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会考必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08078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1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会考必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会考必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会考必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会考必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会考必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会考必备.docx

《高中地理会考必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会考必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会考必备.docx

高中地理会考必备

高中地理会考必备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1.宇宙的认识:

(1)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组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的层次(由低到高):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或河外星系)→总星系。

(2)太阳系九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为:

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

其中离地球最近的是金星,体积质量最大的是木星,唯一逆向自转的是金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3)地球上有生物的条件:

①光照条件稳定;②安全的运行轨道;③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15℃);④体积质量适中→适宜的大气;⑤地球运动→原始海洋形成(液态水)。

2.太阳与地球的关系:

(1)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

(观察图1.5,要知道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丰富区与贫乏区的分布。

(2)太阳大气结构由里到外分为:

光球、色球、日冕三层。

黑子(在光球层)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耀斑(在色球层)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二者相伴发生,周期约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和降水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

在两极地区出现极光。

3.宇宙环的自然资源:

空间资源(特点:

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开发途径:

国际合作。

4.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形式

自转

公转

中心

地轴

太阳

方向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周期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角速度

各地相等,15º/h(两极除外)

平均1º/d

近日点(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7月初),速度慢

线速度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平均30km/h

关系

黄赤交角:

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更替;②地方时;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③四季的划分;

五带的划分。

6.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

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减去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7.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点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反之,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第二单元大气

8.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

氧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须的物质;

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能强烈吸收来自地面的红外线,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被誉为“地球上生命的保护伞”;

水汽和固体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km,中纬10-12km高纬8-9km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9.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10.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

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

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11.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12.热力环流:

太阳辐射在地面的分布差异—→冷热不均—→空气升降—→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风(高压流向低压)—→热力环流。

判图:

同一地点,不同高度,海拔越高,气压越低;不同地点,同一高度,等压面“凸高凹低”,高空和近地面,等压面对称。

1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也是产生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

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

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方向,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既改变风的大小又改变方向。

14.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15.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海陆气压分布。

现象:

北半球的气压带分裂成块状。

南半球的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16.季风环流(课本40页图2.18)

地区

东亚

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

冬季

西北风(亚洲大陆)

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

东南风(太平洋)

西南风(印度洋)

17.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2.19,2.20)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天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18.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19气候的形成四大因子: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太阳辐射是气候形成最基本的因子,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

20.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①判断所

属半球

气温

变化

6、7、8三个月气温高(凸形)

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高(凹形)

南半球

②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月气温>15℃

热带气候(雨林气候、草原气候、沙漠气候、季风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之间

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之间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最热月气温<5℃

极地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

③确定具体气候类型

降水季节变化特点

年雨型

全年各月降水较均匀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冬雨型

冬季多雨

地中海气候

夏雨型

夏季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少雨型

全年降水量少

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

21.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原因:

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危害:

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保护措施:

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

原因:

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

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

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

按成因分密度流:

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流动,大西洋→地中海(盐度低的流向高的)

分布补偿流:

秘鲁寒流(南北流向)

寒流:

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暖流:

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

北半球:

顺时针环流

南半球:

逆时针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逆时针环流南半球南极大陆外围:

西风漂流(寒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

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29.海水盐度极值:

红海,盐度达4.1%,是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区。

(位于副热带,蒸发强烈,汇入淡水少。

波罗的海,盐度不超过1%,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区。

(纬度较高,蒸发小,汇入淡水多。

30.洋流对地于理环境的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

暖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

例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于暖湿的北大西洋暖流。

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

例如,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

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处形成了日本北海道渔场。

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的交汇处形成了西北大西洋纽芬兰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的冷海水交汇处形成北海渔场;北海渔场我国著名的舟山渔场则分布在台湾暖流与大陆沿岸寒流交汇的海区;秘鲁渔场的成因是上升流。

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加快净化速度;使污染范围扩大。

对航海的影响:

顺流快,逆流慢。

31.陆地水体类型:

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

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

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

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

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3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

河流流量变化与降水量的变化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变化。

如我国东部地区的河流。

②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

河流径流变化与气温有密切的关系。

如东北地区的河流,春季气温升高,河流形成春汛。

(东北地区的河流,一年有两次汛期,即春汛和夏汛)

③冰川和积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

河流径流变化与气温有密切的关系。

如我国西北地区的有些河流受冰川融水补给作用十分明显。

河湖水与潜水互补(水位高的补给水位低的);黄河下游是河水补给潜水。

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3.水循环:

能量来源:

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

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图3.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34.生物:

1)生物的分布和环境:

光照:

喜光植物和喜阴植物

热量:

从赤道向两极,热量减少

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减少

水分:

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减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

(2)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骆驼刺表示干旱的沙漠地区,莲表示水湿环境,矮牵牛能够指示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能,无机物转换成有机物),②生物循环促使化学元素的迁移,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③改变原始大气的成分,④改变水的化学成分,⑤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风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和牧场,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35.土壤:

(1)概念:

①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②土壤肥力是指土壤具有能同时并不断地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③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2)土壤的形成:

成土母质→(低等植物)→原始土壤→(高等植物)→成熟土壤→(农业生产)→耕作土壤。

(3)生物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

①有机质的积累过程;②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36.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成因——热量差异;表现——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成因——水分差异;表现——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成因——水热差异;表现——垂直地带性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42.农业:

(1)农业生产的特点:

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2)农业的投入:

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水分、土壤)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3)农业的分类:

按生产对象分类:

种植业和畜牧业和混合农业

按投入的多少分类:

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按产品的用途分类:

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4)农业区位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5)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①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A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如我国橡胶、双季稻生产北推、小麦种植高限扩展。

B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如玻璃温室(温室效应原理)梯田——改造地形(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筑梯田)

②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A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城市周围成为菜、肉、蛋、奶、园艺业等农副产品基地。

B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43.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

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其他概况

典型案例

水稻种植业

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区位条件:

①高温多雨的气候

②平坦的地形③劳动力丰富

④单产高,缓解人地矛盾

有悠久的历史

稻米是传统的食粮

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日本机械化程度高。

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旱地直播。

大牧场放牧业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地,

美国、阿根廷以牧牛为主,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牧羊为主。

潘帕斯草原区位条件:

①优良天然草场;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③海港近

采取的措施(以阿根廷为例):

培育良种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地

基本特征: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

作物:

小麦、玉米

美国中部平原的商品农业的区位优势:

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科学技术先进

混合农业

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主要是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的混合农业

墨累-达令盆地的优点:

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44.工业:

(1)特点:

地域上的灵活性,季节上的连续性

(2)投入要素:

自然条件(土地、水源、能源、原料等)和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资金、设备、技术等)

(3)产出要素:

工业产品和工业“三废”

(4)工业的发展:

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日本等少数国家,就国家而言主要集中分布在少数地区和少数城市

工业所采用的原料种类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对原料的投入减少,对劳动力的知识、技术的投入逐步加大

生产方式:

由大批量、标准化到中小批量定制式。

45.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工业部门

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代表部门

原料指向型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重量大大减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等)

甜菜、甘蔗制糖等水果、水产品加工

市场指向型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重量、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破碎等)

家具、印刷、啤酒部分食品

动力指向型

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

炼铝厂、冶金及化工等重工业

廉价劳力指向型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力的地区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鞋等

技术指向型

技术要求高,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

46.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工业惯性。

47.不同类型工业区的特点:

著名工业区

发展条件

发展特点

传统工业

德国鲁尔区

(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丰富的煤炭、离铁矿区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

衰落的原因:

生产结构单一,由于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综合整治:

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调整工业布局、拓展交通;③完善交通网、发展科技;④繁荣经济;⑤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新兴工业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大批廉价劳力、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

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大多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

美国“硅谷”

(高技术工业)

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军事订货。

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48.城市区位:

自然因素

影响的结果

典型例子

地形

平原

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例如,美国的三大城市带,中国的地势第三级阶梯大城市多。

高原

热带地区城市

如巴西的城市多数分布在巴西高原

山区

谷底和开阔地

如我国的西安就在渭河平原,太原在汾河谷地

气候

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气候适中的中低纬度临海地带,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地区

河流

河运起终点

如我国江西的赣州

河流汇合处

如我国宜宾(岷江和长江);重庆(嘉陵江和长江);武汉(汉水和长江)

河口

如我国上海和广州

河点

如京九铁路与长江交于江西九江

河流曲流处

如瑞士的伯尔尼(在阿勒河上)

河心岛

如法国的巴黎(在赛纳河上)

半岛

如美国的波士顿

自然资源

煤炭:

英国的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的匹兹堡,我国的大同、鹤岗、抚顺、淮南、开滦;

石油:

英国的阿伯丁与北海油田有关,我国的大庆、玉门、克拉玛依等;

金矿:

南非的约翰内斯堡;铁矿:

我国的鞍山、包头、攀枝花。

交通

北方:

邯郸城是在两条驿道的交点发展起来的,南方城市多数在河流的汇合处(沿河设城),京广线:

石家庄,郑州,株洲;陇海线:

宝鸡,京沪线:

蚌埠;

扬州和济宁由于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线的建成发展缓慢。

政治

军事

宗教

古代:

雅典、古罗马、西安、洛阳、杭州。

现代:

合肥

首都:

巴西的巴西利亚、澳大利亚的堪培拉、美国的首都华盛顿、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等;宗教:

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那、梵蒂冈、我国的拉萨。

其他因素

科技:

日本筑波、美国硅谷

旅游:

张家界、黄山、承德等

49.城市化:

(1)概念:

人口向城市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意义: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

(2)城市化的标志: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百分比是最重要的指标。

(3)不同国家城市化特点:

发达国家: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

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表现:

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发展不合理。

(4)问题:

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住房条件差;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5)措施: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第七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50.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主要方式

作用

运输业

亚欧大陆桥包括两条铁路:

一条是西伯利亚大铁路,东起符拉迪沃斯托克,西至莫斯科,主要通过俄罗斯;另一条是东起我国连云港,西至鹿特丹,是目前亚欧大陆东西最便捷的通道。

世界上比较繁忙的航线有四条:

北大西洋航线、地中海-苏伊士航线、北美洲东岸各港口经巴拿马运河至北美洲西岸各港口航线,北太平洋航线。

邮电通信

包括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邮政的任务是通过交通工具,传递信函和包裹,现在还兼营某些金融业务(储蓄业务,保险业务)以及一些代理业务(代收税款,代发养老金),邮政网络由邮局和邮路组成的邮件传递系统

商业

(服务业)

通过商品的买进和卖出活动,实现商品的交换和商品的价值,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包括收购、储存、调运、消售,通过租让劳务,使消费者得到方便和享受,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1.京九铁路:

(87页,图7.8)

(1)位置:

北起北京,南至香港九龙。

与陇海线交于商丘,与长江交于九江,与浙赣线交于向塘。

途经九省:

京、津、冀、鲁、豫、皖、鄂、赣、粤。

(2)最大意义:

激活全国铁路网,带动沿线地区发展经济。

(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决定因素)

52.公路建设:

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国道:

国家干线公路,路线基本方向以直达运输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来省时。

省道等地方性公路:

以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