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英俊老师的建筑实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91733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谢英俊老师的建筑实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谢英俊老师的建筑实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谢英俊老师的建筑实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谢英俊老师的建筑实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谢英俊老师的建筑实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谢英俊老师的建筑实践.docx

《谢英俊老师的建筑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谢英俊老师的建筑实践.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谢英俊老师的建筑实践.docx

谢英俊老师的建筑实践

谢英俊

谢英俊

1954年生,毕业于台湾淡江大学建筑系,“第三建筑工作室”创立人。

曾经营营造厂与建筑师事务所多年,主张生态环保,他的“协力造屋运动”引发关于原住民社区、全球化与地域性、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深入讨论。

 

Highlight

 

1“921”地震重建的代名词。

2 提出“永续建筑,协力造屋”的理念,以草根组织的形式推行环保理念和实践。

3 他设计的“环保”和“可持续”建筑超越房屋的概念,更多的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环境共建的过程。

在台湾,曾经盖过豪宅、得过国内外建筑大奖的谢英俊是“921”地震重建的代名词。

他提出了“协力造屋”的计划,并只身投入台湾地震灾区,和灾民同住,协力造屋,重建生态,不仅为原住民重建家园,而且重建文化,“921邵族家屋重建案”倍受国内外瞩目,他也由此获得台湾921重建委员会重建贡献奖,同时入围2004年联合国最佳人居环境奖(UN-HABITAT'sBestPractice)决选。

 

谢英俊对弱势者协力造屋、生态建筑等议题有更持续深入落实的努力。

2004年5月,谢英俊应邀到香港大学演讲“永续建筑,协力造屋”的理念,在印尼海啸后,他亲赴亚齐建造麻达屋,亦多次至内地参与如河南兰考合作建房、河北地球屋等建筑营造设计。

2005年8月,谢英俊与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合作成立中国人民大学乡建中心乡村建筑工作室,简称乡村建筑工作室(RuralArchitectureStudio),该工作室致力于研究、开发一种能结合农村经济与社会条件、高标准的环保绿建筑,并希望通过培训,合作等手段鼓励当地农民的积极参与,以草根组织的形式推行环保理念和实践。

 

2008年汶川地震,他秉承“就地取材,协力建屋”的理念,长驻四川茂县杨柳村与当地羌族人参与集体迁村重建,先后在数十个村落营建起大约300座轻钢结构的房子。

 

2009年6月,谢英俊工作室参与中国第二家由民间力量修建的野外科考站——唐家河“野性中国大草堂科考站”的建设。

在谢英俊的作品中,科考站是难得一见的全木结构,这种结构不仅保暖、环保,而且防震。

 

2009年台湾八八水灾他提出“中继屋”的概念,带着工作团队进入台东县金峰乡嘉兰村进行重建工作,以工代赈,搭建以轻钢架为主的“中继屋”,提供部落未来迁村或者重建之前的居所

台湾88水灾原住民部落

 

作品名称 

   台湾88水灾原住民部落重建

 

作品图纸

 

作品照片

 

提名理由 

   谢英俊建筑师团队探寻基本原型的建立与公用构件的交互使用,既有效降低营建成本,也能大量生产快速施工。

其所建构的原型,具备开放性,让使用者在日后有很大的自由度,可随各自的经济条件与需求调动,最终呈现有规制又不失原住民家屋多样化的风貌。

(提名人:

史建)

 

建筑师简介 

   谢英俊,长年致力于生态农房的研发与建设工作。

秉持“可持续”的理念,结合科学方法,深刻地将“社会”、“文化”、“经济”条件融入,以就地取材、低成本、适用技术以及建立开放式构造体系的做法,降低成本与技术门槛,让农民也能参与符合绿色环保、节能低碳的现代化家屋兴建。

先后完成台湾921地震灾后原住民部落300余户重建、四川512地震汶川、茂县、青川等地500余户农房重建、台湾88水灾原住民部落1000余户重建,西藏牧民定居房等多项工作。

2004年“永续建筑架构下的原住民部落重建”入选联合国最佳人居环境项目。

 

作品简介 

1、项目基本资料 

   原住民部落的过渡房、永久安置房的兴建工作。

预计于2010年底之前,完成13个部落,约1000户家屋重建。

具体如下:

   玛家农场永久屋,安置户数:

483户。

旧高士永久屋,安置户数:

47户。

中间路永久屋,安置户数:

45户。

介达中继屋,安置户数:

50户。

德其永久屋,安置户数:

33户。

滨茂永久屋,安置户数:

15户。

大武永久屋,安置户数:

31户。

大鸟永久屋,安置户数:

14户。

嘉兰第二基地,安置户数:

15户。

三和避难屋,安置户数:

20户。

勤和避难屋,安置户数:

12户。

 

2、设计背景 

   2009年8月,台湾因台风带来超大暴雨,造成山区、河岸原住民地区受泥石流侵袭。

谢英俊建筑师及常民建筑团队受台湾世界展望会以及台湾红十字会委托,进行原住民部落过渡房、永久安置房的兴建工作。

   由于累积了1999年台湾921地震后重建、风灾后迁村以及中国大陆农村、2008年川震偏远山区农房重建的经验,因此本次水灾发生后,谢英俊建筑师第一时间进入灾区,针对水灾后情况,提出设计,并组织居民进行灾后重建,协力造屋。

 

3、构思特点 

   可持续建筑的理念不仅牵涉技术问题。

灾难发生后,除了必须尽速安置复原之外,家屋重建更需实事求地面对环境保护、经济、社会文化等课题。

由于灾后民众普遍失业,原有部落因易地安置使得其社会文化遭到冲击,因此以协力造屋方式进行灾后重建,是兼顾各项要求的最佳操作方法。

   轻量型钢是国际公认的环保建材,但一般的轻量型钢系统不具备开放性,且工程繁复,需专业人员才能施作。

谢英俊发展的轻量型钢体系,透过简化构法、工具,非专业的灾民能够参与建房,缓解灾后生计压力,在集体协作过程中,社区传统及文化也得以维系。

同时,由于其轻量型钢体系具备开放性,材料使用具有弹性,以过渡房为例,部落在觅得合适土地后,过渡房拆卸能易地重新组装,不会产生建筑废弃物。

   谢英俊的轻量型钢体系建筑设计强调互为主体性,设计者只是提供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施工者、使用者皆可参与进来,不论是对建筑的想像,生活、文化、环境以及信仰都有机会展现

谢英俊——成都常民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代表作品

 

提名理由 

   谢英俊是目前先后完成台湾921地震灾后原住民部落300余户重建、四川512地震汶川、茂县、青川等地500余户农房重建、台湾88水灾原住民部落1000余户重建,西藏牧民定居房等多项工作。

其为灾后重建贡献极大,用简单、环保、科学的方法解决了大量农民居住问题。

目前,杨柳村已经是阿坝州政府重要的震后重建及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是“规划最好,运用材料最新,建设最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村。

(提名人:

史建)

 

人物介绍 

   谢英俊,长年致力于生态农房的研发与建设工作。

秉持“可持续”的理念,结合科学方法,深刻地将“社会”、“文化”、“经济”条件融入,以就地取材、低成本、适用技术以及建立开放式构造体系的做法,降低成本与技术门槛,让农民也能参与符合绿色环保、节能低碳的现代化家屋兴建。

2004年“永续建筑架构下的原住民部落重建”入选联合国最佳人居环境项目。

 

主要贡献 

5•12四川地震农房重建——以茂县太平乡杨柳村重建为例

   可持续建筑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还必须考虑经济、社会文化与环境等因素。

透过设计作为,建立一套开放建筑体系,以及一系列的建筑适用技术。

一方面保障弱势族群的工作权与生存权,另一方面透过平易近人的生态建筑,推广环保意识。

并使建筑能反映不同地区、族群文化的多样性。

   为了应对农村重建过程中预算限制的问题。

这套简易的轻量型钢建房系统降低了施工难度,现场施工仅需要简单操作工具,让农民可以自己完成屋架的组立,极大地节省了成本。

墙体与屋面等维护材料,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回收建材(如废砖、水泥砌块、木板等)或当地建材(如土、石、麦秸、木、竹等)搭盖出兼顾当地气候、风俗与环境保护的家屋建筑。

 

重建农宅户型设计

   

   基于各地的气候、生活习俗等多方面因素,已设计完成近20种户型,包括独栋、双拼、联排及一楼一底、两楼一底等多种变化组合方式,考虑多种房屋开间、进深、层高、布局、水法、楼梯位置等多种因素。

   户型的变化还包括:

灵活地增加侧披或前挑,房屋形式在原形的基础上可根据每户不同的场地、经济、习惯等因素进行尺寸调整。

藉此催生出农村建筑的多样性,保留了传统的建房习惯,使的这套重建体系表现出更大的适应性和接受度。

   

房屋造价

    此套结构体系的建材成本分为两部分:

集中供应和农户自理。

集中供应包括:

C型钢料、C型钢檩条、免拆钢网、结构零配件、铁丝网等。

   其余材料由农户自理,使用可回收的砖瓦、木板、檩条、以及当地方便取得、成本低廉的适用材料(如石、土等),由农户自行完成建造。

以茂县太平乡住宅为例,自己出工出劳或换工协作,实际的建造费用每平方公尺造价不超过500元。

结构系统

   结构用料主要采用了冷弯薄壁型钢,参考传统穿斗式木结构,发展出一套适应四川灾区特点的“冷弯薄壁型钢家屋结构体系”。

此套造屋体系有十多年的实践经验,加上对四川民居的研究发展变化而来。

整体钢结构一改欧美轻钢结构墙板体系的结构思维,采用接近传统木结构的梁柱体系,通过对关键结构构件的加强、整体轻量化、增加斜向支撑、剪力墙等方式,确保本套体系的结构安全性能。

简化施工

   此套建造体系着重强调结构构件加工、施工的简化。

材料的加工生产,可以在社区(农村)解决,通过简单的工具便可完成。

而房屋的组立,可通过手工具,依靠人力完成。

由于大量农房需要在短期内重建,可采用主体结构由专业工厂加工的方式解决。

开放性(复杂适应与互为主体)

   基于相同的设计思路、结构构法可延伸出多种多样并具有开放性的屋型。

农户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各式各样的填充材料。

根据生活习惯自由配置内部空间、通过设计中预先留下的出挑杆件,可以方便增建。

   同样,在青川的重建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很多农户已经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多种扩建,同一种屋型演化成十数种不同的外观。

他们使用的维护材料也采用从回收的旧砖到竹编墙泥土填充等各式各样的做法。

在茂县太平乡杨柳村和汶川草坡乡码头村,村民就地选用石头进行一层维护墙体的砌筑。

特别是杨柳村的石头砌筑工艺,将羌族传统的建造工艺和羌式房屋外观予以完整保留。

不但全村人皆参与到建造当中,更有很多的农户主动和设计人员讨论各部分的施工营建细节,直接参与到设计中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