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慢食物的变质速度》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95194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减慢食物的变质速度》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减慢食物的变质速度》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减慢食物的变质速度》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减慢食物的变质速度》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减慢食物的变质速度》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减慢食物的变质速度》教学设计.docx

《《减慢食物的变质速度》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减慢食物的变质速度》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减慢食物的变质速度》教学设计.docx

《减慢食物的变质速度》教学设计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课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的《科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食物》单元中的第七课时《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是继《米饭与淀粉》之后的又一项对食物进行探究的内容。

本课是在对霉菌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进行的。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科学探究有着很高的热情,愿意积极参与每一个科学问题的探究。

虽然本班学生的个性差异较大,学生对同一事物的认知水平不同,但他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且喜欢动手操作。

由于学生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关注不够,把他们的关注对象转到平时常见的食物上来,对于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从很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去发现科学是很有益处的。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活动要由简单到复杂、由扶到放、由模仿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

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进行的。

本课是以观察比较活动为主线而展开探究活动的,围绕科学概念的建立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自始至终都强调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要求学生全身心的地投入科学学习活动中,并尽可能地运用自己的感官与认识对象相互作用。

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发现平常未能发现的秘密,能对观察到的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初步的归纳和综合。

使他们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

促使他们乐于在探究之路上继续走下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食物腐败变质是微生物大量繁殖引起的。

微生物生长和繁殖需要空气、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破坏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条件可以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用冷冻、晒干、灭菌密封等方法储存食物就是为了破坏微生物生长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新鲜食物与腐败变质食物的观察、比较、研讨的过程。

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

学会比较它们之间的不同,能够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条件入手,理解储存食物的方法及科学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认真细致地观察,乐于与同学进行交流自己观察所得和想法。

使学生养成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关注身边的科学。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探究能力。

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

理解并掌握食物储存的方法及科学道理。

教学准备:

1、学生小组观察用品:

新鲜的小鱼干、腐败的小鱼若干,镊子每人一把,表格、放大镜、方便筷子等。

2、教师演示用品:

课外收集来的不同的保存食物的方法、图片、教学课件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出示教学课件、学生观看。

(注:

课件题目:

危险的午餐内容:

四年级的学生丁丁,中午放学回家吃午饭,父母不在家,自己误将家里放了很长时间的小鱼吃掉。

下午上课时就发觉肚子不舒服,然后四肢无力用手捂着肚子渐渐蹲在了地上,脸色苍白,头冒虚汗。

被送往医院。

2、提问:

谁知道丁丁为什么会这样?

你是怎么知道的?

3、学生推测回答。

(可能是吃了变质的食物造成的,是鱼放时间长了变质了等)

教师:

那么鱼为什么会变质?

变质了的鱼又是什么样的?

怎样才能减慢食物的变质速度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教师板书: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二、观察活动:

(一)、教师出示新鲜的小鱼干(每组各一份)

1、请同学们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来观察新鲜的小鱼干。

(学生综合运用感官去观察:

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

2、小组进行观察活动,说说自己都发现了哪些有关新鲜鱼干的信息?

3、学生分组汇报观察活动的结果。

(二)、教师出示腐败的小鱼(每组各一份)

1、讨论:

这条小鱼已经腐败了,可能带有很多的细菌,我们怎么来观察这些腐败的物品呢?

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呢?

2、学生交流、汇报。

教师出示表格(见下表)确定方法。

我们观察得到的信息

外观

颜色

气味

手感

其它

新鲜的鱼干

腐败的小鱼

3、提问:

教材48页中的插图告诉了我们什么?

4、学生汇报,并说说在观察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腐败的物品、观察完毕后要用肥皂洗手、戴上口罩,用镊子去接触物品、不要直接去闻对人体有害的气味或难闻的气味……)

5、小组进行观察活动,说说自己都发现了哪些有关腐败的小鱼信息?

6、学生分组汇报观察活动的结果。

并将结果填在各组的表格中。

三、比较活动:

1、比较:

新鲜的鱼干和腐败的小鱼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学生按表格分别汇报各自的结果。

(从外观、颜色、气味、手感等方面的差异)

3、提问:

小鱼变质说明了什么?

4、学生回答。

(是因为小鱼的身上有霉菌等)

5、提问:

小鱼为什么会在短时间里腐败变质了?

6、学生回答。

(霉菌变多了、霉菌生长了等)

7、回忆:

在上节课的四块面包的实验中,哪块面包上的霉菌长得快?

8、学生根据课后的实验记录回答。

9、你从实验中发现面包上霉菌生长得快慢的原因了吗?

10、提问:

霉菌要想长得快需要什么条件?

11、学生总结。

(需要空气、水分、温度等条件)

12、鱼干为什么不容易腐败变质?

(缺少霉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13、师生小结归纳,阅读教材第49页中的小资料。

四、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1、提问:

我们已经知道了引起食物变质需要有一定的空气、水分和温度等条件,如果要储存一条小鱼,我们平时常用什么方法?

2、小组讨论交流,并说说运用这种方法储存食物的理由。

(学生结合农村实际进行汇报)

3、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储存食物的图片,学生观看。

说说为什么可以用这种方法储存食物?

(图片内容:

晒好的蘑菇、速冻青菜、密封的薯片、腌制的蛋类)

4、学生交流汇报。

5、谁来说说无论我们用哪种方法来储存食物,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6、学生回答。

(破坏微生物的生长条件)

7、请举例说说在家中你的父母还用哪些方法来储存食物。

为什么这些方法能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不同的食物,储存方法一样吗?

8、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实际进行回答。

(从破坏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条件入手)

五、后续活动:

1、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

2、请同学们课后去收集一些食品的包装袋或包装盒,并思考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来储存食物?

 

板书设计: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一、霉菌生长

繁殖的条件

二、储存食物的方法

 

教学反思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一课,是以学生的观察比较活动为主线进行的。

在教学活动中以观察—比较—归纳—综合为重点。

从新鲜的鱼干与腐败的小鱼之间的观察比较活动入手,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观察比较活动。

并且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发现平常未能发现的秘密,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通过观察比较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以及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初步分析、归纳和综合并形成科学概念。

使学生养成关注身边科学的习惯。

回顾本节课,谈一下自己的收获:

本节课我注重对学生的探究问题的方法的培养。

由于对腐败物品的观察是学生从来没有接触的。

因此,在观察腐败的小鱼的活动前,我提出这样的问题:

“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观察呢?

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观察?

”虽然学生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甚至还不符合实际,但这都是学生在思考后所得出来的,都经历了一个想的过程,对此我进行适当的鼓励。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表格,这样学生就会想到综合用感官去进行观察,使已有的知识运用到本课的学习上。

这样能激起学生探究欲望,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益处的。

这也正是科学课所追求、所期待的。

在教学中,我力求把学习探究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离不开食物,但是变质的食物吃后对身体是有害的,对于这一点学生可能意识不到。

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课件,增强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积极性。

课件的演示,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很多问题,同时也会将自己的问题提出来,此时我将问题引到本课上来:

如何减慢食物的变质速度。

在教学中使学生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

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产生推测——对自己的推测进行验证(观察、比较、探究)——分析得出结论——将所得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教学中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科学概念。

以科学探究为主,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内化。

例如:

在使学生明白食物腐败变质是微生物大量繁殖引起的,微生物生长和繁殖需要空气、水分和温度等条件这两个科学概念时,我首先问:

“小鱼腐败变质说明了什么?

”生答:

说明小鱼的身上有霉菌(即微生物)。

教师问:

“小鱼为什么会在短时间内腐败变质了?

”生答:

“是小鱼身上的霉菌多造成的。

”教师又问:

“霉菌是刚开始时就很多的吗?

”生答:

“不是”。

然后教师让学生汇报上节课的实验结果,哪块面包上的霉菌长得快?

学生如实回答。

教师问:

“你从实验中发现面包上霉菌生长快慢的原因了吗?

”有的说与水分有关,有的说与空气有关,还有的说与温度有关。

最后教师问:

“霉菌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水分、空气和温度等。

这样在师生的共同探讨下科学概念就自然的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形成了。

在教材的使用上我做了一个尝试。

为了在观察比较活动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究、去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在教材所提供的两组观察比较的实例中选择了其中的一组,实践证明这一点是可行的。

课堂上的40分钟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充分利用好这有限的时间让学生去经历观察、比较、探究的过程一直是我在教学中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在实例的选择上我认为只要是有针对性、有代表性,能充分体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贴近实际生活、有利于学生去展开探究的都可以。

在学习储存食物的方法上,我以储存一条鱼为例,提问:

“你有什么好的储存方法?

”让学生们展开讨论,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各抒己见。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参与学生的活动中,因势利导从破坏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上入手,凭借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经验,各抒己见相互补充,帮助学生回忆和整理已经形成的对食物变质原因的认识。

重点使学生明白储存食物方法的科学道理。

在知识的拓展上,结合实际生活,及当地的自然资源,反馈很多有价值的经验。

虽然本课的教学时间已经结束,但并不意味着探究活动的结束。

例如:

蘑菇、蛋类、山野菜等农村常见的食物的一些储存方法这些都是在课本上找不到的,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

使得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