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性新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90250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话题性新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话题性新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话题性新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话题性新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话题性新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话题性新闻.docx

《话题性新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话题性新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话题性新闻.docx

话题性新闻

话题性新闻评论版是党报引导舆论新的有效载体

徐永恒

  主持人语:

近几年,不少报纸上话题性版面脱颖而出,受到广泛欢迎,个中原因耐人寻味。

  什么是话题性版面?

目前虽无明确定义,特点却也各方公认:

围绕编者设置的特定话题,广泛吸引读者“发言”,或贬或褒,议论风生。

借鉴广播电视及互联网交流互动之长,同时发挥纸质媒体公信度高、留存性强的特色,适应现代读者既看新闻也评新闻的心理需求,这就是话题性版面“开市大吉”的全部秘密。

  从广义上说,话题性版面也是“评论”版面,只不过这种“评论”不再只是编辑方面的“一花独放”,而是你说我说大家说的“百家争鸣”。

撞击时现火花,道理越辩越明,贴近性、可读性便含于其中。

当然,报纸不是为“话题”而“话题”,要把舆论引导融入话题之中。

如何选题,如何编排,这里面有规律,有艺术。

本期《前沿关注》讨论这一题目,选发5篇文章,所述真切具体,所论缘事而发,确能给人以启迪。

  提要:

党报必须主动担当主流媒体的职责,一方面针对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发表意见,引导舆论;另一方面时时关注社会上的各种思潮,尤其是各界群众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疑释惑,帮助他们正确地判断形势,放下思想包袱,乃至理顺情绪。

  以时事话题为评论对象的新闻评论版,是党报引导舆论的新的有效载体。

党报开办话题性新闻评论版,要始终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在选题上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在“度”的把握上要坚持政治家办报的原则。

  新闻媒体特别是各级党委机关报,承担着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重要职责。

这就要求党报主动担当起主流媒体的职责,一方面针对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发表意见,引导舆论;另一方面时时关注社会上的各种思潮,尤其是各界群众的思想动态,对他们关心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和关系切身利益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疑释惑,帮助他们正确地判断形势,放下思想包袱,乃至理顺情绪。

  《成都日报》从2001年7月出刊后,一直高度重视舆论引导工作,通过定期发表评论员文章、新闻述评,为典型报道配发短评,开办理论专刊等工作,积极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

但我们在工作中体会到,仅仅做好以上工作,对于确保党报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有效性、针对性和权威性,还有一定距离。

从2002年末开始,我们开办了以时事话题为评论对象的新闻评论版,开始探索通过话题版这种新的评论载体来引导舆论。

我们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话题性新闻评论版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强和吸引力、感染力强的独特作用

  传统的党报言论,除少量读者来稿外,大多由专业评论员秉笔应命而作,代表的是一级党委、政府的立场,所评述的对象往往是党政中心工作。

这种评论者的构成和选题范围造成了还有许多的社会生活现象和读者关注的问题没有进入报社评论员的视野和笔触,读者无法在报纸上看到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分析。

  传统的党报言论的表达方式,往往是单向传输的,报纸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是主动表达与被动接受的关系,社论、评论员文章自不待言,即使是编辑配发在报道前后的编前语、编后语和短评,也大多是一种耳提面命的语气。

  以上两点,是传统的党报言论存在的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逐步提高,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进一步提高,因而对报纸的报道、言论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按照与时俱 进的要求,党报除了要强化主动引导舆论的各项工作,发挥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等传统言论武器的威力外,还应该根据现实生活的新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把体现党的意志与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统一起来,多报道、多评论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多反映、多评论群众的呼声,因为这些热点问题和群众呼声往往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或根本利益,眼前利益或长远利益。

  这就要求我们扩大评论作者的构成面,扩大评论文章的选题范围,使报社以外的专家学者、各方面代表人士乃至普通读者也能有机会经常在报纸上发表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从而在满足读者要求的同时,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地实现引导舆论的目的。

  经过近年来的新闻实践,许多党报和新兴媒体都选择了开办新闻评论版,围绕某一个或某一类新闻话题集中组织和刊发评论稿件的方式,来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和读者需求的变化引发的对报纸言论工作的新要求。

  原中国青年报评论员、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马少华曾经撰文阐述其对于报纸言论版的看法。

他认为,言论版把许多言论聚集于一版,与单篇的言论作品相比,并非单纯量的增加,而有一种微妙的质的变化。

许多篇观点不同、利益背景不同、论据和逻辑不同的言论放在一起的时候,它们各自具有的那种对读者的强势、支配力受到了弱化,而读者———一个在不同观点之间评判取舍的认识主体的地位,则不期然得到了提升。

言论版的这一特点,本身说明了比之单独的一篇言论或一个言论专栏,它对读者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说,言论版因为更加尊重读者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满足读者的期待和要求,因此就传播的有效性而言,言论版不仅没有弱化言论的影响力,反而强化了言论的影响力。

这既是言论版的生命力、竞争力之所在,也对办好言论版提出了比写好一篇言论、办好一个言论专栏更高的要求,对我们如何运用言论版这种新的传播载体引导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话题性新闻评论版的选题要求

  我们在工作中体会到,党报开办话题性新闻评论版的选题要求,最主要的是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从党政工作中心、人民群众关心的交叉点上去观察和分析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新闻事件,既避免脱离各级党政部门正在做的事,也避免脱离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事,力争做到不闭门造车,不讲空洞无物的大道理。

  从2002年末《成都日报》推出第一期新闻评论版开始,我们就坚持把“针对重大问题发言,担当主流媒体职责”作为办版方针,注意选择紧扣党政工作中心、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重大新闻题材进行评论。

一年多以来,《成都日报》评论版先后推出了以关注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三农”问题、抗击非典、社会转型中的公正问题、推进民营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增长、行政体制改革、反腐倡廉、安全生产、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等为主题的系列评论。

这些系列评论采用本报评论员和社外读者共同撰稿的方式,以党和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正在开展的重要工作或刚刚发生的重大时事新闻为对象,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进行多种角度的探讨和评论。

  我们还立足四川省和成都市的工作实际,把地方党委作出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决策、重要举措和人民群众对加快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性意见,作为《成都日报》新闻评论版经常化的评论题材。

如2002年春夏,四川省组织党政干部学习考察团赴沿海学习考察,目的是加快观念更新、机制创新,促进四川民营经济的发展。

我们及时在报纸上开展了“向沿海学 什么?

”的讨论,不仅吸引了许多社外作者的来稿,许多参加学习考察的干部也写文章来参加讨论。

  由于我们在评论选题中注意紧扣中央、省、市的工作中心,注意解析广大群众急需了解和理解的重要方针政策或重大新闻事件,同时在文章和版面的表达方式上尽量做到让普通的读者都读得懂、喜欢读,许多评论选题、评论文章推出以后,受到了上级领导和各层次读者的充分肯定,也使刊发新型的党报评论成为《成都日报》的一大特色。

  话题性新闻评论版要注意对“度”的把握

  我们在工作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体会,就是党报开办话题性新闻评论版,在具体的编辑实践中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

把握好“度”,核心是要始终把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把政治家办报的原则贯穿于工作的各个环节。

  对一个新闻性很强的公众话题展开评说,往往会出现各种观点,甚至是截然不同的观点。

这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评论的属性。

评论作为对客观存在的认识,本身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虽然有科学眼光、求实精神的评论者总是力求使自己的认识准确地反映客观存在,然而经验告诉我们,要做到这一点是并不容易的。

  更何况生活在现实中的评论者(包括读者),常常具有不同的利益背景、学养水平乃至各不相同的工作、生活具体环境,这些都有可能造成他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不同。

但是,科学的认识论告诉我们,如果说只给出一个答案,我们很难判断它与真理的接近程度的话,若围绕同一问题我们得到了多个答案,我们便有可能比较出它们与真理的接近程度了。

这就为我们如何把握好“度”提供了可能。

  比如,2003年12月,深圳市出台了拟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预防干部职务犯罪条例初稿,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在各界群众中反响热烈,有的读者在给我们的评论来稿中称新闻媒体是“第四种权力”、记者是“无冕之王”,他们对公共权力运行的监督负有更大的职责,被寄予更高的期望。

显然,“第四种权力”的提法不符合我国宪法和法律,更不符合客观实际。

但是,作者提出的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都要自觉接受新闻舆论监督的看法却是值得肯定的。

  所以,我们在编辑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对文中的错误提法给予了纠正,对文章中的正确看法又给予了强化。

  对话题性新闻评论版的组织者来说,把握好“度”,还包括能不能在坚持政治家办报、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把评论的视野放得更宽,把评论的笔触探得更深,使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一些重大问题、热点问题乃至敏感问题,都能够在报纸上看到评论,受到引导。

  在党报开展新闻评论的工作中,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由于抓不准党政工作中心,对形势变化不够敏感,对群众意愿不够了解,以及畏惧新闻评论的政治责任、社会影响,认为多写多出错、少写少出错等原因,相当部分党报在开展新闻评论工作时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与党报应当承担的社会职责和应当具有的舆论影响力有着较大的差距。

  《成都日报》自推出话题性的新闻评论版以后,结合把《成都日报》办成新型城市党报和主流传播媒体的发展目标,在新闻评论的题材选择、讨论程度的把握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反响和效果。

  比如,对于每年全国“两会”精神的宣传,地方党报往往都采用刊发新华社通稿和领导传达讲话等方式。

  这种方式的针对性和感染力不够强,与群众的要求相距较远,还有比较大的改进余地。

2003年全国“两会”结束后,我们很快就组织了总题为《〈政府工作报告〉读后感》的专题评论版,从报告提出的2003年政府工作的重要建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国有经济改革的新思路、对宏观经济预期目标的调整、政府自身建设等不同方面,对“两会”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解读,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

  类似的新闻评论实践告诉我们,党报开办话题性的新闻评论版,还必须敢于和善于接触那些被认为重大的乃至敏感的问题,这是对党报评论工作者的一大考验。

只有通过了这一考验,才能真正使党报担当起党的“喉舌”和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的功能,推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发展,引导人民群众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无愧于评论作为报纸的旗帜和灵魂的称号。

(作者是成都日报社编委)

贴近读者 引导舆论

———党报话题性版面的竞争优势

张航

  提要:

党报的性质,决定了其话题性版面也具有独特的定位和编排理念。

  善于在新闻事件中寻找选题,为关注群众利益明确立意,按贴近读者、引导舆论的要求编排版面,党报的话题性版面方能显出特色,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占得先机。

  近几年,以围绕读者关心的某个话题展开讨论,实施有效互动、进行舆论引导的话题性版面,被各类媒体普遍采用。

话题性版面所独具的参与性、开放性、互动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者积极参与其中,并成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一种媒体宣传方式。

  尽管从党报到都市报,从晨报到晚报,从综合类报纸到专业性报纸等,我们都不难看到同属话题性的一类版面,但不同定位的报纸,其话题性版面的设置与经营依然有着较大差异。

  作为主流媒体的党报,话题性版面的出现,已成为其加快新闻改革和新闻创新,实现报纸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与其它类别报纸上同类版面相比较,党报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话题性版面具有独特的定位和编排理念。

从这个角度出发,要办好党报的话题性版面,一方面要力求版面能做到贴近读者,“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尽可能选取与广大读者的生活最贴近、最受广大读者关注的社会话题进行多方互动式的讨论;另一方面,则要发挥党报的舆论引导作用,对来自读者的不同声音进行合理引导,从而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与增强报纸可读性更好地结合起来。

  作为一份党报,《解放日报》的大众话题版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从版面选题的选取到话题内容的编排,《解放日报》大众话题版一直力争做到:

既能贴近读者,吸引读者,又能引导读者,引导大众舆论。

  选题:

在新闻事件中找“热点”

  选取读者关注度高,有讨论价值、讨论意义的话题,这是办好话题性版面的一个基本前提。

有了好的选题,版面就成功了一半。

  追求新闻性,是各类媒体、各种专题性版面赢得活力的一个共同点。

话题性版面并不活跃于新闻报道的第一线,但对于新闻性的追求,同样不可或缺。

许多时候,讨论话题有无新闻性,甚至决定一个版面能否编排成功,能否吸引广大读者积极参与话题讨论,实现报纸与读者的有效互动。

  党报的话题性版面要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起到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来充分反映群众意愿,倾听群众声音的作用,就更加离不开对新闻性的追求,离不开从各类与读者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中寻找讨论选题。

在实际生活中,众多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往往包含于各类新闻事件中,而这些热点、焦点正是备受广大读者关注的话题来源。

紧扣新闻性,选题才会新;扣紧新闻性,版面才可读;扣紧新闻性,才能吸引读者关注和参与,从而真正做到“三贴近”。

  2003年5月,在非典这个不期而至的灾难突然袭击我们生活的时候,《解放日报》大众话题版针对这一社会焦点问题,适时推出了“防治非典,你有什么好建议?

”、“非典时期,婚宴如何办?

”等话题预告。

由于反应及时,预告内容又紧扣当时受到群众极大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这两期话题预告一经刊出,立即吸引了广大读者的高度关注和热情参与,读者来信纷至沓来。

在非典肆虐的日子里,大众话题从专副刊的角度,引导读者开展了专题讨论。

通过读者自己的文字,话题版介绍了各种防治非典的办法和措施,并结合非典事件,对中国传统婚宴存在的种种弊端进行剖析,提出了改进办法和建议。

两期话题版的成功,很大一个原因归功于在寻找讨论的选题时,我们牢牢抓住了新闻性这一要素。

  2003年11月22日,球王马拉多纳乘飞机抵达上海。

在随后的短短几天里,从其经纪人到接待方,从球迷到一些媒体记者,一窝蜂地用热情和鲜花包裹起老 马。

然而,马拉多纳在上海的表现却难令人满意:

原定行程一再取消,安排好的活动一再变更,甚至搞出夜奔浦东机场,准备“打道回府”,随即又改变主意折返而归的“闹剧”。

当时,一方面个别媒体对马拉多纳依旧追捧不停,对其在上海的每日生活起居等琐事追根刨底;另一方面,不少群众对老马的种种行为和表现颇为不满,也对个别媒体的一味炒作啧有烦言。

在这样的新闻背景下,《解放日报》敏锐地抓住这个新闻事件,快速反应,立即在大众话题版刊发了“需要如此追逐老马吗?

  的话题讨论预告,引导读者讨论他们正在关心的,尚处于进行中的新闻事件。

这样的话题一下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吸引了广大读者积极参与,畅所欲言。

  在《解放日报》大众话题版,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

  立足于讨论话题的新闻性,一以贯之地在平日生活中不断发生的新闻事件里寻找“热点”、“焦点”,并从中选取合适的讨论话题,努力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以此为基础真正实现报纸与广大读者的成功互动。

  立意:

把握“群众利益无小事”原则

  办好话题性版面,第一步是选取读者关注的新闻事件,并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讨论选题。

随之而来的,则是如何把握好已经定下来的选题,选准切入题目的角度。

换句话说,就是在选好题目的基础上,话题性版面如何以一个适当的角度对选取的题目进行阐述,从而有利于引导读者展开版面编辑者所希望看到的围绕一定主题的互动式讨论。

  在这方面,《解放日报》大众话题版始终如一遵循的,是“群众利益无小事”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评判标准。

  众所周知,作为新闻媒介之一的党报,其所承载的社会责任是两方面的。

一方面,党报是党和政府的“发言人”,是党的“喉舌”。

这样的定位决定了党报必须能够及时传达党和政府的政策、法令、指示和方针;另一方面,党报也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要能够“想民所想,忧民所忧”,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受众的需要,反映读者心声。

  党报的话题性版面,无疑是在政府和市民之间创造了一种比较直接的联系,能够起到相互沟通的作用,并能让相关管理者倾听到群众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真知灼见。

建立在这样的目的之上,党报的话题性版面在把握主题、斟酌立意时,就应该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大局观、全局观的基础上,本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衡量标准对选题进行更为准确、深入的剖析、阐述,以引导读者做出有意义、有价值的讨论。

  “结婚不再需要单位同意,强制婚检也取消啦!

”2003年8月18日,我国新《婚姻登记条例》正式颁布,街头巷尾,人们互相传递着这一喜讯。

  取消单位证明、废除强制婚检,新条例的这两大“亮点”,让结婚不再是件“烦心事”。

同样,离婚手续也大大简化。

新条例的颁布施行,仿佛开启了一扇方便之门,让人们结婚、离婚变得更加方便轻松。

  毫无疑问,由于新条例与长期以来我国施行的婚姻登记管理办法存在着很大不同,其一经颁布,便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抓住这一新闻事件提炼一个讨论话题,显然会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和积极参与。

选题基本确定后,关键要解决的是如何把握这个选题素材,从什么样的角度来引导读者针对这一新闻事件展开讨论?

  围绕新《婚姻登记条例》,可以选取的讨论角度是比较多的,如:

“怎样看待新条例?

”、“强制婚检取消,利大弊大?

”、“新条例下,你还会去做婚前检查吗?

”等等。

  在把握这一选题素材时,《解放日报》大众话题版遵循的是“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和标准。

新条例的颁行固然是一种进步,但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当法律赋予公民在婚姻登记环节上更加充分的方便、自由时,人们冷静之后,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维护与每一个人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婚姻关系之神圣与严肃,如何做到慎重、负责任地“婚姻自律”和道德自律?

于是,本着从最广大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考虑问题的价值取向,《解放日报》大众话题版推出了“面对新条例,怎样加强‘婚姻自律’?

”的讨论话题。

  2003年9月,上海市8家公立医院率先延长门诊时间,以方便群众就医。

这一举措的积极意义自不待言。

在从这个新闻事件中提炼讨论选题时,《解放日报》没有就事论事,泛泛而谈地做一些已经在进行的相关讨论,而是依然从“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角度去深入挖掘这一素材。

我们注意到,生活中,类似医院门诊时间给群众带来不便的问题,并不是个别现象。

群众对市政建设、水电煤气、交通住房以及各行各业的服务质量等等,尚有不少意见和建议。

可以说,在众多公益企事业单位和“窗口”服务部门,未能便利群众的服务“盲区”,还为数不少。

基于此,大众话题版推出了题为“为民服务还有哪些‘盲区’?

”的讨论话题,很快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积极响应。

  不难看到,作为党报的话题性版面,只有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充分把握“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版面编辑原则,才能做出满足读者需要的话题性版面。

  编排:

坚持正确导向,增强可读性

  话题性版面是一种把视角真正投向群众,千方百计加强群众参与度的专题性版面。

传统的报道形式,将广大读者视为被宣传被灌输的对象。

现在,在面对话题性版面时,读者则可以比较直接地对种种社会问题发表各种不同的见解,或者提出建议和批评。

这样,读者从报纸等媒体的“客人”地位一变而成为相关媒体的“主人”,原本的单向灌输也成为双向交流和对话。

这不仅密切了传媒与受众的关系,也使媒介内容增强了亲切感。

必须明确的是,党报的话题性版面,一方面要力求反映社会舆论,使人民群众的各种舆论都能得到有效表达,健康发育和顺利整合;另一方面也要对群众舆论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并推动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舆论上升为主导舆论。

  在这方面,《解放日报》大众话题版的做法是:

尽可能不偏不倚、保持中性地选刊读者对某一话题的来稿来信,并力求围绕某一话题展开讨论时,做到多角度、多方位,而不仅仅局限于“正方”、“反方”的话题讨论模式,从而增强版面的可读性。

同时,为了坚持正确导向,引导读者,我们在版面编辑中,往往通过话题预告、专家观点、媒体话题搜索等栏目来委婉地表达出报纸的立场与观点,起到正确、合理地引导读者舆论的作用。

  总体而言,在各类报纸都普遍设置了话题性版面,以吸引读者目光,增强报纸可读性、互动性的情况下,党报的话题性版面要在竞争中扬长避短,就必须从党报自身的定位和报纸的性质出发,在新闻事件中寻找选题,为关注群众利益明确立意,按贴近读者、引导舆论的要求编排版面。

做到这些,党报的话题性版面方能显出特色,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占得先机。

(作者单位:

解放日报社)

精心选题 认真策划 注重实效

许挺斐 罗卫

  新闻宣传做到“三贴近”,需要有不断创新的意识和主动周全的策划组织。

《羊城晚报》一直坚持的《公众话题》栏目(或专版),以及近年来不断发展的类似话题性专栏专版,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三贴近”形式。

  《羊城晚报》的话题性专栏,开设于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开宗明义就叫《公众话题》。

这个专栏不定期在一、二版等重要新闻版刊出,主要形式是编辑部与读者互动,围绕一个新闻话题,有时以刊登读者来信来电为主,有时以记者采访述评为主,有时加上一些小评论或图片。

根据新闻话题的不同内涵,讨论短则数天、数周,长则数月,个别重大的话题甚至时间更长。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变化和采编手段的多样化,《公众话题》的形式也趋于多样化,派生出一批多种多样的话题性专栏,尤其是近两年依托读者热线的大量来电所开设的一些话题讨论,更加具有时代特色,大大增加了原有话题专栏的影响力。

  我们认为经营好话题性专栏,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选题。

选题是否恰当,是成败的关键。

  报纸具有传播学所谓“议程设置”的权力,谈什么不谈什么,对社会舆论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因此,话题性专栏的选题,首先应该有利于社会主流的利益要求,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进步。

由于话题专栏需要广泛参与,所以选题应该尽量考虑贴近群众,贴近社会关注点,有一定的可讨论空间,也就是各色人等都有话可说,否则只是很小范围的人感兴趣,话题就谈不起来。

  《羊城晚报》曾经组织过一个关于文明与陋习的话题讨论,起因是有些人出国旅游时不讲文明,受到当地媒体批评。

我们认为讨论这个话题对提高人们的文明素质很有好处,也是党委和政府正在大力提倡的工作,便就此用大篇幅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解剖,持续数月,影响很好,最终引起政府和企业的关注,还采取了若干具体措施鼓励大家摒弃陋习。

去年10月,《羊城晚报》组织了一个广州公交问题的话题讨论。

当时北京塞车比较严重,传媒多有谈及,广州虽然经过“三年一中变”,交通状况大有改观,但同样存在机动车增长很快的问题。

未来三五年内会不会出现塞车的情况?

应该如何未雨绸缪?

广州市人人关心。

根据这种情况,我们推出了一个《未雨绸缪话交通》的公众话题,让政府部门、专家学者、普通市民分别亮出“说法”,由于内容贴近,讨论参与度很高,来电来信、网上投稿等非常火爆。

来自政府方面的信息我们则注重权威性,包括正在采取的措施以及效果,更重要的是披露了广州市领导的表态:

广州绝不会限制私家轿车上牌!

让许多准备买车的市民安了心。

专家意见重点则放在如何科学解决交通拥堵上,让他们开出解决问题的“药方”。

市民议论则重在引导他们出谋献策。

  其次是组织。

话题性专栏和一次性新闻报道不同,也不是一般读者来信专栏,组织得不好,版面内容容易重复,话题讨论“原地踏步”,无法深入。

这就需要编辑有策划意识,精心组织。

  去年《羊城晚报》组织了一个小学生课后管理的话题讨论,题目叫《请您说说孩子放学该去哪里》,从连续报道一所小学让孩子放学后集体站在街边等候家人来接一事开始,让广大家长发表看法。

由于涉及面广,反映非常热烈。

但是,编辑也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