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13841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下册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

八年级语文下册重要学问点总结归纳

学会整合学问点。

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学问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学问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便利记忆、温习、掌握。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八年级语文下册重要学问点总结,期望对你们有关心!

八年级语文下册重要学问点总结

【河中石兽】

一、原文及译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行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zhuǎn)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

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查找两个石兽,终究没找到。

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查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庙里设馆授徒,听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两尊石像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查找石兽,不是(显得)很疯狂了吗?

”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精当正确的言论。

一个镇守河防的老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

“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查找。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移,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激力,肯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越冲越深,冲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

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到河的下游查找石兽,当然(显得)很疯狂;在原地深处查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

依据他的话去查找,果真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道第二点的有很多,莫非可以依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推断吗?

二、走近作者

纪昀(1724.7.26-1805.3.14),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

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

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高校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

任官50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晚年的内心世界却日益封闭。

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

三、字词

1、沧州:

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

靠近。

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

河边。

(河:

指黄河,历黄河曾流经沧州。

)干,水边,河岸。

4、山门:

寺庙的大门。

5、圮:

倒塌。

6、并:

两者都,一起。

7、沉焉:

沉没在这条河里。

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

经历,经过。

9、十余岁:

十多岁。

岁:

年。

10、棹:

名词作动词,划船。

11、求石兽于水中:

在河中查找石兽。

求,查找。

12、竟:

最终,到底。

13、曳:

拖着。

14、铁钯:

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15、设帐:

讲学,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

究,推究。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7、是非木杮:

这不是木片。

18、岂能:

怎么能

19、为:

20、暴涨:

洪水。

暴,突然(急、大)。

21、湮:

埋没。

22、颠:

通“癫”,疯狂。

23、众服为确论: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正确的言论。

为:

认为。

24、河兵:

指镇守河防的兵。

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特地治河的兵营。

25、盖:

因为。

26、啮:

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

坑洞。

28、不已:

不停止。

已:

停止

29、倒掷:

倾倒。

30、如是:

像这样。

31、遂:

于是。

32、溯(sù)流:

逆流。

35、固:

当然。

36、如:

依照,依据。

37、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

38、但:

只,仅仅。

39、据理臆断:

依据某个道理就主观推断。

臆断,主观地推断。

40、欤:

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

【罗迦诺的乡村】

一、原文

乘车穿过了郭塔尔得山洞,便走入瑞士东南的特精省,这是意大利人种的瑞士,一切风物也是南欧的了。

最惹人留意的,房屋在山北都是灰色,突然变为耀目的粉白色─—但白色里处处透露着衰老腐旧,反不及北方的灰色那样新颖。

特精省的南端是罗迦诺城,临着一座爪形的湖,这座湖由意大利和瑞士两国分领。

若是坐在汽船上,绕湖一周,左边一站是意大利的,右边一站是瑞士的,虽然居民都说着意大利话,可是一边热狂于法西斯主义,一边是自由和平,百余年不知干戈,对比起来,煞是好玩。

我在湖边的一个小村落里住过一个晚夏的八月。

脚刚踏上轻松的土地,举目一望两旁的浓绿,便深深嗅到浓郁的家乡气味。

不只是气候和北平夏季的乡间很相似,就是几种违阔许久的生物,也在这里重逢了:

中午是无穷无尽的蝉声,夜晚窗外时常有悉悉索索的声音,那是蝎子在墙缝里出没,更有成群成队的壁虎,灰色的,绿色的,在壁上和草间爬来爬去,有时清早起来,露水未(xi),草地上常有大的壁虎,身长逾尺,绿得透亮     ,像是碧玉一般,湖山清静,它一动也不动,你可以轻轻地在它身旁赏玩许久,不提防有一个大的蝗虫跳出,它也飞箭般跟着窜入草的深处。

植物方面呢,也多是家乡全部的。

西瓜、蜜桃,这些暑中的鲜品,都格外肥美;更有那大芭蕉叶子,成荫地伸出矮矮的墙头。

只是暗绿色,瘦而长,火焰形的遍柏,三三两两地被移种在别墅里,或是白色的圣母堂旁,给我们一些异乡之感。

这可以说是在家乡一样的乡间,

我们背山临水,租下一所小楼。

房东是这村里的富户,的“世界人”。

据说祖父曾经到非洲去经商,赚下了一些财宝,死后供应儿孙们享用,所以这一家人也无所事事,天冷了到巴黎去过冬,只有夏天才回到家乡;但在家乡也忘不了都市的繁华,晚饭后每每放开收音机,收来都市的音乐,搅得四邻不得清静。

除此以外,远远近近却是异常清静。

不但听不到瑞士以外的国家是怎样磨掌擦拳,勾心斗角;就是瑞士以内的事,也好像与他们无干。

你若问一个本地人,“你是意大利人吗?

”他自然回答你一个“不是”。

─—再往下问,“你是瑞士人吗?

”─—那么他便瞪着惊愕的大眼望着你,也不说是,也不说不是,只说,“我是物精省人”。

不必和他们谈什么罗马、伦敦,就是本国内的日内瓦,瞿里许,在他们看来也是极辽远的地方,虽说乘车几小时便到。

可是我们在那些严峻 的大都市里过过生活的人,忽然来到这里,对于这些疏散无事的“特精省人”,总有一些缺乏信任。

──我们在外边飘流无定,无论到什么地方,第一个去处便是邮局,看看有没有转来的信件,或是把新的通信处留在邮局里,但当我行装甫卸,在当地邮局办了一番交涉后,走出来,真是倒吸了一口凉气!

走进邮局,空旷旷的屋里,坐着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

她问我话,我不懂;我用几句临时速成的意大利话向她说,她不懂。

后来好像彼此会意,我在一个纸条上写好了通讯处,交给她,她接过来,点头笑一笑,放在抽屉里,便无事了。

一瞥间我望见那抽屉里污七八糟,甚至还放着一些针线。

我很不放心,但事情已经办完了最终一阶段。

紧接着只有推门出去。

后来我才知道,那邮局里的局长,邮务员、信差,是三位一体的,这集中的“一体”正是那女孩的哥哥。

这位哥哥原来就事务繁重,午饭后又要午睡,睡醒了还要在酒店里喝红酒,所以把邮务员和信差的职务都交给他的妹妹,他自己则悠悠得意,处在局长的地位。

两天后,那少女果真背着一个大信袋,在我们门前出现了,递给我几封初次转来的信。

我接到这些信,真是兴奋!

这是前日交涉并没有误会的证明,但是她笑着不愿走,殷勤地问我:

“Francobo11o?

”我知道这字是邮票的意思,但我不明白她为什么这样问我。

正犹疑间,她从信袋里取出一个硬纸夹子,里边都是邮票,我才茅塞顿开,原来邮票是在她身边带着,问我买邮票不买。

我想,这真是便利:

邮票既可送上门来,那末新写完的信也可以直接交给她了,落得不出门。

但我对于她还是莫大信任,邮票当然可以在门前买,可是待发的信还是不愿直接交给她。

我们时常乘公共汽车到罗迦诺城去,沿站都有大小邮包送上来。

一次,车子在一个站上停住了,石上坐着一位年老的邮差(这恐怕也是这站上邮局里“三位”集中的“一体”吧),把刚从邮筒里取出的信件一封封地在太阳底下盖邮戳。

车到了,他也不慌;下车的人下完了,他也不慌;上车的人上完了他仍旧不慌,开车的人耐着性儿等他,始终等到他不慌不忙,把邮戳盖完,把信件包好,放在车上,─—才将喇叭一按,加速驶去;回头看,那老邮夫却坐在那块路石上,我望着他,他望着我们的车,直到车拐了弯,两不相见。

像这样的松缓任意,在我们过惯都市生活的人看来,有些看不下去,但同时又觉得也实在亲切可爱。

每个大都市的人口动辄号称几百万,可是比起全人类来,到底是极少的少数;至于过着像这里的生活的人们,无论甚么地方,还是占人类的大多数。

我们到底怎样才对呢,是要使那大多数的人跟我们一样紧张起来才对,还是叫我们这极少的少数去学一学他们的松缓?

那少女几乎每天送我们的邮件来,一封也没有遗失,日子久了我再想起我刚来到时对于信件的那种疑神疑鬼的心,未免太小家气了。

─—在大都市住久了的人,会一天比一天地变得小家子气。

─—有一天,她的哥哥送信来了。

我真是惊异!

穿着制服,戴着制帽,皮靴橐橐,我从来没有看见他这样严峻 整齐过。

我把信握在手里,不由自主地问:

“令妹呢?

”他的回答是,家里生了一个小牛。

不久,小牛的诞生传遍了左邻右舍,我们都被邀请去参观小牛。

我们在牛棚外看见一畦硕大的番茄,于是我们摘了一篮,付了一些代价,带回家来。

从今这一家不但供我们番茄,还时常送来其他的菜蔬和作果酱的苹果。

瑞士的肉类是出珍贵的,我们一日三餐,只以菜蔬为主。

可是面包常起恐慌。

附近没有面包房,每天早晨由一个少年骑着车挨户送,有时却得不到。

我们一向是现钱交易,怎么也想不出不送的理由。

有一次我们在湖边候船,看见那少年正在码头上放跳板,同他谈起来,才知道清早送面包是他的“兼差”,他的正当职业是在船码头上放跳板。

我问他,为什么时常遗忘给我们送面包呢;他仿佛在叙说与他无干的旁人的事,所举出的理由也好像很正大,那是因为我们住房的台阶太高。

我听着有些忿忿,同住的某夫人到底乖巧,示意给他,往后不会让他白登高台阶的。

─—经过这番谈话后,彼此的交情好像深了一些;第二天,面包准时送到了,某夫人也不失信,送他一枝香烟作为登台阶的酬劳。

他满足接受了。

果真,此后每日一枝香烟,面包也每天送到。

想不到,住房的台阶高也会这样影响到吃饭问题。

然而并不止于送面包一件事。

我们的厨房是用煤油炉子烧饭,零买不如整购,到邻村的杂货店里订下一桶煤油,说妥马上就送来。

我们回来后,却空等了一个下午,第二天又去催问,说是昨天店里没有闲人,今日下午肯定送到;于是我们回去等着,又等到了黄昏,仍旧不见送来。

气忿有什么用呢,只好在次日早晨再忍着气去问,店里老板的回答是:

“已经送去了。

“我们却没有见到。

于是大家把昨日送煤油的小厮唤来。

他义正词严地说:

“他们的台阶太高,我把煤油交给他们的邻居了。

回去到邻家一盘问,那桶油放在苹果树下,等它的主人,已经等了一夜。

在这些人们中间住不上几天,大家便熟识了,自己也不知不觉把皮鞋脱去,换上家乡的布鞋,把领带抛开,换上反领的衬衫,时表也用不着,锁在箱子里,自有那日出日落给我们正确的时间─—人、动物、植物,好像站在一个行列上,人人守着自己的既不能减损,也不能扩张的范围:

各自有他的勤勉,他的懒散,但是没有欺诈。

这样,湖山才露出它们的雄壮。

一片湖水,四围是悄悄无语的青山,山间的云,层出不穷地在变化。

有时远远驶来一只汽船,转个圈子,不久又不见了,与这里的世界好象不发生一点关系。

二、走近作者

冯至(1905年-1993年),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人,冯家为天津盐商,盐引在直隶涿州,八国联军侵华后避难于涿州,故生于涿州。

曾就读于北京四中。

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学团体浅草社。

1925年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

1930年留学德国先后就读柏林高校、海德堡高校,1935年获得海德堡高校哲学博士学位。

三、字词

干戈(gē)晞(xī)提防(dī)惊愕(è)

忽然(zhòu)甫(fǔ)一瞥(piē)

【拣麦穗】

一、原文

在农村长大的姑娘谁还不知道拣麦穗这回事。

我要说的,却是几十年前的那段往事。

或许可以这样说,拣麦穗的季节,也是最能引动姑娘们幻想的季节。

在那月残星稀的早晨,挎着一个空篮子,顺着田埂上的小路走去拣麦穗的时候,她想的是什么呢?

等到田野上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偷偷地睡过一觉又静静地回到天际,她方才挎着装满麦穗的篮子,走回自家那孔窑的时候,她想的是什么?

唉,她还能想什么!

假如你没有在那种日子里生活过,你永久也无法想像,从这一颗颗丢在地里的麦穗上,会生出什么样的幻想。

她拼命地拣呐、拣呐,一个拣麦穗的季节或许能拣上一斗?

她把这麦子卖了,再把这钱攒起来,等到赶集的时候,扯上花布、买上花线,然后,她剪呀、缝呀、绣呀……也不见她穿,谁也没和谁合计过,谁也没和谁商量过,可是等到出嫁的那一天,她们全会把这些东西,装进她们新嫁娘的包裹里去。

不过,当她把拣麦穗时所伴着的幻想,一同包进包裹里的时候,她们会突然发觉那些幻想全都变了味儿,觉得多少年来,她们拣呀、缝呀、绣呀的,是多么傻啊!

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的不同。

但是,她们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

只不过在穿戴那些衣物的时候,再也找不到做它、缝它时的情怀了。

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谁也不会为她们叹上一口气,谁也不会关怀她们曾经有过的那份幻想,甚至连她们自己也不会感到过分的哀痛,顶多不过像是丢失了一个漂亮的梦。

有谁见过哪一个人会死乞白赖地查找一个丢失的梦呢?

当我刚刚能够歪歪咧咧地提着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我就跟在大姐姐身后拣麦穗了。

那篮子显得太大,总是磕碰着我的腿和地面,闹得我老是跌交。

我也很少有拣满一个篮子的时候,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而当我追逐它们的时候,拣到的麦穗,还会从篮子里重新掉回地里去。

有一天,二姨看着我那盛着稀稀拉拉几个麦穗的篮子说:

“看看,我家大雁也会拣麦穗了。

”然后,她又戏谑地问我:

“大雁,告知二姨,你拣麦穗做哈?

”我大言不惭地说:

“我要备嫁妆哩!

二姨贼眉贼眼地笑了,还向围在我们四周的姑娘、婆姨们眨了眨她那双不大的眼睛:

“你要嫁谁嘛!

是呀,我要嫁谁呢?

我突然想起那个卖灶糖的老汉。

我说:

“我要嫁那个卖灶糖的老汉!

她们全都放声大笑,像一群鸭子一样嘎嘎地叫着。

笑啥嘛!

我生气了。

莫非做我的男人,他有什么不体面的地方吗?

卖灶糖的老汉有多大年纪了?

我不知道。

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

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很多慈祥的笑意。

当他挑着担子赶路的时候,他那剃得像半个葫芦样的后脑勺上的长长的白发,便随着颤悠悠的扁担一同忽闪着。

我的话,很快就传进了他的耳朵。

那天,他挑着担子来到我们村,见到我就乐了。

说:

“娃呀,你要给我做媳妇吗?

”“对呀!

他张着大嘴笑了,露出了一嘴的黄牙。

他那长在半个葫芦样的头上的白发,也随着笑声一齐抖动着。

“你为啥要给我做媳妇呢?

“我要每天吃灶糖哩!

他把旱烟锅子朝鞋底上磕着:

“娃呀,你太小哩。

“你等我长大嘛!

他摸着我的头顶说:

“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啦。

听了他的话,我着急了。

他要是死了,那可咋办呢?

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满是金黄色的茸毛的脑门上,拧成了疙瘩。

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

他抓紧拿块灶糖塞进了我的手里。

看着那块灶糖,我又咧着嘴笑了:

“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

”他又乐了。

答应着我:

“我等你长大。

“你家住哪哒呢?

“这担子就是我的家,走到哪哒,就歇在哪哒!

我犯愁了:

“等我长大,去哪哒寻你呀!

“你莫愁,等你长大,我来接你!

这以后,每逢经过我们这个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我。

一块灶糖,一个甜瓜,一把红枣……还乐呵呵地对我说:

“看看我的小媳妇来呀!

我呢,也学着大姑娘的样子——我偷偷地瞧见过——要我娘找块碎布,给我剪了个烟荷包,还让我娘在布上描了花。

我缝呀,绣呀……烟荷包缝好了,我娘笑得个前仰后合,说那不是烟荷包,皱皱巴巴,倒像个猪肚子。

我让我娘给我收了起来,我说了,等我出嫁的时候,我要送给我男人。

我渐渐地长大了。

到了知道仔细地拣麦穗的年龄了。

懂得了我说过的那些个话,都是让人害臊的话。

卖灶糖的老汉也不再开那玩笑——叫我是他的小媳妇了。

不过他还是常带些小礼物给我。

我知道,他真疼我呢。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每逢他经过我们村子,我都会送他好远。

我站在土坎坎上,看着他的背影,渐渐地消失在山坳坳里。

年复一年,我看得出来,他的背更弯了,步履也更加蹒跚了。

这时,我真的担忧了,担忧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

有一年,过腊八的前一天,我约摸着卖灶糖的老汉,那一天该会经过我们村。

我站在村口上一棵已经落尽叶子的柿子树下,朝沟底下的那条大路上望着,等着。

那棵柿子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

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

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树梢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

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

路上来了一个挑担子的人。

走近一看,担子上挑的也是灶糖,人可不是那个卖灶糖的老汉。

我向他打听卖灶糖的老汉,他告知我,卖灶糖的老汉老去了。

我照旧站在那个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

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照旧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

可是我却哭了,哭得很难过。

哭那生疏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

后来,我常想,他为什么疼爱我呢?

无非我是一个贪吃的,因为生得极其丑陋而又没人疼爱的小女孩吧?

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除了母亲以外,再也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实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

我经常思念他,也经常想要找到我那个像猪肚了一样的烟荷包。

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二、走近作者

张洁(1937—),当代作家。

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居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遗忘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

张洁的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究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三、课文结构

本文是一曲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小女孩失落的梦与村姑们幻灭的梦的对比,表现出作者对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对理解的人生形式的执著追求。

课文以空格的形式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

叙述了村姑们幻灭的梦。

第二部分:

叙述了“我”(小女孩)一个失落的梦。

四、写作特点

1.技法应用:

运用比较的手法。

如写农村姑娘们当时拼命、卖力地去拣麦穗,备嫁妆,可当“依依顺顺”地嫁出去后会发觉,眼前的男人并不是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

通过对比,写出了姑娘们梦的幻灭。

2.写作借鉴:

简短、质朴的对话中蕴含丰富内涵。

如“看着那块灶糖,我又带着眼泪笑了:

‘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

’他又乐了。

答应着我:

‘我等你长大。

’”“‘你家住哪哒呢?

’‘这担子就是我的家,走到哪哒,就歇在哪哒!

’”这段对话既刻画了“我”的童真无邪,更是不显山露水地交代了卖灶糖的老汉的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的悲苦身世。

【社戏】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代表作有小说集《呼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社戏》收在小说集《呼喊》中。

《社戏》是鲁迅用第一人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了“我”二十年来看戏的经历:

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夫苦痛,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祥,也有纯朴和善农夫的抚爱,更有热忱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解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

他喜爱 农村,喜爱 劳动人民,喜爱 农村孩子,憧憬神奇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二、字词

归省(xǐng):

回家探望父母。

倘(tǎng)若:

连词,表假设。

行(háng)辈:

辈分。

惮(dàn):

怕。

絮叨(xùdāo):

形容说话啰嗦,来回地说。

怠(dài)慢:

招待不周的意思。

撺掇(cuānduo):

从旁鼓动人(做某事),怂恿。

凫(fú)水:

游水。

潺潺(chánchán):

拟声词,形容水流淌的声音。

依稀:

模模糊糊。

蕴藻(wēnzǎo):

水藻。

皎洁:

明亮洁白。

撮(cuō):

用两三个手指取物,抓取。

棹(zhào):

划船。

三、课文结构

全文分成三部分,其中“看戏”部分又可分为四层。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写“我”随母亲归省来到平桥村,简明地交代出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缘由,同时介绍了在乡间生活的小好友。

第二部分(从“至于我的那里所第一期望的”到“各自回去了”),写“我”和小伙伴们到赵庄看社戏。

这是课文主体,可分四层:

(1)(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期望的”到“我们马上一哄的出了门”),写看社戏前的波折。

小伙伴们关心“我”实现了看社戏的愿望。

(2)(从“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到“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写小伙伴们架橹摇船送“我”去赵庄看戏和途中的见闻。

(3)(从“最惹眼的是矗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到“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写在赵庄看社戏的状况。

(4)(从“月还没有落”到“各自回去了”)写看社戏后深夜返回平桥村的情景。

第三部分(从“第二天,我晌午才起来”到文章结束),写六一公公的好客和“我”对昨夜看戏、吃豆的怀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