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白杨礼赞 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95284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 白杨礼赞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1 白杨礼赞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1 白杨礼赞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1 白杨礼赞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1 白杨礼赞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 白杨礼赞 教案.docx

《1 白杨礼赞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 白杨礼赞 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 白杨礼赞 教案.docx

1白杨礼赞教案

第一单元

1.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1.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指出文章的抒情线索。

2.找出文中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

4.理解本文准确、凝练、变化多姿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个感性认识。

2.释题:

“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3.了解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教师补充: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

字音:

坦荡如砥(d@)恹(yān)恹欲睡虬(qiú)枝秀颀(qí)

释义:

视野锤炼主宰参天虬枝伟岸婆娑秀颀妙手偶得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旁逸斜出纵横决荡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抒情线索。

明确: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

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找出来。

讨论:

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

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

第一部分(第1段):

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

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

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

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

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1.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

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自由朗读第2~3段,要求找准下面内容的词语:

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明确:

特点:

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

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

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4.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②写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为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做反衬。

四、结束语《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体现了高尚的审美情趣。

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感。

但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

作者借赞美白杨树到底要赞美什么?

让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感受白杨树的美。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情感。

2.掌握“字词积累”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作者在铺陈赞颂白杨树前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勾勒了一幅雄浑、辽阔、苍茫的画面。

既介绍了白杨树生长的不平凡的环境,表现了“景美”,又渲染了一种不平凡的气氛,烘托出白杨树那傲然耸立、坚强挺拔的美姿。

赞美高原后又说它“单调”,紧接着骤然把白杨树一下子突然推送到读者面前,使之在雄伟的高原这一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清晰、鲜明、高大。

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呢?

二、学习探究,继续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学生朗读。

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描写白杨树的内容。

2.思考几个问题:

①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②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③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

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②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

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微微地泛出淡青色”,则主要点明它旺盛的生命力。

第5段是教学重点,可要求学生列出如下描写提纲:

干,笔直枝,靠拢叶,向上白杨树皮,光泽倔强挺立气质力争上游形象不折不挠

③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三、学习探究,继续研读课文第四部分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

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的“内在美”。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

教师朗读时,学生画记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①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

1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

“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采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

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③第一句由树及人,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为下文做铺垫。

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

“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一层深似一层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

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

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展示了阔大而深远的境界。

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3.学生自由朗读第7段,体会排比和反问的表达作用。

4.小结:

第8段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深化了四个反问句的意思,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四、继续研读课文第五部分

1.学生阅读课文第五部分。

2.讨论:

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教师补充:

茅盾同志曾经说过:

“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

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然后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后明确:

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呼应篇首。

五、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

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2.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

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

“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3.准确、凝练、变化多姿是本文在语言方面的特色。

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之“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之“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之“色”,非常准确贴切。

再如“扑入”的“扑”、“涌来”的“涌”、“微微泛出”的“泛”,都是经过锤炼的词语。

从句式看,也是活泼多姿,富于变化。

如4个直接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句子,同中有异,将情感步步推向高潮。

第2段描写高原景色的句子,长短相间,交互运用,错落有致。

第7段的4个反问句,形成排比,而句子由短到长,内涵渐次丰富,境界也逐渐开阔,层层深入,酣畅淋漓。

此外,如拟人、对比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也使文章语言更为生动多姿。

六、布置作业

以一种树木为题,描写它的形态特点,并赋予它象征意义。

板书设计

白环境之美

杨不平凡形神之美

树象征之美

 

2.囚绿记

教学目标

1.领略深邃美好的意境,培养高洁情操。

2.了解咏物抒情的方式,丰富表达手法。

3.了解精巧多姿的结构,提高组材能力。

4.品味委婉清丽的语言,提升审美品位。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陆蠡,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

他的散文委婉多姿而清丽媚人。

抗战期间,他主持出版社工作时,一次,入侵的日军突然前来查抄反日书籍,抄走满满两卡车书。

陆蠡恰巧外出,幸运地躲过了这一劫,然而陆蠡并不感到幸运,而是深深地为自己的不在场而内疚,觉得自己是负责人,不能推卸责任连累别人,他甚至毫不顾忌,对抄走进步书籍的敌人决不罢休,反而自己主动上门,来到租界巡捕房论理儿、问究竟,结果被投进监狱、遭到酷刑,不久便吐血而死。

据说他唯一的罪名就是口气强硬。

日本人问他:

“你爱不爱国?

”陆先生大声回答:

“爱国!

”又问:

“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答曰:

“绝对不能征服!

”老朋友吴朗西曾说过:

“陆蠡太傻了,然而他的可爱,感召我至深的,就是这一股傻气、正气。

”这不由让人想起了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被判刑前的申诉:

“我宁可照我的样式说话而死,也不照你们的样式说话而活。

”故人已去,然而他留下的文字还在,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散文《囚绿记》。

初读读准字音:

陆蠡(lí)涸(hé)辙淅沥(xīlì)猗(yī)郁蕈(xùn)菌揠(yà)苗助长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这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文字,作者讲述了他孤寂生涯中的一个意味深长、令人心动的故事,借窗前的一株常青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2.文章按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过程分为四个部分:

第1~7段,赏绿。

第8~11段,囚绿。

第12~13段,放绿。

第14段,思绿。

三、再读课文理解一、二两部分内容,体会作者情感,领略语言特点。

1.第一部分(1~7段),赏绿文章题为“囚绿”,“囚”是什么意思?

明确:

“囚”的原意是“将人关押起来”,在本文中指把窗外的一缕常青藤牵进屋里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喜爱,欣赏)文章如何表达对常青藤的喜爱之情的?

默读1~4段,自由发言。

如学生理解有困难,可安排适当讨论。

明确:

用居室条件的不如意来反衬。

居室狭小(“高广不过一丈”)潮湿(“砖铺”的“地面”)反衬简陋(“纸糊”)“圆窗外面长着常青藤”“我”“喜悦而满足”默读5~7段,①把绿色“视同至宝”“它是……它是……它是……它是……”(反复,排比)“宝贵”“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夸张)“怀念”“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比喻)“怀念”“绿叶和我对语”“了解…了解…”(拟人)“快活”②“细细观赏”“天天望着”常青藤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如何“渐渐变青,渐渐变老”,甚至细致到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甚而爱它在雨天“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在这细致入微的描写中,表达了对常青藤的挚爱深情。

③怀着喜爱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5~7段。

2.第二部分(8~11段),囚绿

①讨论:

作者在这一部分展现了“我”和“常青藤”怎样的形象?

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囚绿的“我”——因爱而囚,视“绿”为“友”。

“装饰我……装饰我……”“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囚绿的固执“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即便它枝叶病损“我仍旧不放走它”烘托被囚的“绿”——追求光明,永不屈服。

“依旧……依旧……依旧……”“总朝着窗外的方向”“都朝原来的方向”不甘被囚的执着3作者在叙述这件事时,彰显了他自己的心情——喜悦、不快、恼怒、自责、固执,用以突出青藤不甘被囚、追求光明的个性特点,从另一个角度来表现青藤的不屈与执着,起了烘托的作用。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注意表现青藤的性格特征。

3.第一部分的内容与第二部分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明确:

正因为“爱绿”,所以才有了后文的“囚绿”,第一部分的内容是第二部分内容的铺垫。

第二课时一、导入回顾上堂课学习的内容:

作者因为爱绿,所以选定了有绿作伴的居室;又因为爱绿,便把绿幽囚进自己的居室;甚至眼见绿的病损,仍旧不肯放走它。

而“绿”,哪怕被囚,哪怕失去清苍的颜色,哪怕成了病损的枝叶,仍旧执着地朝着原来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二、研读1.研读“放绿”和“思绿”两部分的内容。

⑴自读第12~13段,抓住重要词句,说说你对“放绿”部分文字的理解。

示例:

①“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这是文中精彩的一笔,这一句点出本文写作的背景,使故事具有了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如烛炬照亮全篇,凸显出“绿囚”的象征意义。

②“烽火四逼”“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

表现了当时战事的吃紧。

③“临行前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由“绿影”“绿友”“绿囚”到“囚人”,称呼的变化突显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常青藤”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

它是在日寇铁蹄下“永不屈服于黑暗”、永远追求光明自由的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陆蠡这位爱国志士4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2囚绿记的象征。

可展示陆蠡在狱中与日本人的一段对话,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日本人问他:

“你爱不爱国?

”陆蠡大声回答:

“爱国!

”又问:

“日本人能不能战胜中国?

”答:

“绝对不能征服!

”“珍重”一词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

3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歌咏“物”,完全是为了抒发他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这叫做什么手法?

明确:

咏物抒情。

⑵在理解的基础上默读第12~13段,再齐读一遍。

⑶阅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说说“思绿”部分的内容以及隐含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明确:

叙述自己对“绿”的思念,也含蓄表达了对日本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和牵挂。

2.赏析精巧多姿的文章结构,由学生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自行总结。

明确:

结构精巧、变化多姿是这篇散文的特点之一。

①文章以对“绿”的情感为线索,按赏绿、囚绿、放绿、思绿来结构文章,形成作品特有的节奏。

“赏绿”部分用大量篇幅极言对绿之爱,为“囚绿”铺垫;接着用繁笔写“囚绿”之固执,甚至在第9段还轻宕一笔,写从前在乡间草屋的事情,这些都是致力于表达对“绿友”的爱之深,以至恼之切。

“囚绿”如此固执,却为何又要“放绿”?

“放绿”部分是文章主题所在。

有前两部分的恣情抒写,步步“放纵”,到这一部分文意逆转,猛然收住,就像逆水行舟,先有意识地竭尽全力将船推至感情激流的高峰,而后突然篙松桨停,不仅造成了文势的变化多姿,在主题的揭示上更是发人深省。

“思绿”部分虽只有短短三句话,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一枝青藤牵动了作者的情思,也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作者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让读者去思索回味,去与作者一起创造作品的意义。

②结构的跌宕多姿,与作者的感情起伏相关联。

一篇题为《陆蠡的散文》的文章中说:

“什么是散文的结构?

有时候我想,节奏两个字可以代替。

节奏又从什么地方来?

我想大概是从生命里来的罢。

生命真纯,节奏美好。

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这段文字说的是作者情感和文章节奏的关系,也可以看做是对这篇散文的恰当的诠释。

3.品味文章委婉清丽的语言特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

(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

①“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作者用排句的形式,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绿色的不同寻常的理解和深深的爱意。

②“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恰如其分的比喻,强调了绿色与“我”的生命的不可分割,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③“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细腻入微的描写,正是作者对绿极爱心境的一种曲折反映。

④“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整饬的句式,表述了“我”对绿色的一种迫切的渴求。

⑤“我原打算七月尾……”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流连于……每日须得留心……终于在一天早晨……”这里似在娓娓叙事,而在字里行间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被迫离开故都的无奈尽含其中。

⑥“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

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这样的问句,看似平常,却意味深远,拟人手法的运用不仅真切感人地表达了作者对青藤不绝的情思,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索的空间。

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加优美生动。

排比如:

“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比喻如:

“我怀念绿色,如同河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反复如:

“我开始了解……,我开始了解……”“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拟人如:

“有一天……会和我面生吗?

”等等。

优美生动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的情感更为真切感人。

板书设计:

 

3.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教学目标

1.感受邓颖超对周总理的深情思念和崇敬之情,以及他们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忠贞不渝的爱情。

2.学习本文融情于事、直抒胸臆等多种抒情方式。

3.欣赏本文朴素情真的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西花厅、海棠花、周总理和邓颖超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在这基础上,学生交流课前查找到的有关周、邓的资料。

可向学生介绍这篇文章发表时邓颖超身边的工作人员所写的一段说明性的文字:

“这是1988年4月,正值中南海西花厅海棠花盛开之际,邓颖超同志观花后三次口述,由我们记录下来的。

整理好后,她看过。

当时本想在适当的时候发表,但她没有想好在什么时间发表为好,就放下来了。

邓颖超同志当时对我们说:

现在不发表。

如果有一天我也走了,喜欢海棠花的主人都走了,你们认为可以发表就发表,作为我的遗作,是对恩来的回忆和缅怀。

否则,就烧掉。

”1988年邓颖超同志已经84岁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西花厅,去嗅一嗅海棠花的芳香,听一听这位革命老人的深情讲述。

二、读一读,说一说

教师以深情的语调示范朗读课文。

学生边听边画出印象最深或最受感动的句子。

(可分组交流,说明被感动的理由。

然后全班交流。

例:

1.“春天到了,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十二年,他不再回来了。

”(“又”字饱含无限深意,海棠依旧,绚烂极了,此情此景触发了作者对已经“走了十二年”的看花人的深情追忆。

2.“你看花的背影,仿佛就在昨天,就在我的眼前。

我们并肩欣赏我们共同喜爱的海棠花,但不是昨天,而是在十二年以前。

十二年本来是短暂的,但是,我感到又是漫长漫长的。

”(十二年来,“你的背影”仿佛仍在花间,更是时时萦绕在“我”的心头,所以仿佛就在“昨天”;然而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和深爱的人分隔于两个世界,思念太深,太切,十二年又是何其漫长漫长。

3.“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开放的时候,常常有爱花的人来看花。

花下树前,仿佛你仍在我们中间。

你离开了这个院落,离开它们,离开我们,你不会再来。

你到哪里去了啊?

我认为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暖的风,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飘进了黄河、长江,进入了无边无际的海洋,你,不仅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国家的人民服务,而且为全人类的进步事业,为世界的和平,一直跟人民并肩战斗。

”(如今,海棠花依旧繁盛,果实累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看花的主人已走,深情呼唤“你到哪里去了啊”,思念与崇敬之情,如汩汩泉水奔涌而出。

三、再读课文,理出文章记叙的几件事

几件事:

赏花思人,寄花传情,相识“觉悟”,传书明志,结婚广州。

四、研读第1-6段,理解各种抒情方式的运用

1.作者深情回忆和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为什么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

学生讨论后明确:

首先,海棠花是周恩来喜爱的花,二十六年来,他在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居住,日理万机之余,常在花下散步休息,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记忆。

其次,海棠花见证了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

如今,睹物思人,怎能不引起对过去日子的深情怀念?

自然引出他们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

2.理解“融情于事”的抒情方式。

教师指导:

追忆性的散文以叙事为主,直接抒情的文字毕竟有限。

所以,常常在叙事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使叙述的事件、人物都焕发出感情的色彩。

朗读第4段“寄花传情”的有关文字,体验邓颖超对周恩来的挚爱深情,理解“融情于事”的抒情方式。

3.学习第5段,理解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明确:

不借助于其他事物,将真情实感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方法,就是直接抒情。

本段文字中,作者直抒胸臆,以发自肺腑的浓烈的抒情之笔,以自己的感情为纽带把读者的心紧紧地栓住了。

自读第5段加以体会。

听刘欢(或戴玉强)歌唱录音《你是这样的人》。

朗读这段文字。

五、布置作业

1.仔细阅读课文,揣摩文中感人的语段。

2.熟记生字词的读音、写法、含义,用字词积累中的词语造句。

3.熟读第4、5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周恩来传·革命婚姻》中这样写到: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次在中国公众生活中最成功、最忠诚和最持久的婚姻,这是具有信念的婚姻,是两个具有相似出生与相似思想的共产主义革命者之间的结合。

”我们阅读文章7~11段,去解读这真挚的爱情和成功的婚姻,并进一步研究各种抒情方式的运用。

二、研读第7~9段

1.思考为什么称周恩来为同志、战友、伴侣,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

相识“觉悟社”,两人共同投身五四运动,建立了共同的革命理想,为共产主义奋斗,可谓志同道合;尽管分居两地,但是为革命、为理想奋斗,是共产主义战壕中的战友;他们的感情不止是“个人相爱,而是上升到为革命、为理想共同奋斗”,这是他们能够相爱的最可靠的基础,能够忠贞不渝成为终身伴侣。

同志、战友、伴侣三个称呼体现了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

所以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