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00878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docx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docx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2010年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也称小儿腹泻,其主症为大便次数增多。

粪便稀薄或如水样,或夹有不消化的乳食,为小儿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尤以两岁以下的婴幼儿更多见。

本病四季均可发生。

主要是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等,其病变在脾胃,因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精微,若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清浊相干,并走大肠,遂成腹泻。

腹泻病按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

[诊断]

1、临床表现

1.1病史:

常有喂养不当,腹部受凉或呼吸道,泌尿系及皮肤感染等肠道外感染病史.

1.2症状:

腹泻可轻可重,轻者一日数次,大便呈糊状或稀水样.重者一日十余次或几十次,大便呈蛋花汤样或稀水样.部分病例伴有腹痛,大便带粘液,里急后重.严重病例伴频繁呕吐,厌食,烦躁,精神萎糜等中毒症状,且有不同程度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1.3分型轻型:

无脱水,无中毒症状.中型:

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重型:

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

1.4病程分类:

2周以内为急性,2周至2月为迁延性,2月以上为慢性.

2、辅助检查

2.1大便常规:

镜检可见脂肪滴或红,白细胞.

2.2病原学检查:

有条件者可作大便培养和病毒学检查.

2.3血生化检查:

包括血清钠,钾,氯,钙和二氧化碳结合力等.

2.4血常规检查:

细菌感染者白细胞增多.

[治疗]

(一)中医治疗

1、常证

(1)伤食泻主证:

脘腹胀满,肚腹作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粪便酸臭.如败卵.嗳气酸馊或欲呕吐,不思饮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微黄.治法:

消食化积.方药:

保和丸加减.还可采用灸法,取足外踝最高点,直下赤白肉交界处,以艾条温和灸两侧穴位,各10~15分钟,每日灸2~3次。

此法亦适于其他证型腹泻。

亦可采用推拿法,揉外劳宫,清板门,清大肠,摩腹,揉足三里。

(2)风寒泻主证:

泄泻清稀,中含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兼恶寒发热,舌苔白腻.治法:

疏风散寒.方药:

藿香正气散加减.外治法选熨脐法,干姜、艾叶、小茴香各20克,川椒15克为末,鲜生姜30克捣烂,上药为末纳纱布袋中,敷脐,上置热水袋,昼夜连续,5天为1个疗程。

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灸龟尾。

(3)湿热泻主证:

泻下稀薄,水份较多.如水注,色褐而臭,可见粘液,食欲不振,伴泛恶,肢体倦怠,发热或不发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治法:

清热利湿.方药:

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脐部敷贴法,用生苍术、生黄芪(比例2:

1)为末,藿香正气水调成糊状,敷脐,每日换药1次。

推天河水,推上三关,揉小天心,揉内、外劳宫,清大肠。

(4)脾虚泻主证:

大便稀薄,多见食后作泻,色淡不臭,时轻时重,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且易反复发作.治法:

健脾益气.方药:

参苓白术散加减.可用推拿法,推脾经,揉板门,捏脊,揉足三里,推大肠,摩腹。

另:

推上七节骨。

(5)脾肾阳虚主证:

久泻不止,食入即泻.粪质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白光白,精神萎糜,舌淡苔白,脉细弱.治法:

补脾温肾.方药:

附子理中汤加减.

2、变证

(1)伤阴主证:

泻下无度,质稀如水,色黄浑浊,小便短少,皮肤干燥或枯瘪,目眶及前囟凹陷,啼哭无泪,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口渴引饮,齿干唇红,舍绛无津或起芒刺。

治法:

酸甘敛阴。

方药:

连梅汤。

(2)伤阳主证:

暴泻不止,便稀如水,面色苍白,神疲气弱,表情淡漠,四肢厥冷,冷汗自出,舌淡苔白,脉沉微。

治法:

温阳救逆。

方药:

参附龙牡汤。

(二)西医治疗

1.营养治疗:

母乳喂养者继续喂母乳.人工喂养者,6个月以下喂1/2—1/3稀释牛奶,6个月以上继续习惯饮食.

2.液体治疗:

(1)第一日补液:

a,补液量和方法:

轻度脱水90—120ml/kg,中度脱水120—150mg/kg,重度脱水150—180ml/kg,1/2总量8—12小时内输入,约每小时8—10ml/kg.按等渗,低渗和高渗性脱水分别用1/2,2/3和1/3张含钠液,判断困难先用1/2张含钠液.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用2:

1等张含钠液20ml/kg于30—60min内快速静滴.余下1/2总量于12—16h内匀速输入,以每小时5ml/kg,如能口服应改口服补液.b,纠正酸中毒:

有酸中毒者根据血气分析结果以碳酸氢钠纠正.c,补钾:

按缺钾不同程度给10%Kcl,每日200—400mg/kg,浓度<0.3%.

(2)第二日以后补液主要补生理需要量(每日60—80ml/kg)和继续损失量(约每日30ml/kg),用1/2—1/3张含钠液,另外应继续补钾和保持热量.

(3)注意补钙,补镁.

3.病因治疗:

(1)感染性腹泻:

针对病原进行治疗,如细菌感染可选用抗菌药物口服或静滴,如庆大霉素,先锋必等.真菌感染应及时停用广谱抗生素,口服制霉菌素,病毒感染者使用病毒唑.

(2)非感染性腹泻:

如食饵性腹泻,乳糖不耐受,应避免奶类.症状性腹泻应治疗原发病.另外可选用妈咪爱进行微生态治疗,恢复肠道菌群生态平衡.

4.其他:

营养不良或腹泻日久,应补充维生素A,B,C,D或少量多次输血或血浆.

(三)中成药治疗

1.藿香正气水每次5ml,1日3次。

用于风寒泻。

2.红灵丹每次0.3g,1日2次,用于湿热泻。

2010年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的

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是小儿科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严重者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必须引起重视。

我们按照腹泻病优化后的诊疗方案应用于临床后,更加提高了诊断率及治愈率,结合小儿生长发育快等生理特点及病情转化迅速等病理特点,突出中医特色。

在原有的诊疗方案基础上,充分结合辩证论治,进一步完善中医推拿疗方,以中成药治疗为主,特别是针对病毒感染的腹泻病,因为其具有自限性,无需用抗感染治疗,给予对症处理也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2011年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也称小儿腹泻,其主症为大便次数增多。

粪便稀薄或如水样,或夹有不消化的乳食,为小儿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尤以两岁以下的婴幼儿更多见。

本病四季均可发生。

主要是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等,其病变在脾胃,因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精微,若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清浊相干,并走大肠,遂成腹泻。

腹泻病按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

[诊断]

1、临床表现

1.1病史:

常有喂养不当,腹部受凉或呼吸道,泌尿系及皮肤感染等肠道外感染病史.

1.2症状:

腹泻可轻可重,轻者一日数次,大便呈糊状或稀水样.重者一日十余次或几十次,大便呈蛋花汤样或稀水样.部分病例伴有腹痛,大便带粘液,里急后重.严重病例伴频繁呕吐,厌食,烦躁,精神萎糜等中毒症状,且有不同程度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1.3分型轻型:

无脱水,无中毒症状.中型:

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重型:

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

1.4病程分类:

2周以内为急性,2周至2月为迁延性,2月以上为慢性.

2、辅助检查

2.1大便常规:

镜检可见脂肪滴或红,白细胞.

2.2病原学检查:

有条件者可作大便培养和病毒学检查.

2.3血生化检查:

包括血清钠,钾,氯,钙和二氧化碳结合力等.

2.4血常规检查:

细菌感染者白细胞增多.

[治疗]

(一)中医治疗

1、常证

(1)伤食泻主证:

脘腹胀满,肚腹作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粪便酸臭.如败卵.嗳气酸馊或欲呕吐,不思饮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微黄.治法:

消食化积.方药:

保和丸加减.还可采用灸法,取足外踝最高点,直下赤白肉交界处,以艾条温和灸两侧穴位,各10~15分钟,每日灸2~3次。

此法亦适于其他证型腹泻。

亦可采用推拿法,揉外劳宫,清板门,清大肠,摩腹,揉足三里。

(2)风寒泻主证:

泄泻清稀,中含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兼恶寒发热,舌苔白腻.治法:

疏风散寒.方药:

藿香正气散加减.外治法选熨脐法,干姜、艾叶、小茴香各20克,川椒15克为末,鲜生姜30克捣烂,上药为末纳纱布袋中,敷脐,上置热水袋,昼夜连续,5天为1个疗程。

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灸龟尾。

(3)湿热泻主证:

泻下稀薄,水份较多.如水注,色褐而臭,可见粘液,食欲不振,伴泛恶,肢体倦怠,发热或不发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治法:

清热利湿.方药:

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脐部敷贴法,用生苍术、生黄芪(比例2:

1)为末,藿香正气水调成糊状,敷脐,每日换药1次。

推天河水,推上三关,揉小天心,揉内、外劳宫,清大肠。

(4)脾虚泻主证:

大便稀薄,多见食后作泻,色淡不臭,时轻时重,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且易反复发作.治法:

健脾益气.方药:

参苓白术散加减.可用推拿法,推脾经,揉板门,捏脊,揉足三里,推大肠,摩腹。

另:

推上七节骨。

(5)脾肾阳虚主证:

久泻不止,食入即泻.粪质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白光白,精神萎糜,舌淡苔白,脉细弱.治法:

补脾温肾.方药:

附子理中汤加减.

2、变证

(1)伤阴主证:

泻下无度,质稀如水,色黄浑浊,小便短少,皮肤干燥或枯瘪,目眶及前囟凹陷,啼哭无泪,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口渴引饮,齿干唇红,舍绛无津或起芒刺。

治法:

酸甘敛阴。

方药:

连梅汤。

(2)伤阳主证:

暴泻不止,便稀如水,面色苍白,神疲气弱,表情淡漠,四肢厥冷,冷汗自出,舌淡苔白,脉沉微。

治法:

温阳救逆。

方药:

参附龙牡汤。

(二)西医治疗

1.营养治疗:

母乳喂养者继续喂母乳.人工喂养者,6个月以下喂1/2—1/3稀释牛奶,6个月以上继续习惯饮食.

2.液体治疗:

(1)第一日补液:

a,补液量和方法:

轻度脱水90—120ml/kg,中度脱水120—150mg/kg,重度脱水150—180ml/kg,1/2总量8—12小时内输入,约每小时8—10ml/kg.按等渗,低渗和高渗性脱水分别用1/2,2/3和1/3张含钠液,判断困难先用1/2张含钠液.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用2:

1等张含钠液20ml/kg于30—60min内快速静滴.余下1/2总量于12—16h内匀速输入,以每小时5ml/kg,如能口服应改口服补液.b,纠正酸中毒:

有酸中毒者根据血气分析结果以碳酸氢钠纠正.c,补钾:

按缺钾不同程度给10%Kcl,每日200—400mg/kg,浓度<0.3%.

(2)第二日以后补液主要补生理需要量(每日60—80ml/kg)和继续损失量(约每日30ml/kg),用1/2—1/3张含钠液,另外应继续补钾和保持热量.

(3)注意补钙,补镁.

3.病因治疗:

(1)感染性腹泻:

针对病原进行治疗,如细菌感染可选用抗菌药物口服或静滴,如庆大霉素,先锋必等.真菌感染应及时停用广谱抗生素,口服制霉菌素,病毒感染者使用病毒唑.

(2)非感染性腹泻:

如食饵性腹泻,乳糖不耐受,应避免奶类.症状性腹泻应治疗原发病.另外可选用妈咪爱进行微生态治疗,恢复肠道菌群生态平衡.

4.其他:

营养不良或腹泻日久,应补充维生素A,B,C,D或少量多次输血或血浆.

(三)中成药治疗

1.藿香正气水每次5ml,1日3次。

用于风寒泻。

2.红灵丹每次0.3g,1日2次,用于湿热泻。

2011年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的

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是小儿科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严重者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必须引起重视。

我们按照腹泻病优化后的诊疗方案应用于临床后,更加提高了诊断率及治愈率,结合小儿生长发育快等生理特点及病情转化迅速等病理特点,突出中医特色。

在原有的诊疗方案基础上,充分结合辩证论治,进一步完善中医推拿疗方,以中成药治疗为主,特别是针对病毒感染的腹泻病,因为其具有自限性,无需用抗感染治疗,给予对症处理也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治疗方案合理有效,2012年度无需优化变动。

2012年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也称小儿腹泻,其主症为大便次数增多。

粪便稀薄或如水样,或夹有不消化的乳食,为小儿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尤以两岁以下的婴幼儿更多见。

本病四季均可发生。

主要是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等,其病变在脾胃,因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精微,若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清浊相干,并走大肠,遂成腹泻。

腹泻病按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

[诊断]

1、临床表现

1.1病史:

常有喂养不当,腹部受凉或呼吸道,泌尿系及皮肤感染等肠道外感染病史.

1.2症状:

腹泻可轻可重,轻者一日数次,大便呈糊状或稀水样.重者一日十余次或几十次,大便呈蛋花汤样或稀水样.部分病例伴有腹痛,大便带粘液,里急后重.严重病例伴频繁呕吐,厌食,烦躁,精神萎糜等中毒症状,且有不同程度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1.3分型轻型:

无脱水,无中毒症状.中型:

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重型:

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

1.4病程分类:

2周以内为急性,2周至2月为迁延性,2月以上为慢性.

2、辅助检查

2.1大便常规:

镜检可见脂肪滴或红,白细胞.

2.2病原学检查:

有条件者可作大便培养和病毒学检查.

2.3血生化检查:

包括血清钠,钾,氯,钙和二氧化碳结合力等.

2.4血常规检查:

细菌感染者白细胞增多.

[治疗]

(一)中医治疗

1、常证

(1)伤食泻主证:

脘腹胀满,肚腹作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粪便酸臭.如败卵.嗳气酸馊或欲呕吐,不思饮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微黄.治法:

消食化积.方药:

保和丸加减.还可采用灸法,取足外踝最高点,直下赤白肉交界处,以艾条温和灸两侧穴位,各10~15分钟,每日灸2~3次。

此法亦适于其他证型腹泻。

亦可采用推拿法,揉外劳宫,清板门,清大肠,摩腹,揉足三里。

(2)风寒泻主证:

泄泻清稀,中含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兼恶寒发热,舌苔白腻.治法:

疏风散寒.方药:

藿香正气散加减.外治法选熨脐法,干姜、艾叶、小茴香各20克,川椒15克为末,鲜生姜30克捣烂,上药为末纳纱布袋中,敷脐,上置热水袋,昼夜连续,5天为1个疗程。

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灸龟尾。

(3)湿热泻主证:

泻下稀薄,水份较多.如水注,色褐而臭,可见粘液,食欲不振,伴泛恶,肢体倦怠,发热或不发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治法:

清热利湿.方药:

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脐部敷贴法,用生苍术、生黄芪(比例2:

1)为末,藿香正气水调成糊状,敷脐,每日换药1次。

推天河水,推上三关,揉小天心,揉内、外劳宫,清大肠。

(4)脾虚泻主证:

大便稀薄,多见食后作泻,色淡不臭,时轻时重,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且易反复发作.治法:

健脾益气.方药:

参苓白术散加减.可用推拿法,推脾经,揉板门,捏脊,揉足三里,推大肠,摩腹。

另:

推上七节骨。

(5)脾肾阳虚主证:

久泻不止,食入即泻.粪质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白光白,精神萎糜,舌淡苔白,脉细弱.治法:

补脾温肾.方药:

附子理中汤加减.

2、变证

(1)伤阴主证:

泻下无度,质稀如水,色黄浑浊,小便短少,皮肤干燥或枯瘪,目眶及前囟凹陷,啼哭无泪,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口渴引饮,齿干唇红,舍绛无津或起芒刺。

治法:

酸甘敛阴。

方药:

连梅汤。

(2)伤阳主证:

暴泻不止,便稀如水,面色苍白,神疲气弱,表情淡漠,四肢厥冷,冷汗自出,舌淡苔白,脉沉微。

治法:

温阳救逆。

方药:

参附龙牡汤。

(二)西医治疗

1.营养治疗:

母乳喂养者继续喂母乳.人工喂养者,6个月以下喂1/2—1/3稀释牛奶,6个月以上继续习惯饮食.

2.液体治疗:

(1)第一日补液:

a,补液量和方法:

轻度脱水90—120ml/kg,中度脱水120—150mg/kg,重度脱水150—180ml/kg,1/2总量8—12小时内输入,约每小时8—10ml/kg.按等渗,低渗和高渗性脱水分别用1/2,2/3和1/3张含钠液,判断困难先用1/2张含钠液.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用2:

1等张含钠液20ml/kg于30—60min内快速静滴.余下1/2总量于12—16h内匀速输入,以每小时5ml/kg,如能口服应改口服补液.b,纠正酸中毒:

有酸中毒者根据血气分析结果以碳酸氢钠纠正.c,补钾:

按缺钾不同程度给10%Kcl,每日200—400mg/kg,浓度<0.3%.

(2)第二日以后补液主要补生理需要量(每日60—80ml/kg)和继续损失量(约每日30ml/kg),用1/2—1/3张含钠液,另外应继续补钾和保持热量.

(3)注意补钙,补镁.

3.病因治疗:

(1)感染性腹泻:

针对病原进行治疗,如细菌感染可选用抗菌药物口服或静滴,如庆大霉素,先锋必等.真菌感染应及时停用广谱抗生素,口服制霉菌素,病毒感染者使用病毒唑.

(2)非感染性腹泻:

如食饵性腹泻,乳糖不耐受,应避免奶类.症状性腹泻应治疗原发病.另外可选用妈咪爱进行微生态治疗,恢复肠道菌群生态平衡.

4.其他:

营养不良或腹泻日久,应补充维生素A,B,C,D或少量多次输血或血浆.

(三)中成药治疗

1.藿香正气水每次5ml,1日3次。

用于风寒泻。

2.红灵丹每次0.3g,1日2次,用于湿热泻。

2012年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的

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是小儿科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严重者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必须引起重视。

我们按照腹泻病优化后的诊疗方案应用于临床后,更加提高了诊断率及治愈率,结合小儿生长发育快等生理特点及病情转化迅速等病理特点,突出中医特色。

本年度根据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印发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格式要求,基本要素(包括中西医病名、诊断、治疗、难点分析、疗效评价等)齐全,结合本科特色,故在原有本科方案基础上重新制定并实施2013年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2013年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1)病史:

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2)主要症状:

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

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主要体征:

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

(4)辅助检查:

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

病程2周以内。

2.迁延性期:

病程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

病程大于2个月。

(三)疾病分型

1.轻型:

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

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

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四)证候诊断

(1)风寒泄泻证:

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

或伴鼻塞,流涕,身热。

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2)湿热泄泻证:

下利垢浊,稠黏臭秽,便时不畅,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门赤灼,发热或不发热,渴不思饮,腹胀。

面黄唇红,舌红苔黄厚腻,指纹紫滞,脉濡数。

(3)伤食泄泻证:

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泻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

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4)寒湿泄泻证:

大便稀薄如水,淡黄不臭,腹胀肠鸣,口淡不渴,唇舌色淡,不思乳食,或食入即吐,小便短少,面黄腹痛,神疲倦怠。

舌苔白厚腻,指纹淡,脉濡。

(5)脾虚泄泻证:

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样,带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残渣。

神疲纳呆,面色少华,舌质偏淡,苔薄腻,脉弱无力。

(6)脾肾阳虚泄泻证:

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形体消瘦,或面目虚浮,四肢欠温。

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二、治疗方案

(一)中药治疗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中药汤剂

①风寒泄泻证

治法:

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推荐方药:

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厚朴、苏叶、陈皮、大腹皮、白芷、茯苓、白术、半夏曲、桔梗、甘草、大枣、生姜。

中成药:

藿香正气口服液等。

②湿热泄泻证

治法:

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推荐方药:

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甘草、黄芩、黄连。

中成药:

苍苓止泻口服液、儿泻停颗粒等。

③伤食泄泻证

治法:

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推荐方药:

保和丸加减,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

中成药:

保和丸等。

④寒湿泄证

治法:

温脾燥湿、渗湿止泻。

推荐方药:

桂枝加人参汤合五苓散加减,桂枝、党参(或人参)、炒苍术、炙甘草、猪苓、茯苓、泽泻、陈皮、厚朴、藿香、诃子、炮姜。

中成药:

小儿止泻散等。

⑤脾虚泄泻证

治法:

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推荐方药:

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茯苓、白术、桔梗、山药、甘草、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

中成药:

醒脾养儿颗粒、启脾口服液等。

⑥脾肾阳虚泄泻证

治法:

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推荐方药:

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加减,制附子、党参、炒白术、干姜、甘草、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生姜、大枣。

中成药:

附子理中丸、四神丸等。

(2)中药煮散剂

针对小儿腹泻的常证,以健脾化湿为基本原则,根据不同证型随症加减。

采用儿科散剂治疗,散剂服用方法:

每日2-3次,水煎去渣服。

2.推拿治疗

(1)小儿推拿法

①伤食泻:

补脾经,清大肠,摩腹,揉板门,运内八卦等,每日1次。

或顺运八卦,清胃,补脾,清大肠,运土入水,利小便,顺揉长强,推上七节骨,揉足三里,推上承山,推揉止泻灵。

②寒湿泻 :

补大肠,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揉一窝风,揉龟尾,推上七节骨,拿肚角等,每日1次。

③湿热泻:

清脾经,清大肠,推下七节骨,清小肠,推箕门,按揉足三里,摩腹,揉脐,揉天枢等,每日1次。

④脾虚泻:

补脾土,补大肠,捏脊,摩腹,推三关,运内八卦,按揉足三里,推上七节骨等,每日1次。

或揉腹:

顺时针方向揉3分钟,逆时针方向揉2分钟;揉气海:

顺时针方向揉3分钟;揉百会:

顺时针方向点揉2分钟;揉龟尾:

揉250-300次。

或捏脊叩督法:

从长强穴上2cm至大椎穴反复捏提3-6遍,从大椎穴向下到腰俞沿督脉及两侧华佗夹脊穴叩击3-5遍,频率为160-180次/分。

(2)三字经流派推拿法

①风寒泄泻:

揉一窝风、揉外劳宫、清补大肠等。

②湿热泄泻:

平肝、清胃、清天河水、清小肠等。

③伤食泄泻:

清胃、清天河水、运八卦等。

④脾虚泄泻:

揉外劳宫、清补大肠、清补脾、补脾等。

脾肾阳虚泄泻:

揉二马、揉外劳宫、清补脾、平肝等。

手法频率约150-200次/分,每日操作1次。

3.外治法

(1)中药灌肠法

根据不同证型,配取相应的中药汤剂,药物温度控制在36-37℃之间,药量按1-2ml/kg·次,保留灌肠。

禁忌症:

肛门周口及直肠疾病患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