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生命周期.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28670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32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的生命周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动物的生命周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动物的生命周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动物的生命周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动物的生命周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动物的生命周期.docx

《动物的生命周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的生命周期.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动物的生命周期.docx

动物的生命周期

动物的生命周期

一、单元概述

在三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学生对常见植物、动物、人体的外形、基本构造以及一些

生命特征进行了观察,有了一些了解。

本册对植物和动物的观察重点将是它们的生长变

化和生命周期。

动物具有生命周期。

不论是我们身边常见的蚂蚁、蝴蝶、金鱼,还是南极的企鹅、

北极的熊;不论是凶猛的野兽,还是温顺的家禽,包括人类自己,都具有生命周期。

管生命周期的长短不一样,但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过程。

有了这样的过程,生物的个体虽然死亡了,但其物种不会灭亡,通过繁殖,它们能一代代地延续下去。

本单元以指导学生认识动物的生命周期为日的,让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从

卵中孵化,经过生长变化成蛾,然后产出卵,最后死亡这一生长变化的生命全过程。

此基础上建立动物生命周期的模型,并运用这个模型去认识各种动物以及人的生命周期

现象。

教学内容是这样安排的。

第1课到第5课指导学生认识蚕的生命周期。

通过亲自养蚕,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学生初步认识生命周期现象。

第6课认识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从常见的鸡、蝴蝶、蜻蜓、熊猫、山羊、蟾蛛等动物的生长变化过程,指导学生归纳发现:

其他的动物尽管具体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各不相同,寿命的长短也不相同,但和蚕一样,一生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这些阶段构成了动物的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经历的时间就是动物的寿命。

第7课将指导学生认识人的生命周期。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长经历和对人的身体特点的观察,知道人从刚出生的婴儿到成年人,身体要经历很多变化。

人变化的阶段分为出生——婴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死亡。

每一个人的变化尽管和其他人不完全相同,寿命有长有短,但都要经过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都有生命周期现象。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蚕的一生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

●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人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

●人和动物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有关。

●人和动物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亡,并得以不断延续。

过程与方法

●养蚕并对蚕的一生形态变化进行观察。

●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对蚕的身体变化进行比较和测量,并进行记录和描述。

●对蚕的生长发育进行预测,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

●用流程图和循环图表示蚕及其他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规律。

●查阅资料了解其他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归纳和比较它们生命周期的相同和

不同。

●从自己的生长经历和对周围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观察比较中,了解人的生命周期

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较长时间坚持不懈进行观察记录的必要。

●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

●认识到动物和人的生长变化、生命周期是有规律的,是不可违背的。

●人和动物的生命周期与环境因素及其疾病有关。

●养蚕丝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值得我们自豪。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

第1课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一)背景和目标

本单元的第1课到第5课是指导学生通过亲自饲养、观察蚕一生的生长变化,从而认识蚕的生命周期。

前面4课按蚕的生长和变态过程进行教学,第5课总结蚕的一生,认识蚕的生命周期。

因为养蚕活动中大量的观察、记录是学生在课外进行的,因此,每节课既有当堂指

导学生观察记录的任务,又有指导学生课外观察记录的任务,同时还有对蚕生长发育情

况的预测。

每课大体有三个步骤。

1.过去几周观察到了什么?

2.现在的蚕是什么样的。

3.预测蚕今后的变化,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课外观察。

蚕的生命孕育在蚕卵中,新的生命即将从蚕卵里出生。

本课指导学生观察孕育着生

命的蚕卵,让学生做好饲养小蚕的物质准备和思想准备,以及了解饲养、观察、记录小

蚕的方法。

本节内容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观察蚕卵”,第二部分“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

科学概念

●了解蚕卵的颜色、形态、大小等。

●蚕卵里孕育生命,新的小蚕将从蚕卵里孵出。

●在气温、湿度适合的时候,小蚕才会孵出,小蚕孵出后就要吃食物。

过程与方法

●饲养小蚕的方法,经历小蚕孵出及小蚕不断长大的过程。

●观察、描述和记录蚕卵孵化及小蚕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用放大镜对蚕卵进行仔细的观察,用测量的方法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饲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培养对动物的爱心及责任心,细心地照管小蚕。

●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

蚕卵、放大镜和养蚕用的小盒。

教师演示器材:

蚕卵、放大镜、养蚕用的小盒;桑叶、葛笋叶以及介绍养蚕方法的

图片或课件。

(三)教科书说明

本节在教科书中共两页,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观察蚕卵”,第二部分“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

教学重点是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学生平时见过不少动物,他们养过蜗牛、金鱼等,对动物的生命周期是有自己感性

认识的。

教科书首先是引导学生回忆三年级上学期学过的相关内容,唤起学生的经验,

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了解学生对生命周期的初始认识。

第22页是蜗牛的几个生长阶段,分别是卵、蜗牛交尾、成年蜗牛和蜗牛产卵。

第一部分:

观察蚕卵

本课是单元的第1课,也是学习养蚕、认识蚕的生命周期的第1课。

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

在学生们的眼里,生命的存在形式多数是动态的。

那么静态的蚕卵是不是生命呢?

相信学生们通过讨论,能把蚕卵和蚕联系起来,明白静态的蚕卵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

对蚕卵的观察,重点要观察蚕卵的颜色、大小和形状。

蚕卵近似圆形,看上去很像小米粒,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

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或黄色的,经1天~2天变成淡红色、浅褐色,再经3天~4天变成灰绿色或紫黑色,以后不再发生变化。

学生观察的应该是滞留到第二年春天的卵,颜色应该是紫黑色的。

除了蚕卵的颜色、大小、形状,希望学生在仔细观察中,能有另外的发现,比如蚕卵的中心处是凹下去的等。

学生也可能会发现有黄色的卵,那可能是未受精的卵,是不会孵出小蚕来的。

如果是白色的,那是已经孵出小蚕的空卵壳,如果仔细观察,在空卵壳上还会发现有小孔。

第二部分:

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

这个活动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指导学生为小蚕准备好家;二是课外观察蚕卵的变化;三是指导学习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我们要为即将孵出的小蚕建造一个舒适的“家”。

这个活动的重点是为蚕的出生做准备。

具体来说要准备一个盒子作为蚕的“房子”,还要在盒盖上扎些小孔,“如果天气干燥,可以在蚕卵上洒一些水”。

“为什么要在盒盖上扎些小孔呢?

”“为什么要洒水呢?

”这是因为蚕的生活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比如空气和湿度。

可以看出教科书在活动设计中有意引导学生关注蚕的生命和环境的关系。

课文中学生的对话还有另一层的意思,即启发学生在养蚕过程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要知道怎样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第二方面内容是指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蚕卵的变化。

具体来说观察小蚕是怎样孵出

的,刚孵出的小蚕是什么样的。

在蚕卵坚硬的卵壳里面,是卵黄与浆膜,当外界温度合适的时候,蚕卵内部的变化

在悄悄进行,受精卵中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不断摄取营养,逐渐发育成蚁蚕。

这时候,

细心的学生可能会发现,从卵壳外隐约看到里面有黑色的环状物在蠕动,这就是即将出

壳的小蚕。

也许还能看到刚好有小蚕咬破卵壳从蚕卵中爬出来。

小蚕从蚕卵中孵化出来

时,身体的颜色是褐色或黑褐色的,极细小,且多细毛,蚁蚕长约2毫米~3毫米,体宽约0.5毫米,样子有点像蚂蚁,所以叫蚁蚕。

在观察蚕卵的变化时,教科书要求记录小蚕孵出的日期和气温,思考小蚕的孵化和

什么条件有关。

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蚕的孵化还需要另一个环境条件,即需要一定的温度。

第三方面内容是指导小蚕的饲养方法,这是养蚕活动中很关键的问题,也是本课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拿到蚕卵后可能不久就会孵化出小蚕,它从卵壳中爬出来后,经过2小时~3小时就会进食桑叶。

教科书第23页资料介绍养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主要提到了小蚕的食物是什么(第23页右下图中的叶子是蚕的食物——桑叶),怎样让小蚕吃饱吃好,怎样保持蚕房的清洁及避免受到伤害。

这段资料不仅介绍养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它还告诉学生:

除了气温、湿度,蚕还需要另外的生活条件——食物及安全卫生的场所。

(四)教学建议

这一课教学的时间,选择在当地蚕卵即将孵化之前为宜,南方城市一般在3月底4月初。

蚕适于在温度范围为22℃~29℃的环境中生长,其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7℃左右。

教学前可先了解一下学生对蚕及养蚕了解多少,然后进入新课的学习。

1.观察蚕卵。

教师要为每组学生准备观察用的蚕卵及放大镜。

为便于观察,最好每两人一套观察

器材。

在观察产卵时,除明确观察的任务及要求外,要教育学生细心和小心。

细心指细

致观察,在观察中善于提出问题。

小心指爱护蚕卵,不要把它弄坏,因为一个蚕卵就是

一个生命。

观察蚕卵的活动结束后,让学生预测一下,小蚕什么时候从卵里出来,小蚕

是怎样从卵里出来的,出来以后会干什么?

激发学生继续观察的兴趣。

2.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

(1)为小蚕的孵出做准备。

可让学生讨论,小蚕就要出来了,我们要为它准备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讲道:

要准

备住的地方、吃的东西,还要为它保暖。

教师在学生讲的基础上要进行补充讲解,并引

导学生阅读课文资料,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最后教师要强调,小蚕与其他动物一样,也

是需要一定生活条件的,我们要满足它的生活条件,它才会生长得好。

学生得到蚕卵后由于急于想看到小蚕孵出,可能会用棉花把蚕卵包裹起来,或者把

它揣到怀里,也有可能会把小蚕放到火炉旁边给它加温等。

对于这些做法,教师要耐心

说服学生,最好还是让蚕卵在自然状态下,自己孵化较好。

因为适合小蚕孵出的时候,

也正是桑树萌出嫩芽的时候,如果提前让小蚕孵出,可能会找不到桑叶喂养小蚕,小蚕

便会死掉。

再说,蚕卵被棉花包裹,可能把空气也隔绝了,放到火炉边,蚕卵可能会被

高温烤死。

(2)怎样饲养小蚕。

掌握饲养小蚕的方法,是这个单元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们对养蚕活动兴趣很浓,但因是初次饲养,加上饲养和观察活动多是在课外完

成,会出现很多问题。

比如学生喜欢用手抚摸小蚕,把它放在手心当玩具;在换叶子及

清扫粪便时,容易把小蚕弄丢;在缺少桑叶时,把一些似桑叶但不是桑叶的食物喂给小

蚕吃;在给小蚕喂桑叶时不会计划及节省;等等。

为此教师必须加强指导,除了课堂上

讲,教师在课下还要多了解学生的饲养情况,出现问题,及时指导。

养蚕还应注意的事

项如下所述。

①给蚕投放桑叶,叫给桑。

桑叶不要水洗,保持自然状态。

给桑要有一定的时间和

数量,每天可以在清晨、中午、下午放学和晚上睡觉前各给桑一次,睡前可多放一些。

对4龄~5龄大蚕可适当增加给桑的次数。

桑叶的数量以蚕能基本吃净为宜。

如果桑叶剩得太多,说明给得多了,如果桑叶被吃得只剩叶脉,说明给得少了。

②清除蚕粪和桑叶的残渣的过程,称为除沙。

为避免小蚕丢失,对1龄小蚕可以不除沙。

2龄、3龄每天各除沙2次,4龄、5龄的大蚕应每天除沙1次~2次。

如果是用莴笋叶养蚕,因莴笋叶含水量大,会使蚕的粪便也有较多的水分,蚕盒内湿度大,要增加除沙的次数,及时清除粪便和残叶。

③蚕在眠期,室内要安静,光线要稍暗,不要翻动眠蚕。

眠蚕蜕皮后,要到头部呈

现淡褐色、爬动找食时才开始喂桑叶。

刚起眠的“起蚕”,消化力较弱,要喂鲜嫩桑叶并逐渐增加叶量。

④温度和湿度对蚕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

在温暖和干燥的环境中,蚕吃得多,可以

缩短饲养期,还可以防止病菌繁殖。

1龄、2龄小蚕,最适宜的温度是26℃~28℃;4龄、5龄大蚕,最适宜的温度是24℃-25℃,相对湿度是75%左右。

蚕室最忌闷热和潮

湿,蚕房应放在阴凉的地方,一定要通风干燥;还要消灭蚊、蝇和鼠类,以免蚕受侵袭

和被吃。

发现病蚕或死蚕,应立即剔除,以免蚕病蔓延。

⑤采摘的桑叶如果一时吃不完,可以储存起来。

储存的方法是放在塑料袋中扎紧带

口,放在冰箱中冷藏。

需用时,取出后要等几分钟,使桑叶恢复到常温,擦净并晾干后

才能给蚕吃。

⑥如果找不到桑叶,可动员学生用莴笋叶代替桑叶,但是小蚕出世就得用莴笋叶喂

养。

如果开始用桑叶喂养,后来再改用莴笋叶喂养,小蚕会拒绝吃食。

用莴笋叶喂养的

蚕,在三龄期以后,比吃桑叶的蚕的体长和体重要稍差一些,外皮颜色也要深一些。

过吃莴笋叶的蚕最后一样能吐丝结茧,也能变成蚕蛾,蚕蛾也能产卵。

只不过茧较薄,

产卵较少。

第二年春天,吃莴笋叶的蚕蛾产的卵也能孵出小蚕。

喂莴笋叶的蚕,因蚕室

内湿度大,要勤打扫,及时清除粪便和残叶。

(3)怎样观察记录。

养蚕的观察记录分两个阶段。

第一是观察蚕卵的变化阶段。

教科书第23页有记录蚕卵变化的表格,其中很重要的是记录小蚕孵出的日期和气温,意在引导学生关注蚕的生活和温度的关系。

第二是观察小蚕孵出以后的生长变化阶段。

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阅读第24页第2课的内容,了解观察的内容和方法。

即从体长、吃食情况、排出的粪便、活动情况等方面进行。

除用文字和数据外,鼓励学生采取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制作标本等多种方式进行记录。

三年级学生观察能力还不够强,往往观察不全面不精细,在描述时不善于用数据说

明问题。

教师要鼓励和指导学生仔细、全面的观察,而且在观察中量一量、数一数,尽

量用数据说明问题。

观察记录可分别记在书中第23页和第24页。

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很重要的特征,但学生在饲养过程中,不一定会注意到蚕的蜕

皮。

教师可让学生提前阅读第2课的内容,知道什么是蜕皮,并注意观察和记录蚕的蜕皮过程。

蜕皮的记录记在第24页。

如果当地养蚕有困难,可以选择饲养其他适合的动物来代替养蚕。

如果人人养蚕有困难,可以小组饲养和个人饲养相结合。

(4)教师还应该做什么。

教师还要准备比较富余的蚕卵和小蚕。

因为学生刚开始饲养小蚕,极容易养死和弄

丢。

在学生养死和弄丢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补充,让学生的观察活动能进行下去。

还要

经常了解学生的养蚕情况,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养蚕过程中的观察记录将持续近两个月的时间,教师一定要想法培养学生长期坚持

的兴趣和能力。

如果可能,教师最好与学生们共同饲养几条蚕,做好观察记录,起到示

范作用。

要做好学生家长的工作。

有些家长对学生的养蚕活动不理解,会起到反作用。

教师

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开展养蚕活动的意义告诉家长,家长的支持是养蚕活动成功的重要

条件之一。

一定要重视安全和环保方面的问题,并经常提醒学生不要私自外出采摘桑叶,一定

要有大人陪同。

不要到危险的地方采摘。

不乱采摘桑叶,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桑叶不能

采摘,农户家的桑叶要征得同意后才能采摘。

第2课蚕的生长变化

(一)背景和目标

教学进行到这里时,蚕孵出已经两周多了,蜕过3次皮,成了四龄蚕。

蚕不仅身体长大了不少,颜色也逐渐由黑色变成了白色。

在养蚕过程中,学生已经有不少发现,也可能产生了许多问题。

应该创造机会让他们交流和讨论。

教师也需要对学生养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下一阶段的观察给予指导,本课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教科书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交流蚕的生长变化;第二部分,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第三部分,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科学概念

●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

●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

●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

●学习给桑、除沙等养蚕的技能。

●用测量等科学的方法观测蚕身体的变化。

●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及描述蚕的生长变化。

●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后,再进一步去观察。

●对蚕的生长变化进行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现生命的生长变化,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

放大镜,直尺,天平;学生自己饲养的蚕。

教师演示器材:

有关蚕的外形特征、行为,以及蜕皮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三)教科书说明

第一部分:

交流蚕的生长变化

学生从小蚕孵出开始,观察、测量蚕的生长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来。

有的还可以采用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制作标本等方式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小蚕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本课首先是交流汇报前一段时期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

课文提示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

书中第24页的两个表格,第一个是日记式的记录,记录蚕每天的生长变化。

第二个是专门记录蚕蜕皮后的变化和蜕皮的过程。

两个表格都要求学生尽量用数据说明问题。

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也是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和交流的重点。

蚕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蚕一生要蜕好几次皮。

蚕蜕皮前食欲逐渐地有所减退乃至完全停食,它吐出少量的丝,将腹足固定在蚕座上,头胸部昂起,不再运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

眠性是蚕的生长特性之一,眠性是蚕的遗传性状,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

眠中的蚕,外表看似静止不动,体内却进行着脱皮的准备,脱去旧皮之后,蚕的生长就进入一个新的龄期,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共蜕皮4次。

从蚁蚕到第一次蜕皮为第一龄;眠起后进入第二龄;再次蜕皮后进入第三龄;第三次蜕皮后进入第四龄,第四次蜕皮又称大眠。

大眠后就进入第五龄。

关于蜕皮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也有一些问题,希望与同学交流。

交流活动能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生命的变化,提高对养蚕的兴趣。

第二部分:

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蚕长大了,对它的外形特点和行为也就容易观察清楚了。

蚕的外形是指蚕身体的颜色、形状,以及它的头部、胸部、腹部、足等。

行为是指蚕用什么爬行,怎样爬行?

蚕是怎样吃桑叶的等。

蚕的外形特征是怎样的?

蚕的形态是圆筒形,分头、胸、腹3部分。

头小,两侧各分布着6只黑褐色的单眼;下方具咀嚼式口器;下唇中间有1小孔,为吐丝孔。

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各具1对胸足。

进食时,胸足能协助口器把持桑叶。

腹部由10个体节组成,第3、4、5、6节各生1对腹足,为蚕的运动器官。

第10节有1对尾足,可用来挟持他物,并固着身体。

第8节背面,生有一尖形肉质突起,称尾角。

在胸部第1节和腹部前8节每节两侧各生有1个黑点是气门,是蚕呼吸器官的开口。

因为任何生物的身体结构都有维持它生存的功能,所以教科书要求学生思考、讨论蚕的身体结构和它的生存有什么关系。

比如,蚕的口器对它吃桑叶有什么好处,如果它是像蚊子一样的刺吸式口器行不行,蚕的足对它的爬行和进食有什么作用等。

最后把观察和讨论记录在教科书第25页“我们的观察和记录”上。

第三部分:

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这部分内容是预测蚕将会怎样变化,并指导学生下一步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及方法。

教学的重点是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蚕到了五龄末期(蜕皮四次以后的5天~8天),就逐渐体现出老熟的特征:

先是排出的粪便由硬变软,由墨绿色变成叶绿色;食欲减退,食桑量下降;前部消化管空虚,胸部呈透明状;继而完全停食,体躯缩短,腹部也趋向透明,蚕体头胸部昂起,口吐丝缕,左右上下摆动寻找营茧场所。

在蚕吐丝前需要为它搭个小架子,或用纸做些小格子,以

便它在那里结茧。

教科书第26页左上图所示的是即将吐丝的蚕,身体缩短,发黄而透明。

第26页左下的两幅图,从上到下是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在教师用书的参考资料中有详细的介绍),右下的两幅图分别是纸做的格子房和草扎支架的示范。

如何观察记录呢?

第26页最下面是一个提供给学生在课后观察时填写的记录表,对观察记录的内容作了提示。

要求学生填写的内容有:

吐丝前的蚕、吐丝后的蚕、蚕怎样吐丝、其他发现。

(四)教学建议

建议本课的教学在蚕孵出两周后进行。

这样做的好处:

一、这时的蚕食量逐渐增大,

长得也很快,身体的变化较大,体色也逐渐变淡;二、它已经从那个黑黑的蚁蚕变成又

白又壮的四龄蚕了,学生们可交流的话题较多;三、对蚕两周时间的观察记录进行小结,为继续观察好蚕的生长做准备。

课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养蚕情况,通知学生把自己养的蚕连蚕盒及桑叶一起带来。

如果学生蚕的数量不够,教师也要准备一些供观察的蚕,要保证每个组都有几条蚕供学生观察。

1.交流蚕的新变化。

在进行这个活动时,教师要让学生把带来的蚕先放在一边,以免影响交流。

交流时,

让学生出示自己的记录单、照片、图画、标本等。

交流的内容有蚕的身体变化,如体长、颜色、重量等,另外还有吃食、粪便、活动等情况。

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也是交流的重点。

由于蚕一次蜕皮的时间较长,学生们观察起来有困难,对蚕蜕皮过程的描述,可以

相互补充,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作补充。

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利用影像资料向学生们再

现蚕蜕皮的过程。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在恰当的时候告诉学生:

蜕皮之前,蚕不吃食

物,头胸部昂起,不再运动,好像睡着了一样,这样的现象叫做“眠”。

眠中的蚕,外表看似静止不动,体内却进行着脱皮的准备。

另外教师还要强调,蚕每蜕一次皮,其生长就进入一个新的龄期。

2.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这个活动是本课的重点。

教师要鼓励学生全面、细致和科学地观察,必要时应该数

一数、量一量,比如:

量量蚕的身体长度或称称重量,数数身体有多少环节,多少对足,多少只眼睛等。

对蚕行为的观察,重点观察吃食和爬行行为。

为了便于学生观察,可给学生准备一些玻璃片或透明塑料片,让学生把蚕放在上面,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从上面观察,还能从下面清楚地观察到蚕足的形态和爬行的特点。

蚕足的功能较多,提醒学生认真观察不同部位的足其功能是否相同。

胸部的3对足能够把持桑叶帮助进食,腹部的4对足能够使身体前进,腹部最后的1对尾足可以和腹足附着在物体上,使身体的前半部分抬起来,进行各种活动。

昆虫的嘴叫做口器,各种昆虫因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口器有不同的类型。

蚕的口

器是咀嚼式,非常适于咀嚼桑叶。

关于蚕的呼吸器官——身体两侧的小黑点(气门),学生往往很感兴趣,并且觉得不可思议。

教师可告诉学生气门和蚕体内的气管相连,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进出口。

有研究者做过实验,如果仅把蚕的头部放入水中,身体留在外面,蚕不会死。

相反,如果把蚕的身体放入水中,头部留在外面,蚕就会死掉。

这样做比较残忍,不提倡学生去做。

3.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蚕还会长成什么样”这个问题应先让学生进行预测,然后教师补充。

教师可出示图片或多媒体课件,介绍蚕下一阶段会怎样,重点指出蚕会吐丝结茧,并提出观察的要求和注意事项,以及如何为蚕的吐丝结茧做准备。

蚕什么时候结茧呢?

这是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问题,除了教师介绍,更需要学生

们在养蚕的过程中细心观察。

一般情况下,蚕蜕皮四次后进人五龄蚕,再经过约一个

星期的时间,蚕就不再吃桑叶,身体也发黄发亮了,自己悄悄地爬到盒子的角落寻找

吐丝的地方。

要告诉学生,为了方便蚕结茧,事先要用草梗扎小架子、用纸做圆筒或格子房,也可以为蚕用小棍搭架子。

教师可出示事先做好的小架子、圆筒或格子房,还可以演示一下怎么做。

提醒学生一旦发现具有上述特征的蚕,就可以把它放到格子或架子上。

第3课蚕变了新模样

(一)背景和目标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蚕蛹和蚕茧,所以教学活动最好在蚕吐丝后几天进行。

蚕结

茧后经过2天~3天,就会变成蛹。

相信对于没有养过蚕的学生,在观察蚕吐丝结茧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很多激动人心的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