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育学 法律法规综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93361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8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教育学 法律法规综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心理学教育学 法律法规综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心理学教育学 法律法规综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心理学教育学 法律法规综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心理学教育学 法律法规综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教育学 法律法规综合.docx

《心理学教育学 法律法规综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教育学 法律法规综合.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教育学 法律法规综合.docx

心理学教育学法律法规综合

下载.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实质

1、※心理现象:

也称为心理活动,或者简称心理。

2、认识周围事物是由于心理现象的作用。

3、※分辨物体的颜色形状气味感知空间远近时间长短是感觉和知觉的作用。

4、※记忆的作用:

人可以记住和回忆经验过的事物。

5、想象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憧憬未来,在艺术活动中可以创造新的形象,这和想象的作用有关。

6、思维的作用:

能够思索问题,解决问题是思维的作用。

7、认识过程和心理现象: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是心理现象。

心理学把这些心理现象成为心理过程。

8、喜爱憎厌、淡漠、狂喜、暴怒、惧怕、焦虑等也是心理现象,称之为情绪情感过程。

9、根据自己或者集体的需要克制自己而改变行为。

这种心理现象称之为意志。

10、个性心理特征包括:

个性积极性和个性倾向性。

1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的心理现象。

12、※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a认识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b情绪情感过程;c意志过程。

13、个性心理:

个性积极性:

源泉是需要;个性倾向性:

常在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等方面表现出来;个性个别性:

特别在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表现出来。

14、※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应用实验手段研究心理现象。

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分离出来。

15、※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的心理:

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16、心理现象也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7、心理现象是脑的反映机能。

18、心理现象也是脑的反射活动。

19、心理不是一切有生命物质的特征,而是动物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发展的特征。

20、心理学还把人的心理称为意识。

21、反映:

是脑对外界刺激的积极反应。

22、反射:

是有机体通过脑对刺激发出反映的活动。

23、※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4、外界刺激和反映动作是心理现象的开端和终结。

25、※巴普洛夫把动物和人类的反射分为:

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26、※无条件反射:

是不学而能,遗传而来的反射。

包括婴儿遇强光闭眼,食物放在口中有唾液分泌等。

可以使动物适应不变的环境。

27、条件反射:

是在后天一定条件下学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的形成是在条件和刺激间形成了暂时的神经联系。

※条件反射活动是一种信号活动。

※条件反射既是生理现象也是心理现象。

28、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或称工具条件反射。

29、巴普洛夫针对人类具有语言、词这一特点,把条件反射活动分为\两大类。

一是:

第一信号系统,这是具体刺激物作为条件刺激所引起的条件反射活动。

二是:

第二信号系统,是有语词作为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射活动。

只有人类才有第二信号系统。

30、※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放映。

31、而没有客观现实,便没有心理现象。

离开了社会生活,认得心理现象变不能得到正常发展。

32、客观现实是心理现象的源泉,社会生活是认得心理现象的主要源泉。

第二章心理发展

1、人的心理发展可以冲它的历史发展和个体发展两方面进行考察。

2、应激性:

是对那些和营养与繁殖有关的刺激引起反应的能力。

(单细胞变形虫遇到事物趋向它,遇到有害刺激远离)

3、动物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动物心理的感觉阶段;动物心理的知觉阶段;动物心理的具体思维阶段。

4、动物心理的感觉阶段:

动物只能对个别刺激物的个别属性作出反应。

这是动物心理发展过程的低级阶段。

(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

5、动物心理的知觉阶段动物演化到了脊椎动物,形成了管状神经系统,出现了真正的脑。

(鱼类、两栖动物和爬虫类、鸟类、哺乳动物类)较高发展水平的脊椎动物不止对个别刺激的个别特性作出反映,且能对复杂的外界刺激整体做综合反映,这种反应属于动物心理的知觉阶段。

6、动物心理的具体思维阶段:

(灵长类)类人猿的智力活动是具体思维或者动作思维,类人猿的思维离不开具体的环境和动作,不能从概念到概念的联想和思维。

没有语言系统。

7、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有本质的差别,单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又有继承性。

人的心理是在动物心理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动物心理是人的心理的发展前史。

8、社会性的劳动实践推动了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

劳动实践也使动物心理转化为人的心理。

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从制造工具开始,人类进行了有目的地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活动。

语言的产生推动猿脑逐渐变成人脑。

为人的心理的形成准备了物质基础。

语言的形成是形成人的心理的重要因素。

9、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也创造了人的心理,创造了意识

10、人的心理、意识是一种最高形式的反映,在劳动中产生,借助语言进行。

11、认得心理、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12、人的意识和动物心理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①能动反映;②自觉反映;③主体反映

13、能动反映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能动积极地反映。

14、自觉反映:

人在反映客观事物时,由于语言的作用,不仅能认识客观事物及其特征,而且能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意识到自己怎样进行反映活动,反应的内容是什么。

15、主体反映:

人在周围世界中是积极活动的主体。

人通过劳动,科学实验和艺术创作等实践活动和周围世界相互交往,并反映周围世界的客观事物。

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总是在一个具体的个人头脑中进行的,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知识修养以及个性特点等不同,因而人对客观现实的放映也带上了不同的个人特点。

16、※影响心理个体发展的条件:

①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②脑成熟是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③实践活动是心理发展的必要基础;④社会物质条件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⑤教育是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17、儿童期是人的心理从发生到成熟的阶段。

18、儿童期这个阶段的心里发展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①婴儿期;②幼儿早期;③幼儿期;④小学生期;⑤少年期;⑥青年早期。

19、①婴儿期—出生后的第一年,在家庭或者托儿所接受教育;

②幼儿前期—一岁到三岁,在托儿所接受教育;

※③幼儿期—三岁到六七岁,在幼儿园接受教育;

④小学生期—六七岁到十二、十三岁,在小学受教育;

⑤少年期—十二、十三岁到十五、十六岁在初中接受教育;

⑥青年早期—十五、十六岁到十八、十九岁在高中受教育。

20、※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的科学。

21、※幼儿心理学包括以下内容: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幼儿心理发展的理论;幼儿心理发展的培养。

22、幼儿心理学对实践生活的意义:

①帮助父母和教师掌握正确的发展理论;②为幼儿教育提供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③丰富人类的认识理论。

23、※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就是指一个年龄阶段中心理发展的典型特征,也就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24、在研究幼儿心理时必须注意研究方法的教育性

25、研究幼儿心理学的方法:

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谈话法、测验法。

26、调查法:

向了解幼儿的父母、教师等提出问题,收集资料,而后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形式是个别访问、集体座谈、填写问卷。

应注意的问题:

①调查访问的对象,一定要选熟悉儿童的人;②提出的问题要十分的明确,使被调查者回答时不致误解;③研究者要说明调查访问的目的意义,取得被调查者的合作,使其能提出可靠地答案;④亚就这对于调查中得到的不同意见,要区分和选择,或作进一步的调查验证。

27、观察法:

是由研究者有计划、有目的、地直接考察幼儿的行为表现,或者把幼儿在日常生活的自然条件下发生的活动用录音机或者摄影机记录下来,而后进行观察,从而分析得出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形式传记法、活动产品分析法。

优点在于儿童的心理现象在平常的情境下表现出来,因而自然、真实。

缺点在于研究者只能等待心理现象自然发生后进行观察,不能主动进行有选择、有控制的研究。

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明确规定观察目的,以便集中注意于所要观察的活动②研究者要在不影响幼儿的地点进行观察。

③要详细记录幼儿的语言动作等行为表现。

④要注意影响心理现象的各种因素。

28、实验法:

由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主动创造和改变条件,引起一定得心理现象,从而研究心理发展的规律。

形式是实验室试验、自然实验。

优点:

实验室实验法控制严格,可以获得精确的结果。

缺点:

在于实验室情景不同于日常生活。

幼儿在实验室表现的心理现象可能失却正常。

不能代表平常情况。

研究时应注意。

自然实验法既能在日常生活条件下自然进行,而又能有计划地引起各种心理活动。

它兼有观察法和实验法的优点,并克服了他们的缺点,用来研究幼儿心理发展较为适合。

29、谈话法:

是对幼儿提出预先准备好的问题,要有而来回答。

注意事项:

①事先要和幼儿建立亲密的关系,谈话时态度要亲切和蔼,使幼儿能在愉快信任的气氛中谈话,而且乐于回答问题。

②提出问题要明确,能为幼儿完全理解;③问题不能太多,一面幼儿疲劳、厌倦。

④儿童回答时,要把答话按照原词和原来的预期几下,答话和观察结果要及时记录,不要事后凭记忆补记。

30、测验法:

是一种标准化的刺激,按照严格规定的手续让儿童作出反应,而后和标准化的常模比较,从而确定受试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进而揭示心理发展的规律。

注意:

必须选用标准化的测验材料,并且要按照规定的手续实施测验和评定结果。

第三章婴儿期心理的发展

1、※婴儿期:

是人的心理的个体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2、※婴儿期指儿童出生后第一年,这个时期的儿童称为婴儿。

3、※心理学又把婴儿期的第一个月称为新生儿期。

4、※婴儿期是人生过程中身体快速生长时期之一。

5、※新生儿凭借一些无条件反射回答内外刺激,和周围环境保持初步的交往。

6、※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无条件定向反射;②无条件食物反射;③无条件防御反射。

1无条件定向反射;儿童出生活12—24小时就能把眼睛转向光亮;吃奶时听到声响吮吸动作会停止

2无条件食物反射;哺乳时新生儿出现觅食反射和吮吸反射,即转动头部寻觅和衔住乳头唇舌等配合吮吸乳汁。

③无条件防御反射。

受到强光刺激会转头

7、※巴宾斯基反射:

新生儿会出现的和种系发生有密切关系和个体生存似乎无关系的条件反射,在足底被抓时,足趾呈扇形张开。

8、婴儿期动作发展包括:

躯体动作发展和双手动作发展。

9、躯体动作发展中最显著的是整个躯体动作的发展,

10、躯体动作也称躯体姿态、头不平衡和全身动作等。

11、婴儿躯体动作的发展按照一定顺序进行:

由头部动作开始,依次是抬头、抬胸、俯撑、翻身、坐、站,到第一年末有的甚至已经能直立行走。

12、躯体动作的发展,使婴儿活动范围扩大,和周围世界的接触增多,对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双手动作或称精细动作。

双手动作的发展对心理发展有巨大影响。

14、儿童在触摸、抓握或摆弄物体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所以双手不仅是运动器官,也是认识的器官。

15、双手动作的发展也是按照一定顺序进行。

由无目的的乱抓、到拇指和食指合作。

16、婴儿双手动作的发展过程中,下列现象要引起注意。

①拇指和其他手指的相对运动。

②双目和双手协调合作。

17、婴儿期处在掌握本族语言的准备期或称前语言期。

18、婴儿期语言的发展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①发出语音②对语音作出反应③掌握个别语词。

19、智力是对外界刺激的分析综合能力。

20、智力包括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

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活动都是智力活动。

21、婴儿期智力发展应注意以下几点:

感知、注意、记忆。

22、儿童出生后能够感受各种刺激的影响,而且能把收到的刺激影响保留在脑中,以后重新发生作用,这就是记忆。

※新生儿之所以能形成条件反射,正标志着儿童已有记忆。

23、※五个月的婴儿出现认生的现象。

表明儿童已能记住过去的印象。

24、婴儿的社会性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发展着。

25、新生儿已有情绪反应,在婴儿后期会产生情感共鸣,看到别的儿童笑,他也随着笑,看到别的儿童哭,他也随着哭。

26、※依恋行为:

婴儿和周围的人们交往时,会产生一种依恋行为,其中对母亲的依恋最为突出。

27、婴儿期的依恋分为四个阶段。

①最初婴儿对任何人的反应都一样;②二三个月时,婴儿对母亲比对其他人会发出更多的微笑,题库或者喃喃语音,对对其他人依然发出反应。

四五个月时,婴儿和母亲在一起,常常看到母亲不断向母亲发出语音。

③六七个月的婴儿会对母亲表露出一种极明显的依恋。

更加注意母亲④婴儿渐渐长大,独立活动增多,除了对母亲外,也对父亲、祖父母或其他亲近的人交往,产生依恋行为。

28、※婴儿期儿童的教养

婴儿是一个能够分辨刺激,具有学习能力的积极地个体。

如何对婴儿进行良好的教育:

父母要鼓励和训练婴儿的动作促进其发展;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发展婴儿感知力;多和婴儿讲话,或跟着婴儿发出喃喃语音;要注意培养婴儿良好的情绪和情感;重视婴儿社会性的发展;父母要培养婴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四章幼儿前期心理的发展

1、幼儿前期:

指的是出生后第二三两年。

因为幼儿期被称为学前期,这个阶段的儿童也被称为先学前期。

2、幼儿前期动作的发展:

躯体动作的发展,在十三四个月时,能独立行走。

上下楼梯、上下台阶、单足站立、横走后退、跨越简单障碍等。

3、双手动作的发展:

幼儿前期双手动作的发展,使儿童可能进行自我服务。

在父母或老师的帮助下逐渐学会自己吃饭、穿衣、洗手、拿取和收拾玩具等。

动作的发展对幼儿前期心理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也为进入幼儿园学习,掌握复杂的知识技能做了准备。

4、婴儿期是掌握本族语言的准备期,或前语言期,幼儿前期是最初正式掌握本族语言期。

在这个时期,儿童开始真正掌握本族语言。

5、※幼儿前期语言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单词句阶段,一岁到一岁半;②多词句阶段,一岁半到两岁;好像是一种电报式的语言。

③简单句阶段,两岁到三岁阶段。

三周岁儿童已经掌握300—700个词

6、幼儿前期智力的发展:

幼儿前期儿童双手动作的发展,使他们便于抓我摸弄物体,人事物体属性,躯体动作的发展使他们扩大了人事范围,又可以主动接近物体,仔细观察各种特性。

7、幼儿前期智力的发展内容:

1感知,幼儿前期儿童喜欢摆弄物体,在摆弄过程中,他们逐渐认识了物体粗糙、刮花、软硬、弹性等属性,也发展了触摸能力。

视觉也在发展,能区分物体的大小形状和颜色等。

幼儿前期儿童认识物体时首先注意物体的形状而不是颜色。

2注意:

幼儿前期仍以被动引起的注意占主要地位。

依靠家长的提醒,促使儿童主动地注意自己的行动和周围有关的事物。

需要成人不断地提醒。

3记忆:

幼儿前期儿童对于记住的东西不能保持很长时间,要反复教,不断复习才能继续记住。

4想象幼儿前期儿童,在两岁左右出现了一种新的心理活动,既把当前的事物虚拟地看做另一种事物。

这就是一种想象活动。

5思维:

思维活动是在幼儿前期开始观察到的另一种智力活动,儿童的思维是智力的核心。

这种分析、综合、概括、发现关系以及解决问题等活动表明了思维的形成。

儿童思维在幼儿前期开始形成和发展。

8、※幼儿前期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幼儿前期的思维明显地带着行动性。

幼儿前期的思维活动还很简单,还处于开始发展阶段。

9、※儿前期社会性的发展:

1参加简单的游戏活动;②出现高级情感萌芽;③懂得一些简单的行为准则;④表现出最初的意志行动;⑤自我意识开始发展。

1幼儿前期开始出现简单的游戏活动,两周岁左右的儿童能在一起游戏,相互交往。

游戏很简单,交往也不稳定。

2幼儿前期儿童对周围事物有了新的认识,和周围人们有了广泛复杂的交往,促进了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幼儿前期儿童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高级情感萌芽。

例如完成了委托会体验到“尽了责任”的愉快。

和其他儿童友好相处,会引起有爱,同情等情感体验。

高级情感的萌芽为道德发展和个性形成奠定了基础。

3幼儿前期儿童在和周围人们交往的过程中,逐渐了解成人所说的可以与不可以的意义。

出不懂得一些简单的行为准则。

幼儿前期儿童只能从直接的指导和具体的榜样学习,对于抽象的道理和说教的方式不能理解。

要通过经常指导,一贯要求和反复实践才能使儿童逐渐理解并形成行为习惯。

幼儿前期儿童懂得了一些行为准则,也可以和周围人们和睦相处,也为品德发展做了准备。

4幼儿前期儿童能够用语词说出自己的愿望、要求或行为目的。

如我要喝水,我要回家;他们能够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一些困难,完成成人嘱咐的最简单的委托。

能遵照成人的指导和要求,加强对自己行为、愿望的控制。

特点是:

对行为准则的认识还不足,控制自己的力量还很低,需要承认不断提醒和指导。

5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和自己心理的认识。

人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才能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及以自我教育等。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

使他们逐渐作为独立活动的主题参加实践活动。

他们逐渐能提出活动的目的,并且积极地克服一些障碍去取得吸引他东西。

两三岁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及表现:

两三岁儿童常常喜欢自己做事,自己行动,常常说自己来,不要成人的帮助。

并开始表示自己的主张出现自尊心。

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会出现哭闹,愤怒,反抗。

10、幼儿前期儿童的保育:

①增强儿童体质促进健康成长;②组织儿童参加适合发展特点的活动;③促进儿童言语的发展;④加强早期教育,促进智力发展。

⑤教会儿童参加集体活动。

11、※关于婴幼儿早期教育的实施,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早期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启迪智力,不在于提早灌输知识;②教育内容应从儿童的兴趣出发,教给儿童能够接受的知识;③教育方法要注意诱导,鼓励儿童散所思考,不应勉强灌输,强迫接受;④教育进度应按个个儿童特点决定,不应强求一致或操之过急;⑤要为儿童准备适合他们发展特点的画册和玩具等,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培养学习兴趣和操作能力。

12、婴幼儿早期教育具体实施要点:

①要以游戏方式进行,在游戏中发展儿童的聪明才智;②要循循善诱,启发儿童的智慧,及时解决儿童提出的问题;③要用故事、儿歌等扩充儿童的知识,同时锻炼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力、启发想象,并使他们懂得好坏,美丑;④要提高儿童学习兴趣,启发他们求知欲和积极性;⑤扩展儿童的生活范围,培养广泛的兴趣。

第五章幼儿期心理发展概述

1、幼儿期:

指三周岁到六七周岁这一年龄阶段。

2、※幼儿入园的行为表现①依恋亲人哭闹不止②情绪紧张叨念回家③独自枯坐,态度淡漠④离开集体单独活动;⑤任性专横,不顾别人;⑥有不良习惯,不符合要求⑦行为散漫,自由随便⑧爱玩多动,不会学习。

3、※脑重量在三岁时约为:

1000克,到幼儿期结束时增长到1250—1300克,接近成人脑重的最低水平。

这个时期客观现实在大脑皮层的烙印特别深刻,因而这个时期也是进行教育的黄金时期。

4、幼儿期中,大脑皮层活动表现下列特点:

①兴奋过程增强;②抑制过程显著发展;③第二信号系统进一步发展。

5、成人对幼儿的各种要求如安静上课,约束自己的行动,要求儿童细致辨认客体的差异,都能使幼儿的皮层活动受到锻炼,促进抑制过程的发展。

而抑制过程的发展又使幼儿可能更好地调节自己的行动。

或对各种刺激做细致的分化。

6、第二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使儿童可以通过语言间接反映许多没有直接感知的事物,也可以利用语言对事物进行概括反映,从而认识其本质属性。

在指导幼儿学习或租者幼儿的行为时,必须贯彻直观性原则,多用具体事务,图像,形象化的语言,或树立具体的行为榜样,使第二信号系统和第一信号系统间的互动哦那个,取得实际的教育效果。

7、※幼儿期儿童参加的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

游戏、学习、劳动。

8、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期主要形式的活动。

或主导活动。

幼儿把感知到的一切在自己的的游戏中反映出来,这就出现了幼儿期的创造性游戏。

有角色,有主题有规划,如娃娃家,医院游戏等。

9、为什么说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极重要的影响?

①在游戏中,幼儿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探索各种事物的性质作用和关系,从而能细致身日地理解事物。

②时,在游戏中也培育了幼儿的语言,注意,感知,记忆和思维,尤其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③在游戏活动中也发展了愉快的情感和坚毅的意志性格等。

10、在学习过程中幼儿业发展了能力和意志品质,促进了个性的形成。

11、幼儿参加劳动主要是为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爱劳动的习惯,并促进心理的发展。

12、幼儿的实践活动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必要基础,幼儿的心理是在游戏为主要形式的各种活动中不断发展的。

13、幼儿期由骨骼和肌肉联合构成的运动器官在发展,调节支配运动器官的能力也在增长,这些为诱饵动作发展准备了条件。

14、幼儿期动作的发展也包括:

躯体动作的发展和双手动作的发展。

15、幼儿期躯体动作的发展:

①经过教育和练习可以自由摆动双臂,上体正直,自然地行走。

--有节奏地行走按口令走,----看齐走。

②运用正确的姿势跑,控制自己走跑交替,上下肢协调,用脚掌前部着地跑听口令改变方向跑能够注意不撞到别人③跳学会各种姿势的跳。

另外还在训练和教育中学会钻爬攀登走平衡木。

16、双手动作发展在幼儿实践活动中可以看到双手动作的发展:

①在自我服务方面②在游戏活动方面③在学习活动方面

17、幼儿手腕手指等小肌肉群发展较晚较慢,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加以随意控制。

18、儿童心理发展受许多条件制约:

先天遗传,脑的成熟,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实践活动,儿童教育。

学前教育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六章儿童注意的发展

1、※注意: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本身不是心理过程,它是所有心理过程所共有的特性。

3、※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4、注意的种类:

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外部注意和内部注意。

5、※无意注意:

也称不随意注意。

既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须做意志努力。

这种主意是被动的是对环境的应答性反应。

6、※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它具有自觉的目的并和意志努力相联系。

7、※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明确活动目的和任务;

(2)简介兴趣的培养,在无意注意中起作用的兴趣是直接兴趣。

这种兴趣是由活动过程本身直接引起的。

在有意注意中,起作用的是间接兴趣。

这种兴趣是对活动目的和活动结果感兴趣。

(3)用坚强的意志和干扰作斗争。

特别是在干扰的情况下,更显出意志的重要性。

(4)合理地组织活动。

8、保持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方法:

用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停顿,姿态表情的变化,适宜地运用直观教具演示,表演活动掌握好时间的长度,以引起和保持幼儿的无意注意。

也要用明白易懂的语言,使幼儿明确活动的任务目的,了解活动可以得到结果,并且随时激励他专心工作,坚持活动,以引起和保持幼儿的有意注意,从而提高活动的效果。

9、外部注意和内部注意:

根据注意对象存在于外部世界或者个体内部,可以把注意分为外部注意和内部注意两类。

10、外部注意:

外部注意存在于外部世界,外部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并集中于外界刺激物的注意。

幼儿的注意是外部注意占优势

11、内部注意:

内部注意的对象存在于内部的感觉,思想和体验等。

内部注意是指向自己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的注意。

内部注意对于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良好的内部注意使人能够清楚地评价自己,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

对于人的道德、智慧、和审美能力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

12、注意的外部表现:

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

适应性运动:

人在注意听一个声音时,把耳朵转向声音的方向,所谓“侧耳倾听”。

和目不转睛。

无关运动的停止:

当人集中注意时,常常停止各种动作,表现出静止状态。

呼吸运动的变化:

人在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