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91224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谷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平谷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平谷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平谷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平谷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谷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

《平谷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谷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平谷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

平谷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详解

平谷区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质量监控

语文试卷2017.3

注意事项:

①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②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③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铅字笔。

④考试结束,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8道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歌”在国际气象界(广为人知/鲜为人知),“二十四节气”也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雨水“柳发芽”,惊蛰“动物醒”,春分“燕归来”,白露“燕南去”。

二十四节气记录了耕种麦收、种瓜点豆等诸多农事。

清明踏青,冬至吃饺子,大雪堆雪人,吃时令菜蔬等行为也伴随着节气的到来而成为一种习惯。

从气候学角度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的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规律,(凝聚/聚集)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认知智慧。

它起源于黄河流域,把全年分为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等节气,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

它反映出中国古代民间对气候的(朴素/普通)认知。

农耕时代中国农民一直依靠“二十四节气”来安排生活和生产,这种科学认识远播海外各大洲,影响了全世界。

  西汉刘安组织编写的《淮南子》一书里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详细地介绍了节气推算的方法和节气的有关内容,论述了天地、日月、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生成,以及对人类和社会生活秩序与农业生产的影响。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不过,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二十四节气”的适用性也发生了变化。

桃花常常在惊蛰节气到来前就红了;清明节后时常出现气温(飙升/蹿升),一日入夏;夏天雨日少了,暴雨强降水多了;冬天里冷空气频数小了,寒潮强度变弱了,暖冬成为了新常态。

(取材于2016年12月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将下列词语填入文中空白处,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A.鲜为人知聚集朴素蹿升B.广为人知凝聚普通蹿升

C.广为人知凝聚朴素飙升D.鲜为人知聚集普通飙升

2.请在下列诗句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节气名称(2分)

①时放风筝好,谷雨西厢宜养蚕。

②隔溪芒种渔家乐,农田耕耘间。

③立秋向日葵花放,西楼听晚蝉。

④髙卧邯郸梦,捧雪飘空交大寒。

材料二

白露是九月的头一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

“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露是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而凝结成的小水球,因色白而称“白露”。

写白露的诗,孟浩然的《初秋》比较直白,诗云: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再如杜甫这首《白露》诗,也描绘出一幅美好的喜秋风景图: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诗意挺美。

但大多数的诗是借白露之景,寄托和抒写诗人内心情愫的。

《诗经·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常为人所吟诵,表现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的情感。

南北朝谢朓的《秋夜》很有名。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

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伫立。

北窗轻幔垂,西户月光入。

何知白露下,坐视阶前湿。

谁能长分居,秋尽冬复及。

”全诗描述的是思妇怀人,一段浓情蜜意全从平言淡语中倾泻而出。

然而最为人熟知的还是杜甫的那首《月夜忆舍弟》,诗中“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写尽远方游子的满腔思乡之情,尤其是后两句,已然是经典名句了。

(取材于徐廷华《白露》,有删改)

3.下列对“材料二”中所选诗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浩然《初秋》所写的景象均是生活中的寻常所见,却有无限韵味。

诗歌平淡的叙述与诗人平淡的心态相谐和。

B.《诗经·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表现了诗人思人心切、望穿秋水而不得的绝望。

C.谢朓的《秋夜》诗,通过描写促织鸣叫,白露湿阶,月光入户,表达了思妇对征人的深切思念,语言平实质朴。

D.杜甫《月夜忆舍弟》一诗中的“舍弟”是古人对自己兄弟的谦称,如果要称呼别人的兄弟,就常用敬称“令弟”。

4.下列诗词的内容,与“冬至”节气特征相符合的一项是(3分)

A.野棠梨密啼晚莺,海石榴红啭山鸟。

田家此乐知者谁?

我独知之归不早。

B.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C.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5.下列对“材料二”中出现的字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书,该书名正确的句读是“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B.汉字书写要求遵循笔顺规则。

比如:

“幽”字的笔顺就体现了“下包上时先内”和“先中间后两边”的规则。

C.捣衣,指古代妇女在秋夜用木棒敲打平铺在砧板上的布帛,以裁制柔软的衣服,常表现征人离妇的惆怅情绪。

D.谢朓《秋夜》诗“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伫立”中的“伫立”,意思是“长时间地站立”。

“伫”字读音是“zhù”。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是天人合一观念的最美呈现,古人通过不断感应、变化、调适和效仿,获得了精准的秩序感。

节气绝不仅仅是利用动植物活动“指示”时间那么简单,也从深层折射出中国人“生活的艺术”,时刻在提醒你置身于“天、地、人、物”共在的环境,用“仰观俯察”的艺术思维,“观物取象”的归纳智慧,建构多情的意象世界。

古人“咏物写景”的节气小诗,无不是“以物比兴”的呈现。

可以说,中国诗歌始终未曾离开这种“感时”而生的抒情传统,二十四节气是令人心醉的“物语”与“人事”的对答。

然而,它又不只是艺术的,更是哲学的。

在本质上,它通往一种实践的哲学。

二十四节气既是自成系统的认知体系,又是具体的实践指南。

这种宇宙观直接从生产、生活经验中累积提炼,既非抽象演绎,也非理论空想。

二十四节气,无疑实现了特殊与普遍、具体和抽象的统一,是中国古人自然观和审美观的完美表达。

当西方实用主义标榜“日常生活审美化”时,二十四节气早在千年前就已奠定了生活审美观的基调,将自然气象融入生产,用诗性的智慧赋予农业生活高度的形象性、情感性和艺术性。

可以说,节气是最纯粹的中国化的时空表述,最大程度上彰显了一种中国阐释与中国气派。

如:

它划分时空的规制模型就遵循了“圆”与“周”的思维,周行不殆,循环往复。

对节气的描述也暗合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生发变化”。

四时与五行的比附关系,寒暑昼夜背后的阴阳消长,无不映现着《易》的精神内核和道家的“宇宙气化”观念。

从而,阅读二十四节气,更是悟“变与不变”的宇宙之道,它无疑是最高的中国智慧。

二十四节气的背后是一个多情的诗性世界,是中国古人体悟宇宙、亲近自然的曼妙智慧。

随着城市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农耕文明离我们渐渐远去,久居城市的人们难免会丧失对土地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感知,变得神经粗糙,麻木起来。

因此,我们需要去寻找“失落的世界”。

(取材于俞耕耘《品味二十四节气》,有删改)

6.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十四节气构建了一个多情的意象世界,要想进入这个世界,人们要有“仰观俯察”的思维和“观物取象”的智慧。

B.“二十四节气是令人心醉的物语和人事的对答”,“物语”指的是自然景象,“人事”是指诗人内心的感受。

C.二十四节气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人已经实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而西方实现这一目标还要在千年之后。

D.二十四节气是一种纯中国化的时空表述,蕴含宇宙之道,遵循了“圆”与“周”的思维,彰显了中国气派。

7.下列推断、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与京剧、围棋等传统文化相比,二十四节气最能彰显中国文化和中国气派,因而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B.二十四节气的形成绝非一蹴而就,是古人不断的感应自然、深入实践的结果,是特殊与普遍,具体和抽象的统一。

C.古人以《周易》和道家“宇宙气化”为理论指导排列二十四节气的顺序,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变与不变”的宇宙之道。

D.信息化的发展、农耕文明的衰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作者对当下人们神经麻木怀有一种深切的忧虑与痛恨。

8.自古以来,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深远的影响?

请依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并联系现实生活举例加以阐释。

(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

(楚)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

“有敢谏者死无赦!

”伍举入谏。

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

伍举曰:

“愿有进隐

”曰:

“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

”庄王曰:

“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举退矣,吾知之矣。

”居数月,淫益甚。

大夫苏从乃入谏。

王曰:

“若不闻令乎?

”对曰:

“杀身以明君,臣之愿也。

”于是乃罢淫乐,听政,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任伍举、苏从以政,国人大说。

是岁灭庸。

六年,伐宋,获五百乘。

八年,伐陆浑戎

,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

“在德不在鼎。

”庄王曰:

“子无阻九鼎!

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王孙满曰:

“呜呼!

君王其忘之乎?

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

,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

殷纣暴虐,鼎迁于周。

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

昔成王定鼎于郏鄏

,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

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楚王乃归。

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

征舒弑其君,故诛之也。

已破陈,即县之。

群臣皆贺,申叔时使齐归,不贺。

王问,对曰:

“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

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

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

”庄王乃复国陈后。

 

十七年春,楚庄王围郑,三月克之。

入自皇门,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

“孤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

敢不惟命是听!

宾之南海,若以臣妾赐诸侯,亦惟命是听。

若君不忘厉、宣、桓、武,不绝其社稷,使改事君,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

敢布腹心。

”楚群臣曰:

“王勿许。

”庄王曰:

“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庸可绝乎!

”庄王自手旗,左右麾军,引兵去三十里而舍,遂许之平。

二十年,围宋,以杀楚使也。

围宋五月,城中食尽,易子而食,析骨而炊。

宋华元出告以情。

庄王曰:

“君子哉!

”遂罢兵去。

二十三年,庄王卒。

(取材于《史记·楚世家》,有删改)

注释:

隐:

隐语。

陆浑戎:

陆浑地区的少数民族部落。

九牧:

九州。

神奸:

鬼神怪异之物。

郏鄏(jiárǔ):

周朝东都。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进者数百人进:

擢升

B.子无阻九鼎阻:

倚仗

C.郑伯肉袒牵羊以逆逆:

逃跑

D.遂许之平平:

议和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若不闻令乎若以臣妾赐诸侯

B.于是乃罢淫乐庄王乃复国陈后

C.君王其忘之乎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

D.围宋,以杀楚使也宋华元出告以情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敢谏者死无赦——有敢进谏的人,我至死也不会赦免他。

B.杀身以明君,臣之愿也——舍身来使您贤明,这是我的夙愿。

C.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楚国斩断刀剑的刃尖,就可以铸成九鼎。

D.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如果天子道德美好,鼎虽然很小却重得移不动。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6分)

①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

②君用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

13.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三个与楚庄王有直接关系的熟语(含成语)。

(3分)

①②③

14.本文讲述了楚庄王称霸的诸多故事,你读后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条概括。

(6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8题。

沁园春

王炎午注

又是年时,杏红欲脸,柳绿初芽。

奈寻春步远,马嘶湖曲;卖花声过,人唱窗纱。

暖日晴烟,轻衣罗扇,看遍王孙七宝车。

谁知道,十年魂梦,风雨天涯!

休休何必伤嗟。

谩赢得、青青两鬓华!

且不知门外,桃花何代;不知江左,燕子谁家。

世事无情,天公有意,岁岁东风岁岁花。

拼一笑,且醒来杯酒,醉后杯茶。

注:

王炎午,与文天祥同乡。

临安陷落后,尽出家资,以助军饷;文天祥被俘后,作“生祭文”,激励其死节。

此词作于宋亡后。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杏红”两句中的“脸”、“芽”,在这里作动词,是说杏花欲露脸,柳眼欲抽芽,正是新春景象。

B.“奈”字领起的七句,写人们从早春到暮春整个春天的游乐活动,一句一景,目不暇接,尽显升平欢乐景象。

C.“谩”,作“徒”、“空”解。

这句表面上说自己“赢得”,实际上挽救南宋危亡的所有努力都落空了。

D.“东风”即春风,“岁岁东风岁岁花”写时光易逝,表达了作者悲观失望、得过且过的情感。

16.下列诗文与“不知江左,燕子谁家”两句,表现手法和表达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A.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王安石《桂枝香》)

B.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王勃《滕王阁序》)

C.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

D.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17.本词蕴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

试结合具体词句做简要分析。

(6分)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6分)

四时风物总包蕴着诗人的情思。

风景相同,情思却不同,即便同是春光,也有喜有悲。

《兰亭集序》上巳节时,①,惠风和畅的绝佳天气,为兰亭雅集增色生辉;《醉翁亭记》中②,佳木秀而繁阴的山中春色,平添了醉翁的快乐。

而在阶下囚李煜的《虞美人》中则是③的愁怨;《蜀相》中则是④,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冷寂忧伤。

同是秋光,有白居易《琵琶行》中旦暮所闻,⑤的悲凉凄冷;也有李清照“⑥,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凄凉孤寂。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4题。

神农川一夜听流水

⑴十年前,退休后的父母跟几个老友,在浙江临安神农川租了一处农家乐。

每年夏天,父母都会去临安住几个月,躲避杭州的酷热。

从小到大,我的儿子也去临安过暑假,在外公外婆的关爱下,感受乡居生活的快乐。

我在儿子的作文里,领略过神农川的蓝天、飞鸟和大树,读到孩子们白天在溪水里捉鱼摸虾、打水仗,夜晚就着水声和蝉鸣,看星星,看萤火。

⑵今年四月,我从杭州出城往西北,探访神往已久的神农川。

天空明净高远,沿途群山如锦屏铺陈,满目绿意,青翠照眼,好似春天扑入眼帘。

⑶从车驶入神农川门楼那一刻起,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古意。

神农川因神农氏和卧龙溪而得名,林木修茂,有一种他处没有的繁且静的风姿。

这里是华东地区天然生物宝库,生长着数百上千年树龄的各类树木,以及野生名贵中草药。

绵延山间的银杏、山核桃、香榧、红豆杉等古树,犹如大山的灵魂,在晨昏中吐露精气。

⑷沿蜿蜒山道徐徐而行,一路古树葱郁,青苔斑驳,清新空气交织着大自然的气息,有着泥土的质朴,翠竹的清芬,山花的馥郁,泉流的清澈。

⑸天香园是神农川景区园中园,依水而筑,曲径通幽。

攀上一段坡地,迎面遇着一处千年古银杏林,左边五棵,如五子登科,右边四棵,似四世同堂,九棵大树相距不过几十米。

树下草地上,一头母鹿,两头小鹿,逍遥自在,顾盼有神,颇有《诗经·小雅》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之意境。

⑹不经意间,眼前横斜出两幢古色古香的小楼,古韵悠然,这便是天香园民宿。

房间的门牌号也很有意思,透着浓浓的禅意:

琴韵、书香、棋乐、画境、随缘、舍得、悟馨、胜妙、羽仙。

我分得的房间,叫“舍得”。

⑺踏上木制楼梯,台阶上洒满下午斑驳墨绿的柔光,竹编的门扉,嵌着蓝色“舍得”二字。

室内,中式桌椅、蓝印花布,采光温柔。

床头墙饰别具匠心:

以松果、树枝和水墨,晕染出一轮天心明月,令人瞬间忘俗。

还未踏入阳台,便已听到水声,推开阳台门,不觉吃了一惊:

眼前是一个绿莹莹的通透所在,三面巨大的观景窗,将窗外的山色、清泉引入室内,仿佛伸手便能将大自然揽入怀中。

⑻对着满目绿意,沏了一杯茶,坐拥天然风光。

溪水响亮,山色青黛,独坐其间,一杯清茶,便可让喧哗的更喧哗,幽静的更幽静,身心仿佛亦微微浸透了绿色。

湍急的溪流欢悦地穿行崖下,溪中的巨石均覆着绿茸茸的苔藓,厚实、饱满、滋润,恰似铺着一床绿绒毯。

不远处,一座小亭翘角探出浓绿树端。

这条溪流的下游,就是父母的乡居小屋。

那么,这条溪流也就是儿子们曾经嬉戏玩耍的那一条,想到这里,心头不由得平添了一份亲切。

⑼临安花艳树奇,山险岩怪,潭幽水清,风光旖旎,有着无数的山中胜景,乃隐居佳所。

临安的任何一处民宿,都是一个洗练素洁的存在,可坐观山色,卧看日出,将青崖翠谷、云卷云舒尽收眼底。

它们就像一曲悠远牧歌,回荡于青翠幽谷,似一朵空谷幽兰,绽放于青山绿水。

沉沦俗世太久的城里人,来此小住,一颗心便会顿时安静下来,领略山中岁月静好。

⑽晚餐后返回“舍得”,靠着枕头,裹着被子,就着明黄色床灯看了一会儿书。

四周幽静,偶有山中栖息的鸟儿,发出低低的鸣叫。

水声淙淙,仿佛比白天响亮了许多,像是踩着一个韵脚,平平仄仄,起伏奔腾,从古代一路奔来,令我联想起王守仁的《龙潭夜坐》: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⑾此时此刻,我感觉阳明先生这首诗便是为当下意境所写。

⑿寂静的夜里,唯有这水声,深情地响着,像精致的瓷器发出微微清脆的碰击之声。

我感觉脚下的地在走,身边的水在流,却又都笼在朦胧夜色中,可以感知,却捉摸不着,充满神奇力量。

屋外的世界,是峡谷,是流水,天地间竟是如此干净、清晰。

我心无旁骛地倾听着流水声,兴许是喝了茶的缘故,黑夜中的思绪也格外清晰,仿佛流水从不可知的地方而来,往不可知的地方而去,在奇山异水上飞驰,又像燕子的翅膀,贴着起伏的波涛,疾驰。

⒀大千世界,水是最柔软、包容的,可以有滋养万物的细致,也可以有摧枯拉朽的强大。

人生在世,总会有一些需要放弃的执念。

过去已去,未来未至,现在无住。

唯有无住的现在,超脱了时间的羁绊。

聆听神农川玉佩般的溪水声,便有了超然出世的洒脱。

⒁我想,王守仁定然是拥有舍得境界的人。

写《龙潭夜坐》时,他正生不逢时,然而诗中的俊爽之气,却溢于行墨,一派遗世独立的隐逸风情跃然纸上,足见其坦荡豁达胸怀。

世间繁杂如过眼云烟,或许,只需拥有一颗舍得之心,与大自然耳鬓厮磨,便可踏“草露”,迎“松风”,便可任凭风吹衣飘,无惧露冷风凉,潇洒自在地行走于天地之间。

⒂夜色中听流水潺潺,觉得生命原来可以如此丰盛!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8月26日,有删改)

19.下列成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别具匠心:

构思巧妙,与众不同。

B.心无旁骛:

心思集中,专心致志。

C.摧枯拉朽:

摧毁一切的强大气势。

D.耳鬓厮磨:

与父母和孩子亲密相处。

20.下列对文意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题为“神农川一夜听流水”,开篇却从父母和儿子写起,是为了引出下文作者对神农川的探访,又为了与第⑻段相照应。

B.神农川因神农氏和卧龙溪而得名,那里景色优美、空气清新,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去处,在南国久负盛名。

C.作者于天香园中偶遇鹿群,看到它们逍遥自在、顾盼有神,不禁联想到《诗经·小雅》中的名句,从中尽享天伦之乐。

D.身居“舍得”,作者灯下夜读,听水声淙淙,思接千载,参悟生命意义,豁然明白应活在当下,及时行乐。

21.《龙潭夜坐》“幽人月出每孤往”句表达了诗人落寞的情感,《葬花吟》中“独倚花锄泪暗洒”一句也有这样的情感。

通过解读《红楼梦》,你认为下列关于《葬花吟》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葬花吟》中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常见意象,代表着一种正在消亡的美,暗示了林黛玉最后的命运走向。

B.《葬花吟》是一首七言古诗,在风格上效仿唐代的歌行体,诗歌的格律线与情感线高度吻合,让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C.全诗通过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表现出黛玉的气量狭小,与前文的“宝钗扑蝶”形成鲜明的对比。

D.在《葬花吟》中,林黛玉始终将花的生命与自身命运相比较,将花拟人,以花喻人,名为咏花,实则写人。

2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它们就像一曲悠远牧歌,回荡于青翠幽谷,似一朵空谷幽兰,绽放于青山绿水。

23.天香园民宿的环境具有哪些特色?

请结合⑹⑺⑻三段分条概括。

(5分)

24.作者听流水,悟人生,感慨颇多。

你从作者的感悟中获得了什么认识?

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加以阐释。

(6分)

五、写作(60分)

25.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50字左右。

作品名称

人物

语言

心理

肖像

《红楼梦》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

我今儿才算见了。

《呐喊》

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

《边城》

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红岩》

上级的姓名、住址,我知道。

下级的姓名、住址,我也知道……这些都是我们党的秘密,你们休想从我口中得到任何材料。

《平凡的世界》

小伙子脸色黄瘦,而且两颊有点塌陷,显得鼻子像希腊人一样又高又直。

《老人与海》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

①根据表格中的提示,请你任选一处,补上人物的姓名,然后对人物形象进行赏析。

②请从以上六部名著中选择一处令你印象最为深刻的关键情节,简要概述后谈谈你的感悟。

要求不偏离作品主旨。

③请从以上六部名著中选择一个“他”或“她”,以“我心中,你最重”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

要求结合书中的具体内容。

26.大作文(50分)

①《神农川一夜听流水》一文,作者在神农川小住,品茶观景,聆听流水,感悟人生。

你在阅读、写作、书法、绘画、旅游等生活中是否也能像作者一样感悟到生命的丰盛呢?

请你以“,可以让生命如此丰盛”为题,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写一篇议论文。

字数不少于700字。

②“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鲁迅先生的这句话无论何时读起都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请你讲一个故事,写一篇记叙文,表达你对这句话的感悟。

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

1.C(2分)

2.(2分)①清明②夏至③处(终止之意)暑④小寒

3.B(3分)

4.D(3分)

5.A(2分)(集解是训诂学术语,古书注释的体式)

6.C(3分)

7.B(3分)

8.(6分)从生产、诗意、哲学三方面概括。

①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指导意义。

比如:

人们为什么在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是因为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

选择在清明节祭祖踏青,是因为清明时节春暖花开,生气始盛,万物萌生,祭祖活动往往又在郊外进行,于是人们把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既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

②二十四节气常常或直白、或含蓄地激发人们诗意的情感。

比如:

《诗经·蒹葭》借白露之景寄托诗人思人心切的情感。

③二十四节气引发人们对哲学的思考。

比如:

其中蕴含的“圆”与“周”的思维、《易》的精神内核和道家的“宇宙气化”观,让人们悟出“变”与“不变”的宇宙之道,获得智慧,使人们的自然观、审美观高度提升。

9.C(3分)

10.B(3分)顺承,于是,就。

(A:

你\或者。

C:

难道\如果。

D:

因为\把)

11.(3分)A(“有敢进谏的一定被处死,绝不赦免”错)

12.(6分)

①牵牛直接走入人家田里,确实不对;但抢走他的牛,不也太过分了吗?

直:

正当,在理(1分)甚:

过分(1分)句意通顺1分

②您因为心怀恼怒,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