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进城务工子女课外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00237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学校进城务工子女课外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农村学校进城务工子女课外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农村学校进城务工子女课外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农村学校进城务工子女课外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农村学校进城务工子女课外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学校进城务工子女课外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docx

《农村学校进城务工子女课外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学校进城务工子女课外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学校进城务工子女课外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docx

农村学校进城务工子女课外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

农村学校进城务工子女课外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

 ———奉贤区胡桥学校凤才弟

摘要:

农村学校进城务工者子女课外学习习惯的养成及矫正,这是我国教育理论界较少关注的一个问题。

对于这个特殊的群体,关注与干预他们的课外学习情况对于学校实施有效教育,整体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具有不可回避性。

在研究过程中,根据认知改变策略、行为改变策略、环境改变策略和自我管理策略,采用文献法、问卷法、个案研究等方法,从家庭教育指导、学生心理干预、自主学习培养、个性化教育入手,在培养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合理安排课外学习时间,提高课外学习效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基本达到课题的研究目的。

农村学校进城务工者子女课外在其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方面有其特殊性,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异于城市儿童,而且,就我们所接触的上海市奉贤区的不少进城务工子女而言,他们的学习习惯存在一定的缺陷,急需改进。

因此,解决农村学校进城务工者子女课外学习习惯的养成及矫正问题,是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需要;也是实现公平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进城务工子女;课外学习习惯;农村学校;研究报告

一、引言

教育部在2003年联合六部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确立了“两为主”(以流人地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实施目标。

其在明确流人地政府职责和义务的同时,也肯定了进城务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

上海作为重要的人口聚集地,为解决进城务工子女就学问题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据统计,截止2007年7月,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义务教育阶段的子女(主要为进城务工子女)总数已达到38.57万人,其中53.88%实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就读。

这为实现九年义务教育起到了强有力的保障作用。

“两为主”政策的宗旨是要满足进城务工子女的就学需求,这个需求不仅是“能读书”,更要“读好书”。

而“读好书”首要的就是能适应新的“读书”的环境。

和城市学生相比,进城务工子女要面临更多适应性问题,他们要消除对城市新环境的陌生感,要调整业已形成的生活习惯。

通过本课题的理论构建与实践研究,进一步梳理在教育及教育心理学领域中关于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及矫正的理论,同时探讨儿童学习习惯养成的个性化模式。

对于农村的儿童来说,由于他们所处环境的不同,必然有一些特殊之处,期望通过此项研究,建立一套适合于农村学校儿童学习习惯养成及矫正的教育新模式并付诸实践,这也是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通过学习习惯的养成及矫正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健康地发展。

 

**本课题研究负责人:

凤才弟撰写人:

樊胜军

课题组其他成员:

陆建华何洁彭纪华潘纪元陆群施澜谭秀丽谭龙艳

 

另外,本校过半的学生来自进城务工者家庭,这些学生与单纯的农村家庭的孩子又有其不同之处,他们的父母多数学历低、工作忙、关注孩子成长的时间少,因而他们在家长期处于无人管状态,相比较家庭教育而言,民工子弟学校中多数学生更喜欢接受学校教育。

而在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这些孩子的家长几乎都只能寄希望于学校,而学校的正常的课堂教学又难以照顾到每个孩子的不同状况,这也导致他们课外的学习习惯问题非常严峻。

因此,本研究也将关注这部分儿童的课外学习习惯养成及矫正,通过实践的推行,促进他们的发展。

在当前国内外教育理论界相对忽视农村学校儿童学习习惯研究的背景下,探讨农村学校进城务工者子女课外学习习惯的现状及其优良学习习惯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新意。

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指导,促进儿童成为自己行为问题的反思者,使学习习惯养成的个性化得以实现。

相对于从群体的角度来研究学习习惯,本研究既侧重儿童群体对个体学习习惯的影响,又重视儿童个性化的学习习惯之培养。

这也具有一些新意。

在研究工作中,我们本着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态度,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儿童这一信念,在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下,严谨、务实地开展理论建构和实践研究工作。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

“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也指出:

“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良好的习惯。

”可见,习惯的培养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大量关于习惯养成的关键期研究表明,中小学是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对这个时期的儿童进行系统的指导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外学习习惯是指在没有教师现场指导下,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好的学习效果,通过不断地重复与练习不同的学习方法或策略,从而形成并发展成为个体一种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倾向。

(参考:

俞国良主编,《当代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大辞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470页)学习习惯是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可分为具体行为操作层次和心理操作层次,学习习惯是从他律到自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

二、进城务工子女课外学习习惯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各种产业的不断发展,外来流动人员高度密集,上海的进城务工者已占上海市总人口的将近三分之一,是相当庞大的社会群体。

随之带来的是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农村进城务工子女在全体学生中已经占有相当比例,除了全国班(在公办学校专门为进城务工子女开办的班级)外,各个年级、各个班级中也有近半的进城务工子女。

通过对我校进城务工子女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如下特点与问题。

(一)亲子沟通欠缺,子女学习缺少关心,但对子女未来发展期望值普遍较高

进城务工人员多数是自己来到上海创业后,通过辛勤的工作得到社会认可,事业相对稳定后,把在老家的子女接到上海来就读。

因此在我校就读的外地学生多数在沪生活时间不长。

数据显示,在上海生活了1到5年的学生,全国班和本地班就各占57.4%和49.2%。

进城务工人员由于文化水平有限,缺少较高的学历和充分的知识储备,使他们主要从事个体经营、做工、做商业服务业工作,依然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普通劳动者。

但他们都尽量为子女创造稳定的生活环境,使他们能在经济发达的上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

进城务工人员由于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他们来到大城市后,切身感受到知识在当今社会的重要,因此普遍认为“孩子没文化,今后就没有出路”。

他们对孩子未来的职业期望则就不仅仅是脱离农村,在城市找一份能够自食其力的劳动岗位了,而是更希望通过上海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使自己的子女接收更优质的教育,以便将来有更广阔的发展。

因此对孩子的学业期望也比较高。

我们在个别访问时发现,他们普遍希望孩子将来能获得大学学历甚至是研究生学历,出人头地,仅有少数家庭希望孩子达到大专或中专学历。

同进城务工者对孩子高期望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家长并不能理解自己子女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家庭内,孩子与父母的沟通应该是没有界限的。

孩子在沟通中发表的意见,最容易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尊重。

孩子积极有利的建议,父母会表示赞同和采纳,对于片面消极的想法也会分析引导,适度批评教育,使孩子更加成熟。

只有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即是长辈也是朋友,有利于营造融洽和谐的家庭情感氛围。

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实际上更乐于与家长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来满足自己精神上的需求,消除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和不适应。

在问到“你愿意把学习上的事告诉家长么?

”这一问题时,全国班有57%的学生表示愿意,38%表示没想过,有5%的学生表示不愿意。

在本地班选择“愿意”的学生比值更是高达76%。

从中可以看出,本地班的外地学生由于周围都是上海学生,社会孤独感更强烈,因此更需要同家长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

问卷统计表明,大多数学生是愿意同家长谈论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在学校的见闻与感受的。

可是家长却并能很好的理解孩子。

我们发现进城务工者与孩子的沟通明显不足,父母们忙于生计,精力主要花费在赚钱养家上,较容易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学习困难。

在问到“父母能够理解你在学习上的困难吗?

”这一问题时,本地班有83%的学生认为“不能”,仅有6%的学生认为家长能理解自己的学习困难。

全国班有69%认为家长不能理解自己,有18%认为家长能够理解学习上的困难。

这样父母缺乏与子女的沟通,缺少亲子间的交流,使本身就身处陌生环境的孩子更缺应有的关爱。

(二)进城务工子女学习主动性欠缺,学习习惯有待改进

现代社会中,人口流动性比较大,经常有孩子这学期来,下学期走。

他们来自不同的省,不同的教材导致他们不同的知识结构;也许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教学水平导致了他们不同的知识水平。

这些都使孩子在学习上出现了断层,使他们在学习上出现了很大的困难。

多次转学,最终导致了孩子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另外,由于他们经常转学,使得他们对周围的环境事物还不是很熟悉,因此,对学校以外的事物环境和对学习以外的事情充满了好奇,导致他们过分关注学习以外的事情和环境,而降低了对学习的关注。

据调查,放学后能经常主动看书或做作业,不需要他人催促的,本地班中只有32﹪的外地生可以做到,而全国班中却只有20%的学生才能做到;上课有疑问,能经常勇于向老师或其他人请教的,全国班中只有18%的学生才能做到,本地班中也只有19﹪的外地生可以做到,课外学习过程中,全国班中竟有高达51%的学生自己没有毅力坚持,本地班中这一比例要远低于全国班,但仍有29﹪的外地生认为自己也没有毅力坚持。

另外,进城务工人员一般都是辛勤地工作在经济建设的第一线,为自己的生计早出晚归,往往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

这些脖子上挂着钥匙、得不到父母的充分关怀、管教的孩子上学之前,放学以后,常常嬉戏于街头,游荡于闹市,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形成了自由散漫、贪玩的习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进城务工子女社会适应性较好,愿意留沪继续学习,但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本次调研的大部分对象为来自安徽、四川等地农村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所调研对象中有些是出生在上海,也有些小时候在上海长大,大部分是开始读小学时来到上海,虽然来自外地,但对他们对上海生活适应性的调研结果显示,就读于全国班的多数学生都已经能够很好地适应上海的生活,对于他们较好的适应性,这对于教育无疑会少走很多不必要的弯路,有着极大的好处。

然而,社会舆论存在错误导向。

在当今社会还常见对一所好学校的评价标准是升学率,导致学校和教师们压力大情绪差,对外来民工子女缺乏耐心和爱心。

从理论上看,这个禀赋了农村文化血缘又试图融人城市文化脉络的特殊群体,不仅要和所有城市人一样,经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社会文化变迁,成为现代化社会的一部分;还要跨越城市人不必跨越的城乡二元结构,成为城市社会的一个单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过程将面临更多的矛盾与冲突;从现实上看,他们中的大多数仍像他们的父辈一样属于“城市边缘人”;受到城市的排挤和歧视,得不到自己应有的权利,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加之父母从事的大多是体力劳动或服务工作,文化水平和收入偏低,在消费水平较高的城市,他们难以给子女的生活和发展提供很好的条件,心理发展状态堪忧。

再加上社会风气及行为不端者带来不良影响使判断能力低的学生沿着“羡慕并模仿”的路线走下去;另外,一些学生在“黄色文化”中丧志荒学。

进城工子女尽管生活在父母身边,但忙碌的父母无心监管他们。

进城务工子女养成了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惯,自我监控能力差。

他们很容易就接触社会黑暗面,常常亲眼目睹进城务工者聚赌、欠债逼债之类行为,缺乏明辨是非能力和自控力的他们极易误入歧途。

一些电视节目也对他们世界观的形成产生强大影响,许多孩子的暴力倾向、色情倾向都是模仿电视中的成人而逐渐生成发展起来的;流行音乐也在无意中把成人的情感带给儿童。

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西方社会的成人文化更是以多种形式加剧了孩子的成人化进程。

进城务工子女的课外学习受家庭教养模式、当前社会风气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处于散放与自发式的状态,缺乏引导与管理,但学习习惯又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学校对于这个特殊群体子女的教育,需要从他们课外学习习惯的培养入手,担负起这个时代的责任。

三、进城务工子女课外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

(一)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理论构建与实践研究,进一步梳理在教育及教育心理学领域中关于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及矫正的理论,同时探讨儿童学习习惯养成的个性化模式。

对于农村的儿童来说,由于他们所处环境的不同,必然有一些特殊之处,期望通过此项研究,建立一套适合于农村学校儿童学习习惯养成及矫正的教育新模式并付诸实践,这也是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通过学习习惯的养成及矫正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健康地发展。

另外,本校过半的学生来自外来务工者家庭,这些学生与单纯的农村家庭的孩子又有其不同之处,他们的父母多数学历低、工作忙、关注孩子成长的时间少,因而他们在家长期处于无人管状态,相比较家庭教育而言,民工子弟学校中多数学生更喜欢接受学校教育。

而在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这些孩子的家长几乎都只能寄希望于学校,而学校的正常的课堂教学又难以照顾到每个孩子的不同状况,这也导致他们课外的学习习惯问题非常严峻。

因此,本研究也将关注这部分儿童的课外学习习惯养成及矫正,通过实践的推行,促进他们的发展。

(二)研究的方法

在研究工作中,我们将本着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态度,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儿童这一信念,在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下,严谨、务实地开展理论建构和实践研究工作。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工作的实现方案、进度计划如下:

文献法:

要查阅国内外有关儿童学习习惯培养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查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以确定本课题的研究起点。

问卷法:

对上海市奉贤区农村学校外来务工者子女课外学习习惯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把握其现状和需求,确定本课题的实践基础。

个案法:

在团体辅导实践中,针对单一特定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体及其所发生的行为和事件,利用客观、科学的方式收集有效的个人资料,并以此作为诊断及推理的依据,然后向研究对象提供正确的学习习惯辅导策略,帮助其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以促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个案法的采用,可以有效丰富实践、完善理论。

(三)研究的策略

1、认知改变策略。

首先,通过让儿童阅读合适的书籍,来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价值观;其次,透过理性思考的过程,以改变其情感和行为;最后,培养儿童对生命及生活意义的正确认知和肯定。

这个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

2、行为改变策略

强化:

利用积极或消极的强化方法,以增强或培养良好学习行为,或消除不良学习行为及情绪。

削弱法:

给予儿童不理会或忽视,使不良学习习惯因得不到增强而逐渐消失。

示范:

由辅导老师示范正确行为以供儿童模仿学习。

角色扮演:

由儿童扮演某种角色行为,辅导老师从旁予以随机辅导。

厌恶法:

辅导人员对于儿童的不良学习习惯,顺其所欲,过度满足,以至产生反感,直到该不良行为不再出现为止。

停止思考法:

辅导儿童学会在不良学习行为思想快出现时,告诉自己停止此种思想。

了解与接纳:

设法去了解其不良学习行为的症结,接纳他们并适时地加以开导。

回馈:

透过教师的关怀和回馈,使学生能了解自己的不良学习习惯,从而自我校正。

澄清法:

尽量使用说理、价值澄清或反问法,使儿童知道本身学习行为的不恰当,以导入正确之途。

3、自我管理策略:

将学生由环境的支持改变成自我支持。

即经由外部练习变为自我控制、自我思考、自我指导,独立行使正确学习习惯。

即让儿童经历这样一个体验过程:

体验责任——体验探索的历程——体验自我——体验改变。

这也是此研究的创新之处和辅导的最后目标。

4、童重新体验生活,并减轻或消除其不良学习习惯,如用同伴的力量去影响儿童。

藉着和环境的良性互动达到沟通与了解进而改变行为。

以上策略的使用,必须根据儿童的不同行为反应来加以选择。

(四)研究的内容

本研究主要涉及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国内外关于儿童学习习惯研究方面的文献述评。

第二,农村(主要是上海市奉贤区的农村)学校进城务工者子女课外学习习惯的现状。

第三,改进农村学校进城务工者子女课外学习习惯的策略研究。

在方法与策略上,主要是改善和安排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依据实际需要进行个别辅导或团体辅导。

这种辅导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还包括对家长实施辅导。

对家长更多的是更新他们的教育观念,为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供支持性的策略指导;而对学生的辅导主要是学习行为习惯的直接塑造和干预。

同时,我们还采用了认知改变策略对家长开展家庭教育辅导,对学生灌输自主学习意识;对于个别特殊学生的教育采用了行为改变策略、自我管理策略;在营造学习氛围内化行为习惯上采用了改变环境策略。

在对本课题的研究中,对进城务工子女课外学习习惯干预时,从家庭教养模式、社会影响、子女自身发展入手,进行了现状调查分析,又在形成调查报告的基础上,针对家庭教育中家长存在的意识与方法问题进行了指导,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与干预的同时,引进了自主教育理念让学生树立自我管理的意识,并对个别学生以个案形式进行个性化教育达到对他们学习习惯干预的目的。

1、重视家庭教育指导,改变学生学习习惯

孩子是家庭的产物,家庭变化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危害。

进城务工的孩子往往有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那就是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交织在一起,心理比较脆弱,性格孤僻,情绪低落、受压抑、烦躁、冷漠。

因此,对这些特殊群体的孩子,老师对其的教育不仅仅是孩子本人,还要涉及到和家长的沟通,和家长共同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解开孩子的“心结”,让他们的世界也春色满园,充满阳光。

进城务工人员多数是自己来到上海创业后,通过辛勤的工作得到社会认可,事业相对稳定后,把在老家的子女接到上海来就读。

因此在我校就读的外地学生多数在沪生活时间不长。

数据显示,在上海生活了1到5年的学生,全国班和本地班就各占57.4%和49.2%。

进城务工人员由于文化水平有限,缺少较高的学历和充分的知识储备,使他们主要从事个体经营、做工、做商业服务业工作,依然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普通劳动者。

一些进城务工者刚到上海是抱着忐忑的心理,带有临时的观念,看—看上海有没有自己生存的空间,有没有自己发展的天地,一般先有三至五年的适应时间,然后再决定以后的去向,此时是他们最烦恼的时期,大多没有心思顾及孩子的教育。

经过了适应阶段的磨练,并对大城市有所熟悉,逐渐产生感情后,他们中很多人会希望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环境,此时虽有喘息机会,但他们对长期的发展难以预料,对能不能在上海立足仍不确定,因而对孩子的教育仍然心有余而力不足。

 进城务工者由于种种原因,自己目前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他们有强烈改变自己面貌的愿望,对孩子寄予很大的希望,对家庭未来也充满憧憬,他们往往把自己这一代没有实现的理想与愿望寄托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扬眉吐气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与他们对孩子的高期望相反,这些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投入却明显不足。

根据调查,有近50%的家长没有时间或只是偶尔关心一下孩子的学习。

 我们发现进城务工者与孩子的沟通明显不足,父母们忙于生计,对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不够重视。

当孩子心境、情绪不好时,能热情关心的只占25%;父母与孩子经常沟通的占40.62%。

此外,只有12.5%的家长在节假日与孩子进行亲子活动进城务工者对子女的教育一般方法比较简单,他们是“充分信任”老师,习惯把孩子全部交给老师,而且往往只重视教育的结果,希望孩子有良好的品行,期待孩子有优良的学习成绩,但是却忽视对孩子教育的过程。

他们不太愿意、也不太会对孩子耐心教育,一旦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会简单、粗暴地责骂或殴打。

 

“家庭教育”又是一门非常严密而又系统的学科,家庭教育既有系统的理论,又有丰富的实践操作性,它不可能自发地产生,既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又需要父母个人素养的提升。

因此,学校应该以更大的热忱关怀进城务工者家庭,有责任、有义务对进城务工者开设系统的“家庭教育课”,提高他们的家庭教育能力。

  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进城务工者子女与父母缺少亲情,当他们犯了错误,父母能耐心教育的只占三分之一,大多数孩子只能默默承受父母粗暴的责骂。

当孩子碰到问题、遇到麻烦、心里苦闷时,他们应该首先想到向父母倾诉,因为父母是最关心、最亲近、最容易理解孩子的,但是我们调研得到的数据是,只有18.75%的孩子愿意与父母倾诉。

可见,这些父母应与孩子多多增添亲情。

我校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对对进城务工者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1)、设立家长学校对家长举行培训。

每年9月新生入学之前,学校特地为进城务工子女新生家长举办为期四个半天的新生家长培训班,让班主任老师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工作和家庭情况、询问需要学校提供的帮助和服务,同时传授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知识,让他们做好孩子入学准备工作,知道怎样帮助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家长学校教案集编写对看护人进行指导与交流。

它是由学校组织教师、家长撰写教育孩子的好的经验、方法以及各种媒体上介绍的好的文章进行摘抄,在汇集后,印发给每一个家庭。

(3)、组织家长、学生、老师一起参与的协作与互动的主题班会,现场的学习、交流与沟通和指导。

(4)、是通过教师家访与家长进行个别交流的过程中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

2、运用学生心理干预,强化学生学习习惯

这个特殊群体中的孩子和自小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相比,有着他们自身的优势:

肯吃苦耐劳,独立自主,不娇气,自理能力强……,但由于受生活环境影响和家庭条件制约,往往缺乏正规的学前教育,见识少,阅历不够丰富,思维不够开阔,自身还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但只要我们多给予他们一些关心,并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可以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孩子之间的差距。

提高这个特殊群体的素质,也将对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从理论上看,这个禀赋了农村文化血缘又试图融人城市文化脉络的特殊群体,不仅要和所有城市人一样,经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社会文化变迁,成为现代化社会的一部分;还要跨越城市人不必跨越的城乡二元结构,成为城市社会的一个单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过程将面临更多的矛盾与冲突;从现实上看,他们中的大多数仍像他们的父辈一样属于“城市边缘人”;受到城市的排挤和歧视,得不到自己应有的权利,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加之父母从事的大多是体力劳动或服务工作,文化水平和收入偏低,在消费水平较高的城市,他们难以给子女的生活和发展提供很好的条件,心理发展,特别是社会适应状态堪忧。

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坚强的意志,不怕困难,不怕失败。

克服自卑心理、冷漠心理、敏感心理、恐惧心理带来的不利影响。

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汇总学生的消极心理情绪,让学生逐步明白:

自卑心理是由于平时缺少父爱母爱,造成对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习等方面的情况作出偏低的评价,进而导致悲观失望,丧失信心。

冷漠心理是平时对身边的人和事,新异的事物及自身状况采取冷漠的态度,对他人不管不问,关系冷淡。

敏感心理会时常对批评和拒绝等极为敏感,反应强烈持久,往往喜怒无常。

其注意力不是专注于学业上,而是放在人际关系上。

恐惧心理主要表现对特定的事物和境遇产生难以克制的恐惧情绪,不由自主地害怕,而且常常伴随着焦虑和回避行为。

我们主要开展了一下工作: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板报宣传、个别咨询来干预与校正消极心理情绪。

采用了自卑补偿法、自我激励法等,从而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

让学生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让学生注意改善人际关系,并创造良好的社交环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在实践中锻炼坚韧不拔的意志,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选定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必能取得成功。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外学习缺少教师的现场指导,需要学生高度自律,主动学习,为此,我们引进了自主学习理论,加以实践与推广。

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接纳信息,构建新知,提高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自主学习是学生以学习活动为意识对象,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一监控对象可以划分为认知型活动和非认知型活动两类,借此理论来改善进城务工子女不良的课外学习习惯,为我们培养进城务工子女学生的课外学习习惯指出了新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