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题解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24509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化学题解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生物化学题解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生物化学题解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生物化学题解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生物化学题解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化学题解新.docx

《生物化学题解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化学题解新.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化学题解新.docx

生物化学题解新

1、运动生物化学:

是生物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制的一门学科。

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运动的人体,既涉及从事竞技体育的专业运动员,又更多地涉及进行体育锻炼的不同人群。

2、人体中的糖类最终来源主要是绿色植物。

血糖可以合成糖原,在肝中合成并贮存的糖原称为肝糖原,在肌肉中合成糖原称为肌糖原。

3、运动时血清酶活性的影响因素有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训练水平、环境、运动方式等。

4、生物氧化主要发生部位在线粒体。

生物氧化中ATP主要伴随水的生成而合成,二氧化碳由脱羧过程生成,这一过程不能合成ATP。

5、糖的分解代谢包括:

有氧氧化、无氧酵解和戊糖磷酸途径3种代谢方式。

6、糖酵解过程的3个限速酶是己糖激酶、果糖磷酸激酶和丙酮酸激酶。

7、1分子葡萄糖经糖酵解过程可生成2分子ATP,经有氧氧化过程生成38分子ATP。

8、体内血乳酸浓度主要取决于乳酸在血液中的生成速率和消除速率之间的动态平衡。

9、人体血糖浓度正常值为4.4~6.6mmol/L,肾糖阈是指体内血糖浓度达到8.8mmol/L。

10、运动时的乳酸穿梭现象主要有运动肌乳酸穿梭和血管间乳酸穿梭。

11、脂肪动员是将脂肪细胞中的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进入血液循环,运输到其他组织器官氧化利用。

12、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通常是在线粒体的基质中进行的,而在细胞液中形成的脂酰CoA不能透过线粒体内膜,需依靠内膜上的载体肉碱携带,以脂酰基的形式跨越内膜而进入线体内膜内侧。

13、血脂是指人体血浆中所含的脂质,包括胆固醇、三酰甘油、磷脂和游离脂肪酸。

14、长时间的中低强度有氧锻炼可以降低血浆三酰甘油水平。

一方面体育锻炼通过提高脂蛋白脂肪酶的活性,从而促进血浆三酰甘油的水解;另一方面,训练引起骨骼肌毛细血管通透性适应性增加和毛细血管内皮的表面积增加,加速了骨骼肌等组织对脂肪酸的利用,进而促进三酰甘油从肝脏中运出。

15、氨基酸脱氨后生成α-酮酸。

α-酮酸在体内可通过三羧酸循环和生物氧化彻底氧化成CO2和H2O,同时释放能量供应生理活动的需要。

16、葡萄糖-丙氨酸循环的意义在于有利于维持血糖稳定,防止丙酮酸浓度升高所导致的乳酸增加;将肌肉中的NH3以无毒的形式运输到肝脏,避免血氨浓度过度升高,对健康及维持运动能力有利。

17、乙酰辅酶A是三大能源物质分解代谢共同的中间代谢产物。

18、运动时,肌质网释放Ca2+,激活肌原纤维上ATP酶的活性,引起ATP分解和肌纤维收缩。

19、耐力运动中运动性疲劳的发生与肌糖原的大量消耗、血糖浓度的下降、体温升高和水盐代谢紊乱有关。

20、血乳酸可反映运动时糖酵解供能的情况;血氨、血尿素可反映运动时蛋白质代谢状况;尿酮体可反映运动时脂肪代谢的状况。

21、当身体机能下降或运动负荷过大时,尿液中蛋白质就会增多,形成运动性蛋白尿。

尿蛋白含量的变化反映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和运动负荷大小。

22、血红蛋白的含量可以反映运动员机能状态;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可以反映机体免疫功能。

23、常采用血乳酸、尿蛋白、血清肌酸激酶等生化指标来评定运动强度;采用血尿素、血红蛋白、尿胆原和血睾酮评定运动负荷;采用尿肌酐和乳酸阈评定训练效果。

24、儿童少年骨骼肌中含量较成人多,而蛋白质、磷酸原与糖原等化学成分较成人低。

25、儿童少年的肌纤维较成人细,肌肉蛋白质数量少,能量贮备低,肌力弱,耐力差,易疲劳。

26、在同一运动中,当运动负荷相同时,机体中能量的消耗量主要由运动强度来决定,在一定范围内运动强度越大,则消耗越大,在恢复期超量恢复也越明显。

27、在60%~85%VO2max强度运动时,有氧代谢运动能力的限制因素是运动前肌糖原的贮备量多少。

28、每分心输出量是影响最大摄氧量的重要因素,在供氧充足、能量物质贮备充足时,影响最大摄氧量的主要原因是有氧代谢酶活性。

29、在3大功能系统中,磷酸原系统供能输出功率最高。

30、在发展磷酸原供能能力的训练中,主要采用无氧-低乳酸的最大速度间歇训练和最大强度重复训练两种方法。

31、乳酸阈强度即血乳酸浓度为4mmol/L,运动员的最大无氧耐受乳酸浓度为12mmol/L。

单选

1, 《A》是各种生命活动的直接能量供应者

1.ATP  B 糖  C 脂肪 D 蛋白质

2,《B》是生物氧化发生的主要部位

A 内质网 B 线粒体 C 基质 D叶绿体

3,下列有关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叙述错误的是《C》

A 酶有一个最适PH

B 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为37‘

C 随着温度的升高,催化反应的速度也会加快,所以温度越高越好

D 激活剂是指能够提高酶活性的物质

4,下列哪个酶的作用不是传递氢原子《D》

A FMN B 辅酶1 C 辅酶2 D 辅酶A

5,下列不属于生物氧化意义的是《D》

A 能量逐渐释放,持续利用

B 合成人体的直接能源ATP

C 产生热能,维持体温

D 加速新陈代谢

6,完全在细胞质中进行生物氧化过程的是《D》

A 三羧酸循环 B 脂肪酸氧化

C 丙酮酸氧化 D 糖酵解

7,糖的无氧酵解产生的终产物是《A》

A 乳酸  B 氨基酸 C 核酸  D 柠檬酸

8,当身体机能状态急剧改变时,如损伤.运动或者疾病等,血氢酶活性《A》

A 升高 B 降低 C 不变 D 稳定

9,关于运动适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 经过短时间获得的适应效果消退较慢

B 经过长时间获得的适应效果消退较慢

C 经过长时间获得的适应效果消退较快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10,运动时人体内的水分含量和糖贮备量会有怎样的变化《D》

A水分含量增加,糖贮备增加

B水分含量增加,糖贮备减少

C 水分含量减少,糖贮备增加

D 水分含量减少,糖贮备减少

11,糖酵解的最重要的限速酶是《C》

A 醛缩酶 B 磷酸化酶 C 果糖磷酸激酶 D 乳酸脱氢酶

12,糖的有氧氧化过程是在《A》中进行的

A 细胞质和线粒体 B 细胞质 C 线粒体 D 中心体

13,《B》不是糖异生的原料

A甘油 B 乙酰CoA C 乳酸 D 生糖氨基酸

14,糖异生作用主要在《C》中进行

A 心肌--骨骼肌 B 肾--骨骼肌 C 肝--骨骼肌 D 脾--骨骼肌

15,糖酵解的终产物要转化成糖须经《A》

A乳酸循环 B 三羧酸循环 C鸟氨酸循环 D戊糖磷酸途径

16,运动锻炼可以增加血液中( D )的含量,加速血中胆固醇的运输与排出,对于防止动脉硬化起着重要作用。

1.极低密度脂蛋白  B.中间密度脂蛋白 C.低密度脂蛋白 D.高密度脂蛋白

2.当酮体在血液中达到一定密度即发生酮病,引起(C)

  A 酸过剩 B 碱过剩 C 酸中毒 D 碱中毒

1.脂肪动员的关键酶是(D)。

  A.组织细胞中的三酰甘油酶 B 脂蛋白脂肪酶

  C 组织细胞中的一酰甘油脂肪酶  D 组织细胞中的激素敏感性脂肪酶

1.脂肪酸β-氧化过程为(B)。

  A 脱氢-硫解-加水-再脱氢 B 脱氢-硫解-再脱氢-加水

  C 硫解-脱氢-再脱氢-加水D 加水-脱氢-硫解-再脱氢

1.胆固醇含量最高的脂蛋白是(D)。

  A 乳糜微粒 B 极低密度脂蛋白 C 高密度脂蛋白 D 低密度脂蛋白

1.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与(A)的含量有关。

  A 低密度脂蛋白 B 极低密度脂蛋白 C 高密度脂蛋白 D 乳糜微粒

1.耐力训练可以提高脂肪的分解代谢水平,主要是提高了(A)

A.HDL  B.CM   C.VLDL   D.LDL

23.(A)是外源性脂肪的主要运输形式。

   A.CM   B.LDL   C.HDL  D.VLDL

1.下列哪种组织不能利用酮体。

(B)

   A.心脏   B.肝脏  C.脑   D.肾上腺

1.蛋白质的典型特征是含氮量比较稳定,一般在(B)

   A 15% B 16% C17% D18%

26,参与蛋白质组成的20中氨基酸都是《C》

   Ar-氨基酸  B β--氨基酸 C ɑ-氨基酸 D Ω--氨基酸

27,谷氨酰胺是《B》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在体内的安全存在形式

   A NO B NH3  C O2 D  CO2

28,《B》是中枢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

   A 氨基酸 B 5--羟色胺 C 6--磷酸葡萄糖 D 丙氨酸

29,色氨酸是一种《A》

   A生糖兼生酮氨基酸 B 生糖氨基酸 C 生酮氨基酸 D 以上皆不是

30,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B)的供应和利用对运动能力的影响越来越大。

   A钙   B氧   C铁   D镁

31.运动时脂肪供能的比例随运动强度的增大而(B),随运动持续时间的延长而()。

   A降低,减少  B降低,增加  C升高,增加  D升高,减少

1.(B)是短时爆发性运动如短跑、投掷、举重等项目的最佳供能系统。

   A糖酵解系统   B磷酸原系统  C有氧代谢  D无氧代谢

1.运动性外周疲劳与(C)有关。

   A神经递质紊乱  B 体温调节 C能源物质大量消耗  D血糖浓度下降

1.运动性中枢疲劳与(A)有关。

   A神经递质紊乱  B体温调节  C能源物质大量消耗 D血乳酸浓度上升

1.(C)是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性疲劳产生的主要原因。

   A肌糖原耗竭  B肌乳酸堆积   C磷酸原大量消耗  D血糖浓度下降

1.运动后的恢复过程常用(C)的理论描述。

A堆积   B中毒  C超量恢复  D自由基

37.血清CK酶活性增加说明(D)提高。

A磷酸原供能能力 B CP分解能力 C糖酵解代谢能力 D骨骼肌细胞膜通透性

1.正常安静时,血乳酸值一般在(B)mmol/L以内。

  A4   B2   C8  D12

39,受情绪影响变化较大的指标是(D)。

A血尿素 B血红蛋白  C尿肌酐  D尿蛋白

1.大运动量训练后(D)h,蛋白尿基本消除。

A1   B2   C3   D4

41.100m间歇训练10次后,显著增加的是(D)。

   A血尿素  B血红蛋白 C尿肌酐 D尿蛋白

1.受膳食影响大指标是(B)。

  A 肌红蛋白 B血尿素  C 尿肌酐 D尿胆原

1.一般认为血红蛋白下降(B)%时,比赛成绩往往不好。

   A5   B10   C15   D20

1.大运动量训练初期容易出现下降的指标是(D)。

A血尿素  B血乳酸  C尿胆原  D血红蛋白

1.尿肌酐系数主要是评定(A)的供能能力。

   A磷酸原供能系统  B糖酵解供能系统  C有氧代谢供能系统  D   A和B

1.尿肌酐系数主要是评定机体的(D)素质。

  A力量 B速度  C耐力 D力量、速度

47.10s的极大强度运动,乳酸生成量减少,而所做的总功率增加,这是()能力提高的表现。

  

A磷酸原供能系统 B糖酵解功能系统 C有氧代谢供能系统 D A和B

48发展有氧代谢供能能力时,可采用(C)训练。

   A乳酸 B磷酸原 C无氧阈 D最大强度

1.儿童少年糖酵解能力较低的主要原因是(A)。

A糖原贮量低,糖酵解酶活性低       B糖原贮量低                       C糖酵解酶活性低                                   D乳酸脱氢梅活性低

1.儿童、少年糖有氧代谢能力低于成人,主要因为(B).

   A肌糖原贮量低,有氧代谢酶活性低                  B糖原含量少                              C有氧代谢酶活性低                                      D肌红蛋白少

1.长时间运动时,年龄越小越容易出现低血糖现象,原因是(C).

   A安静时血糖水平低                B安静时血糖水平低,且糖贮量低

   C安静时血糖水平正常,但糖贮量低     D血糖水平正常,但脂肪供能能力差

1.当儿童少年血液ph下降到(A)时,肌收缩能力明显丧失。

   A7.2   B7.0   C6.4   D7.1

1.运动后有利于血乳酸恢复的最佳运动强度为(B)VO2max.

A50%   B40%   C60%  D30%

1.儿童少年运动后,磷酸原恢复的半时反应时间大约为(C)。

  A20~30s  B60~90s   C10s   D2~3min

1.女运动员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补充富含(B)的食物来满足机体对蛋白质合成代谢的要求。

A 无机盐  B 叶酸  C维生素   D 水

1.女子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比男子低的主要原因(A)。

A女子骨骼肌中ATP、CP的总量较男子低  B 糖原的绝对贮量低于男子  

C 皮下脂肪比男子显著发达           D血清高密度脂蛋白高于男子

1.女子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比男子低的主要原因(C)。

   A 瘦体重丢失时间比男子早           B 糖原的绝对贮量低于男子 

   C 肌内碱贮备和pH恒定维持能力弱于男子 D 性激素功能上的差异

1.女子有氧代谢能力比男子低的主要原因(A)。

   A女子总的有氧代谢的输出功率低于男子   B 肌酸激酶活性低于男子  

   C 糖酵解途径中有多中酶的活性低于男子  D 体内碱贮备较低

59体育锻炼使女子肌肉力量得到提高的原因,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

A 骨骼肌中三羧酸循环酶的活性提高

BATP.CP的总量增加  C 肌酸激酶活性增加

D 动员了更多运动单位参加工作

60,中老年人《C》易发生骨折

A 骨弹性降低,硬度和脆性增加 B 骨弹性、硬度均增加

C 骨基质和骨言相对减少     D 骨弹性增加、硬度和脆性降低

61,糖尿病最常见的表现是“三多一少”,其中一少是指(B)。

 A 尿  B 体重  C 食量   D 饮水

1.亚健康的主要表现“一多三退”,其中一多是指(C)。

  A 睡眠多  B 饮食多  C 疲劳多  D疾病多

1.“代谢综合症”其症状表现为“六高一脂”,其中一脂是指(A)。

  A 脂肪肝  B 脂血症  C 脂肪酸   D 脂蛋白

64.“代谢综合征”是导致(A)的重要危险因素。

A 脑中风   B 骨质疏松  C 老年痴呆  D 骨折

1.下列因素影响机体无氧代谢能力的是(A)。

   A 快肌纤维的百分组成高,横截面积大  B 慢肌纤维的百分组成高,横截面积大

C 快肌纤维的百分组成高,与横截面积无关  D 满肌纤维的百分组成高,与横截面积无关

1.无氧运动时(D)贮量不是个体无氧运动能力的决定因素。

   A ATP  B CP   C 高能磷酸化合物   D 肌糖原

1.体内乳酸堆积时,H+可竞争(A)的结合位点,使ATP水解速率减慢,肌肉收缩力下降。

 ACa2+  BNa+  CK+   DMg2+

68 下列因素影响机体有氧代谢能力的是(B)。

A快肌纤维的百分做成 B满肌纤维的百分组成 C快肌纤维横截面积 D满肌纤维横截面积

69 下列与最大摄氧量无关的是(D)。

  A 每分心输出量 B 血红蛋白量 C 有氧代谢酶活性  D 肺泡弥散氧的能力

70 经耐力训练最大摄氧量增高不超过(B)最大摄氧量。

  A10~15 B15~20 C20~25 D25~30  

71 大约从1200m海拔高度起,每上升1000m最大摄氧量下降(D)。

  A5% B6%   C8%   D10%

72 高原世居者血液流变学多具有“浓、”“粘”、“聚”的典型特点。

“浓”是指(C)。

  A 全血浓度增高 B 全血浓度降低  C 血细胞压积增高  D 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

73 在利用高原环境进行有氧代谢训练时要(B)。

A 强度相对较低,量相对较小      B 强度相对较低,量相对较大

C 强度相对较高,量相对较小      D强度相对较高,量相对较大

74 运动时,机体的脱水阈为(D)。

  A270mi/h  B272MI/h  C273mi/h   D275mi/h

75(C)是很多金属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辅助因子,参与多种代谢反应.

  AZn2+  BFe2+  CCU2+  DP5-      

名词解释

1.生物氧化:

有机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氧化称为生物氧化,主要是糖,脂肪,蛋白质等在体内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2.呼吸链:

线粒体内膜上一系列递氢体,递电子体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一个连续反应的生物氧化体系结构,称为呼吸链.

3.氧化磷酸化:

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同时伴有ATP磷酸化合成ATP的过程.

4.乳酸循环:

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乳酸,扩散入血液后形成血乳酸,血乳酸经血液循环运送至肝,通过糖异生作用可合成肝糖原和葡萄糖,再进入血液补充血糖的消耗或被肌肉摄取合成肌糖原,这个过程称乳酸循环(或称Cori氏循环).

5.三羧酸循环:

在线粒体中,从乙酰CoA的乙酰基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开始,再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最后生成草酰乙酸,再重复上述过程,形成一个连续的,不可逆的反应.由于循环的起始物是具有3个羧基的柠檬酸,故称三羧酸循环,又称柠檬酸循环.

6.乳酸阈:

指在进行递增强度运动时,血乳酸浓度上升到4mmol/L所对应的运动强度.

7.脂肪动员:

是体内专门用于贮存脂肪的组织,当机体需要时,脂肪组织中贮存的脂肪可被动员分解供给机体能量.

8.脂肪酸β-氧化:

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后,经历多次β-氧化作用而逐步降解成多个乙酰CoA.每次β-氧化作用包括脱氢,水化,再脱氢,硫解四个连续的反应过程.

9.酮体:

肝脏细胞内,脂肪酸氧化不完全,生成的乙酰CoA.有一部分转变成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这3种产物统称为酮体.

10.运动适应:

主要是指机体在外界环境(自然环境,训练比赛环境),训练负荷的刺激下所产生的生物学方面的新的动态平衡,实现能量的补充与消耗的新的动态平衡.

11.支链氨基酸:

是α-碳原子上含有分支脂肪烃链的中性氨基酸,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

12.糖酵解:

糖原或葡萄糖无氧分解成乳酸并合成ATP的过程.

13.有氧氧化:

糖,脂肪,蛋白质在体内被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反应过程.

14.运动性疲劳:

有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某机能在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15.运动性中枢疲劳:

由运动引起的,发生在从大脑到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的疲劳,即指由运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能产生和维持足够的冲动到运动所需肌肉的现象.

16.超量恢复:

在一定范围内,运动中消耗的物质运动后恢复时可超过运动前数量的现象.

17.运动性蛋白尿:

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称为运动性蛋白尿.

18.磷酸原能商:

用于评定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指在15s内完成的总功与运动前后血乳酸变化量的比值.

19.乳酸阈训练:

指在耐力训练是常采用乳酸阈强度训练,即期5强度要以乳酸阈强度(4mmol/L)为训练负荷,虽然不同的人的个体乳酸阈不同,但耐力训练中,血乳酸浓度达到4mmol/L时是合适的.

简述题

∙运动后乳酸消除的去路有哪些,分别加以叙述。

答:

骨骼肌是乳酸生成的主要场所,亦是乳酸消除的主要场所。

极量强度运动时骨骼肌生成的乳酸主要在运动后恢复期消除,亚极量以下强度运动时乳酸在骨骼肌内生成的同事便开始消除。

乳酸消除的途径主要有如下3条:

(1)乳酸的氧化安静状态亚极量运动时和运动后乳酸的代谢去路主要被氧化成CO2和H2O,主要部位在骨骼肌和心肌,尤其是骨骼肌,这与存在于肌纤维之间的“乳酸穿梭”作用有关。

(2)乳酸的糖异生正常生理条件下,乳酸随血液循环至肝,可经糖异生作用合成葡萄糖或肝糖原。

运动时血乳酸浓度升高,可以促进肝内糖异生的速度加快。

从转移乳酸的数量上看,运动时经糖异生作用消除的乳酸远不及经氧化途径消除的乳酸多,经糖异生途径消除的乳酸约阿

(3)在肝脏内合成其他物质运动中生成的乳酸,运动后在肝脏中可经乙酰CoA合成脂肪酸、胆固醇、酮体、乙酸等其他物质;也可以经转氨作用合成丙氨酸,参与体内蛋白质合成代谢。

2、以软脂酸为例计算其完全氧化后生成的ATP数目?

答:

软脂酸是含有16个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软脂酸共进行7次β-氧化,生成7分子FADH2、7分子NADH2+H+及8分子乙酰CoA。

每分子乙酰CoA通过三羧酸循环产生12分子ATP、每分子FADH2通过呼吸链产生2分子ATP、每分子NADH2+H+通过呼吸链产生3分子ATP。

再减去脂肪酸活化时消耗的2分子ATP,所以1分子软脂酸净产生ATP的数目是:

(7*2)+(7*3)+(8*12)-2=129个

3、简述葡萄糖—丙氨酸循环的意义?

答:

丙氨酸在肝脏异生为糖,有利于维持血糖稳定;防止运动肌丙酮酸浓度升高所导致的乳酸增加;将肌肉中的NH3以无毒的形式运输到肝脏,避免血氨浓度过度升高,对健康及维持运动能力有利。

4、简述磷酸原供能系统的特点。

答:

输出功率较糖的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过程高;

不需要充足的氧气而且供能过程没有代谢产物的积累;

供能时间短,运动开始时最早启用,最快利用;

可维持最大强度运动约6-8s,与速度和爆发力素质密切相关,是短时爆发性运动的最佳能源。

5、简述有氧氧化供能系统的特点。

答:

输出功率较磷酸原和糖酵解过程低,需要氧气的参与且供能过程没有代谢副产物的积累,供能时间长。

该系统不能维持高强度、高频率的运动。

是耐力性运动项目的基本功能系统。

6、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性外周疲劳的特点是什么?

答:

主要表现为磷酸原、糖原的大量消耗,乳酸生成和堆积量增加。

在运动至力竭的情况下,磷酸肌酸接近耗竭,ATP浓度的下降量可达运动前量的30%-40%。

血乳酸浓度明显增加,一次性运动达疲劳时可测到血乳酸浓度最高值为18mmol/L左右。

血氨浓度的上升也是引起短时间运动性外周疲劳发生的原因之一。

7、何谓超量恢复规律?

答:

运动训练中人体的应激反应变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警觉期:

这是身体对应激反应的最初反应,是身体的全面动员阶段;第二阶段,抵抗期:

如果训练继续进行,训练的应激持续作用于身体,这时就进入抵抗或适应阶段;第三阶段,衰竭期:

持续大量训练或过强的刺激易耗竭身体的抵抗力,警觉期的症状可能再出现,所得的适应性反应可能消失,机体内环境明显失衡,如血睾酮下降,免疫紊乱,运动能力下降,应激的负反应出现,如过度训练的早期症状,甚至出现应激的相关病等。

8、简述运动后磷酸原的恢复。

答:

运动中消耗的ATP、CP,大部分可经过2-3分钟的休息得到恢复。

但当磷酸原数量恢复至原数量的一半时,就可维持训练所需的运动强度。

因此,可以把以消耗磷酸原为主的短时间,极限强度运动的恢复时间定为磷酸原恢复的半时反应所需的时间,而目前认为这一时间是20-30s

9、氨的消除去路。

答:

在肝合成尿素排除体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