人”的故事也更容易对学生内心形成冲击。
以“人物-场景-体验-思辩”进行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中学历史教师应力图营造有“人”的历史课堂。
(二)了解历史脉络,认识“历史发展大势”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中外历史纲要》课程的定位是:
“必修课程采取通史方式,旨在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大势”。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夹在秦汉和隋唐两个大统一时期之间、跨度约四百年的一个大分裂时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乱世”。
大规模人口迁徙与江南地区开发,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政治制度的创新,思想解放与文化发展都在分裂之中孕育着走向统一的因素。
从长时段来看,这一时期是“由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向另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渡形态”。
借用日本史学家川本芳昭的观点,本课的“历史发展大势”可以采用“中华的崩溃和扩大”来串联。
具体而言,“崩溃”主要是指统一政权瓦解,长期分裂对峙、战乱;“扩大”主要体现于江南地区开发与民族交融、北方出现民族交融的高潮、由北而南重新走向统一等。
(三)使“核心素养”落地
课标对本课要求是: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根据课标要求、教科书叙述及初高中内容的衔接,本课的目标如下:
1.能够在年代尺中标出曹魏建立、西晋统一、东晋建立、北魏统一北方、隋朝统一南北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点,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2.阅读有关汉末之乱、八王之乱、南北之间战争等材料,感受“乱世”民众生活之苦痛,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色。
3.了解典型人物王羲之、邓攸、冼夫人、石勒、高欢等的相关史事,认识民族交融的多面相;感受民族交融要经历长期过程,并不是一件简易的事情。
4.能够结合相关材料,多角度认识魏孝文帝汉化举措的影响,体会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5.能够结合课堂小结,认识这一时期历史发展大势是由分裂对峙重新走向统一。
以“人物-场景-体验”贯穿始终,特别注重学生对历史的感受和体验;后半段突出“思辩”,体会历史思维的深广度。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导入:
观看王羲之《丧乱帖》图片及释文:
释文:
羲之顿首:
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
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
临纸感哽,不知何言!
羲之顿首顿首。
设计意图:
韩玉涛先生认为,王羲之的“先墓”是指在琅琊临沂的祖墓。
“先墓”初“离荼毒”是在晋室渡江前后,不过此时王羲之尚未成年。
“再离荼毒”发生于公元356年燕太原王慕容恪与段龛广固之战时,燕军荼毒王羲之在琅琊临沂的先墓,后由王羲之的好友荀羡修复。
在先墓被一毁再毁,而自己却不能前往整修祖墓的历史背景下,王羲之遂写作此信札,无奈和悲愤之情溢于纸上。
以魏晋时期的书法作品引入新课,借典型人物——王羲之的“丧乱之极”,引出时代风貌之一面——“乱世”。
(一)“中华的崩溃”
学习任务1:
了解历史脉络,认识“崩溃”之一面——大分裂
情境呈现:
三国两晋南北朝王朝兴亡表(表1)
——(日)川本芳昭著,余晓潮译:
《中华的崩溃与扩大:
魏晋南北朝》,第18-19页
学生活动1:
在表1中标出曹魏建立、西晋统一、东晋建立、北魏统一北方、隋朝灭陈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点。
学生活动2:
计算此时期统一时间所占的大致比例。
问题1:
依据表1,概括这一时段大致的时代特色。
设计意图:
这是一个年代、世系都很复杂的时期,使用一个“简单”的王朝兴亡表,学生就能够凭借年代、国名,初步认识这是一个约四百年的分裂时代,是一个“乱世”,引出下一个学习任务(感受乱世)。
学习任务2:
感受“乱世”景象,认识“崩溃”之一面——大动乱
材料1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
《蒿里行》(创作于公元192年前后)
材料2……310年,整个黄河流域遭受大蝗灾,草茎树叶甚至牛马毛都被吃光,接着发生大瘟疫。
在广大地区上,饿死、疫死以及被杀死的人,“流尸满河,白骨蔽野”,不再似人间世界。
——《晋书·食货志》
材料3451年,北魏攻宋,宋朝南兗、徐、兗、豫、青、冀六州,都遭受大破坏。
魏兵经过的郡县,房屋被烧毁,变成一片白地,春燕归来,只好在树上造巢。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六,参考范文澜《中国通史》(第2册)改写
材料4据该书(《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在当今中国版图范围内,先秦时期共有战争661次(此从周平王东迁算起),平均每年约1.2次;秦汉时期有战争682次,平均每年1.6次;魏晋南北朝时战事最多,共有1677次,平均每年有4.6次。
——施和金:
《中国古代战争的时空分布》
问题2:
上述场景中你感触最深的是?
问题3(追问):
史家描述“甚至牛马毛都被吃光”“春燕归来,只好在树上造巢”的场景有何用意?
设计意图:
教科书对这一时代的描述文字有“战火连绵,形势动荡”,我们认为,当今和平年代的学生,难以理解和感受此类文字,如此描述,学生很难“动心”。
此环节意在:
(1)通过上述192年前后、310年、451年的三个时间节点的典型场景,加深学生对“乱世”之久,民生之艰的认识。
(2)学生第一印象之下,往往关注“流尸满河,白骨蔽野”之类的场景。
通过追问,学生既可以体会史书精炼、生动的笔法,又能加深其对“乱世”的感同身受。
过渡:
为躲避大动乱、灾荒,黄河流域居民大量迁往南方。
学习任务3:
体会流民苦痛,认识“崩溃”之一面——大迁徙
材料1自永嘉截至刘宋之季,南渡人口(编户齐民)约有九十万,占当时政府编户齐民五百四十万的六分之一。
……换言之,亦即晋永嘉以来,北方平均八人之中,有一人迁徙至南方。
——王仲荦:
《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22页
材料2西晋末年移民路线示意图
——阎步克:
《中国古代史》(上)课件
老师结合示意图,运用材料1的相关数据,概要演示西晋末年黄河流域汉族民众迁徙,尤其是大量南迁的路线。
过渡:
初步感受社会大环境后,进一步设身处地理解古人的处境。
引导学生想象,如果自己也是当时南迁的民众,可能会遇到怎样的场景呢?
材料3石勒过泗水,攸乃斫坏车,以牛马负妻子而逃。
又遇贼,掠其牛马,步走,担其儿及其弟子绥。
度不能两全,乃谓其妻曰:
“吾弟早亡,唯有一息,理不可绝,止应自弃我儿耳。
幸而得存,我后当有子。
”妻泣而从之,乃弃之。
其子朝弃而暮及。
明日,攸系之于树而去。
——《晋书》卷九十《邓攸传》
注:
邓攸,平阳襄陵人(今山西临汾市东南),永嘉末任河东太守,被石勒俘虏后任为参军。
问题4:
如果你是邓攸,当时你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
让学生切实体会流民生存之艰难和生离死别的苦痛,由此生疑,即使艰难,为何仍要迁徙?
(躲避乱世,渴望生存)
过渡:
大量民众迁至南方,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中华的扩大”
学习任务4:
认识“扩大”之一面:
江南开发与民族交融
材料1
184年(东汉末年)
289年(西晋)
今浙江省境内所设县数
21
47
今福建省境内所设县数
1
15
——据葛剑雄:
《中国移民史·第二卷》等制表
材料2四三六年,魏灭北燕,北燕主冯弘族人冯业率三百人浮海归宋,居住新会(广东新会县),宋朝命冯业世为罗州(治石龙县,广东化县)刺史。
冯氏非本地人,号令不行。
高凉郡(广东阳江县)有“蛮”族部落十余万家,酋长冼氏。
冼氏有女多智谋,善于用兵,梁末,罗州刺史冯宝娶冼氏女为妻。
冼夫人约束冼氏部落使从民礼,冯氏政令才得行施。
陈霸先起兵讨伐侯景,得冼夫人援助,冼夫人成为陈朝在岭南的重要支柱。
冯氏数百人终于影响冼氏十余万家。
——范文澜:
《中国通史》(第2册),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93页
材料3
问题5: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中华的扩大”的?
设计意图:
浙江、福建设县数的激增、冯氏与冼氏的通婚、南朝对广东地区统治的加强,都体现了江南开发和南方民族交融的成果,中华经济文化基地由此大大扩充,这是此时期“中华的扩大”的含义之一。
学习任务5:
认识“扩大”之另一面:
北方民族交融的多面相
1.“胡人汉化”
材料1石勒(274年—333年)建立后赵政权后,严禁人说胡字,称羯族人为国人,汉族人为汉人。
石勒任用樊坦做地方官。
樊坦进见,衣冠破烂。
石勒惊问,你为什么穷到这样。
樊坦忘了禁令,答说,羯贼无道,把我的财物都抢光了。
石勒笑说,羯贼如此劫掠,我替他们赔偿。
樊坦想起禁令,连连叩头求饶。
石勒说,我禁的是普通人,你们老书生除外。
石勒还重视中原文化,严禁汉族厌恶的胡族风俗,如娶亡故父兄的妻妾为妻,以及服丧中结婚等。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第2册),第415、448页
材料2前秦政权对北方民族的汉化尤其起了巨大作用。
苻坚……能够摒弃民族偏见,信用汉族人士,打击本族的豪强权贵。
……他曾经亲临太学,考试学生经义,品其优劣等第,甚至禁卫军士、后宫掖庭,也皆令读书。
——陈琳国、侯旭东主编:
《中国大通史·魏晋南北朝》(上册),第38页
材料3有学者统计,北魏道武帝时汉臣在大臣中占37.5%,明元帝时占41.4%,太武帝时占50.8%,文成帝时占52.7%,献文帝时占59.5%,孝文帝时占68.9%。
——王家范等编著:
《大学中国史》,第207页
问题6:
石勒为什么“严禁人说胡字”?
他又为何尊重“老书生”樊坦?
问题7:
从石勒、苻坚对汉文化的重视,到北魏汉臣比重不断上升,能说明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
使学生了解十六国初期存在的胡汉隔阂;初步理解,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面对人数众多的汉族及其相对发达的经济文化,“汉化”是必然趋势。
材料4(499年正月)魏主谓任城王澄曰:
“朕离京以来,旧俗少变不?
”对曰:
“圣化日新。
”帝曰:
“朕入城,见车上妇人犹戴帽、着小袄,何谓日新!
”对曰:
“著者少,不著者多。
”帝曰:
“任城,此何言也!
必欲使满城尽着邪?
”澄与留守官皆免冠谢。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二
材料5
——孙机:
《固原北魏漆棺画研究》,《文物》1989年第9期
问题8:
你如何看待北魏孝文帝的“汉化”举措?
设计意图:
(1)以考古资料与文献互证“改服饰”举措,为理解“北齐墓壁画中的胡风”做铺垫。
(2)使学生熟悉教科书所述孝文帝改革的意义,为再评价埋下伏笔。
过渡:
北魏以武立国,入主中原后,在北疆设置军镇以防备柔然,最重要的有沃野、怀朔、武川等六所,号称“六镇”。
军镇将官多为宗室贵族子弟,升迁迅速。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以“文”治国,“六镇”将士地位显著下降。
2.“汉人胡化”
材料1高欢(鲜卑名贺六浑,496年—547年)的曾祖高湖降魏,祖高谧得罪,被迁徙到怀朔镇,到高欢时,一家完全鲜卑化……高欢家贫,在平城服役,富家娄氏(娄氏有奴隶千人,牛马以谷计算,不知确数)女爱他美貌,嫁给了他。
高欢因此有马,得充函使(送信人)。
他来回怀朔洛阳两地,前后六年,觉得还满意。
他到洛阳归令史(小吏)麻祥管辖。
一次麻祥给他肉吃,照例,应该立着吃表示敬意,他却坐着吃。
麻祥怒,笞高欢四十。
……六镇人被贱视,就这个例可以推知。
——范文澜:
《中国通史》(第2册),第673、676页
问题9:
从高欢的经历中,你能看出北魏存在什么严重问题?
学生答后,点出孝文帝迁都三十年后(523年)六镇起义爆发的史实。
设计意图:
了解高欢这个典型人物的经历,为从另一角度再评“汉化”举措做铺垫。
材料2高欢凭借六镇鲜卑人建立起政权,他和他的继位诸子,预防被汉族融化,都有意保持鲜卑习俗,提倡说鲜卑语及武事。
齐文宣帝(高洋)的太子高殷,温和好学。
齐文宣帝嫌高殷懦弱,得汉家(鲜卑人称汉族人为汉家)性质,不象是自己的儿子。
高殷曾奉命去亲手杀人,高殷割了几刀,还没有割下头来。
齐文宣帝大怒,拿马鞭打高殷,认为这是懦弱的表现,不堪继承自己的帝位。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第2册),第677、607页
材料3北齐墓壁画中的“胡风”
太原北齐娄睿(531—570)墓壁画
太原北齐徐显秀(502—571)墓壁画全图
徐显秀墓壁画侍卫徐显秀墓出土戒指
徐显秀墓壁画侍女
——石金鸣主编:
《壁上观——细读山西古代壁画》,第78-79、138-150页
问题10:
有史家认为,是孝文帝的急速汉化改革导致了北魏的灭亡,对此你怎么看?
设计意图:
促进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培养。
可从以下方面引导学生思考:
(1)形成历史结果的是“合力”(恩格斯语)。
北魏灭亡是多种因素促成的,不能简单归咎于汉化改革。
(2)改革要“善处反动”。
孝文帝的改革事出空前,难免有一定的盲目性,带来很多弊病。
钱穆说:
“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然亦须在改进中能善处反动方妙。
”
(3)长时段眼光。
孝文帝深信鲜卑族必须汉化才能统一南北。
他力图把胡人汉化法制化、常规化,使北方的胡汉差别日趋缩小,以至于融为一体。
这种眼光是非常了不起的。
从历史发展大势来看,北齐等时期形式上出现的鲜卑化,只是历史的一个短暂回流。
出示东晋十六国与隋时期少数民族分布图,引入本课小结。
学习任务6:
了解“历史发展大势”,认识“扩大”之另一面:
隋唐帝国的出现
材料东晋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分布与迁徙(局部)
隋时期少数民族分布与迁徙(局部)
——国家地图集编篡委员会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第一册》,第22、25页。
老师结合地图,小结本课:
对比两幅地图,明显可见北方交融出一个崭新的“汉族”,这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581年,北周大臣杨坚(鲜卑小字那罗延)建立隋朝。
杨坚自称出于汉族高门弘农杨氏,在他身上兼具汉人胡化、胡人汉化的双重色彩。
这种汉人与胡人兼容的身份,也体现在李唐王室身上。
有人统计,唐朝宰相369人中,胡人出身的有36人,占1/10。
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就没有统一强盛的隋唐王朝。
从长时段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夹在秦汉和隋唐两个大统一时期之间、跨度约四百年的一个大分裂大动乱时期。
这一时期也是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扩大了的“中华”又在隋、唐两代统一起来。
南朝以前,中国经济文化的主要基地只有一个黄河流域,经过南朝,长江流域也成为主要基地,中国经济文化的主要基地从此扩大了一倍,隋唐时期的繁荣就是在这个扩大的基地上产生的。
设计意图:
学生了解历史发展大势、提升认识,亦为学习下节课“隋唐盛世”做铺垫。
四、教学反思
1.认识“历史发展大势”是难点。
本案例以“中华的崩溃和扩大”为线索串联教学内容,着重利用三国两晋南北朝王朝兴亡表、课堂小结等环节认知本时期“历史发展大势”。
2.历史课堂要有“人”。
“人物-场景-体验-思辩”是联通古今、打动人心、涵育思维的一个途径。
(1)我们需要鲜活的历史。
历史课不能没有历史人物和场景。
王羲之《丧乱帖》、邓攸、高欢的史事、北魏孝子画像、北齐墓壁画等多个史料形象生动,弥补了教科书叙述的不足。
历史是时光的旅行,生动的历史细节、典型人物的事迹是我们旅行途中所想要看到的。
(2)历史需要去感触。
“上述场景中你感触最深的是?
”“如果你是邓攸,当时你会怎么做?
”之类的设问,有利于学生神入历史,感悟历史与人生。
(3)高中历史要在“思辩”处下功夫。
“如何理解中华的扩大?
”“是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导致了北魏的灭亡吗?
”等问题,有助于冲击简单化思维,提高历史解释能力。
3.要有学术视野支撑。
司马光《资治通鉴》、范文澜《中国通史》、钱穆《国史大纲》等著作对笔者启发较大。
我们需要广泛阅读学术著作,精选史料创设场景,营造有“人”的历史课堂,此即学术视野、中学情怀(方军老师语)。
4.教学设计要有灵活性。
(1)将一些材料提前发给学生阅读,可增加课堂厚度。
对设计中的个案、细节,根据学情斟酌增减。
(2)设计一些备用方案。
学生在课堂上会解决一些问题,也可能会产生更多疑问,这自是我们所乐见的,设计一些备案也是应有之意。
以下场景,是笔者的一些备案,供大家参考。
附录——可供选择的其他历史场景
一、内迁胡人
材料1石勒是上党郡武乡县羯人,十四岁跟本邑商人到洛阳贩卖货物,后来代父当部落小帅,在商人郭敬、地主宁驱家作田客。
晋惠帝末年,并州荒乱,石勒和本族人出外逃生,穷极无法又回来依靠宁驱。
晋官吏想缚石勒去出卖,赖宁驱保护得免。
石勒出外求食,路上遇到郭敬,哭拜诉说自己饥寒没有生路,郭敬给他食物和衣服。
并州刺史司马腾派兵大捉诸胡人,两人一枷,押到冀州去出卖,石勒也被捉去,卖给山东茌平县地主师欢家为耕奴,后被释免,给人家当庸工,又被乱军捉获。
石勒设法逃走,因为没有生路可走,约集王阳等八骑为劫盗,后招集山野亡命之徒,成立一支凶悍的军队,建立后赵政权。
——摘编自范文澜:
《中国通史》(第2册),第399、410-411页
材料2鲜卑发式、服饰、官名
——阎步克:
《中国古代史》(上)课件
二、胡汉隔阂
材料(319年)(慕容)廆以高瞻为将军,瞻称疾不就,廆数临候之,抚其心曰:
“君之疾在此,不在他也。
今晋室丧乱,孤欲与诸君共清世难,翼戴帝室。
君中州望族,宜同斯愿,奈何以华、夷之异,介然疏之哉!
夫立功立事,惟问志略何如耳,华、夷何足问乎!
”瞻犹不起,廆颇不平。
龙骧主簿宋该,与瞻有隙,劝廆除之,廆不从。
瞻以忧卒。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一
三、保守与激进
1.保守
材料1261年,力微遣长子沙漠汗到魏都洛阳当质子……晋武帝时,沙漠汗归国,诸部大人在路上迎接。
沙漠汗用弹弓射落飞鸟,诸部大人大惊,说他学得晋人的异法怪术,如果即位,一定要改革旧俗,对大人们不利。
力微也怀疑沙漠汗晋化,允许诸部大人在路上杀死沙漠汗。
——魏收《魏书·帝纪一》,参考范文澜《中国通史》(第2册)改写
材料2贺狄干久在长安,常幽闭,因习读经史,举止如儒者。
及还(407年),魏主珪见其言语衣服皆类秦人,以为慕而效之,怒,并其弟归杀之。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四
2.激进
材料3(494年11月)魏主欲变易旧风,壬寅,诏禁士民胡服。
国人多不悦。
……(495年)六月,己亥,下诏:
“不得为北俗之语于朝廷。
违者免所居官。
”……丙辰,诏:
“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于是代人迁洛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九~卷一百四十
材料4魏太子恂不好学,体素肥大,苦河南地热,常思北归。
魏主赐之衣冠,徇常私着胡服。
……(496年)八月,戊戌,帝如嵩高,恂与左右密谋,召牧马轻骑奔平城……甲寅,入宫,引见恂,数其罪,亲与咸阳王禧等更代杖之百余下,扶曳出外,囚于城西,月余乃能起。
……(十二月)丙寅,废恂为庶人。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
四、“步六孤”与“陆”:
改姓与复姓
材料1(步六孤)叡始十馀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
沉雅好学,折节下士。
年未二十,时人便以宰辅许之。
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
“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时高祖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2(496年正月)魏主下诏……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馀所改,不可胜纪。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
材料3(554年西魏帝)复姓拓跋氏,九十九姓改为单者,皆复其旧。
魏初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后多灭绝。
泰乃以诸将功高者为三十六姓,次者为九十九姓,所将士卒亦改从其姓。
(洪迈曰:
西魏以中原故家易赐蕃姓,如……杨忠为普六茹氏……李虎、阎庆为大野氏……陆通为步六孤氏……)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五
材料4(580年十二月)癸亥,周诏诸改姓者,宜悉复旧。
甲子,周以大丞相坚为相国,总百揆……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四
五、通婚:
文献与考古史料之互证
材料1魏旧制:
王国舍人(谓诸王妃嫔)皆应娶八族(即自代来八姓)及清修之门。
威阳王禧娶隶户(没入为奴隶之户)为之,帝深责之;因下诏为六弟聘室:
“前都所纳,可为妾媵。
咸阳王禧,可聘故颍川太守陇西李辅女;河南王干,可聘故中散大夫代郡穆明乐女;广陵王羽,可聘骠骑咨议参军荥阳郑平城女;颍川王雍,可聘故中书博士范阳卢神宝女;始平王勰,可聘廷尉卿陇西李冲女;北海王详,可聘吏部郎中荥阳郑懿女。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
材料2彭城武宣王妃李氏墓志铭
材料3我们从这个墓志可以看到元氏宗室亲王娶了崔、卢、李、郑四家的某一家的女儿的时候,实际和这四家都联上了姻。
……元勰和李媛华所生的儿子元子讷,又娶了他舅舅李休纂的女儿为妻;他们所生的女儿元季瑶又嫁与他舅舅李延实的儿子李彧为妻,都是姑表兄弟姊妹结婚,亲上加亲。
——王仲荦:
《魏晋南北朝史》,第521页
六、鲜卑语与琵琶
材料1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
“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
”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篇》
材料2跟随高欢立武功的鲜卑人,到儿子一辈,不武又不文,只能说鲜卑语,爱听弹琵琶,比起第一次南迁不武能文的鲜卑人来,抵抗被融化的力量更显得薄弱。
鲜卑人对汉士族,还有一种自卑感。
齐娄太后为博陵王高济娶崔氏女为妃,敕高济说,好好做样子,不可使崔家笑话你。
其他功臣得汉士族女为妻,便自觉荣幸。
他们依靠政权维持自己的社会地位,高氏政权消灭后,六镇流民也就不见了。
——范文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