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长度单位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22442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长度单位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认识长度单位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认识长度单位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认识长度单位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认识长度单位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识长度单位解析.docx

《认识长度单位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长度单位解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认识长度单位解析.docx

认识长度单位解析

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这个单元进入了统一长度单位的教学内容。

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发现两种情况:

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

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线段的概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时无法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采取给出线段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和认识米.用米量的教学内容没有变。

但更重视了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目标:

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

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2.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单元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

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时间安排

1.厘米和米------3课时左右

2.认识线段------2课时左右

 

课题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材分析

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发现两种情况:

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

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能力目标: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建立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目标: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同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同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具:

刻度尺一把,5厘米的纸条,图钉,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别针,花生。

学具:

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绳子,新的铅笔一支,较长的纸条,一角的硬币,别针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1.谈话导入

1.谈话:

 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天,大家桌面上都摆着崭新的数学课本,你知道你的这本数学课本有多长吗?

  

2.学生估计数学书的长度,可以用手比划。

                  

二.探究新知

1.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测量同一长度。

(1)选一选:

分小组,选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去测量数学书的长,每人选一样。

(1角硬币.别针.三角形.小方块等)

(2)量一量,分四人小组进行测量。

(指导:

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的摆放,要放平摆直,并注意一端对齐)

(3)说一说:

你选用什么物品进行测量?

量的结果是多少?

(4)议一议:

为什么同一长度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小结:

测量同一长度,选的标准不同,量的结果也不同。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不同的长度。

(1)学生自由选择工具测量自己喜欢的小物品:

桌子的宽度,铅笔.橡皮的长度等。

(2)将测量结果在小组内交流。

(3)集体交流:

通过刚才的测量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5颗别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4个三角形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

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小结:

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结果可能与事实不符,只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才能正确比较出不同物体的长短。

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统一长度单位)

3.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测量同一长度。

(1)全体同学用小方块或者其他同规格的物品区测量数学书的长度。

(2)汇报测量结果。

(3)提问:

为什么这次测量出的结果相同呢?

怎样才能使每个同学测量出的结果都相同呢?

(4)小结:

只有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才能得到同样的结果。

三.巩固练习

1.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文具盒的长度,找出最长的和最短的,进一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作用。

2.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宽.高

学生独立测量后再交流。

四.课堂小结

1.在小组内说说这节课我们呢开展了那些活动?

你懂得了什么?

2.全班交流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总结出这节课所研究的内容。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同一长度。

2.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测量不同的长度。

3.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测量同一长度。

课题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材分析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用厘米进行测量的基础。

为此,例2借助实际大小的厘米尺,让学生感知1厘米有多长,再通过比画、比较等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1厘米长度的认识。

同时给出了表示厘米的符号“cm”,让学生了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记一记,找一找等多种实践活动形式,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逐步建立对1厘米的认识。

 能力目标:

让学生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的意识,并在实践观察和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让学生建立对1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练习纸.

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

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手中的两根不同颜色的线绳,你觉得哪一根比较长呢?

师:

哪位同学能想出办法,有根据的说出哪根长点?

哪根短点?

(引出尺子)

师:

非常好,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我们的祖先啊,就发明了带刻度的尺子。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尺子。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在黑板上贴出直尺放大图,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交流中使学生明白:

赤字上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都分别对着一根长的刻度线,是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做刻度几,也就是几厘米。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

厘米。

(板书课题:

认识厘米)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

(1)在直尺上找。

师:

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

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并把它表示出来。

师生共同交流得出:

首先在直尺上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

除了刚才找出的这段是1厘米,你还能找到哪段是1厘米吗?

学生思考后交流得出:

直尺上从刻度1到刻度2.从刻度2到刻度3……都是1厘米。

厘米用“cm”表示。

师:

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1厘米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2)在生活中找1厘米。

师:

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到了1厘米,下面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汇报,师生共同交流)

(3)用手比。

师:

小朋友们,你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吗?

拿出你的手指在直尺上量一量,看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再用两个手指在尺子上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把它记在脑子里。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

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启发学生发现从刻度0到刻度3.从刻度4到刻度7……都是3厘米,让学生比划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大约的长度)

师:

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

(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

(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

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3.用厘米量。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①教师在黑板上贴上一张纸条(这是书上放大的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②小组汇报:

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

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①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

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②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③量一量拃一拃:

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一的1-3。

1.第1题,看一看,填一填,让学生说一说这支铅笔的长度为什么是8厘米。

2.第2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的纸条,并把它剪下来。

3.第3题,让学生用尺子分别量一量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墨水的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学会了什么本领?

(学生交流后强调:

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初步学会了用尺子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时要注意把尺子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左端,看有段对准尺子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五.布置作业。

1.师:

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尺子量。

可后或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下来。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认识厘米

直尺上的“0”表示起点,测量物体长度从“0”开始。

厘米可以用“cm”表示。

2.认识,感受1厘米

(1)食指的宽度约是1厘米。

(2)直尺上从刻度0到1,2到3.....都是1厘米。

3.用厘米量

测量时,从直尺上的“0”开始,然后看另一端,得出所量物体的长度。

课题

第二课时认识米.用米量

教材分析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比如,学生形成了1厘米.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就不至于产生“1米=10厘米”的错误,才有可能利用表象进行一些简单的估测,如估计窗的宽和高约是几米。

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有关长度单位的观念。

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比如,教学1厘米时,借助图钉.手指的宽度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学1米时,伸开两臂比划1米有多长,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

如测量铅笔.身高.黑板等各种物体的长度,测量跳远的长度。

让他们认识一些不同的尺子,实际练习读取厘米尺与卷尺等尺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长度观念。

(3)培养估测意识。

教材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

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入

1.提问:

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

2厘米呢?

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

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二.探究新知

 情景设置:

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

瞧!

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

那么该怎么办呢?

(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

(板书:

“米”用“m”表示)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

(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

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

(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3.小结:

1米也就是100厘米。

(板书:

1米=100厘米)

(三)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1.出示卷尺。

介绍:

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

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

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

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 )           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   课桌长50(  )

四.扩展练习

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

1.认识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2.用米量

把两臂伸开,用米尺量,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

3.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米=100厘米

课题

第三课时认识线段

教材分析

线段的概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时无法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采取给出线段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

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

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

(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师:

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等。

学生汇报。

师:

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

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

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

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

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

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

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

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

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

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

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

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

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

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

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师:

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四.总结师: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外作业

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课题

第四课时:

教材第6~7页。

练习课

教材分析

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

如测量铅笔.身高.黑板等各种物体的长度,测量跳远的长度。

让他们认识一些不同的尺子,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长度观念。

培养估测意识。

教材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

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

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1米呢?

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2题。

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

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

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6题。

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四.课外延伸

这是小明早上写的一篇日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床,用15米长的牙刷刷牙,

80厘米长的毛巾洗脸。

吃完早饭,到学校去上学,路上还碰到了身高165米的王老师。

到了学校,我马上拿出厚1cm的课本看起来。

你为什么笑啊?

你说说原因?

那应该怎么办呢?

你想改哪一个?

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

 

判断

 1.一本书长15米。

     ( )

2.操场的旗杆高10米。

   ( )

3.1根粉笔长约1cm。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