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欣赏共8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84729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欣赏共8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欣赏共8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欣赏共8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欣赏共8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欣赏共8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欣赏共8篇.docx

《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欣赏共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欣赏共8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欣赏共8篇.docx

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欣赏共8篇

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欣赏(共8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1篇:

化学化工类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随着化学化工新知识的不断扩展与涌现,社会对工科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的要求不断升高,要求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具备更强的综合能力和技能。

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对人才的输出提出了更加复合型化的发展战略要求。

因此,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大学必须适应新形式,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为社会输送最高规格的建设人才。

  由于应用化学专业的内容博大精深,涉及领域十分庞杂,特别是工科应用化学专业具有更强的适用性,使得化工类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呈现出复杂性、广泛性、综合性和特殊性的特点。

淮南师范学院作为一个地方院校,有义务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众多优秀的应用型高级建设人才。

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我们在应用化学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中进行了初步探索,得出一些有益的经验启示。

  一、科学定位培养模式

  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化学专业合格人才输出的重要前提。

培养应用化学复合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首先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

化学类工科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是学生储备渊博的专业知识、掌握多项能力和技能、具备良好专业素质和意志品质,以及学生成为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实现的途径,为学生提供综合交叉应用知识、能动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自觉关心科研并赋予实践,关注学科前沿与学科交叉,鼓励学生勇于探索,营造开放式教学环境,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与互助合作精神,对学生进行多重引导,让其自主探索和进行创新思考,大力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经过4年本科阶段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综合素质以及扎实的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改革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

  科学完备的课程体系是人才知识和能力的优化组合,是人才培养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反映。

课程体系的设定对应用化学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们对应用化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2次修改 (分别在2006年6月和2009年6月进行)。

在专业基础课程中我们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2门课程整合成大学化学一门课程,课时减少了近1/5,但教学内容基本未变。

在专业课程上我们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设立了精细化工、化学制药和材料化学3个系列。

在专业选修课程上我们设立了生物化学系列、经管系列、人文系列和专业任选系列。

实验课程我们增加了专业实验的权重 (由原来的72课时增加到144课时)。

加强专业课程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英文科技文献的能力。

课程体系调整后,在教学内容上我们重新选择了质量较高的教材 (主要是“十一五”规划教材和面向21世纪教材)。

另外我们还组织教师编写了实用性更强、交叉更大的讲义。

通过多种途径,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和精深广博。

通过教学实践,学生对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比较满意,大大提高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三、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方法

  当前,世界新技术、新科技日新月异。

在校大学生不可能学完以后工作所需要的所有知识,且无论掌握的知识多么先进,一些年后必将老化变陈。

因此,对知识的传授必须引入新方法和新手段,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另外,作为个体的学生也千差万别,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必须因材施教。

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最能有效刺激学生学习兴趣的就是采用高效新颖的教学方法。

因此,我们从精选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采用迁移法深入简出传授新知识,以讨论式和自学式替代部分讲授式教学,介绍相当量的学科前言知识,以课程小论文替代部分课程作业,将教师的科研纳入课堂教学,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加强开放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等方面,深入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个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达到人才培养的效果。

  四、突出学科交叉,培养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点。

应用化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但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单凭书本知识的传授就能达到目的的,它需要一个较长和系统的培养过程。

在这方面,我们主要从学科交叉入手,利用化学与化工系的传统优势 (其前身是化学生物系),有机地将生物化学、生物工程与应用化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物技术和化学技能上充分地进行交叉与覆盖,从而在制药科学、精细化工和生化材料制备与性质的研究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为学生以后从事医药研制与开发、精细品的研发或生化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进行学科交叉必须谨防杂而不精,否则可能会出现欲面面俱到而面面不到的结果。

我们在实际培养工作中主要通过介绍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及学生参与一些课题研究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五、加强实践教学,夯实技能与能力

  应用化学专业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手段就是实验,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必须十分重视实验教学,并且要把实验教学与学习放在更高的位置上。

首先要改革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模式,对四大基础化学实验进行优化整合,去除重复部分,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权重,同时还要加大开放实验的力度。

在专业实验教学上,充分考虑实验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选择具有一定难度和较大覆盖面的交叉型实验作为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不同学科问题的能力。

在专业实验的教材选择上,根据我院的实验条件,我们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编写了比较适用且覆盖面比较广的应用化学专业实验讲义,让学生在学习专业实验时尽可能地掌握我系的现有各大型仪器的基本操作,开阔学生视野,尽早进入科研工作。

另外还通过专业实验室的开放,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地解决问题,最终实现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六、强化毕业设计,培养综合能力

  本科毕业设计是应用化学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十分重要的时期,应高度重视毕业设计阶段的培养工作。

首先,我们把毕业设计的工作的时间由原来的一个学期增至一学年 (大四),使学生由充足的时间完成毕业设计。

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我们在学生大三期末就组织教师提供超过毕业生人数20%~30%数量的题目由学生自由选题 (这些题目大部分是指导教师自己的科研课题),学生与指导教师接触并充分论证后定下实验方案,学生也可以把实习发现的问题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

另外,我们还与生命科学系合作,由他们系的部分教师提供一定数量的题目作为应用化学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题目,同样我们选派部分教师为他们系毕业生提供一定数量的题目。

在毕业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我们组织专家小组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及教师指导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

在毕业设计的答辩阶段,实行 (下转第页)(上接第页)预答辩和正式答辩两个过程,严把毕业设计质量关。

近年来,我系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在全院获得一致好评。

  七、专业与职业并重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最终是为学生选择未来的职业做准备的。

因此,应用化学专业的学习必须时时注重专业与职业的培养。

在这方面,我们主要通过学生实习、见习以及到相关企业单位直接顶岗等多个渠道来实现的。

我们与淮南市当地许多企业 (包括煤化工厂、陶瓷制备厂、制药厂、日用化工厂、生化试剂厂以及一些中小企业)签订了实习见习协议,让我们的学生有充裕的实习实践时间。

另外,我们十分重视学生的职业意识、意志、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保证我们的毕业生无论到各级各类企业还是到科研院校、研究所,都能成为知识面较宽、能力较强和素质过硬的高级专门人才。

  综上所述,化学化工类应用化学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曲折的过程。

经过近几年的改革与实践,对应用化学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主要通过科学定位化学化工类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精选教学内容与改革课程体系,变革教学理念与方法,通过进行学科交叉、加强实践教学、强化毕业设计,重视专业与职业的培养等途径,着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应用化学创新性复合型高级人才。

  作者:

潘路等

  第2篇:

整合优势资源构建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学生创新力培养体系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已经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整体看来,尽管在全球创新力排名中中国进步最快,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思路不够清晰,举措不够有力,实效不高。

凡事“标准答案”模式、急功近利“填鸭式”教学以及脱离生活,是当前教育在想象力和创新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院士认为,被动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实践环节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实践,这是创造力培养的关键。

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不足,人才培养质量差强人意的问题。

  探索和构建本科专业学生创新力培养体系,实施全方位、根本性改革,全力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环境,在国家的振兴、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才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但是,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立体化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具体的课程体系,还涉及平台的搭建、师资水平的提升、管理体制的配套、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以及整体创新力教育环境氛围的形成等。

针对当前本科学生创新力培养存在的普遍问题,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国相继启动了“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应用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与人类的衣、食、住、行以及能源、信息、材料、国防、环境保护、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目前,全国共有300余所高校、院所开设了各类不同层次的应用化学专业点,但现有专业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特性之间差距比较明显,存在学生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专业实践能力较弱等问题。

因此,有效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战略,积极探索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探索并构建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学生创新力培养体系,对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以及满足社会需求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面,我们将从学科、科研交叉与融合,创新力培养中的个性化教育,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培养本科学生创新力等几个方面,谈一谈我校在整合优势资源构建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学生创新力培养体系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思考、探索和做法。

下图为我校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学生创新力培养体系的关系示意图。

  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学生创新力培养体系的关系示意图

  一、学科、科研交叉与融合,提升本科学生创新力

  理工交叉。

在推动应用化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型)和应用化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学术型)并行的基础上,理科教学和工科教学有机融合,促进工程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在学术思维和工程应用理念等方面的交叉渗透。

  科研成果进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具体的、最新的科研成果,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可以了解相关学科的理论前沿和技术发展动态,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也开拓了学生视野。

  科研成果进教材。

优秀教材是高校实现高质量教学的基本保证,科研成果引入教材有利于丰富和深化教学内容,实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使教材更加鲜活更具实践性。

  科研进综合设计性实验和毕业设计(论文)。

综合设计性实验和毕业设计(论文)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将科研项目与综合设计性实验和毕业设计(论文)紧密结合,既有利于科研促进教学,又有利于教学实践反馈科研。

  科研进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科技竞赛。

科研进入第二课堂,既丰富了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又拓宽了第二课堂的范围,实现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二、创新力培养中的个性化教育

  1.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制订适合我校应用化学本科专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型)和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学术型),设计相应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法,针对选拔出的学生实际情况,设置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生开设第二课堂、创新班和实验班,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培养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创新力教育管理(包括规章、制度的建立),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2.因材施教,制订个性化教育人才培养辅修方案。

以应用化学专业特点和行业要求为基础,构建满足社会需要、体现我校办学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培养卓越工程师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和措施。

针对选择就业的学生,制订相应的实践、实习方案;针对计划考研和出国留学学生,制订进一步深造的辅修方案。

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卓越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3.建立“1+2+1”导师制,完善现行导师制度。

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1+3”导师制模式的实施情况与效果(“1+3”模式即学生在大一时由学院分配导师,进入大二后,学生根据毕业后的意向进行学生和导师间的双向选择,直至导师指导毕业设计以及毕业),分析不足、征集建议。

对“1+3”模式变更为“1+2+1”模式进行研究,包括导师制模式改革后的管理、运行和评价机制等(“1+2+1”模式,即基于新生进校不了解学院老师及专业情况,进行导师分配;二年级学生老师进行第一次双向选择;四年级,再次进行双向选择,学生选择具有适合自己方向的研究课题的导师,以便更好更快适应签约公司工作,满足就业需要,增大就业机会)。

研究开发与“1+2+1”导师制模式相适应的导师制网络管理系统,实现导师制管理、运行与评价的信息化与网络化。

我们建立了“双导师制”,聘请产业教授和创业导师团队,对于应用化学“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为学生配备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而对于应用化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则为学生配备相应的主导师和副导师,其中主导师须具备硕士生导师及以上资格,副导师须能熟练掌握一套现代分析仪器。

  4.建立竞赛与课外科技活动常设机构。

以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深度访谈等方法,研究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选取典型案例、典型团队等为研究对象,剖析其特征和特色,提取可供学习和推广的特点和要素,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和研究提供示范。

以应用化学本科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组织者和指导老师为主体研究者,以学生科技创新平台为主题进行行动研究。

  5.实施个性化教育的课程教学。

对于理论课程的教学,在大班教学讲授的基础上,穿插采取师生角色互换和讨论式教学两种手段,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实现知识的互补和深化。

对于素质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结合采取建立学生团队和科研教学相促相长的方式,在课堂建立模拟项目,并由学生以团队形式来承担和完成。

项目的完成以求新求变和思想碰撞相结合为宗旨。

为保证受教育个体的积极有效参与,项目式教学的成绩可作为整个课程结构评分中的一部分。

对于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可结合前期个性化教学的记录和结果,针对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学生,为其制订相应的实习计划和个性化发展方案建议。

  三、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培养本科生创新力

  通过校企联合、分析测试中心和材料学院联合,实施应用化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搭建工程化和研究型互融互补的创新力实验实践平台,构建“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以及特色与创新实验”四个层次渐进的专业工程与科研技能实验教学体系,突出创新性实验课程;构建“工程制图、关键设备工程设计、工艺课程设计、工厂设计”四位一体的渐进式工程设计训练体系。

通过内培外引,优化管理模式,提高教学队伍的整体水平。

对仪器设备及时更新、增补,优化现有实验项目,增设新的实验项目。

结合企业实际,建立体现现代工程教育理念的工程训练环境,促进具有工程思维能力的应用型卓越人才的培养;结合分析测试中心先进平台条件,建立应用化学研究型人才培养平台,促进具有理论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个性化拔尖人才的培养。

将整合后的优势资源服务于应用化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实现资源效能的最大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改革现有的课程教学模式,加强了校校协同创新、校所协同创新、校企协同创新、校地(区域)协同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协同刻苦钻研精神、团结协作精神、锐意进取精神、勇攀高峰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荣誉感,这些都是法律职业所需要的正能量。

  作者:

雷洪等

  第3篇:

油田应用化学本科实验教学的现状和探索

  油田应用化学实验是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两个专业实验方向之一,是把化学理论、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运用于石油钻井、完井、采油、集输及污水处理等工程技术中的实验学科。

课程要求学生熟练运用油气田应用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

培养学生把化学剂结构、性能、作用机理、地层地质条件、工作液施工参数等方面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06年1月,国家教育指导委员会应用化学协助组给应化专业一个明确的定位,那就是将应化专业定性为应用型理科,并指出应化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应具有一定的生产实践体验,了解化工及相关领域的生产过程,由此架构“学”与“用”的桥梁。

实验教学环节也必须体现其应用理科特色的根本,因此加强适合于应化专业的实验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应化专业实验教学之区别于化学专业在于其应用性强,而与工科的精细化工专业的区别又在于其理论性要求高。

在很多学校中,应化实验教学从师资配备、内容安排、体系结构和相近的“化学”和“精细化工”过于相似,特点不鲜明,总结如下:

  

(一)专业性师资缺乏

  很多学校的应化实验教师多来自相近的化学或精细化工学科,往往前者重理论轻实际,而后者重实验环节,“工科”倾向明显,缺乏理论高度。

在很多重点院校,大量的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由研究生担任,虽然可以培养研究生的教学能力,解决专业实验教师的紧缺,然而由于他们普遍缺乏教学经验,实验水平参差不齐,对实验内涵的掌控以及突发问题解决明显弱于专业实验教师。

不同程度上影响本科生的专业实验能力培养,造成其后继课程学习动力不足。

  

(二)设备陈旧老化,实验教学经费不足

  目前学校划拨实验经费有限,而招生规模扩大,实验经费与实验时间、地点、教学人员要求之间的矛盾比较明显,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三)实验内容应用理科特色不足

  很多理科强的院校,大量基础性,验证性实验占据实验教学大纲主体,而探索性,开放性,生产实践性实验内容偏少。

因此造成学生所学和工业生产严重脱节。

毕业生对于生产实践的适应能力差。

而在工科背景院校的应化专业,实验内容又过于接近生产,缺乏理论高度,学生更多在反复从事体力性、重复操作,缺乏根据实际问题设计实验解决的能力。

  (四)管理缺位,实验教师积极性不高

  在很多学校,专业实验教学教师无论从职称评定、岗位聘任、进修深造,还是申请科研项目等机会明显不如教学科研型教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教学积极性。

这也造成部分专业实验老师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式陈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很多具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往往由于精力所限,途径不畅等原因,不愿意投入到本科教学中。

  (五)科研推动教学效果不明显

  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以科研课题带动本科生实验教学,是当前应化专业本科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

而在很多地方性高校,学术气氛不浓厚,科研风气没有形成,由此造成实验内容与当今最新科技发展严重脱节。

而在一些科研实力强的重点高校,由于学校对于科研人员考核的量化指标越来越细致、实效。

大部分课题组十分重视科研效益、经费使用和研究生实践,对本科生来说专业实验室从事基础实验普遍存在“三怕”:

怕影响课题进展进度,怕影响研究生科研实践,怕浪费课题经费甚至怕课题泄密。

对本科生到课题组从事基础化学实验,大多持不欢迎态度。

  (六)现有实验教学考核形式单一

  往往根据学生达到预定结果的接近程度和操作的规范程度来判断成绩,而依据主要限于实验报告。

这些对于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虽好,然而对于教学大纲中大量具有探索性、实验结果不确定的内容则不一定合适。

根据国外应化实验教学中著名的“InquirythroughDesign”设计探究法,其核心在于:

探究和设计。

因此考核重点应突出如下方面:

(1)学生是否通过对所学原理、方法、事例等的探究,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

(2)对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探讨、总结是否具有创新思维;(3)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是否符合行业规范,文献应用是否合理和适合等;(4)实验结果的重现性、环保性:

原料的原子经济性和投入产出比。

这些对于体现一个学生综合实验素质比之单纯实验结果好坏更有说服力。

  二、解决以上问题的一些措施和思考

  针对以上问题,宁波大学应化专业进行针对性实验教学改革,效果明显,总结如下:

  

(一)精选实验内容,既有理论高度,又必须突出应用性

  搞好应化专业实验教学,首先必须精选实验内容,特别是那些有理论深度的应用性实验。

在基础平台教学中强调实验技能训练,而在专业模块中强调理论指导下应用创新。

要作好这点,必须认识当今化学发展的特点和内涵,即物质制备、性能测试与结构关系。

相应实验结构分成3个层次:

基本、综合、设计。

对于应化专业学生,实验教学还必须强调“理论高度”,以区别工科的“精细化工”。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强调基础理论,所以分析、有机等基础实验课时与化学专业差别不大。

学生通过理论实践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了科学鉴赏力。

在实验教学中还必须侧重于综合,设计性教学,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

  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基础平台实验教学内容集中在2个领域:

①油田应用化学:

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的制备,结构表征分析,驱油性能评定;②精细化学品合成:

精细化学品中间体制备,结构表征分析。

所开设的实验教学领域偏少,对学生的就业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模块实验,总体上要求学生动脑设计。

内容包括:

综合性无机、有机合成、物质结构鉴定、结构性能关系建立。

要求学生学习合成路线的选择,掌握测试样品的制备,了解波谱数据的解析,进而培养学生的系统实验思路。

  对于设计型实验层次要求则是综合基础上创新。

内容包括:

获得具有特殊功能的产品,探索化学过程微观机理。

实验要求为:

熟悉现代分析仪器,掌握化学研究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思维方式。

学生通过对实验方案和实验装置的设计、合成路线选择、分析测试方法的综合运用,从而掌握微观机理的探索、数据分析和建模方法。

  多途径结合作好本科生的毕业实习教学是应化实验教学的最高层次。

实习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架构“学”与“用”的桥梁,对于应化专业学生尤为重要。

而多种实习途径相结合效果会更明显。

我们的实习包括:

①实习基地实习;②分散自主式实习;③计算机仿真实习;④参观性实习。

这样使学生更加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二)优化结构、层次,建立专业化、“双师型”的教学队伍

  专业师资建设对于实验教学意义重大。

区别于化学专业的实验老师,应化的实验教师更应该来自生产第一线,或者所从事的科研实践和工业生产结合,既是教师又是技师,不能简单以职称和学历层次论教学水平高下。

我们不唯学历遴选实验教师,让那些有生产经验和与企业有联合课题的老师担任实验教师,同时鼓励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的高学历教师积极下企业找课题,并把好的实践经验用于本科生实验指导。

  为了达到好的效果,我们对实验老师要求十分严格。

规定他们指导人数的上限,平均每个同学指导时间;必需的准备实验时间,并要求严格记录。

同时学校尽可能增加实验教学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