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训练考点41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语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15068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训练考点41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训练考点41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训练考点41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训练考点41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训练考点41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训练考点41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语文.docx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训练考点41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训练考点41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语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训练考点41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语文.docx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训练考点41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语文

考点41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1859年,英国人呤唎在广州街头散步,“看见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地,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颏下打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地向两边伸出。

……觉得广州姑娘的欧化癖是引人注目的”。

这反映了()

A.广州是五口通商的主要城市B.广州社会风气开放

C.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民众生活习俗D.沿海地区的开放使女子地位提高

2、1918年夏,上海市议员江确生致函江苏省公署:

“妇女现流行一种淫妖之衣服,实为不成体统,不堪寓口者。

女衫手臂则露出一尺左右,女裤则吊高至一尺有余,及至暑天,内则穿红洋纱背心,而外罩以有眼纱之纱衫,几至肌肉尽露。

”该言论表明()

A.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B.五四运动促进了国人的思想解放

C.男尊女卑的旧观念逐步消除D.政府公开反对西方生活方式

3、在婚丧等传统风俗革除旧习日趋简化之际,清末通商口岸地区的饮食风气却越来越崇尚奢侈,其主要原因是:

()

A.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B.民主平等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C.近代以来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D.腐朽思想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4、鸦片战争后,经过中西风俗习惯的对比,人们认识到蓄辫习惯不适应近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发辫作为一种政治统治的象征,勿论国内人士,即使是定居海外的侨民,也少有贸然敢将发辫剪除者。

甲午惨败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认识不断提高B.清政府威信的降低

C.崇洋媚外之风盛行D.革命派的大力宣传

5、1931年北平的《晨报》上刊出这样一段文字“文秀入宫后,与溥仪情意不投,迄今八九年,独处一室未蒙一次同居,而一般阉臣婢仆见其失宠,竟从而虐待,种种苦恼,无从摆脱。

于是,文秀一纸诉状将溥仪告到了天津地方法院,双方僵持不下,最后私下调解离婚”。

这材料从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  )

①人们婚姻观念发生一定变化②人们民主法治意识增强

③妇女获得彻底解放④国家注重用法律手段调整婚姻关系。

A.①②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④

6、清末民初,中国传统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

这些现象包括()

①新潮青年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②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③西装开始传入④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

“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8、2009年6月1日,在“限塑令”走过整一年之际。

国家××局银川调查队的调查结果显示,77.8%的市民认为“限塑令”实施后对减轻白色污染有帮助,82.2%的市民认为“限塑令”应继续实施。

而如今,很多人认为“限塑令”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呼吁进一步修改这一法令。

这说明了(  )

A.国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已达到小康B.国家大力扶植商品零售业

C.注重环保成为新的社会时尚D.塑料购物袋不方便人们的生活

9、下表是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这表明()

项目

年代

1967~1976

1977~1986

1987~2019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8.8%

12.66%

15.6%

本人成份、政治面貌

23.5%

15.5%

13.9%

学历

11.7%

12.6%

25.3%

A.封建婚姻观念逐渐消退B.时代发展影响择偶标准

C.西方文化影响婚姻习俗D.家庭社会因素不断下降

10、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经回忆道:

“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中,家中除岁方式依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

”促使当时春节习俗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A.辛亥革命改变传统的社会习俗B.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C.民国政府实行移风易俗的政策D.新文化运动冲击封建礼教

11、20世纪50年代,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

……开始流行列宁装等,“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

女孩子喜欢穿俄国风情的“布拉吉”。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建国初期,物质生活不丰富     B.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化运动     D.国际政治环境

1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世纪50年代流行列宁装,60年代初期流行“人民装”,“文革”时期流行绿军装,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更加丰富多彩。

这种变化体现出()

A.苏联文化对传统服饰的冲击B.人们生活观念的个性化

C.国家政治制度决定服饰取向D.中国社会制度的变革

13、“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西方人的服装和西服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有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

这一现象开始出现于()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4、《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

江苏宜兴“民国以来……新郎之戴顶履靴者仍属有之。

然亦有喜学时髦,著大礼服,戴大礼帽,以示特别开通者”。

此记载说明,当时宜兴()

A.民众思想保守B.新旧婚俗观念对立

C.婚俗变革剧烈D.社会风气渐趋开放

15、清朝“预备立宪”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举措,包括废除满汉通婚的禁令等。

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发布了一系列改革风俗的条规,内容涉及禁卖人口、保护民权、改革礼仪、树立新风等各个方面。

这材料表明()

A.习俗演变受到政治环境影响B.传统习俗转变为西方礼仪

C.礼仪革新为了维护革命成果D.政体革新促进了思想解放

16、1907年《东方杂志》发表《兴女学议》一文,指出“使女子有国家思想、公共观念,以为异日陶铸幼童之地者,固当今第一要务也。

”作为个案,这折射出(  )

A.辛亥革命之民族民权思想影响巨大B.国家意识和公共观念深入人心

C.传统女性观的变化与新思想的传播D.“教育救国”的主张被大众接纳

17、1919年末《大公报》报道了一则故事: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

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

她说:

“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以下表述最符合上述报道主题的是()

A.中国政治无比黑暗落后B.青年学生思想前卫开放

C.社会进步促进女性解放D.婚姻自主成为社会时尚

18、民国初年中国人的着装,据1912年3月的《申报》记载,当时出现了“中国人外国装,外国人中国装”,“男子装饰像女,女子装饰像男”,“妓女效女学生,女学生似妓女”,以及平民穿官服、官僚穿民服的现象。

这材料主要反映了()

A.民国时期人们服饰观念开放B.民国时期告别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C.辛亥革命瓦解了中国的衣冠体制D.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19、民国成立之前,没有离婚的概念,只有男子可以休妻,甚至到20世纪上半期,很多妇女参加革命是因为家庭原因。

如《红色娘子军》里的女战士不完全是被南霸天逼出来的,她们出走往往是受不了丈夫、公婆的压迫。

材料反映的史实表明()

A.理学世俗化的影响深远B.辛亥革命使女性摆脱对家庭的依附

C.影视剧固化大众的文化认知D.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20、1983年,新华社发表《服装模式宜解放》的评论,提倡男同志穿西服,女同志穿旗袍、西装裙子,服装款式要大方,富有民族特色.评论表明了怎样的舆论导向(  )

A.倡导革新服饰推动生活文明化B.推进思想解放为改革开放开路

C.学习西方同时注重维护民族传统D.促进服装行业适应外向型经济

二、非选择题:

(共3小题,共5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取火之物,向用火石,其色青黑,以铁片擦之,即有火星射出,与纸吹相引而生火,人家莫不备之;光绪乙未.丙申之际,始改用火柴,俗称“自来火”,为欧洲之输入品。

夜间取光,农家用篝(俗称油盏),城镇用陶制灯檠,家稍裕者,则用瓷制或铜锡制者。

有婚丧事,则燃烛,光绪中叶后,多燃煤油灯,而灯檠遂归淘汰。

……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钟表始盛行。

箱箧之类,乡间盛行板箱,中上人家则用皮制者,嫁妆内所备多用硃漆,余则用广漆;光宣之间,西式提箱仿造于沪地,于是旅客多购用之。

──黄苇、夏林根:

《近代上海地区方志经济史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材料二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所以别内外而防淫欲,意至深也。

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道故,寒暄笑语,视为固然。

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轩酒肆,杯酒谈心,握手无罚,目贻不禁。

……此风日甚一日,莫能禁止。

──载《申报》,1872年6月4日

材料三五四时人们认为,婚姻自由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恋爱自由。

恋爱是“男女结婚的中心要素”,“必定先有恋爱,方可结为夫妇,必定彼此永久恋爱,方可为永久的夫妇”。

(2)婚姻自主。

……他们强调婚姻要“完全凭着男女两人自由的意志,互相结合”。

(3)离婚自由。

……“自由结婚与自由离婚并行齐进”。

(4)再嫁自由。

……强调婚姻以爱情为基础,强调夫妇双方在自由同意基础上的婚姻的道德性,无疑是切中封建婚姻的实质,是对传统婚姻观的有力冲击。

──陈文联:

《论五四时期探求“婚姻自由”的社会思潮》《江汉论坛》2019年第6期

请回答:

(1)依据以上三则材料,说明中国近代社会在哪些方面发生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社会发生新变化的原因。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代妇女在思想和行为上受到的束缚比过去要严紧得多,反映在婚姻制度上,有关男女初婚以及丈夫"出妻"七出的条规,几乎一沿《唐律》而在具体实施上则更为严格;再就是对妇女贞节的强调被发挥到了极致。

有清一代,由朝廷旌表的节妇、烈妇、贞女人数竟高达百万以上,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至于够格而因故未得旌表者,当更多于受旌者。

在清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十分普遍,但是不可否认,妇女读书识字人数的比例还是大大增加了,而且不限于中上层家庭,有的贫苦之家也有要求女儿能认字算账的。

经济发达、文化积淀深厚的江南地区,女子识字者更加普遍。

由于识字妇女较多,一些自恃有文采而又稍有闲暇者,便去写诗作画,甚至还有创作长篇弹词小说和从事其他书籍编纂工作的。

——郭松义《清代的社会变动和妇女的思想行为》

材料二1931年北平的《晨报》上刊出这样一段文字。

“文秀入宫后,与溥仪情意不投,迄今八九年,……而一般阉臣婢仆见其失宠,竟从而虐待,种种苦恼,无从摆脱。

于是,文秀一纸诉状将溥仪告到了天津地方法院,双方僵持不下,最后私下调解离婚。

”10月22日,中国末代皇帝溥仪与淑妃文绣正式签订《离婚协议书》,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皇帝离婚案尘埃落定。

——《百年法律进程中的人和事》

材料三1950年5月1日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

全文分为8章,共27条。

内容以调整婚姻关系为主,同时涉及家庭关系方面的各种重要问题。

“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

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就是该法在原则问题上所做的重要规定。

为了肃清封建婚姻制度的残余,该法还明确规定禁止重婚、纳妾、收童养媳、干涉寡妇婚姻自由、借婚姻关系索取财物等。

1950年《婚姻法》颁布后,特别是1953年贯彻《婚姻法》后,我国出现了第一次离婚高潮,1953年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高达117万件。

据统计,1951年—1956年期间全国大约就有600万对夫妇离婚。

——《中国妇女》(2019年第5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文化方面来分析清代女性地位形成的主要因素。

(2)“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根据材料二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阐述这一观点。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950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历史影响。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服饰变革源远流长。

第一次服饰变革是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将西北狩猎民族的裤褶、带钩、靴等引入中原,最主要是改去下裳而着裤。

第二次服饰变革在汉朝。

汉代染织工艺、刺绣工艺和金属工艺发展较快,推动了服装装饰的变化,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确立。

第三次服饰变革是在唐朝,中国服装受胡服和西域服饰的影响,自觉吸纳异族服装,极大地丰富了唐人的衣裙。

第四次服饰变革是清朝时期,从一开始就以剃发改装作为政治统治与压迫的手段,使满族的服饰形式大规模地成为中国服饰的主流,满清的服饰长辫、马褂、凉帽也成为大多数西方人眼里的中国服饰。

材料二辛亥革命后,中国服饰变革进入崭新时期。

西服作为新文化的象征冲击传统的长袍马褂,西服渐渐得以流行。

西服东进,西方服饰形态和服饰文化深刻地影响和冲击了中国传统服饰,包括服装审美、着装观念等。

20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旗袍又一次得到改革,进入广大中国女性的衣橱。

----﹣以上均摘编自《中国古代服装变革》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服饰变革的特点和影响服饰变革的因素。

(2)依据材料二,简析辛亥革命后中国服饰变革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

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当时广州很多姑娘着欧式装扮,这说明西方工业品输入影响民众生活习俗,故选C。

材料没有比较广州与其他通商口岸,A错误。

材料只是反映广州姑娘的信息,不能说明广州社会风气开放,排除B。

材料不能说明“女子地位提高”,D排除。

2、【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根据材料可知,一些妇女穿着与以前不同的服饰,受到一些人的指责,这说明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故A项正确;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故B项错误;对妇女流行服饰的指责,仍体现了妇女地位低下,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上海市议员的态度,没有表明政府态度,故D项错误。

对材料“妇女现流行一种淫妖之衣服,实为不成体统,不堪寓口者”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3、【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清末通商口岸地区因为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所以商口岸地区的饮食风气却越来越崇尚奢侈。

所以本题答案就是C近代以来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

另外A.人们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本身就是错误的。

4、【答案】B

【解析】“甲午战争惨败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而清政府面对一次次的战争失败,不思进取,顽固守旧,使得华侨对清政府威信的降低,剪辫成为人民思想变化和反对清政府统治的象征,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甲午战争惨败后的时代特点解答即可。

5、【答案】D

【解析】妇女获得彻底解放,本身说法错误,排除③;根据题目信息“1931年北平”“文秀入宫以后,与溥仪情意不投…文秀一纸诉状将溥仪告到了天津地方法院,双方僵持不下,最后私下调解离婚”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以佐证人们婚姻观念发生一定变化,人们民主法治意识增强,知道用法律手段调节婚姻关系,故①②④正确.故选D.

6、【答案】B

【解析】新潮青年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符合当时的史实;自行车在清朝末年还是一种奢侈品,不可能出现在大街小巷;西装开始传入中国是在清朝末年;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因此本题选B选项。

7、【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不用考察报刊传媒的影响和功能.要求学生结合近代民国时期的社会现实来分析材料.A.材料的时间是1913年,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开始,二者时间不符.B.材料是用追求新思想,来衬托艾罗补脑液的销售,说明追求新思想,对民众有极强,影响力,用它来作为广告的内容,能够吸引顾客,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追求新思想成为当时的社会时尚.C.材料主要涉及到社会思想变化,并没有涉及到社会风俗的改变.D.这则材料主要能够体现出追求新思想的社会风气,并没有体现出追求新思想是由广告而推动而产生的.故应选B.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增强;破坏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环境,并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人类生存.塑料购物袋被称为“白色垃圾”严重污染了环境,国家这种“限塑”运动,受到了广大国民的欢迎,这直接说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注重环保等新的社会风尚得到认可,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C.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的择偶标准发生变化:

由重视家庭出身、政治面貌到更重视学历;说明时代发展影响择偶标准,故B项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封建婚姻的相关内容,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包办婚姻等被取消,排除A项。

材料无法体现西式婚姻的相关内容,而是强调时代发展影响择偶标准,排除C项。

D项只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与材料强调时代发展影响择偶标准不符,排除。

10、【答案】B

【解析】题目的关键是材料的“民国建立前一两年”,故只有B符合,其余三项都是在民国建立之后。

11、D

12、【答案】B

【解析】50年代流行列宁装,60年代初期流行“人民装”,“文革”时期流行绿军装,说明这段时间国人的服饰都受到政治因素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更加丰富多彩”说明人们生活观念和个性化发生了重大变化,故C项正确;A只是影响50年代服饰;C是改革开放之前;D中社会制度改变说法错误。

13、【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

新中国诞生时,由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采取与中国主动示好的政策,新中国在外交上推行“一边倒”的政策,并波及至经济与思想文化等领域,故本题应选A项;B项晚于A项,与设问要求“开始出现于”不符合,故排除;“文化大革命”时期,中苏关系破裂,列宁装不可能在中国大行其道,故排除C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人们的服饰逐渐多样化,与题目中的信息“西方人的服装和西服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不符合,故排除D项。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材料反映了宜兴虽然存在传统旧婚俗,但是也已经出现西式新婚俗,且“时髦”“开通”说明社会风气趋向开放,D项正确;材料中的“喜学时髦”“特别开通者”表明宜兴当地出现了西式婚礼,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思想有所开放,A项错误;材料只体现了新旧婚俗在宜兴并存,并没有反映新旧婚俗观念对立,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1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习俗演变的变化是由于受到清朝“预备立宪”的影响,即政治环境影响了习俗演变,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传统习俗未转变为西方礼仪,选项B自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预备立宪而非革命,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政体革新促进了社会习俗的演变而非思想解放,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考查传统女性观的变化与新思想的传播.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依据题干关键信息“《东方杂志》发表署名勇立的《兴女学议》”、“使女子有国家思想、公共观念,以为异日陶铸幼童之地者”可知,题干材料仅仅是一篇主张要兴女学的文章.分析选项可知,.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依据题干“《兴女学议》”可知,作者主张兴办女子教育;“女子有国家思想、公共观念”可知,作者认为兴办女学大有裨益,由此可知,反映出传统女性观的变化与新思想的传播,故C项正确.ABD三项的表述说法绝对,应排除.故选C.

17、【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

”说明社会进步促进女性解放,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社会黑暗的信息,排除;材料只是个例,并不反映青年学生思想前卫开放,故选B;材料不能反映婚姻自主成为社会时尚,排除D。

1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服饰的变化。

封建王朝的灭亡,等级制度的消除,瓦解了中国坚如磐石的衣冠体制,民国迎来了一个长袍马褂和西装并行、服饰开放的时代。

材料中当时中国人的穿着,A、B项材料都能直接反映,属于现象,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C项,辛亥革命瓦解了中国的衣冠体制从根本上说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D项符合题意。

19、A

2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近现代的服饰演变男装: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装:

改良的旗袍、连衣裙.西服、旗袍、西装裙子与传统中式服装只是服装模式的不同,文化传统的不同,但不能作为评判生活文明与否的标准,故A项错误;

由社论题目《服装模式宜解放》分析得知,作者是想通过服饰模式的解放,来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进而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故B项正确;

学习西方同时注重维护民族传统与材料内容无关,材料提倡穿西服、穿旗袍、西装裙子,故C项错误;材料中提倡的是中国人穿西服、旗袍、西装裙子,并非强调服装出口适应外向型经济,故D项错误.故选B.

二、非选择题

21、

(1)变化:

①用的变化:

西方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传入我国。

中国民间开始改用火柴、煤油灯、钟表、西式提箱等。

②妇女走出深闺,出入休闲场所。

说明中国传统妇女观念发生改变。

③强调婚姻自由。

有力冲击了旧的道德观和传统婚姻观。

(2)原因:

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近代生产生活方式涌进我国。

②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发现了自身的落后,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生产生活方式。

③通过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等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解析】

(1)根据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

材料一可以看出人们日常生活用的变化;材料二可以看出传统妇女观念发生改变;材料三可以看出婚姻的变化,强调婚姻自由。

(2)原因可以从外因、内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外因是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内因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的角度进行分析。

政治上:

政府的推动、重大政治文化运动的推动、近代政治经济体制变革的影响。

经济上:

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上:

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

22、

(1)因素:

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统治者推崇宋明理学。

(2)阐述: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

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