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作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19005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财政学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财政学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财政学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财政学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学作业.docx

《财政学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作业.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政学作业.docx

财政学作业

 

《财政学》

 

《财政学》第一章作业

1、什么是市场失灵,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

由于市场效率是以完全的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而现实的市场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所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统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

(1)垄断。

当一个行业被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来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竞争性市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要求有充分的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成本和效益内在化,产品生产者要负担全部成本,同时全部收益归生产者所有。

外部效应则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收入分配不公。

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地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

效率和公平是矛盾的统一,效率是前提,首先是把“蛋糕”做大,没有效率,即使是公平的,也是低水平的平均主义;但公平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收入差距过大,严重不公,会带来社会不安定,反过来又会影响效率。

(5)经济波动。

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这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弊端。

2、什么是公共物品,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

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付钱购买私人产品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因而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

非排他性则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此外,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也是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重要标准。

3、什么是财政,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

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

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从起源上考察,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出现私有财产,社会分裂为阶级后才产生了国家。

国家一旦产生,就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来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于是才产生财政这种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财政学》第二章作业

1、为什么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提供?

答:

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行机制的不同决定的。

市场是通过买卖提供产品和服务的。

在市场上,谁有钱就可以购买商品或享用服务,钱多多买,钱少少买,无钱就不能买。

总之,市场买卖要求利益边界的精确性。

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它的需要或消费是公共的或集合的,如果由市场提供,每个消费者都不会自愿掏钱去购买,而是等着他人去购买而自己顺便享用它所带来的利益,这就是经济学称之为“搭便车”现象。

政府的运行机制和市场的运行机制是迥然不同的。

政府主要是通过无偿征税来提供公共物品。

但是,征税是可以精确计量的,如按率征收或定额征收,而公共物品的享用一般是不可以分割的,无法个量化。

如前所说,每个人的纳税额与他对公共物品的享用量是不对称的,不能说多纳税就可以多享用,少纳税就少享用,不纳税就不享用。

尽管财政学界对税收合理负担问题有能力说,有利益说,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相对于市场买卖中利益边界的精确性而言,纳税人负担与公共物品享用之间的关系缺乏精确的经济依据,带有模糊数学的性质。

2、简述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及其选择。

答:

混合物品的特征是兼备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性质。

可以采取公共提供方式,也可以采取混合提供方式。

多数公共物品都具有较大的外部效应,不过为了提高公共物品的使用效率,并为了适当减轻政府的负担、对多数混合物品采取混合提供方式是一种较佳的选择。

3、简述公共定价。

答:

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就是公共定价。

4、简述“成本—效益”分析法。

答:

所谓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指对投资项目将付出的成本和可能获得的利益进行测定,并将成本和利益综合起来加以合理分析,以在可供选择的支出项目之间进行抉择的方法。

该方法有两类标准,即效率标准和非效率标准。

5、简述财政领域民主化与法制化的内容。

答:

财政领域的民主化与法制化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一是确定国家预算收支规模,实现国家预算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二是按国家的方针政策确定公共项目的种类。

三是通过立法确定预算收入的筹资方式和制度,即确定税种、税率、纳税人和合法收费等事项。

四是对预算执行实施日常财政监督,审核国家决算。

《财政学》第三章作业

1、简述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及其经济意义。

答:

分类: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经济意义:

一、购买性支出所引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市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相交换,在这里,政府直接以商品和劳务的购买者自身出现在市场上,因而,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对分配的影响是直接的;而转移性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是间接的。

二、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约束效益;而通过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约束效益是软的。

三、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时,也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2、什么是“瓦格纳法则”?

并试述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及原因。

答:

“瓦格纳法则”是指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特殊性及原因:

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是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上升,各国国情不同,不同国家和不同发展时期这一比重的高低也是不同的。

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变化有其本身的特殊性。

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支出绝对数除1980、1981两年负增长外,其余年份都是增长的。

财政支出增长率基本上是一条波折上升的曲线,但财政支出占GDP的则不同。

由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慢于GDP增长速度,导致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一路下滑,到1997年开始回升,而且回升速度较快。

因此,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运行的曲线呈现先逐年下滑而后又逐年回升的特征。

这明显体现了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征。

3、联系实际谈谈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答: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并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财政支出调整和优化的全过程。

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实现五个统筹,建设和谐社会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的方针,为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基本依据。

做到六个必须,完成六大任务:

a、六个必须:

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b、六大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教育发展;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二、具体措施:

1、在经济建设领域,财政支出要有进有退。

2、根据保重点、压缩一般的方针,实行重点倾斜的政策,对一般支出实行零增长政策。

(1)在国家行政管理服务领域,财政支出要有保有压。

(2)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大对“三农”的投入

(3)加大对能源、交通、电力、通讯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等的投入。

(4)增加社会保障,为建设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资金保障。

(5)增大教育和科研投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3、继续实施稳健财政政策,并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

4、实行均衡的转移支付制度,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第四章作业

一、简述我国行政管理费的增长变化原因及其控制思路和措施。

答:

导致行政管理经费支出增长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既有政策性因素,也有管理工作和制度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

(1)人员与机构双膨胀

(2)政府预算约束软化

(3)体制转轨和政府职能错位等方面是行政支出膨胀的深层次原因。

控制行政管理支出的措施。

合理调整规划支出范围,严格支出的管理与监督,硬化预算约束力。

精简机构,控制人员编制,提高行政支出效率。

第三,深化以优化行政组织结构,转变行政职能和完善行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改革。

行政改革的基本内容是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具体分为组织结构、职能和体制三个方面的内容。

具体包括:

(1)行政组织结构方面的改革,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横向减少行政机构数目,二是调整组织结构形式。

(2)行政职能方面的改革。

很具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改变或调整政府原有职能并进行其他方面的相应变革,改变或者转变政府职能是关键,同时要进行机构改革。

(3)行政体制改革。

是指与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改革相联系的行政革。

二、简述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答:

从经济性质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做是一种混合物品。

一方面,高层次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的教育,可以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可以从高层次教育中获得更多、更专业的知识技能,为将来从事相应的职业、获得较高收入、拥有较多的晋升机会奠定基础。

从实践来看,各国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一般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三、公共卫生为什么必须由政府提供?

答:

公共卫生领域是具有很大的外部效应的纯公共物品,包括安全饮用水、传染病等。

由于这些物品具有费排他性,即不能将不付费者从这种服务的利益排除出去,因而私人根本不会提供或者不充分提供。

另外,公平的收入分配也是政府提供公共卫生的重要理由。

第五章作业

一、试述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和范围。

答:

特点:

a.非盈利性b.财力雄厚,可用于长期或大型项目c.可以更好的顾及社会效益

范围:

外部效应较大的公用设施、能源、交通、农业以及治理大江大河和治理污染等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和领域。

二、试述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

答:

A.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

B.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地方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取补偿成本。

C.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

D.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

E.BOT投资方式。

三、试述农业财政投资的必要性、范围和重点。

答:

必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农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13亿的人口大国来说,没有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就不会有经济的整体顺利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也必然会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中国的早日建立。

但是,由于农业是“投资拉动型”行业,也是高风险型“弱质行业”,因此,没有政府财政的大量投资和支持,没有财政投资效益的不断提高,就不可能有中国农业的稳定、快速发展,也不可能实现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和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

范围和重点: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一是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

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搞好灌区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搞好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

三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

第六章作业

一、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意义。

答:

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集体投保、个人投保、国家资助、强制储蓄的办法筹集资金,国家对生活水平达不到最低标准者实行救助,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逐步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福利,保持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谈到经济就得说说理财,建议你到华讯财经这个平台。

二、简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答: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在劳动者暂时或者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其他原因中断工作,没有经济收入或者劳动收入减少时,给予经济补助,使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生活条件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主要由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五个方面构成。

社会救助,是对因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由国家和社会给予一定的物质援助的制度。

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

社会福利,广义上是指国家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提供的福利津贴、福利设施和社会服务的总称;狭义上是指国家向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社会中需要给予特殊关心的人群提供的必要的生活保障。

慈善事业,是私人或社会团体基于慈悲、同情和救助等观念,为灾民、贫民以及其他生活困难者举办的施舍、救助活动的统称。

慈善活动的对象、范围、标准和项目由施善者确定。

三、简述我国三大社会保险的基本内容。

答:

养老保险(或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医疗保险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保险原则为解决居民防病治病问题而筹集、分配和使用医疗保险基金的制度。

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

四、简述税式支出的概念和形式。

答:

税式支出,是指国家为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在税法中对正常的税制结构有目的有意识地规定一些背离条款,造成对一些特定纳税人或课税对象的税收优惠,以起到税收激励或税收照顾的作用,基于这些对正常税制结构的背离条款所导致的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放弃或让与就构成财政上的税式支出。

形式:

 1、减免税额:

指在一定期间内,从计税基数中剔除某些所得项目或所得来源,或对某些社会经济活动不列入课税范围等,以豁免其税收负担。

2、税收扣除:

指在计算所得税的应税所得额时,允许从其毛所得中扣除一定的数额,以减少纳税人的应纳税所得额,最终减轻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3、税收抵免:

是对纳税人的国内外全部所得计征所得税时,准予在税法规定的限度内把已纳的外国税额从应向本国缴纳的税额中扣除。

4、税收饶让:

指居住国政府对跨国纳税人在非居住国获得的减免税,视同已经缴纳的税款给予抵免。

5、优惠税率:

是税法承认或许可的已降低了的税率。

6、盈亏互抵:

指纳税人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亏损,允许其向前或向后结转,用盈利年度的利润来冲抵,以使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体税负减轻。

7、优惠退税:

包括出口退税和再投资退税。

出口退税是为了鼓励本国产品的出口,使出口商以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避免因进口国征税造成出口商品的双重税收负担,而采取产品出口时退还已纳的国内增值税、消费税等流转税的办法。

再投资退税是为吸引外资,鼓励外商在本国境内将取得的利润进行再投资而采取的退还再投资部分已纳所得税税款的办法。

8、税收递延:

指允许纳税人在合乎规定的年限内,分期缴纳应付税款,包括直接延期纳税和间接延期纳税。

《财政学》第七章作业

1、试分析我国财政收入和政府收入中税费比例情况。

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关键在于调节财政收入增长弹性和增长边际倾向。

财政收入规模是以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表示的,而每年的财政收入规模是由财政收入增长弹性和增长边际倾向决定的。

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弹性和增长边际倾向的变化是不规则、不稳定的。

总的来说,增长弹性和增长边际倾向与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呈正向关系。

坚决取缔乱收费,继续税费改革,控制预算外收入增长。

对预算外资金,一是要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切实纳入预算控制之内,二是继续进行税费改革,将可以规范为税收的收费纳入预算内。

还要继续清理整顿没有确实统计数字的制度外收入,增加税基,保证税收的合理增长。

兼顾“以收定支”和“以支定收”方针,规范政府与市场关系,确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合理区间。

从总体上看,我国长远的经济发展战略、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当前的方针政策,同时以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作为参照值,是确定我国合理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依据。

2、简述我国预算外资金的现状及加强管理的措施。

答:

(一)预算外资金现状

我国建国之初实行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体制。

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后,为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开始把原来预算内的一部分收入放到预算外管理,国家财政资金开始分为预算内和预算外两部分,这才形成预算外资金这个特殊范畴。

十年动乱时期,预算外资金迅速膨胀,1976年已相当于预算内收入的35.5%。

(二)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措施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重新界定预算外资金的性质和范围。

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2)部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

为了完善财政预算分配制度,保证国家预算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从1996年起,将中央政府凭借政府权力取得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准”税收性质的政府基金或收费纳入预算管理,按规定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也不能用于平衡预算。

(3)严格控制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规模。

各部门、各单位必须按规定的审批权限设立收费(基金)项目,不得越权收费和建立基金,否则按乱收费行为处理。

(4)建立预算外资金收支预决算制度。

首先,各部门和各单位要按规定编制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和决算,报财政部门审批。

(5)严格规定了预算外资金的使用范围:

专用于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的基金和收费以及其他专项资金,要按计划和规定用途专款专用,由财政部门审核后分期拨付资金;用于工资、奖金、补贴、津贴和福利等方面的支出,必须严格执行财政部门核定的项目、范围和标准。

3、试分析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因素。

答:

财政收入规模大小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是由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但从根本上说,首先还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这里所讲的经济因素,既是决定一个国家长远的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因素,也是影响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而在一定区间内上下波动的主要因素。

这些条件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收入分配体制和价格水平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经济决定财政,没有经济不发达而财源可以丰裕的。

生产技术水平也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但生产技术水平是内含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的,因为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以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为支柱。

因此,对生产技术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分析,事实上是对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研究的深化。

简单地说,生产技术水平是指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的程度,又可称为技术进步。

第八章作业

1、简述税收的概念及特征。

答: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通过税收工具强制地、无偿地征参与国民收入和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取得财政收入的手段有多种多样,如税收、发行货币、发行国债、收费、罚没等等,而税收则由政府征收,取自于民、用之于民。

税收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的形式特征。

税收三性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税收有“三性”,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三性”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形式特征,不同时具备“三性”的财政收入就不是税收。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常采用颁布法令方式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

在对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权力:

所有者权力和国家政治权力。

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税收的这种无偿性同国家债务所具有的偿还性是不同的。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

一般说来,纳税人只要取得了税法规定的收入,发生了应该纳税的行为,拥有了应税财产,就必须按规定标准纳税,不得违反

2、简述税收的分类。

答:

现代国家的税制一般都由多个税种组成,各税种之间既互相区别又密切相关,依照一定的标准将各税种分别归类,是研究和建设税制的重要前提。

一般来说,有下面五种分类方法。

(1)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

我国税种一般分为所得课税、商品课税、资源课税、行为课税和财产课税五大类。

(2)直接税与间接税

(3)从量税与从价税

(4)价内税与价外税

(5)中央税与地方税

3、简述现代税收原则。

答:

一、效率类税收原则包括:

(1)促进经济发展原则。

促进经济发展原则又称为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是指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在保证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应有利于经济发展,力图对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2)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

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是税制本身的问题,所以又称为税收的制度原则。

二、效率类税收原则包括:

(1)促进经济发展原则。

促进经济发展原则又称为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是指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在保证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应有利于经济发展,力图对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税收为提供公共物品筹集财政收入,而提供公共物品是为了弥补市场失灵,这本身就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

(2)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

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是税制本身的问题,所以又称为税收的制度原则。

4、试述税负转嫁的概念、方式和一般规律。

答:

税负转嫁是和商品经济相伴随的一种经济现象,是通过价格升降而实现的税负转移。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而价值规律的内涵就是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决定,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而上下波动。

因此,不论什么社会经济制度,只要是商品经济形式,而且价值规律在发挥作用,就存在税负转嫁,市场经济体制下普遍存在税负转嫁现象。

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包括:

(1)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

从前边的讨论中可以看出,税负转嫁的最主要方式是变动商品的价格,因而以商品为课税对象,与商品价格关系密切的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比较容易转嫁是明显的;而与商品及商品价格关系不密切或距离较远的所得课税往往难以转嫁。

(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课税不易转嫁。

社会中大量的商品生产和销售都处于竞争状态中,商品价格的确定最终取决于供求关系,而税负转嫁自然与供求弹性有关。

一般来说,供给弹性较大的商品,生产者可灵活调整生产数量,最终得以在所期望的价格水平上销售出去,因而所纳税款完全可以作为价格的一个组成部分转嫁出去;而供给弹性较小的商品,生产者调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