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挖空知识积累含答案共22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17902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挖空知识积累含答案共22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挖空知识积累含答案共22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挖空知识积累含答案共22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挖空知识积累含答案共22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挖空知识积累含答案共22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挖空知识积累含答案共22页.docx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挖空知识积累含答案共22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挖空知识积累含答案共22页.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挖空知识积累含答案共22页.docx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挖空知识积累含答案共22页

【一、字词句梳理】

齐宣王问曰: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翻译:

孟子对曰: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臣未之闻也。

(句式:

)无以(),则王()乎?

 

曰: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句式:

)”

曰: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

“可。

曰:

“何由知吾可也?

(句式:

)”

曰:

“臣闻之胡龁曰:

王坐于堂上(句式: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

‘牛何之()?

(句式:

)’对曰:

‘将以衅钟()(句式:

)。

王曰:

‘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

‘然则()废衅钟与?

’曰:

‘何可废也,

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

 

曰:

“有之。

曰:

“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

“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

“是诚何心哉?

我非爱其财。

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句式:

)”

 

曰: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句式:

)!

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

“《诗》云: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句式:

)。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

“有复()于王者曰: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

 

曰:

“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然则一羽之不举(句式:

),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句式:

),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句式:

),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句式:

)”

曰: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句式:

)?

曰: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

 

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句式:

)。

《诗》云: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句式:

),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

“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句式:

)。

曰:

“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轻暖()不足于体与?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

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

“否,吾不为是也。

曰: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

“若是其甚与?

曰:

“殆()有甚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

“可得闻与?

曰:

“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

“楚人胜。

曰: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句式:

),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句式:

),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句式: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句式:

),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句式:

),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句式: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句式:

)。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

)。

 

语文资料加群微信ywgx688备注:

语文

【二、文言积累】

一、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

(2)王说:

(3)为长者折枝:

(4)刑于寡妻:

(5)盖亦反其本矣:

(6)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7)是罔民也:

(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二、古今异义 

1、吾何爱一牛:

()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3、至于兄弟:

 ()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  

6、然后从而刑之:

():

三、词类活用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闻,()

2、无以,则王乎(本文有多处):

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  

6、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

老①,();

老②,()

7、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

幼①,();

幼②,()

8、刑于寡妻:

刑,通“型”()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肥甘,()

10、轻暖不足于体与:

轻暖,()

11、危士臣:

危,()

12、朝秦楚:

朝,()

1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小,();

大,()

14、寡固不可以敌众:

寡,();

众,()  

15、弱固不可以敌强:

弱,();

强,()

16、然后从而刑之:

刑,()

17、是罔民也:

罔(通“网”),()

18、树之以桑:

树,()

19、谨庠序之教:

谨,()

四、特殊句式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6)百姓之不见保:

(7)将以衅钟  

(8)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9)及陷于罪 

(10)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11)臣未之闻也

(12)莫之能御也

(13)何由知吾可也 

(14)牛何之

(15)然则一羽之不举

(16)夫子之谓也 

(17)舆薪之不见

(18)何以异 

(19)未之有也

(20)王坐于堂上

(21)构怨于诸侯 

(22)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23)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24)树之以桑

(2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五、一词多义

1、道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2)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道芷阳间行()

(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2、之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2)牛何之()  

(3)臣闻之胡龁曰()

3、舍

(1)shè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2)shě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

(3)shě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4)sh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5)sh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诚  

(1)诚有百姓者()

(2)是诚何心也()

(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5.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6.古之遗爱也()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6.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

  3.然后得一夕安寝()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7.衣食所安()

  8.既来之,则安之()

7.抑

①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②禁其浮靡,抑其兼并()

③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

④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

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欤?

()

⑥抑王兴甲兵难,危士臣

答案

一、字词句梳理

齐宣王问曰:

“齐桓(huán)、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齐宣王问(孟子)说:

“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齐宣王:

田氏,名辟疆,齐国国君,前年至前年在位。

齐桓、晋文:

指齐桓公小白和晋文公重耳,春秋时先后称霸,为当时诸侯盟主。

宣王有志效法齐桓、晋文,称霸于诸侯,故以此问孟子。

孟子对曰:

“仲(zhòng)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wàng)乎?

孟子回答说:

“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仲尼:

孔子的字。

道:

述说,谈论。

儒家学派称道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不主张“霸道”,所以孟子这样说。

无以:

不得已。

以,同“已”,作止讲。

王:

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仁政)统一天下。

曰: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齐宣王)说:

“德行怎么样,才可以称王呢?

曰: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yù)也。

(孟子)说:

“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保:

安。

莫之能御:

没有人能抵御他。

御:

抵御,阻挡。

曰: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齐宣王)说:

“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

曰:

“可。

(孟子)说:

“可以。

曰:

“何由知吾可也?

(齐宣王)说:

“从哪知道我可以呢?

曰:

“臣闻之胡龁(hé)曰:

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

‘牛何之?

’对曰:

‘将以衅(xìn)钟。

’王曰:

‘舍之!

吾不忍其觳(hú)觫(sù),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

‘然则废衅钟与?

’曰:

‘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

(孟子)说:

“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

‘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

您看见这个人,问道:

‘牛(牵)到哪里去?

’(那人)回答说:

‘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

’您说:

‘放了它!

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那人问)道:

‘那么既然这样,(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

’你说:

‘怎么可以废除呢?

用羊来换它吧。

’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胡齕:

齐王的近臣。

之:

往,到…去。

衅钟:

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叫衅钟。

衅,血祭。

觳觫:

恐惧颤抖的样子。

若:

如此。

就:

接近,走向。

然则:

既然如此,那么就。

易:

交换。

识:

知道。

诸:

“之乎”的合音。

曰:

“有之。

(齐宣王)说:

“有这事。

曰:

“是心足以王(wàng)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孟子)说:

“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

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一头牛)。

(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

是:

代词,这种。

足以王:

足够用来王天下。

爱:

爱惜,这里含有吝啬之意。

王曰:

“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biǎn)小,吾何爱一牛?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齐宣王)说:

“是的。

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

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诚有百姓者:

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

诚:

的确,确实。

褊小:

土地狭小。

曰: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wū)知之?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孟子)说:

“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

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

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无异:

莫怪,不要感到奇怪。

于:

对。

彼恶知之:

他们怎么知道呢?

恶:

怎,如何。

隐:

哀怜。

何择:

有什么分别。

择:

区别,分别。

王笑曰:

“是诚何心哉?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齐宣王笑着说:

“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

(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宜:

应当。

乎:

在这里表示感叹。

此句是主谓倒装句,“百姓之谓我爱也”是“宜乎”的主语。

之: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曰: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páo)厨也。

(孟子)说:

“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

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

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

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无伤:

没有什么妨碍,此处译为没有什么关系。

仁术:

指仁爱之道,实施仁政的途径。

庖厨:

厨房。

王说,曰:

“《诗》云:

‘他人有心,予忖(cǔn)度(duó)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qī)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齐宣王高兴了,说:

“《诗经》说:

‘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

’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

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

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

这种心和王道仁政合拍的原因,是什么呢?

说:

同“悦”,高兴。

“《诗》云”二句:

见于《诗经·小雅·巧言》,意思是他人有心思,我能推测它。

忖度:

揣测。

夫子之谓也:

(这话)说的就是你这样的人。

夫子: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孟子。

……之谓也:

……说的就是……戚戚:

心动的样子,指有同感。

曰:

“有复于王者曰: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yú)薪(xīn)。

’则王许之乎?

(孟子)说:

“(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

‘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

’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复:

报告。

钧:

古代三十斤为一钧。

明:

眼力。

秋毫之末:

鸟兽秋天生出的绒毛的尖端,喻极细小的东西。

舆薪:

一车薪柴。

王许之乎:

大王相信吗?

许:

相信,赞同。

曰:

“否!

(齐宣王)说:

“不相信。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yú)薪(xīn)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说: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

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

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今恩”句以下是孟子的话,省去“曰”字,表示语气急促。

见保:

受到保护或安抚。

见:

被。

王之不王:

大王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第二个王是动词。

曰: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齐宣王)说:

“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形:

具体的外在区别和表现。

异:

区别。

曰:

“挟(xié)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

‘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后知轻重;度(duó),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王请度(duó)之!

(孟子)说:

“(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

‘我做不到。

’这确实是做不到。

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告诉别人说:

‘我做不到。

’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

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一类的事。

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诗经》说:

‘(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

’──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

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

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

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挟:

夹在腋下。

太山:

泰山。

超:

跳过。

北海:

渤海。

枝:

枝同“肢”。

一说指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一说替长者攀摘树枝。

皆指轻而易举之事。

老吾老:

第一个“老”字作动词用,意动用法,可译为尊敬;第二个“老”作名词,是老人的意思。

其下句“幼吾幼”句法相同。

运于掌:

运转在手掌上,比喻称王天下很容易办到。

“《诗》云”句:

见于《诗经·大雅·思齐》,意思是给妻子作好榜样,推及兄弟,以此德行来治理国家。

刑:

同“型”,这里作动词用,指以身作则,为他人示范。

寡妻:

国君的正妻。

御:

治理。

家邦:

国家。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孟子总结这三句诗的意思,就是说把你爱自家人的心,推广到爱他人罢了。

大过:

大大超过。

权:

秤锤,这里作动词用,指用秤称重。

度:

用尺量。

度:

思量,揣度。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还是说(大王)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抑:

选择连词,还是。

危:

使……受到危害。

构怨:

结仇。

王曰:

“否,吾何快于是!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齐宣王说:

“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

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曰:

“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孟子)说:

“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王笑而不言。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曰: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轻暖不足于体与?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

便(pián)嬖(bì)不足使令于前与?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孟子)说:

“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

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

还是因为美女不够看呢?

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

左右受宠爱的大臣不够用呢?

(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提供给大王,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肥甘:

肥美香甜的食物。

岂:

难道。

然:

这样。

则:

那么。

轻暖:

轻柔暖和的衣裘。

便嬖:

国王宠爱的近侍。

辟:

开辟,扩大。

曰:

“否,吾不为是也。

(齐宣王)说:

“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曰: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lì)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孟子)说:

“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

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

(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却要抓鱼一样。

朝:

使……称臣(或朝见)。

莅:

居高临下,引申为统治。

中国:

指中原地带。

而:

表并列。

抚:

安抚,使……归顺。

四夷:

四方的少数民族。

以:

凭借。

若:

如此。

若:

你。

缘木而求鱼:

爬到树上去捉鱼,比喻不可能达到目的。

王曰:

“若是其甚与?

齐宣王说:

“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若是:

如此。

甚:

厉害。

曰:

“殆(dài)有甚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孟子)说:

“恐怕比这还严重。

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殆:

不定副词,恐怕,大概。

有:

同“又”。

曰:

“可得闻与?

(齐宣王)说:

“(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曰:

“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孟子)说:

“(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邹:

与鲁相邻的小国,在今山东邹县。

楚:

南方的大国。

曰:

“楚人胜。

(齐宣王)说:

“楚国会胜。

曰: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zōu)敌楚哉?

盍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gēng)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gǔ)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说:

“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

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

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

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

(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

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集:

凑集。

这句说,齐国土地合起来约有一千个平方里。

盍:

兼词,“何不”的合音。

反其本:

回到根本上来,指回到王道仁政上来。

反通返。

发政施仁:

发布政令,推行仁政。

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

做生意的都愿意把货物储存在大王的集市上。

涂:

通“途”。

疾:

憎恨。

赴诉:

前来申诉。

王曰:

“吾惛(hūn),不能进于是矣。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齐宣王说:

“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

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

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惛:

同“昏”,思想昏乱不清。

进:

前进。

于:

在。

是:

这。

敏:

聪慧。

曰: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chǐ),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wǎng)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xù)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