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98913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1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汉纪》指出:

“今汉人田或百一而税,可谓鲜矣。

然豪强富人,占田逾多,其赋太半,官收百一之赋,而人输豪强太半之税……是以惠不下通,而威福分于豪人也。

”据此可知

A.中央集权已削弱

B.将实行盐铁官营

C.低税率于民不利

D.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2.如图为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景龙四年抄本《论语郑氏注》(部分),12岁的作者在旁边留有小诗:

“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

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

”由此文物可佐证

A.唐太宗推行“崇儒尊孔”的国策

B.《四书章句集注》已成为考试用书

C.唐朝人普遍用诗歌表达生活体验

D.汉文化在西北边疆地区有所传播

3.明清之际,思想界及文学界不断强化“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的新动向。

同时,不少商人结交儒林,真心问学,慨然捐资,与儒士一道共襄文业,同赞义举。

材料意在说明

A.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B.经济发展推动文化变革

C.统治集团的腐朽没落

D.经济发展改变社会观念

4.京师同文馆创办之初,“每一个学生每月给三两银子的膏火,学一二年后,洋文有成绩者,则增至六两,再过一期增为八两,后增为十二两。

彼时,一个翰林给中堂尚书家教读,每月最多也不过八两银子。

”这从侧面反映了

A.清末新政重视教育

B.新式教育已成主流

C.官办学堂待遇更好

D.新式学堂招生艰难

5.1876年清政府派员参加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1905年清政府商部奏准《出洋赛会章程》共20条,指明凡有国际博览会,即咨行各省督抚,晓示商人劝谕参加。

这表明清政府

A.彻底放弃重农抑商

B.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C.力图扩大对外贸易

D.极力垄断对外贸易

6.1941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第二届第一次会议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中规定:

“承租人应依本条例所定减租之后之租额交租,不得短少,其有力能交租而故意不交者,出租人有请求政府依法追缴之权。

”该规定

A.旨在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

B.表明了边区政府的合法性

C.延续了土地革命路线精神

D.有利于扩大抗日联合战线

7.罗马法规定,某人未经同意将尸体埋在别人的土地上,虽然侵犯了土地所有人的权利,但因为死者属于低级的神,所以不经大祭司或皇帝发布挖掘令,土地所有人不得擅自将尸体掘走。

材料表明古罗马

A.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B.财产所有权是受限制的

C.宗教凌驾于罗马法之上

D.极力维护中央集权制度

8.15世纪后期以来,古登堡(注:

西方活字印刷术发明人)版《圣经》发行,学者们能得到可靠和标准的《圣经》进行讨论和争论,阅读《圣经》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由上述材料推断

A.科学知识为神职人员垄断

B.宗教迷信在欧洲广泛流行

C.启蒙运动启迪了人们思维

D.印刷技术推动了宗教改革

9.法国思想家贡斯当指出,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革命法庭通过一种奇特的嫌疑推定,那些尚待审判的人们不断地被提前宣布有罪,这是对权力的放任,因为“程序构成了一道安全屏障:

省略程序就是削弱或撤除这道安全屏障”。

贡斯当旨在说明

A.法国大革命存在多数人暴力

B.需要实现人的彻底解放

C.司法正义与公共安全很重要

D.民主政治建设尚需时日

10.1880年,中美谈判达成禁止美国人参与对华鸦片贸易的协议。

1900年后中国与英国、德国、葡萄牙分别签订条约限制鸦片贸易。

1908年美国率先在美属菲律宾禁绝鸦片。

材料表明美国

A.欲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

B.坚持国家间的公平正义

C.推动国际事务民主化

D.已逐步控制亚太地区

11.“与其说是历史选择了列宁、选择了布尔什维克,不如说在1917年这个关键时刻,是列宁、布尔什维克机敏地选择了历史,将群众自发的骚乱引导到解决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上来。

”据此可知,作者()

A.否定了列宁革命策略的灵活性B.强调十月革命顺应了民心民意

C.认为十月革命不符合俄国国情D.夸大了一战对俄国革命的影响

二、材料分析题

1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自“中国通商以来,即许各国领事自行审判,……而吾之法权日削。

”中华法系“诸法合体,刑民不分”,其在近代受到强烈冲击。

在厉行“新政”的招牌下,沈家本、伍廷芳等修律大臣主持的司法制度改革,加速了中国法律近代化进程。

改革始于沈家本奏呈《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诉讼程序的方案。

最终程序法得以制定,有了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区分,并确定了诉讼审判制度。

司法机关的改革是改革重点。

刑部改为法部,成为专门的司法行政机关,管理监狱、执行刑罚,监督各级审判厅和高等审判厅判决的死刑案件。

大理寺更名为大理院,成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下设民刑庭,并设推事和庭长组成合议庭进行审判工作。

大理寺还有统一解释法律的权利,其解释在全国范围内都有效。

都察院的职能得以净化,开始向现代行政监察机构靠拢。

确立了“司法独立”原则,开始引入西方近代监察体系。

要求各省的改革应当参照中央官制进行。

——张晋藩《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司法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司法制度改革。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的经济繁荣得益于强有力的帝国统治,帝国对于商业活动采取了务实政策,并能控制庞大的人口和广袤的土地,从而维持了一个长期的王朝中期繁荣。

直到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出现很大的相似性,但正是18世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

材料二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迅速崛起。

赵鼎新认为西方崛起包含五个交叉重叠的历史进程。

军事竞争(连绵不断的战争)和经济竞争推动下的强烈的理性化取向以及积累性发展。

欧洲国家力量强大之后天主教世界的崩塌以及其他宗教、世俗形态的兴起。

资产阶级在政治、军事、意识形态方面的纵深发展政府与商人联盟的存在:

政府依赖商人敛财创收,以及维持殖民地的运作;而商人则仰赖政府的保护,以此进行市场扩张。

——摘编自赵鼎新《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

前现代中西模式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的原因和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经济发展的“相似性”。

三、论述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图为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图。

从图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D

【解析】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对轻税政策对富豪有利,不利于农民,必然使富者日富,而贫者日贫,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故D项正确,C项包含在D项之中;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故A项排除;材料也没有提出盐铁专营,故B项排除。

2.D

【解析】

材料“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景龙四年(710年)抄本《论语郑氏注》”“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

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

”说明唐朝时,儒家思想等汉文化在新疆等边疆地区有所传播,故D项正确;AC项材料中无法体现;《四书章句集注》是南宋朱熹的著作,故B项错误;

点睛:

材料“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景龙四年(710年)抄本《论语郑氏注》”“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

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

”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3.D

【详解】

材料“贾而好儒”“亦贾亦儒”说明士商价值取向趋同,为士商互动的社会风气,故选D;中国古代重农抑商,商人社会地位低下,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发展推动文化变革,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统治集团的腐朽没落,排除C。

4.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人不多费用多”等字眼也意在强调新式学堂招生难,故D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是强调新式学堂的困难而不是清末新政重视教育,故A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同文馆而非官办学校,故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5.C

【解析】

材料反映了从1876年清政府就开始派员参加了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到1905年清政府商部在奏准的《出洋赛会章程》中明确提出,凡有国际博览会各省督抚应晓示、劝谕商人参加。

清政府对参加国际博览会的积极态度,表明清政府积极扩大对外贸易的目的,故C项正确。

A、B、D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6.D

【解析】材料反映了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这是既能调动地主又能调动农民抗日积极性的,所以有利于扩大抗日联合战线,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既保护农民利益又保护地主利益,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国民政府尚未承认边区政府的合法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和土地革命路线精神不一样,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农民交租交息、地主的减租减息既能调动地主又能调动农民抗日积极性的。

7.B

【详解】

根据材料“侵犯了土地所有人的权利”“不经大祭司或皇帝发布挖掘令,土地所有人不得擅自将尸体或骨灰掘走”可知,罗马法中虽然规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但是其财产所有权还是受宗教等因素的限制的,故B项错误。

“死者属于低级的神”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故A项错误。

材料是罗马法的规定,没有体现宗教凌驾于罗马法之上,也没有体现中央集权制度,故CD项错误。

8.D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重大发明与宗教改革的关系。

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活字印刷术传播到欧洲后,西方以活字印刷术印刷的《圣经》大量发行,学者们得以借助可靠和标准的《圣经》展开对神学问题的讨论和争鸣,普通的天主教徒也能够独立地阅读《圣经》,打破了天主教会对《圣经》及神学问题解释的垄断地位,可见印刷术推动了宗教改革,故D项正确。

材料反映了神职人员的垄断地位被打破,故A项错误;B、C两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点睛:

材料“15世纪后期以来”“阅读《圣经》的人也越来越多”是解题的关键。

9.C

【解析】

从材料“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革命法庭根据情绪和良心来断定罪行”“程序构成了一道安全屏障”中可以看出,贡斯当认为法治的真正精神是程序正义,强调了司法正义与公共安全很重要,故C项正确;A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错在“彻底”。

点睛: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革命法庭根据情绪和良心来断定罪行”“程序构成了一道安全屏障”。

10.A

【解析】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19世纪末期后,美国政府逐渐禁止鸦片,这反映了美国要树立比较良好的大国形象,故A项正确;B项错误,错在“国家间的公平正义”;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国际政治格局,故C项排除;当时美国还没控制亚太地区,故D项排除。

11.B

【详解】

材料一方面承认了历史发展的客观性,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布尔什维克党人抓住历史时机的主观努力,反映了十月革命是布尔什维克党人适应时代要求而进行的革命运动,顺应了当时俄国的社会需要,民心所向,故选B;从材料可以看出是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利用了历史时机,造成了革命的运动,体现了列宁革命策略的灵活性,A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俄国十月革命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布尔什维克党努力的结果,反映出十月革命符合俄国的国情,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一战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D错误。

12.

(1)特点:

①借鉴西方司法制度,全面系统地改革,地方参照中央。

②区分程序法与实体法,确定诉讼审判制度。

③重点在司法机关改革,确立司法独立原则。

④引入西方近代监体系。

(2)评价:

①确立了中国司法的独立地位,加速了中国法制近代化进程;②在清末新政背景下的司法制度改革,旨在维护清王朝的统治;③改革的深度有限且最终失败,但却是以后司法进步的基础。

【解析】

依据材料“即许各国领事自行审判”“一系列改革诉讼程序的方案”“并确定了诉讼审判制度”“开始引入西方近代监察体系。

要求各省的改革应当参照中央官制进行。

”的信息逐条归纳回答。

依据材料中“加速了中国法律近代化进程”“在厉行“新政”的招牌下,沈家本、伍廷芳等修律大臣主持的司法制度改革”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视角分析回答。

13.

(1)“大分流”原因:

①西方通过殖民扩张和殖民争霸,扩大海外市场和资本积累;中国实行闭关锁国。

②西欧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确立;中国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达到顶峰。

③西欧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和发展;中国仍处于农耕经济阶段,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④西欧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中国实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

影响:

一方面西学东渐,使中国人开始接触西方近代文明;另一方面,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相似:

①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②手工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或发展;③商人群体活跃,海内外贸易兴盛;④社会分工细密,商业市镇涌现。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由材料“西方崛起包含五个交叉重叠的历史进程”结合所学,可以从中西历史特征,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等角度比较归纳回答。

第二小问,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从中西思想交流以及中国社会性质改变角度思考归纳。

(2)关于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经济发展的“相似性”,结合所学,可以从18世纪英国社会特征,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商业政策等方面归纳。

14.示例论题:

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斗争动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阐述: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对外加强资本输出,瓜分世界,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开启政治民主化的尝试。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想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和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民族危机加剧,清廷自救的新政加快了革命的爆发,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

一战中日本加紧对中国侵略及北洋军阀的统治,新文化运动兴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十月革命为中国近代化指出了新方向。

总结:

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中国人民反帝反封斗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解析】

本题是一道开放型试题,首先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可以从中外经济发展演变,中国与西方对外关系,中国与西方对外关系,中国与西方之间反侵略与侵略之间的斗争等角度论题,再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