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一曲动人的田园牧歌.docx
《奏响一曲动人的田园牧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奏响一曲动人的田园牧歌.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奏响一曲动人的田园牧歌
奏响一曲动人的田园牧歌
回顾教材
“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是一个完整的主题教学单元,它体现了新课程“亲近自然,珍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价值理念。
在本单元中主要编排了四篇课文:
《乡下人家》呈现的是一幅幅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家生活画卷:
碧绿的藤蔓,应着时令开放的鲜花,和着春雨探出头来的嫩笋,那觅食的鸡群,那嬉水的小鸭,那树荫下的闲话家常,那纺织娘美妙的歌声……这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使人如临其境,仿佛嗅到了浓郁的泥土芬芳;如闻其声,好像听到了熟悉的蛙吵虫鸣;如见其人,似乎在与乡下人家促膝谈心,享受着乡下人家乐趣。
《牧场之国》展现了异国的田园风光。
白日,荷兰牧场辽阔无际、宁静和谐:
无论是花色多样的牛,还是骏马或羊、猪、鸡,在绿草低地上悠然自得,广阔无垠的草原无疑就是他们的自由王国。
夜晚,荷兰牧场祥和寂静、神秘含蓄:
牧场沉入一片静谧之中,成了一幅沉沉静夜图。
在这里,我们体验到了动物、人、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
《古诗词三首》诗化地再现了一幅幅乡村风光、田园趣味的图画《。
乡村四月》以白描手法勾勒了一幅草木茂盛、稻田平展、烟雨蒙蒙、杜鹃声声的明亮图画《。
四时田园杂兴》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突出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
《渔歌子》描摹的乡间田园画面更是动人:
远山的绿色,鹭鸶的低徊,桃花的瓣落,鳜鱼的跃起,渔翁的蓑笠,色彩明丽,画面清新。
《麦哨》以“麦哨”为线索,以前呼后应的音律,呈现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田园风光:
金黄的油菜花、雪白的萝卜花、丰满的麦穗、肥嫩的青草、甘甜清凉的茅针,从而隐喻出生活在田园里的孩子们,童年生活就像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
走进这组课文,在优美的语言中感受乡村“美”。
这四篇教材,在时间上横跨古今,有现代人笔下的《乡下人家》,有《麦哨》,有古代人笔下的《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体现出古往今来人们横亘不变的“田园情结”;在空间上超越国度,从东方田园的蛙吵虫鸣(《乡下人家》)、麦哨声声(《麦哨》),到西方田园的古典宁静(《牧场之国》),展现了人类对于乡村田园的共同价值取向。
这一组课文语言优美、风格各异、题材多样,为孩子打开了一轴美轮美奂的乡间田园画卷!
走出这组课文,在整体的训练中蓄积田园的“情”。
在这个教学单元中,四篇将乡村田园描绘得如诗如画的课文,把学生的目光吸引到了综合性学习“走进田园”的活动中;口语交际是在综合性学习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说说田园风光的感受、展示收集到的图片文字,谈谈活动中的见闻和趣事;而习作训练又是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延展的,写一写在走进“乡村田园”活动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亲身经历的。
这四项训练互为铺垫,依次铺开,将课内与课外、书内与书外、阅读与写作、感悟与体验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语文训练的整体性。
在这循序而上的训练中,不断放大活动的过程,不断延展活动的快乐,不仅从感观上带给孩子一份浓浓的乡情,更在精神上给孩子铺垫一层恒久的绿色底蕴。
观照学情
四年级下学期是第二学段的综合阶段,学生通过本学段的一系列语文综合学习活动,以及本单元的文本学习,已经为本次“走进田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累积了一定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历次活动,为学生“走进田园”搭建了阶梯。
从一年级起,学生就进入语文综合性学习。
从知识和能力层面看,学生在倾听、阅读、言语交往、写作方面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初步具备了观察事物、采访人物、倾听讲解、动手操作、展开交流和讨论等方面的能力;从过程和方法层面看,学生对综合性学习的探究方式、学习习惯有了一定的累积,能关注周围事物,能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能有目的地搜集资料,能运用语文知识与能力去解决问题;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看,学生对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有了浓厚的兴趣,懂得了在群体活动中要团结协作,在言语交往中要谦虚、礼貌。
这些都是学生能顺利地开展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必要保障。
生活经验,为学生“走进田园”提供了铺垫。
生活在城镇的孩子,乡村田园尽管很少涉足,但记忆中并不陌生。
不少学生在节假日的郊游中,欣赏过乡间美丽的风光;有的学生亲戚就生活在农村,他们有乡间生活的短暂经历;有的学生在儿童文学作品、电影电视、风光图片中领略过乡间田园的美丽和宁静。
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蛙叫虫鸣,已经达到熟视无睹、耳熟能详的地步,乡间小道、沟渠小洼、农活农具、碧绿的庄稼地、闪烁的萤火,都记录着他们成长的痕迹。
在作家曹文轩的《草房子》《野风车》等童年题材的小说中,有不少关于田园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其实这些诗意的描写都来源于作家童年的乡村田园生活体验。
因而,与城里孩子相比,土生土长的乡村孩子更熟悉田园,更容易走进田园。
文本阅读,使孩子“走进田园”产生了期待。
本单元所选编的《乡下人家》《牧场之国》《古诗三首》《麦哨》等四篇课文,文字清新优美,文中有诗,诗中有画,这样的课文对学生富有感染力。
生活在城里的孩子,读着这样的文字,一定会对生活在乡村田园里的农家孩子充满羡慕;生活在乡村里的孩子,读着这样的文字,必定会用美丽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环境,一定会因为自己是一个乡下孩子而感到无比庆幸,无比自豪。
在文本的阅读中,学生对乡村田园有了美丽的视角,对乡村田园生活充满了期望。
有了这几方面的积极因素,并不意味着本次综合性学习能一帆风顺,在开展“走进田园”的活动中,还必须竭力缩短两方面的“距离”:
现实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本单元的课文把乡村田园的景色描写得宁静优美,把乡村田园的生活描绘得悠闲野趣,可是,现实生活中的乡村田园并没有如此亮丽,并且有着鲜明的地域差异。
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长三角地区的农村,我们看到的是整齐划一的别墅式农民新村,《乡下人家》中描写的情景,即使是农家土生土长的孩子也没有真正领略过;随着城市的无限扩张,田园的日益工业化,本应属于乡村的无垠绿色、清澈河流只能留在文字描述里;对于一些西部的干旱缺水地区,土地日趋沙化,乡村田野昏黄一片,呈现的是荒凉寂寥。
因此在本次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紧扣地域文化特征,精心创设活动的场景,让学生与真正意义上的田园“亲密接触”,与真实意义上的农家生活“真情拥抱”。
与此同时,还要把“珍爱田园、守护田园”的意识渗透在活动的全过程。
活动与语文之间的距离。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用”语文的意识仍然比较淡薄。
由于年龄特征,“走进田园”对他们最大的诱惑在于活动性、游戏性。
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从自身的兴趣出发,关注一些趣味性、操作性较强的项目,对于深入观察景物、调查访问等一些提升语文素养的内容往往关注不够,就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旨而言,是很不利的。
因此在实践与言语活动之间必须构筑起自主的桥梁,引导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走进田园,走进农家生活,用语文能力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在“走进田园”的过程中,发展自己收集信息、口语交际、观察表达等诸方面的语文能力,提升协作、探究、审美等方面的语文素养。
定位目标
根据语文学段课程目标,针对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实现这样几个方面的目标:
在知识和能力层面:
通过网络、亲身实践、图书资料能够了解乡村,认识乡村,感受田园文化,体验农村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此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推动学生听、说、读、写诸方面的能力训练,从而发展语文能力。
在过程和方法层面:
借助具体的乡村田园场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题为抓手,以语文知识技能为凭借,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用语文解决问题,用语文服务生活,让学生切身体验到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时时为生活。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
在活动的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热爱乡村、保护田园的情感,懂得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与此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并注重休闲意识的渗透。
构思模块
本次综合性学习,以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为依托,以“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为主题,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价值取向,突出综合,加强实践,强调自主,从而实现其自身所承载的课程责任。
一、本模块教学的策略取向
活化:
给文本语言找到新的“家”。
本单元中的四篇课文,从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体裁,运用不同色调,给学生展现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乡村田园。
在本单元的课文、“阅读链接”“词语盘点”,以及“语文园地六”中的“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中,让学生累积大量的描摹乡村田园的词汇、语句,使学生大脑语言表层中储存了丰厚的表象。
在“走进田园”的活动中,教师要结合乡土景观,积极营造出鲜明、动感的活动场景,不断召唤着学生的语言积累,不断调动着学生的语言表象,让文本语言在新的情境中获得“附着点”,渐渐“复活”,走向了“重生”:
从单薄的文字表象转化为栩栩如生的形象,从文本中静态的“乡村田园”转化为生活中动态的“乡村田园”。
此刻,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成为名副其实的语言内化和生成过程。
共生:
让语文和实践“相依相伴”。
就综合性学习的主旨而言,“走进田园”只是一种精神指向,一个活动的平台,而言语活动才是贯穿始终的真正过程。
因此在指导学生制定活动计划时,要从语文学习出发──“将读”渗透在乡村田园诗文收集过程中,将“听”融解在乡村田园文化的调查访问中,将“说”转化在乡村田园的故事讲解和景点解说中,将“写”潜藏在乡村田园的调查报告撰写、广告语的设计中,让活动过程成为获得语文知识、磨练语文能力、发展语文素养的阶梯。
在这一过程中,实践是“体”,语文是“用”,他们相依相存,同构共生,构建出语文课程工具性、人文性和谐统一的境界。
多元:
让每个孩子真正“动”起来。
在“走进田园”活动中,教师要针对乡土文化特点,结合儿童的个性特征,设计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让每个孩子都能产生“兴奋点”:
乐于探究的,可以从乡村田园的资源角度着眼;偏爱操作的,可以从农活、民间工艺、乡土游戏入手;喜欢观赏的,可以将乡村田园的特色景点纳入视野;喜欢猎奇的,可以把乡风民俗、故事传说作为采集的对象……在学习成果展示中,应当给学生搭建起个性化的舞台:
擅长说的,让他们讲讲富有乡土气息的民间传说;善于读的,可以举行一次田园诗文朗诵会;喜欢演的,可以让他们将学到的民间艺术“现炒现卖”;喜欢写的,可以进行“田园笔会”……,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愉悦。
自助:
提供一个可靠的“工具箱”。
综合性学习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可是作为第二学段的学生,对综合性学习的兴趣主要来源于它的游戏性质。
学习中,如果缺乏必要的扶助和指导,自主就会沦为自由,过程就会流于过场。
这时教师提供的“工具箱”显得尤为重要。
当学生需要收集关于乡村田园的诗文时,教师提供网址和相关的篇目;当学生选择活动项目时,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份“活动指南”;当学生参与自己的项目探究时,教师应当给予“友情提示”;当学习成果展示时,教师提供丰富多彩的特色平台。
这些“工具”及时呈现,不仅让学生学会了选择,从“他助”走向“自助”,更让综合性学习过程高质高效。
二、本模块教学的板块构想
综合性学习在教学形式上有着其独特性,在知识与能力方面体现出系统和秩序,因此教师与学生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时,应该经历准备(项目设计)、体验(过程实施)与表达交流(成果展示)三个基本阶段。
根据“走进田园”的综合性学习主题,基于本单元教材内容,针对当下孩子的现实状况,笔者以为,本次综合性学习可以带领学生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阅读引领。
“走进田园,热爱乡村”的主题植根于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中,正如本单元导语中所写:
“在乡间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
下面的课文为我们描写了这样的乡村生活画面。
让我们随着课文学习,走进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体验优美语言……”编者的意图在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学生生活经验中的“乡村田园”必须在潜心的阅读中唤醒,学生对“乡村田园”的情感首先在醉心的阅读中萌生,要让学生徜徉于乡村田园的画意中,必须先尽情涵泳在语言构筑的文本诗情中。
第二阶段:
活动规划。
语文交际圈教学理论认为:
综合性学习是基于项目的聚会,师生为了完成这一项目,必须拟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过程实施就是按拟定计划进行探究的过程。
本单元的教材给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家住农村的孩子,想一想自己家乡值得自豪的景物是什么,自己或身边的人是怎样生活的……城里的同学可以在家乡和老师的带领下体验乡村生活,也可以向熟悉农村生活的人询问有关情况,还可以搜集国内外农村生活的资料”,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建议,结合自己所在学校的地域条件,因地制宜,从景观、物产、文化等方面进行综合规划,和学生一起确定学习内容,研究方式。
第三阶段:
实践参与。
综合性学习的成败关键在于学习过程的运作。
教师要指导学生围绕活动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在实施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已有的语文知识出发,以参观者、访问者、调查者、游览者的角色参与到活动中去,为小组的活动项目实施做力所能及的工作;教师仅仅作为积极的旁观者、热情的支持者、朋友般的监督者出现于活动之中,通过正确运用“首席策略”,与学生一道纠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失误,以便学生能顺利完成规划中的学习任务。
第四阶段:
成果展示。
在成果展示阶段,应当以学生展示为主,提倡教师与学生共同展示,个人成果和集体成果多样化展示。
在这一阶段,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擅长的语文方式,展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体验、收获等,可以是书面的,例如一首诗,一篇调查报告,一篇解说词,一句广告语等等,也可以是口头的,例如一次演讲,一次记者招待会,一次辩论会等等。
同时,展示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对自身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的过程,在评价中相互交流,在评价中相互汲取,在评价中共同享受成功的快乐。
设计教学
“走进田园”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2~3周
教学准备定好活动项目,做好活动计划,选好活动地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在阅读感悟中“发现”乡村田园
师:
本单元老师和同学们一起阅读了四篇课文,这几篇课文给大家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生:
这几篇课文都是描写咱们农村生活的,写得非常美!
生:
我生活在农村,一直非常羡慕城里的孩子,觉得他们非常幸福。
可是读了《乡下人家》这篇课文,特别是课文最后一段: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我突然发现,原来我们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美好,是那么令城里人向往,我不再为我是一个乡下孩子自卑!
生:
《麦哨》这篇课文我特别喜欢,割青草、吹麦哨、翻跟头、竖蜻蜓、采茅针真是太有趣了,作为一个乡下孩子,读到这样的文章,我有些惭愧,因为课文中描写的很多活动,我还第一次听说。
等到麦子成熟了,我也要做一支麦哨吹一吹!
生:
读读古人翁卷写的《乡间四月》,再读读现代人戴望舒写的《在天晴的时候》,我觉得乡间生活就是一首诗,我们生活在乡间就像生活在诗中,真是妙不可言!
师:
孩子们,课文的描写让我们发现了乡间的美,让我们感受到田园的乐。
其实在我们的真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有趣的事情、好玩的物、好看的景,只不过我们平时没有留心,没有关注!
大家想不想补上这一“课”,做一个真正的乡下孩子呢?
生:
(异口同声)想!
二、策划,在生活累积中“寻找”乡村田园
师:
孩子们,乡村田园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是我们自由的天地,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这么长时间,大家了解它、喜欢它吗?
生:
我知道在我们家乡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塔──朦胧宝塔,听说它建于明代,自从有了这座塔,这里从来没有发过大水!
我奶奶说朦胧塔是一座神塔!
师:
真是一座宝塔,我小时候听说不少关于它的传说呢!
如果我们好好地研究它,就会发现它蕴涵的历史、蕴藏的文化,如果我们好好地推荐它,这里就可能成为旅游胜地!
生:
在我们水乡有一处风景区,叫九龙口,那里有九条来自不同方向的河汇聚在一起,被人称为“九龙戏珠”。
师:
这可是省级风景区呢!
不过听说那里有不少村民在湖的四周开了饭店,还有村民把饭店开在游船上,每天有大量的生活废水流到湖中,九龙口的水不如以前那么清澈了!
大家在欣赏风景时,不妨做个九龙口水质污染的小调查!
生:
在我们水乡,一到初夏,所有的池塘里都铺满了圆圆的荷叶,特别到了莲藕田,一眼望去,碧绿的莲叶一直伸向天边。
夏季,莲花开放了,乡村的空气里都弥漫着一股清香,引得蜜蜂、蜻蜓、水鸟在藕田上空翩翩起舞!
师:
真美呀,水乡美,美就美在莲藕田!
其实莲藕不仅长的叶、开的花美,而且莲子是上等的滋补品,莲藕不但可以做菜,还可以磨粉,制作美味的藕粉圆。
大家可以把莲藕当作研究对象,去探究一下它给水乡人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生:
由课文《麦哨》中描写到的“采茅针”,我想起了一种特别有意思的游戏──“打水漂”,这是乡村小孩经常进行的活动,在作家曹文轩叔叔所写的小说《草房子》中有过具体的描述。
玩法是找一些比较薄的砖瓦片,侧下身子,用力向水面抛去,砖瓦片就可以在水面上“跳跃”,仿佛在翩翩起舞!
师:
真有趣,听了你的描述,老师仿佛回到了童年!
既然“打水漂”这么有意思,不如找几个小伙伴来举行一次“打水漂”游戏!
生:
我觉得《四时田园杂兴》写得特别真实!
其中“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一句写出了我们农家孩子的骄傲,作为农家孩子,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有谁不会几样农活呢?
师:
大家真能干,在干农活方面都可以做我的老师!
在活动中,大家可以将自己最拿手的农活相互展示一下,我们比一比,谁是真正的乡下孩子!
生:
在我外婆家附近有一棵神奇的树,这棵树每到春天开出雪白的花。
可是到秋天却结出形状各异的果实,而且一年一变,各不相同:
有时像稻谷,有时似高粱;有时如玉米,有时则又仿佛小麦、小米之类的谷物,甚至还有像鱼、像虾的,所以当地人们都叫它“五谷树”。
师:
我也听说,如果今年树上结满了稻谷似的果实,今年水稻就会奇迹般地获得了丰收。
因此村子的农民叫它“信息树”!
大家可以去看看这棵奇树,去查查它的资料,去访访林业技术人员,也许能解开“五谷树”长“五谷”的秘密呢!
……
师:
同学们一下子说了这么多好看的,好吃的,好玩的,让老师对我们所生活的乡村田园也有了新的认识!
俗话说:
“百闻不如一见,百言不如一行”,这样吧,大家先找到自己的学习伙伴,结成研究小组,共同商量,将自己想看的风景,想研究的问题,想开展的活动,制定一个小小的计划。
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要注意将我们语文学习的内容贯穿其中,做到在“玩”中学语文,在学语文中享受“玩”!
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小组,给足他们讨论的时间,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各小组形成各具特色的“走进田园”综合性学习计划。
案例1:
“我爱莲藕”综合性学习计划
时间5月20~21日
地点近湖镇水上二村
活动内容我爱莲藕
活动过程
1.搜集古往今来描写莲藕的诗文。
2.观赏百亩莲田的景色。
3.了解莲子、莲叶的药用价值。
4.学习藕粉圆的制作方法。
成果展示
1.写一篇描写莲田美景的文章或小诗。
2.为“莲藕”写解说词。
3.为“藕粉圆”写产品说明书和设计广告语。
具体分工
组长:
徐海源,负责组员的活动召集,主持资料交流。
成员:
李杰,向做中医的爸爸咨询莲藕的药用价值。
张雷,上网收集描写莲的诗文,负责拍摄活动照片。
李立,调查莲田附近居民的生活变化。
案例2:
“美丽的九龙口”综合性学习计划
时间5月20日
地点蒋营镇九龙口风景区
活动内容走进“九龙口”
1.登船游览“九龙口”的美丽风光。
2.“九龙口”水生资源情况调查。
3.“九龙口”的水质污染状况调查。
成果展示
1.为“九龙口”的风光写导游词、广告语。
2.撰写“九龙口”水质污染调查报告。
3.向当地村民和环境保护部门写一份建议书。
具体分工
组长:
夏琪,主持资料交流,成果展示策划。
成员:
李临风,拍摄九龙口风光的照片。
安昆,调查湖区的饭店数量以及污水排放情况。
侯方玉,采访生活在湖区的村民了解九龙口近几年的水质变化。
吴志祥,采访、上网等方式收集关于“九龙口”的民间故事。
在各小组计划出台以后,教师可以在全班组织交流,在互动中,促使各小组自主地完善计划,以确保各自的行动方案更具有操作性。
三、走进,在专题探究中“拥抱”乡村田园
专题探究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核心环节,又是综合性学习难以把握、容易流于形式、偏离教学目标的环节。
因此在此环节中,教师的“同伴式”引领显得至关重要。
1.文本引领。
课文是本模块中一份重要的资源,在综合性学习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文本中“方法性”因素,为“走进田园”具体的活动提供指导,铺路搭桥。
师:
好好回味一下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想一想,在我们“走进田园”的活动中,可以获得怎样的启发呢?
生:
我比较喜欢《乡下人家》这篇课文,尽管我也生活在乡下,但是如果让我去写这样的文章,真有点望而生畏!
主要原因在于平时缺乏细致的观察,例如鸡的觅食、鸭的嬉戏、纺织娘的鸣唱,经常看到,经常听到,却熟视无睹,我真惭愧,觉得自己不配做一个乡下的孩子!
师:
说得真好,我想起了雕塑大师罗丹的一句话: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让我们带着一双明亮的眼睛走进熟悉的生活,去获得更多的、有意思的发现,好吗?
生:
我觉得古诗《乡村四月》写得特别生动,四句话就是四幅画,把农家的繁忙、紧张形象地描绘下来。
特别是“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桑蚕又插田”这句话,我想到此时正是农家开始养蚕的时节,我们趁着这个机会,好好研究一下蚕的生长过程!
师:
真了不起,一句诗就产生一个研究的“课题”,我衷心希望大家能仔细观察,耐心等待,最终理解“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含义!
生:
学习了《牧场之国》这篇课文,我明白了要完全领略乡村田园,仅仅在一个地点、一段时间内观察是不够的,要选择多个角度、多个时间段去观察它,才会真正了解它,喜欢它!
师:
真是个好办法,我想这对大家的实践活动一定有帮助!
其实,大家从文中的收获不仅如此,在“走进田园”的活动中,我们还会从课文中获得许多的启发!
2.友情提示。
对于各小组的活动计划,教师要认真研读,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预测他们在活动中可能会遭遇的“岔道”,在此基础上作出适当的活动建议。
例如:
A.在“春蚕的一生”的探究活动中,由于观察周期长,花费的时间多,同时养蚕室需要安静和卫生,可能会给学生深入和持久的观察带来影响。
【老师建议】选择好养蚕室,合理安排观察时间,将“采桑”和“喂蚕”也安排在活动中,坚持写观察日记,在观察过程中注意保持蚕室的卫生和安静。
B.在“美丽的九龙口”专题探究中,活动的项目比较多,安排的时间紧,学生实践过程中会浮光掠影。
【老师建议】延长活动时间,把活动分成两个阶段:
一是收集整理阶段。
查找资料,了解九龙口的资源状况。
二是调查访问阶段。
设计关于九龙口水质污染状况的专项调查表格,可以“从水质的变化”“污染的原因”两个方面进行设计:
3.提供援助。
对于一些有探究难度的小组,教师要紧跟其上,及时为学生出谋划策。
因为学生还处于第二学段,对任务的指向性还不够明确。
教师有时还要身先士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