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96039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队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部队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部队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部队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部队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队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研究.docx

《部队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队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研究.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队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研究.docx

部队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研究

部队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研究

 

摘要:

本文运用危机管理学、信息传播学等理论,探讨了当前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借鉴危机管理SR模型提出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SR模型概念,并概述了我军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现状和诱发部队网络舆情危机的原因;以“方大国殴打空姐事件”为例,引出当前部队网络舆情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出现问题的原因;最后,文章利用提出的舆情危机管理5R模型概念,从网络舆情危机的缩减、预备、反应、恢复和恢复力五个方面,探讨了部队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

部队;网络舆情;危机管理

 

l导论

危机意识是一支强大军队保持旺盛战斗力的必备要素,是军队发展的“自动力”,其决定着一支军队的发展,决定着战争的胜负。

然而,当今社会不但传统安全威胁依然存在,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上升,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大发展,互联网不可比拟地成为当今时代发展最为迅速、使用最为广泛的科技之一,各国和各国军队也正面临着由互联网产生的各类危机的不断冲击。

我国互联网在国家科技实力和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发展推动下,发展迅速、势头强劲,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其彻底打破了时空界限、地域阻隔和封闭状态,互联网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特别是其独特的信息传播方式成为了社会舆论传播扩散的助推器。

近年来,互联网涉军舆情增长迅速,趋势复杂多样,一些负面网络舆情因处置应对不善成为了危机事件,甚至造成群体性事件,严重损害了部队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声誉,影响了部队的健康发展。

本文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从部队的角度出发,对当前部队网络舆情危机管理进行研究,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关对策建议,为部队处理好网络舆情危机提供参考。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研究背景

今天,互联网已成为全球信息发布、传播、共享的主要载体和平台。

在我国,军事热点敏感问题关乎国家主权、国防力量、军队形象,一直是网络议论的热门话题。

由于互联网本身的开放性、即时性、参与性等特点,来自方方面面的观点凭借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已然成为影响社会对军事热点敏感问题评价的重要力量,有的甚至成为党和国家对军事热点敏感问题作出决策的重要依据。

伴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各项社会事业信息化建设的广泛开展,中国网民的数量持续大幅增长。

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显示: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手机网民规模达到4.20亿。

”手机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手机网络的普及,使得信息传输的通道不断放大,很大程度上实现点对点的精确传播、实时传播,大大小小的危机事件使人如临其境,在第一时间就能感受到危机带来的深刻影响。

从事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多年,深切的感受到在网络时代涉军危机事件对国家、社会和军队的巨大冲击,比如前一段的“歼-20试飞”视频和信息,正值美国国防部长到访北京,网上散布出中美对抗的强烈信息,给中美两军交流蒙上了阴影:

又如“解放军在中越边境集结”的信息,给正值南海主权问题升温期,让越南政府纵容国内反华舆论和煽动民族情绪予以口实:

还比如,“军车撞人”、“特权车”、“3名青年拒服兵役”、“方大国殴打空姐事件”等帖子,影响了人民军队的声誉和形象。

从这些部队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中可以看到:

一方面事件事实通过各种网络迅速得以传播,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及时知晓和跟踪事件的起因和发展经过,起到正面宣传和知情的效果,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知情权,并让事件受到全社会的监督:

而另一方面,很多事件的发展、演化,反应出非理性化倾向,有的甚至被错误引导,故意挑起人民群众与党、国家和军队的对立情绪。

因此,作为人民军队,在面对恶意扭曲、真相不明等网络舆论信息时,不能再“被动挨打”,而要“主动出击”,利用危机管理理论,结合部队实际,开展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研究,逐步建立应对部队网络舆情危机管理体系,切实维护军队声誉和形象,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发展服务。

1.1.2研究的目的意义

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和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网络舆情所呈现出的主体多元性、影响广泛性、类别多样性、主题集中性、聚焦持续性、信息偏差性等明显特征。

部队作为执行党和国家政治意志的武装集团,由于其特殊性,面对网民高度关注的军事舆情,特别是舆情危机,还缺乏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分析,缺少系统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方法,以及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

因此,在今天这样的网络时代,加强部队舆情危机管理研究,对宣传国防与军队建设成就,维护人民军队良好形象,促进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l)适应网络时代发展要求,部队舆情危机管理应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和手段。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变革,因此部队也要主动学习掌握新技术、适应新形势,积极利用危机管理理念,发挥优势、克服不足,有针对性的创新管理方法和手段,提升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水平,不断提高部队在新时期保持正确政治方向和驾驭繁杂形势的能力。

 

(2)研究和处理好部队网络舆情危机是网络时代军队对外宣传的重要环节。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互联网、手机、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和传播手段不断创新,使得信息的传递和获取同益快捷便利,尽管这让部队处理网络舆情危机更加复杂困难,但是也为部队研究信息传播、网络建设和危机管理等问题提供了平台和机遇。

目前我国已拥有9亿多手机用户、5亿多网民和2亿多微博用户,对外传播潜力巨大,研究和处理好网络舆情危机、掌握网络舆情危机特点规律,有助于推动我军的对外宣传工作,让广大网民成为我军的“宣传队”,更好地促进部队建设科学发展。

(3)部队舆情危机管理研究是舆情学和危机管理理论的完善与发展。

目前,舆情危机主要研究集中在政府部门和企业,研究方向以舆情预警、舆情管理、舆情引导为主,危机管理研究也集中在公共危机领域。

从研究的情况看,舆情危机管理在军队领域的相关研究工作还比较少,缺乏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和分析,缺少系统有效的应对策略、方法和模型。

开展部队领域的舆情危机管理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舆情学、危机信息管理等理论,为政府部门或执法力量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时提供参考和借鉴。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情况

西方国家关于舆情的研究可以从其英文短语中看出其特点,舆情PublicOpinion”,从字面理解,即指公共民意或社情民意,主要反映了社会群体对公共事务各种诉求的总和。

美国是对舆情研究较早的国家之一,美国舆论学奠基人-WalterLippmann在其著作《舆情学》中提到:

“舆情基本上是一些事实从道义上加以解释和经过整理的一种看法”。

西方把网络舆情称为“IntemetPublicOpinion",即通过互联网反映公众群体利益、愿望等诉求的总和。

西方国家研究网络舆情主要集中在网络情绪表达、民意调查、互动关系、应对策略等方面。

外军对军事网络舆情研究的文献资料较少,从互联网了解到,如“美军虐囚”、“维基解密”等事件,其引发的网络舆情危机,美军应对的主要策略是从网络技术层面入手,组织“网络水军”生成器,采取技术手段以密集的“观点炸弹”覆盖负面舆情信息。

同时,美军拥有电视台、电台300多个,各种定期报刊近2000种,每个军种都有自己的报纸,并提供网络浏览,这些信息传播平台,为美军出现网络舆情危机时迅速占领舆论阵地提供便利条件。

国外对危机和危机管理研究较为系统,MichaelT.Charles'1988年在其《危机管理:

案例》中把危机管理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

①危机产生前的缓和期(MitigationPhase),②危机产生前的准备期(PreparednessPhase),③危机持续中的应对期(ResponsePhase),④危机完结后的恢复期(RecoveryPhase),作者以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对危机管理基本框架和体系进行了完整概括和归纳。

RobertHeath3在《全程危机处理》中,提出了危机管理的构架,即著名的4R模式:

缩减(Reduction)、预备(Readiness)、反应(Response)、恢复(Recovery),重点研究危机的预测预警、沟通交流、自身形象、媒体宣传、因应方略和恢复对策等问题,从以上4个R中,Heath进而提出企业危机生存力依赖于组织和员工应付危机情景的能力——即第五个R恢复力(Resilience).使4R模型发展成为5R模型。

近年来,为应对全球恐怖主义威胁,预防公共安全危机发生,美国在'-9-11”事件之后,于2003年1月成立了国土安全部(USDHS),使危机管理戍为国家安全机制的重要环节。

1.2.2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王来华——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对舆情研究较早,2003年他在出版的《舆情研究概论》4中,指出舆情是:

“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到:

“建立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

“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势确立舆情研究地位作用,成为了我国重视开展舆情研究的重要标志。

在网络舆情研究方面,刘毅’,2007年提出网络舆情概念:

“即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公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物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相对而言‘,关于部队网络舆情危机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较为有限,研究也较为薄弱,到目前为止,还没见到较为系统的专著,出现较多的是专业杂志期刊发表的实践性成果,以及部分硕士、博士论文,如:

贾龙武6在《建立健全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预案机制》中,探讨了建立适合武警部队特点的网络舆论危机应对预案机制等问题:

胡小琳7在《涉军网络舆情传播与军队形象塑造》中,阐述了军队形象塑造与网络舆情传播的关系等。

对于危机和危机管理研究,国内最早应用在国际安全和国际问题研究分析等方面。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国内经济金融领域逐步关注金融危机管理和经济安全等问题。

2003年国内“非典”疫情,以及后来的禽流感疫情,使得危机管理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这之后,我国也从2003年非典疫情中吸取经验,建立了国家应急响应机制,2008年汶川地震中较好地发挥危机响应和处置的重要作用。

危机管理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

胡平8(1993)《国际冲突分析与危机管理研究》,是一本较早的有关危机管理方面的专著:

薛澜9..清华大学教授,2003年发表《危机管理:

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探讨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公共危机发生的原因和主要特征,从提出了现代危机管理的体系结构,以及相应制度设计和战略规划设想。

有关军队危机管理方面的研究,王安I编著的《论古今中外军队管理》,回顾了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军队管理思想,展望新趋势、适应新形势,全面加强军队管理:

王保存¨等编著的《外军管理与领导》,全面系统的介绍外军管理与领导的方法和经验,从一些侧面提供军队管理的借鉴与参考:

从其他文献和资料中参阅到:

中美的台海危机12、军事交流13、开通军事热线14等问题,这些敏感事件的管控与处置,都折射出军队危机管理的身影。

1.2.3研究评述

从上述国内外文献综述和研究现状中,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对网络舆情、舆情危机以及危机管理研究有一定经验,而且相比国外从社会、经济、民意方面的研究而言,我国对舆情信息和危机管理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政府部门,这对部队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研究能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但就结合军队实际而言,目前国内开展军队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研究的时间较短,完备性和系统性不高,因此,在面对复杂网络舆情形势时,部队在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方面还较为生疏和被动。

正是于此,本文开展对网络时代部队舆情危机管理研究,利用危机管理5R模型创建网络舆情危机管理5R模型,针对性地探讨部队在网络舆情危机管理中的对策措施。

1.3研究思路、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学习借鉴已有的危机管理理论,通过考察分析部队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现状,以典型案例分析勾勒出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有针对性的研究探讨部队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对策措施。

(二)研究方法。

l、文献分析法:

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图书馆及中英文数据库、军队内部信息网络和数据库为主要渠道和来源,广泛收集国内外关于“舆情”、“舆情危机”、“军队”、“危机管理”等方面的新闻、报告、研究文献及政策法规,把握研究方向,分析并提炼吸收相关学者、专家的观点和研究方法。

2、案例分析法:

通过研究典型案例,分析网络时代部队舆情危机管理的内容、特点、基本流程和存在不足,分析总结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启示。

3、理论分析法:

从现有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理论出发,结合案例研究,提出部队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模型,并结合模型探讨有效对策。

(三)主要创新点:

1、从部队建设和发展的角度,利用网络舆情的特征规律和危机管理原理及模型,分析部队在网络舆情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部队网络舆情危机管理5R模型,并从5个具体方面探讨改进的对策。

2、结合近期部队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典型案例,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案例研究对类似事件如何应对提出可行性建议。

2部队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相关概念

2.1网络及网络时代

在信息技术得到大发展的今天,网络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网络是指在计算机领域,用物理链路把各个独立的计算机工作站、计算机主机、交换设备、安全设备等连接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规范的数据链路称之为网络,也称计算机网络。

其目的就是为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通信联络。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由于价格昂贵,电脑数量保有量很少,未解决这一突出矛盾,早期的计算机网络概念被提出,在组成形式上,是将一台计算机借助通信线路与若干台终端直接连接,这种方式也可以看做最简单的局域网雏形。

最早的计算机网络,是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立。

目前常用的计算机网络的许多概念和方法都来自ARPAnet,比如分组交换技术等。

ARPAnet分组交换技术在无线、卫星网的研究与应用产生了TCP/IP关键技术协议。

TCP/IP协议的丌发和应用是ARPAnet在技术上最大的贡献。

从1988年Internet开始对外开放,到1991年6月,连接到Intemet的商业用户的计算机数量首次超越学术界用户,Intemet的发展进入新纪元,从此Internet的成长速度一发不可收拾,标志着人类社会由此进入网络时代。

2.2舆情和网络舆情

2.2.1舆情

对于舆情的概念和界定,从不同角度有如下描述:

我国《辞海》将舆情定义为:

众人的情绪、意见。

而《现代汉语词典》又将舆情定义为:

公众的意见和态度。

美国舆论学奠基人-WalterLippmann在其著作《舆情学>中提到:

“舆情基本上是一些事实从道义上加以解释和经过整理的一种看法”。

我国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所长王来华在其著作中指出:

“舆情是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刘毅17在王来华所长定义的基础上,认为“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人愿意在任何地点或任何时间发表个人看法、态度和观点,这些观点并不一定是涉及公共事务,相反是一些私人问题,甚至可能是一些“无聊”的情绪或态度。

例如,前段一个非常有名的舆情事件——“贾君鹏”事件,一句“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引起了上百万人的公众关注,网络空间内直接造成上千万的网页量。

基于以上研究,笔者认为,舆情是民众对社会各种现象和问题表达的态度、信念、情绪以及意见观点的总和。

舆情来源予公众,其客体不仅限于公共事务,也可能是对某一态度、情绪等其他诱因事件的表达,因此,舆情的产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舆情分析和引导也较为复杂、困难。

笔者认为,要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舆情,就必须搞清舆情的主体、客体、本体以及其中的相互关系。

2.2.2网络舆情及其特点

2.2.2.1网络舆情和部队网络舆情

显而易见,网络舆情就是以互联网、通信网等信息网络为载体的舆情。

刘毅给出的网络舆情概念是:

‘‘即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公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物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彭作文——军犬舆情创始人,对网络舆情给出了自己定义,“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

从以上两个不同角度的定义中,可以找出如下共通的网络舆情要素:

互联网络、网民公众、事务事件、情感态度、传播互动、影响总和,这6个要素决定了网络舆情在产生、发展、消亡及影响的各个阶段的能量、速度、范围和破坏力。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

部队网络舆情是指公众在互联网上,围绕涉及军队的相关社会事件产生、发展和演变等过程,所表达的社会政治态度、情绪、意见的总和。

更具体的说,就是广大网民通过客、论坛、微博、微信、聊天群组、即时通信工具、电子邮件等网络平台渠道,对军队军事行动和军人活动等进行评价和议论,表达个人认识和观点的总和。

2.2.2.2网络舆情特点

网络舆情具有比较鲜明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4个方面:

传播叠加爆炸性、主体不明确性、内容来源偏差性、网民开放互动性。

1、传播叠加爆炸性。

网络舆情传播是由点到面、由分散到汇聚、由冷到热的动态过程,就犹如引爆了连锁炸弹一样,触发后向周围空间迅速扩散传播,造成巨大影响。

在一定的传播条件影响下,随着时时间的推移,每个引爆的舆情炸弹其“能量波”会形成“波峰和波谷”叠加,从而造成不可预测的舆论压力和困境。

由于网络舆情传播的叠加爆炸性,使得网络舆情更加难以干预和预测。

2、主体不明确性。

网络的虚拟性为网络舆情的匿名传播提供了条件,公众因此摆脱了社会关系的压力自由地在网络上发表意见且不用承担社会责任。

公众在网络上发表意见时,根据自己对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的理解,一般按照对自己有利的原则来

决定是否明确发布信息的主体,这就使得网络成为一把“双刃剑”,一面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了自由发表言论观点的平台,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得以表达意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另一面为各种不负责的不良诉求提供了传播渠道,进而使社会秩序和正确价值观念遭到破坏甚至颠覆。

3、内容来源偏差性。

网络上传播的信息,要么有内容但没来源,要么通过转述而没出处,要么现实不存在根本是凭空捏造,这导致人们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度降低。

这样网络信息,如果不能得到权威信息来源的印证或澄清,又或者是被删除和封堵,人们反而会半信半疑,特别是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不断猜疑进而引起热议。

正是由于网络信息与现实情况的偏差,部分别有用心的人怀着不良动机和目的,用谣言和虚假信息制造看点、吸引受众眼球,导致舆论压力。

因此,网络信息内容来源偏差造成的网络舆情,只能通过信源本体的网络发布和回应来解决。

4、网民开放互动性。

网络舆情是网民意见的综合体,网络为全体网民提供了统一的意见表达平台。

网民通过积极参与发表意见,并逐步聚合成统一的观点进行表达,这就成为了一定的舆论。

网络舆情在传播过程中,不仅信息内容本身进行传播,也能把网民的意见、看法和被关注的程度加以传播,网络舆情在传播中被网民互动式的评论不断推动进而逐步变化,这些变化又进一步引起网民参与的热情,形成“雪球”效应。

因此,在网络舆情分析研判中,这一特性应引起高度重视。

 

2.3危机、危机管理和危机管理SR模型

2.3.1危机

危机(Crisis)-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中的“Kinetin”,其原始含义是筛选,此后在医学领域普遍使用,以形容一种至关重要的、需要立刻做出相应决断的状态。

目前对于“危机”本身的定义至今仍未统一,比较有代表性的是:

罗森塔尔(Ronsenthal,1989)认为:

“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薛澜等(2003)在《危机管理:

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19一书中,认为:

“危机通常是在决策者的核心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威胁或挑战、有关信息很不充分,事态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需要迅捷决策等不利情景的汇聚。

上述对“危机”的定义和解释,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概括了危机的特点。

综合起来看,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三个要点:

一是危机影响的对象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群体或组织:

二是危机出现的结果是J下常的秩序遭到破坏,负面影响使得核心价值遭到挑战;三足危机带有高度不确定性,需要迅速做出关键性决策。

2.3.2危机管理

目前危机管理的定义没有统一的界定,但从公共关系学科的角度来看,危机管理是一种应急性的公共关系。

当突发的意外事件发生时,组织陷入困境,所以面临的公众压力处于极限状态,组织的公共关系也处于应急状态。

危机管理便是立足于应付组织突发的危机事件,通过有计划的专业处理系统将危机的损失降到最低。

如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进一步将危机管理与本文研究方向联系起来,认为:

危机管理是指某特定组织针对潜在的或发生的危机事件,为维护该组织利益和形象,化解潜在的危机,力图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或降低已发生危机造成的不良影响及损害,从而采取的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有持续力的管理控制行为和动态过程。

其目的是:

达到有效预防、应对、处理和降低危机事件及其带来的不良影响,实现权威信息传播,达成有效沟通,维护自身利益,重新塑造自身形象。

2.3.3危机管理SR模型

通过研究,笔者认为,著名危机管理专家罗伯特·希斯21(RobertHeath)提出的有效危机管理(处理)的SR模型及技术方法具有较强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有助于危机管理组织快速掌握,短期内达到效果。

SR模型,即把危机划分为四个阶段(4R):

危机缩减(Reduction)、危机预备

(Readiness)、危机反应(Response)、危机恢复(Recovery),以及对组织在危机中生存力起关键作用的组织成员危机应对能力——即危机恢复力(Resilience)-第5个R。

具体是:

危机缩减(Reduction):

主要是提高危机意识,分析组织机构存在的风险,改善机构,进一步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危机预备(Readiness):

主要是开展有效的危机预警,构建危机管理团队,做好危机应对准备。

危机反应(Response):

主要是掌握危机事件本质,制定和执行危机处置、消除的有效决策和行动。

危机恢复(Recovery):

主要是开展危机评估,制定和执行危机影响应对方案,防止危机复燃。

危机恢复力(Resilience):

主要是提高组织和组织成员危机应对能力,使危机缩减、危机预各、危机反应、危机恢复四个阶段的行动更加有效。

2.4部队网络舆情危机和部队网络舆情危机管理

2.4.1网络舆情危机

目前对网络舆情危机的认识还不统一,没有明确、完整和认识一致的定义。

网络舆情危机是公众通过网络,对社会各种现象、问题所产生的负面态度、情绪和意见观点的总和,并对这些现象、问题涉及的组织或个人现有秩序和形象提出威胁和挑战的一种网络舆情极致状态。

不是所有网络舆情都会发展和演变成为网络舆情危机,要发展成为网络舆情危机要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成规模的大量聚集.并带有一定的网络舆论形成导向;二是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关注度高,自身变化因素大、不确定性大;三是对现有价值观和组织秩序造成严重影响和损坏。

2.4.2部队网络舆情危机

部队网络舆情危机是指在公共网络领域内,公众对涉军事件的负面态度、情绪和意见观点总和,并影响部队训练、工作、生活等正常秩序,损坏部队声誉和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