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球论文征文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89489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球球论文征文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球球论文征文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球球论文征文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球球论文征文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球球论文征文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球球论文征文1.docx

《球球论文征文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球球论文征文1.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球球论文征文1.docx

球球论文征文1

第一章引言

一、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界不少有识之士呼吁改变语文教学方法,使之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需要。

现阶段,语文教学环节中依然存在着教与学、教法与学法的矛盾。

本课题以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教学思想为指导,希冀在理论上对新时期语文教学工作提出新的观点和看法。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语文教育家。

在其从事教育工作70多年中,不断投身改革实践,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从某种意义来说,叶圣陶教育思想是“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一面镜子”。

叶圣陶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包括养成教育思想、人本道德思想、导学教育思想、现代教师思想、语文教育思想等,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科学内涵、民族特色、面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理论体系。

现今,我们已经迈入21世纪,学习、研究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不仅对当前推进语文教育改革有着重要意义,尤其对21世纪的语文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

结合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我们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审视,不难发现现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如下弊端:

首先,是依赖性,即学生的学习完全依赖于教师的教,课前预习按教师布置的预习项目进行;课堂听课依教师的讲授刻板式地照抄;课后作业照老师布置的作业如数完成,学生缺少自己的独立性。

第二,是零碎性。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支离破碎地在某一方面拥有一些单项方法,缺乏科学的、系统的、完整的学法体系,于是导致学生对语文知识掌握的片面性和零散性。

第三,是盲目性。

即无计划又无目的。

学生的语文学习既无长期的综合规划,又无短期的单项计划,对于语文的目的和作用也缺少科学的认识和自觉的行动。

第四,是封闭性。

即学生的语文学习仅仅局限于在课堂上以课本为载体向教师学习,缺少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

造成这些弊端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观念和方法的原因,缺少科学的观念和正确的方法来适应时代的要求。

叶圣陶一生在语文教育领域里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所提倡的具有先导性、针对性和前瞻性的有关语文教育方面的一些经典理论也正是目前语文教育所欠缺的,对于消除和解决以上语文教学中的弊端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作用。

因此,学习他的语文教育思想,领悟其精髓,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对于推进21世纪的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本课题的研究动态

在着手研究“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及意义”这一课题之初,笔者已率先研读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等先期论著,查阅了国内多种教育科研方面的报纸期刊,如《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等,翻阅了《叶圣陶传》、《叶圣陶年谱》等史实资料。

同时,借助网络工具,在“搜狐”、“新浪”、“中国教育网”等网页上搜索最新的研究动态力求较全面地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其发展趋势,力求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从目前我们检索搜集到的资料看,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历来受到语文教育界的关注,多年来人们对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研究在不断深入,涉及的方面较广,为我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借鉴。

尤其是“九五”期间从事相关课题研究的专家就宏观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为我们现阶段在微观上的实践操作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前人的研究呈以下的几个特点和趋势:

其一,就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某一精髓的研究比较精、细、深。

其二,对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工具论”看法较多、分歧也较大。

有人认为强调语文的工具论,这正是语文区别其他文化载体和文化成果的本质特点。

有人认为过多强调工具论,削弱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笔者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进行重新挖掘和审视,注重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充分挖掘其可操作因素,合理发挥它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借鉴作用。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以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教学思想为依托,结合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科学分析,期望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运用和实施。

1、对比法。

这包括横向比较法与纵向比较法,前者即现阶段教育实践中一个教师对该班级进行叶圣陶语文学法指导,然后与未采用学法的班级比较。

后者即把教师进行叶圣陶语文学法指导后班级的学习成绩与进行学法指导前该班的学习成绩作比较。

2、文献资料法。

研读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教育的专著,收集有关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资料及论文。

3、个案分析法。

用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指导实践,并围绕某个问题,分析问题深层次应该思考的东西,将其放置教学实践中去思考,在课题组内组织公开教学,集体备课、评课。

4、实践归纳法。

结合个人在教育教学中,突现的实际问题,结合叶圣陶的思想,将实际工作与理论实践相结合,更易于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在现实工作中的广泛运用和进一步的升华。

总之,本课题将对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进行充分整合,从中吸取前辈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的教育观念,此项研究对于寻求语文教育发展的新路子,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特别是对于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具有探索性的意义。

第二章叶圣陶与叶圣陶的教育思想

一、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叶圣陶,名绍钧,字圣陶,是我国现当代教育家、文学家、语言学家。

江苏苏州人。

早在1907年苏州公立中学读书期间,发表了第一篇教育论文《儿童之观念》。

1911年毕业后,由于经济拮据无力升学,1912年起便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先是在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

随后又应聘到吴县甪(音lù)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在甪直的4年多,是叶圣陶先生教育活动的关键时期。

他先后和吴宾、王伯祥等人一起,对学校进行了全面的变革。

率先使用自己编印的新式教材,创办农场、书店等,举行师生同乐会、恳亲会,指导学生排练戏剧,组织学生出门郊游,创造了一个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情趣的学校环境。

同时,叶圣陶先生时刻关注窗外的世界,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他和朋友们一起成立了甪直镇教育会,研究社区的教育改革问题。

1923~1930年,叶圣陶先生去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

在此其间,他相继发表了一些关于教育的文章,并创作了反映中小学教师生活的小说《倪焕之》。

1930年,叶圣陶先生应开明书店邀请主编《中学生》杂志,同时为学生编辑国文课本。

抗日战争爆发后,叶圣陶先生举家内迁,曾在成都主持开明书店编务,继续编辑出版《中学生》杂志。

即使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叶圣陶先生仍然笔耕不缀。

在其主办的《国文杂志》等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语文教学方面的文章,亲自撰写了《如果我当教师》、《革除传统的教育精神》等教育文章。

1949年初,赴华北人民政府工作,时任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先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主持全国教材编审和出版工作。

1976年后,担任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委员,同时被聘为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他的一生编辑出版了很多中小学生读物和教科书。

仅中学语文学科就有《开明古文选类编》、《开明语体文选类编》、《开明国文讲义》(共3册)、《国文百八课》(共6册)和《初中国文教本》(共6册)多种,开创了中学语文教科书出版的新局面,满足了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要求。

与此同时,他还与夏丐尊等人合作出版了3本语文教学辅导著作集《文心》(1934)、《文章例话》(1937)和《阅读与写作》(1938),直接指导和推进了中学语文教育的改革。

1942年主编《开明少年》、《中学生》和《国文杂志》。

1945年4月任开明书店总编辑时,由开明书店出版了他和朱自清的语文教育论著《国文教学》。

其中上编为叶先生专集,共包括《国文教学的两上基本概念》、《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认识国文教学》、《中学国文教师》、《大学一年级国文》、《谈语文教本》和《论写作教学》等8篇专论。

作为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虽然没有大块头的著作,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收录了他自1919年以来论述语文教育的文章112篇、书简36封,提出的一些思想和观点,如“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习惯”、“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等是中国教育思想的宝贵财富。

二、叶圣陶在语文教育方面的贡献

近现代语文教育较之传统的儒家经学教育,差距较为明显的,在经历了19世纪初期中国的国文教育的转型时期,如何认知国文,怎样做好语文教学工作,是许多从事教育工作的专家、学者亟待解决的首要课题。

叶圣陶依据其教育实践,在语文教育方面提出了许多对后辈学者、教员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指导思想,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任务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科学的阐释

叶圣陶站在语文学和文学的立场,始终坚持“语文是工具”的认识。

他说:

“什么叫语文?

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语言是一种工具,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的。

……我们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语文是工具,就要讲效用性。

由此,叶圣陶先生得出这样的结论:

“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

怎样才算达到“用”的目的呢?

叶圣陶先生认为,经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样才算达到了学习语文的目的。

上述论述不仅道出了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指出了语文教学的任务,即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为语文能力的有机组成的听、说、读、写一定不可偏废。

(二)对语文教材建设的探索,为以后的教材编定奠定了基础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

叶圣陶认为,教材是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的凭借,是举一反三、窥见一般的例子。

在其从教的七十多年,做了大量的教材编审工作,在语文教材的编审原则、类型、体例、内容等方面做过深入地研究,提出过许多让学生“得到真实的受用”、“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要有“实用价值”、“训练价值”、“文化价值”的观点。

由于时代发展、社会变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变化,我们在教材的选用和取舍方面也应有相应的变化,既要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又要兼顾时代发展的要求。

现行的高中语文统编教材采取的以课本为主和以“阅读和写作”为辅的做法,就体现了叶圣陶的教材编辑的基本思想。

此外,他还从发展的角度谈了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我们在教学中,就应“扣纲依本”,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由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要给学生推荐有益的读物,提示阅读方法,引导学生不断扩大阅读范围,以期学生阅读能力更大地提高。

(三)提出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为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国古代教育家曾提出了“因学论教”的观点,宋代的张载进一步认为“教与学,皆学也”,并指出,教者要使学者“有受教之心”。

叶圣陶先生批判地继承了前人这些教学理论的优秀成果,并创造性地提出了现代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一些基本原则。

在叶圣陶语文教育教学的论著中他对“文道统一”、讲练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等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都有过精辟的论述。

贯穿于这些论述的是这样的两个基本的指导思想。

一是语文教学的民主化思想。

叶圣陶认为“学生都是老师服务的对象”,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做学生的朋友”,以其自身的实践行为及其所体现的学识、人格来影响学生,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从而才能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且对学生学习和活动中的“相机诱导”、“因材施教”也才能真正地落到处。

二是“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以其多欲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

他谆谆地告诫我们,教的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有效的促进学生最佳地学;教是外因通过内因的学习需要而实现的教学目的培育过程。

用狭义的学习观点看,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在教师指引下,向未知领域探索发展的过程。

叶圣陶的这一教育思想,对于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特别是善于自学、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对语文教学改革的认识和实践,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传统的语文教学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是弊端也很突出,如灌输式,教学组织单一,语文知识多靠死记硬背等等。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就必须革除传统的教育精神,并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目的进行必要的教学方法的革新。

他说,教学有原理,有方法。

原理须体现在实践之中,方法须是灵活运用,不陷于拘泥。

旧式的语文教育把教和学的关系看成是“一讲一听的关系”。

叶圣陶认为,“改进教学方法,必须废除现在逐句讲解的方法”,“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

这才和‘养成读书习惯’的目标相适合”。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然当须教。

而尤宜致力开‘导’。

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

这也就是说“引导”既不止于“懂”,也不止于“会”,还要学生能“自求得之”,这样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而就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叶圣陶又说:

“教课之本旨并非教师讲一篇课文与学生听。

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从而使学生能自观其他类似的文章,既曰引导,须领学生有所事事。

使彼练习,向彼提问,皆其事也”。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所谓的“导”即是从教学的要求出发,从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实际出发,在教学中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帮助学生解决阅读过程中的心理障碍,精心设计听、说、读、写的各种练习,精讲巧练,以便把学生所学知识转化成一种能力。

(五)科学地论述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及其必备的素质

叶圣陶认为“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而要完成育人的神圣职责,教师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因为“教育工作者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其次,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关于前者,叶圣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一要熟习所教的学科;其二,要懂得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的关联。

只有构筑起必要的知识结构,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从而顺利地完成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

叶圣陶还十分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进修和提高。

叶圣陶长期躬亲执教,对教师的状况自然了解得非常清楚。

他认为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在不断‘付出’的岁月里,同时要源源不断地谋求‘收入’……就是说要努力进修”。

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担当起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

 

第三章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语文教学中的“导学”思想

叶圣陶先生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教育生涯里,以其长期的教学实践,丰富的教学阅历,深厚的理论修养向传统教育理论的弊端进行了挑战,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做出了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比较完整、系统地提出了他的现代“导学”思想——“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以学为本”、“相机诱导”、“历练成习”。

(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思想内涵

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导学思想,在继承我国古代教育理论的优秀遗产的基础上,兼顾当今世界先进的教育理论,如“学会学习”、“终身教育”等,对我国教育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丰富了语文教育的理论宝库。

如何正确理解“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思想的内涵?

不少教育工作者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各自的独到见解。

1975年5月间,张寿康教授曾当面请教叶圣陶先生。

叶圣陶先生略加思忖,解释到:

“如果用一句话说,那就是‘教是为了指导学生学’”。

因此,研究和运用叶圣陶思想应该遵循这样思路,教育实践应以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为根本途径。

在他的大量教育教学专论和书简中,“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思想一直贯穿其中,成为叶圣陶语文教育观的核心。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思想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中国传统教育理论的宝贵经验,二是中外思想家的理论建树,三是叶圣陶自身卓越的品格、丰富的教育实践。

20世纪40年代,“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论形成了雏形。

60年代,叶圣陶反复强调:

“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他又说:

“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则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至此,“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理论已经形成。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叶圣陶的教学主张,也是他对教学方式的本质概括。

其实,“不需要教”,是指学生通过在教师科学地指导下,通过理解、独立运用某种知识,形成相关的学习习惯并最终培养达到自我学习的能力。

培养“不需要教”教学思路,首先需要教师善导,兼之学生自身进行不断地实践。

传统教学教师传授知识一贯采用的“填鸭式”、“注入式”,学生接受知识的教学方法,学生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

叶圣陶曾明确地指出,“学生但听空讲,……所以其法不足取也。

”在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三次年会上,叶圣陶强烈呼吁:

“语文课再这样教下去行不行?

不行!

要改,非改不可!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正切中当时语文教学的弊病。

毋庸置疑,教师的主导作用能起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

“教”要达到“不需要教”的目标,实际上对“教”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和更高和标准。

叶圣陶认为,关键是要解决教师如何“教好”和“教好”的关键在教师的问题。

叶圣陶历来不赞成“多讲”,而主张教师“少讲”点。

“少讲”却又要达到目标:

教师精心引导,学生主动求知,既提高学生能力,又发展学生智力。

叶圣陶曾在《语文教育书简》中多处论及教师应如何“导”的问题。

他认为,“帮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教师当然需教,而尤宜致力于导。

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之谓也。

”后来再次论及,“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

很显然,在叶圣陶看来,教师的“善导”远比“教”重要。

他提出了许多有效的“善导”方法:

提问、指点、评点、预习、讨论、历练、设疑等,并提醒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通过善导,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变负担为兴趣,享受获得而带来的成功喜悦,从而实现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近年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需要教育工作者探求新的教育模式,叶圣陶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语文教育观对当前的素质教育仍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当前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目标的全方位社会性教育改革。

提倡以人为核心,建设和谐社会,在青少年培养上注重开发个人潜能,争取个性最佳发展。

因此,语文素质教育应结合语文学科的“个性”特点,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着眼于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真正教学生“会学”。

学习研究叶圣陶这一语文教育观,将有助于促进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取得教学改革新的成就。

(二)“以学为本”的思想

从理论上讲,“以学为本,变教为学”,是叶圣陶导学思想的立足点和理论基础。

早在1919年1月,叶圣陶在谈及作文教学问题时就指出:

“作文命题及读物选择,须认定作之者读之者为学生,即以学生为本位也。

”许多现代教育论的研究人员都十分重视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和个性精神的培养,叶圣陶在这方面的论述颇具有准确性、鲜明性和辨证性。

他曾在一封信笺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信中就强调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学生作文不惟不自知其缺点,亦不尽知其优点。

而教学之最终目的,则在学生自知其文之优缺点,自知则能辨认所作之文何处必须修改,何处确然说对,如是则不待依赖他人,而能心中有数,自为修改。

”1978年3月,叶圣陶在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强调指出:

“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

学生入了门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讲’和‘教’了?

“预习”也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方面,叶圣陶先生认为“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学生通过预习,去尝试了解新的课程和新的内容“动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进而养成自学探求的学习习惯。

对于一些学生应该懂得而未能自行解答的文章、内容,可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方法将知识弄懂,如通过查的参考资料、工具书等等。

“他们经过了自己的一番摸索,或者略有解悟或者不得要领,或者全盘错误,这当儿再来听教师的指导,印入和理解的程度一定比较深切”。

经过自己探究的过程,“他们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的注意力。

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

”通过预习,学生听讲和讨论时,已经有的放矢,听课的目的比较明确,课堂的互动性相对有所改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倾听学生的想法,寻求学生预习中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与“学”两个环节,真正体现“学”的主体地位。

叶圣陶是主张把“学”放在首位,甚至整个教学过程中,见“讲”不见“学”,忽视了“学”。

为了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自求能力,必须以学为本,把学生的尝试性自学预习作为重要措施置于率先考虑的位置。

(三)“相机诱导”的思想

在“导”的策略和方法上,叶圣陶提出了“相机诱导”的概念,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本方法。

在他的论述中,把“导”这个概念从“教学”这个模糊概念中清晰地分解出来,充实“导”的具体内容,“导”的实施的时机和方法,提出一个具有理论意义和可操作性的新的教学法概念,在国内外现代教学论中未有人论及。

在认知教与导的关系上,叶圣陶指出,“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

”这一论断已经清楚地表明:

“教与导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导是第一位的,在教学活动中,就教师而言,教学要以导为主,在提示、启发、诱导、评点等方面多下功夫。

‘教’必须减少到最低限度,并放在最需要的时候。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相机诱导”的教学方法?

叶圣陶曾这样论及:

“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

”在学生预习过程中,“教是要训练他们去参考,指导他们去思索,最好给他们一种具体的提示”。

在预习的基础上,“上课做什么呢?

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报告是各自报告预习的成绩,讨论是彼此讨论预习的成绩,指导是指导预习的方法,提示是预习的项目,订正或补充预习的成绩。

在这样的场合里,教师犹如一个讨论会的主席。

提出问题由他,订补意见由他,结束讨论由他”。

提问式也是指导自学策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问题难易适度,提问的恰到好处,本身也是“导”的一个方式、方法。

此外,叶圣陶提倡点评式的指导,把评点文章的方法,运用到教学中,“要言不繁,启发几句,让学生自己去体会领略。

”总之,“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

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合理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以“导学”为核心构建课堂授课结构,“时时不志放手”,以“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这样才能切实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历练成习”的思想

习惯培养的问题,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曾受到过人们的重视。

《尚书》云:

“兹乃不义,习与性成。

”孔子是一个注重道德实践,讲求习惯培养的教育家,他说:

“少若居性,习惯之为常。

”培根在《论人生》中说: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因此,人生自幼年就应通过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植根民族文化土壤而又投身于时代改革潮流,对中国传统教育有深切的了解并批判继承,对外来的以及同时代教育家的思想营养进行吸收融汇,并以其丰富扎实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使他对“养成良好习惯”的问题有着比别人更深的体会和理解。

叶圣陶曾断言:

“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养成良好习惯”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不同表述方式。

培养自学能力,教会学生学习,当然应该教给学生科学知识和正确的方法,必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