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docx
《宏观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宏观经济
第四章宏观经济第一节宏观调控概述
一、概念
宏观调控由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一种调节与控制。
宏观调控的特点是:
宏观而不是微观,间接而不是直接。
【解析】
1.微观经济是从小的方面,市场主体出发,研究个体行为。
宏观是从大的角度出发,从国家的整体角度考查,国家一年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强调宏观层面。
2.宏观调控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一种调节与控制。
与市场调节不同,因为市场失灵,有时候不能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必须国家弥补。
凯恩斯强调如果单靠市场发展,一定有不好的时候,国家必须进行经济干预。
最早提出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的人是凯恩斯,称之为“宏观经济学之父”,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着重总量分析,也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山之作。
3.市场可以对资源进行调节配置,亚当·斯密提出靠市场调节,市场自发配置资源,不会说明哪里挣钱,相对是隐形、无形的手,被称为“看不见的手”。
凯恩斯说明单靠市场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此时要靠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政府出台政策、颁布法律可以看见,被称为“有形的手”、“看得见的手”。
4.宏观调控的特点:
宏观指大,从国家总供给、总需求的角度调节经济,是整体、宏观,而不是微观。
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可以直接配置资源,现在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生产,只能间接引导。
关键词:
宏观、间接。
二、宏观调控的主体
宏观调控的主体是国家机关,主要是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
【解析】
宏观调控的主体是国家机关,主要是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
(1)权力机关:
立法机关,人大、人常。
(2)行政机关:
政府。
三、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1
(1)促进经济增长。
(2)增加就业。
(3)稳定物价。
(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解析】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多选题):
两增一稳保平衡。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1)促进经济增长:
宏观调控中最主要的目标,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都是为经济增长服务。
主要是指标在量上的增加,比如GDP、GNP,可能是总量,也可以是人均量增加,只要有量的增加,就是增长。
现在强调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只强调量,经济发展还强调质、结构,涵盖更全面。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量变是基础,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2)增加就业:
可以称为“充分就业”,不等于100%的人都就业,还有失业人口,愿意就业的人有工作。
①不是没工作就是失业人口,失业人口的条件:
a有劳动能力:
3岁婴儿、80岁老年人不算失业人口,一般指18-60周岁的人。
b有劳动意愿:
想工作,不想工作只想啃老不算失业人口。
c满足以上两个条件而没有工作算失业人口。
②失业的类型:
按照原因不同划分。
掌握每一种失业的含义;给出例子,问属于哪种失业类型。
a摩擦性失业:
劳动者在流动过程中导致的失业,比如从A公司跳槽到B公司,中间有2个月没有工作,2个月期间为摩擦性失业。
搬家后工作地点离家远,找了个离家更近的工作。
在不同的城市流动,从上海到北京导致的失业也称为摩擦性失业。
毕业生刚毕业没有工作也属于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也称为“求职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主要指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结构发生变化,现有劳动力自身的技能、知识和需求不匹配导致的失业。
关键词:
技能不匹配,比如经济转型期,钢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很多企业倒闭,这些劳动者很难找工作,因为知识技能很局限,只会干原来的活,不会使用现代化办公,自身技能不匹配导致的失业为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与自身无关,不是自己不行,是整个大环境不好。
社会总需求不足,供给也不需要这么多,各个工厂裁员倒闭,导致经济危机、萧条、衰退。
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危机,经济衰退、萧条,都属于周期性失业。
比如这几年大环境不好,找工作没有那么容易。
d季节性失业:
相对比较好判断,一些行业和部门,不是一年持续生产,是间歇性生产,有淡旺季,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着季节、天气变化而变化,比如北方的农业、建筑业,天寒地冻不能生产。
e技术性失业:
由于生产技术提高,大多数行业引进先进的机器生产,不需要很多人工,导致这些人失业。
技术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有相似之处,如果题目中没有“技术性失业”可
2
以选择“结构性失业”,若是题干出现“技术提高引进机器导致失业”,选项中有“技术性失业”,此时可以选。
f例子:
王某毕业后从东北到北京,一开始找不到工作,是求职性失业,即摩擦性失业。
历经千辛万苦找到工作,遇到2008年经济危机,全员被裁,为周期性失业。
经济转好后,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个人技能不匹配导致失业为结构性失业。
回到东北老家种地,冬天天寒地冻不能种地,为季节性失业。
(3)稳定物价:
物价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过高会产生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过低容易导致通货紧缩。
膨胀和紧缩对经济发展都是负面影响,无论如何不能让物价过高或过低,稳定最好。
(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把东西卖给外国是出口,从国外买回来东西是进口,进口等于出口最好。
大部分时候不能做到相等,出口>进口,卖出去的多,买回来的少,挣钱了,为贸易顺差,也称为出超;出口<进口,买回来的多,卖出去的少,赔钱了,为贸易逆差,也称为入超。
顺差挣钱,顺差越大越好(错误),原因:
市场有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若是把东西都卖出去,某个国家不买我国的东西,我国损失会很大,因此发挥经济要扩大内需。
四、宏观调控的手段
(1)经济手段。
(2)行政手段。
(3)法律手段。
【解析】
宏观调控的手段:
(1)经济手段:
宏观调控中最主要的手段,在我国主要指经济方面国家颁布的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比如国家不想让大家买房子,调控房地产市场,国家制定政策卖房就增加税收,提高房产税,是财政政策。
如果买房,需要贷款,提高贷款利息,换的利息变动,很多人不愿意买,通过税、利率调节经济,是间接手段。
通过调节市场中的利益调节经济。
(2)行政手段:
行政部门进行的调控措施,是最具有强制性的手段。
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比如企业污染严重,国家下令关闭,不是和你商量,必须关闭,非常直接、有效率,不关就贴封条。
关键词:
下令、命令、整顿、规定、查封,行政部门作出的最有强制力的行政手段。
(3)法律手段:
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
①出现问题没有依据,制定法律是经济立法。
②制定出法律,执行法律、约束行为是经济司法。
③例子:
市场上所有卖电脑的厂家都被王某垄断,其他厂家没法生存,想要反垄断制定
《反垄断法》,是经济立法。
拿着法律法规的法条约束王某的行为,不能垄断,要正当竞争,是法律司法。
3
④我国的法有很多,人大可以立很多,宏观调控的手段强调经济领域制定和执行法律,经济市场中出现失灵、不合理现象制定和执行法律,和其他方面的无关,只考虑经济方面。
(4)计划手段:
比如五年规划,国家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规划,长期调节和控制,考查很少,了解即可。
【思维导图】
【梳理】1.概念:
(1)特点:
一种宏观的间接的调控。
(2)凯恩斯提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之父”,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2.目标:
两增一稳保平衡(多选题)。
(1)促进经济目标:
最主要的目标。
(2)增加就业:
考查失业的四种类型。
(3)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防止过度的贸易顺差和逆差,平衡最好。
3.手段:
都是为了调节经济。
(1)经济手段: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2)行政手段:
强制力。
(3)法律手段:
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
真题演练一、单选题
4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方式应该是()。
A.以直接调控为主
B.以间接调控为主C.国家直接调控企业
D.企业生产服从国家安排
【解析】1.B项正确:
宏观调控是宏观且间接,以间接调控为主。
【选B】
2.(2012山东临沂)经济学领域所谓的“看不见的手”的最初提出者是()。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C.凯恩斯
D.萨缪尔森
【解析】2.A项正确:
“看不见的手”的最初提出者是亚当·斯密。
C项错误:
凯恩斯提出“看得见的手”。
B项错误:
大卫·李嘉图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是最晚的一个人,是整个学说的完成者(亚当·斯密建立),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囊括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所有理论,包括了前人的理论,是《资本论》的重要思想源泉,马克是的政治经济学来源于古典政治学。
D项错误:
萨缪尔森是美国经济学家,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人,代表作《经济学》。
【选A】
3.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对全国所有煤矿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査、大治理,加强巡视督导,扎实推进小煤矿整顿管理,下令关闭一批污染严重并存在安全隐患的小煤窑。
这是国家运用()进行宏观调控。
A.法律手段B.行政手段C.经济手段D.计划手段
【解析】3.B项正确:
关键词“整顿管理”“下令关闭”,国家运用强制手段。
【选B】
4.下列不属于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基本目标的是()。
A.经济增长
B.充分就业C.价格稳定D.贸易顺差
【解析】4.选非题。
两增一稳保平衡。
D项错误:
我们的目标是平衡,顺差太多也不好。
【选D】
5
二、多选题
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实行间接调控,其特征有()。
A.主要通过价格、利率、税率、汇率等经济手段实施调控B.国家计划以市场为基础,总体上是指导性的
C.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再直接干预D.行政手段不再成为调节手段
【解析】A项正确:
经济手段就是间接手段,调控市场主体的利益。
B、C项正确:
不能直接干预,是间接指导。
D项错误:
行政手段是调节手段之一。
我国实行间接调控,有一些间接手段失灵时,发生比较棘手的大问题,需要兜底的手段,快速、直接、强制处理问题,因此行政手段是必要手段,但是不能乱用,首先要经济调节,没有办法时再使用行政手段。
【选ABC】
【答案汇总】
单选题:
1-4:
B/A/B/D多选题:
ABC
第二节总供给与总需求
一、总供给
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由社会生产活动实际可以提供给市场的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总量。
【解析】
1.供给:
生产者有能力且想生产出的东西。
2.总供给:
全社会的生产总量。
二、总需求
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由社会可用于投资和消费的支出所实际形成的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解析】
1.总需求:
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全社会的购买总量。
2.一个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平衡,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是最健康的发展,很多时候不相等。
三、总供给与总需求
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对基本概念。
总需求过大,往往会引起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往往导致企业生产行为和居民消费购买行为的混乱。
由于企业无法依据正常的信息进行生产和引发的居民的抢购行为,社会经济秩序难以稳定。
因此,为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
6
总需求过大,往往会引起通货膨胀。
四、通货膨胀
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的经济现象叫作通货膨胀。
【解析】
1.通货膨胀:
“通”指流动,“货”指货币(钱),“膨胀”指多,即流通中的钱多了,钱在市场上流通,通货膨胀是市场上的钱多了。
2.东西多了东西就不值钱,市场上的钱多了,钱也不值钱。
通货膨胀的表现:
钱不值钱、贬值,以前5000元可以买5000元的东西,现在只能买3000元的东西,购买力下降;钱不值钱时,相当于东西就贵了,物价上涨。
3.通货膨胀表现为物价上涨,一旦发现物价上涨就意味着市场出现通货膨胀(错误),原因:
物价上涨的原因很多,比如猪瘟导致猪肉价格上涨,过年鸡鸭鱼肉的价格上涨。
通货膨胀是物价全面、持续上涨,“全面”意味着买什么都贵,“持续”意味着不是今天涨价明天降价,有一段时间。
4.通货膨胀的原因:
(1)纸币发行量过多,钱不值钱,是大多数社会中发生通货膨胀的原因,很多国家都出现过。
如果钱发行只是多了一点,不是不好的现象,可以称为适度的通货膨胀,都愿意花钱,可以刺激消费,有利于经济增长。
若是多了很多,是严重通货膨胀,甚至再发展下去是恶性通货膨胀,比如国民党时期发生了恶性通货膨胀,委内瑞拉、津巴布韦发行的钱特别多,可能一麻袋钱只能买两颗鸡蛋,物资供给非常少,很多人买不到东西,只能靠其他国家救济。
(2)社会总需求过大:
总需求过大会导致通货膨胀、经济过热。
总需求是全社会的购买总量,总需求过大即购买总量过大,大家都想买东西,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供给不足,钱花到市场上,市场上的钱多,供不应求导致物价上涨,导致经济过热、通货膨胀。
(3)通货膨胀的实质:
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会引发通货膨胀。
题干中可能直接说明“通货膨胀应该怎么办”,有的题可能给出“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应该怎么办”,要判断出发生了通货膨胀。
5.治理措施: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第三节财政政策财政从本质上说,是国家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一、财政政策的种类
(1)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
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
(2)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消极的财政政策)。
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社会总需求。
7
1.财政政策的主体:
财政从本质上说,是国家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主体是国家/政府。
货币政策的主体是央行,代表国家执行货币政策。
2.不同时期会制定不同性质的政策:
总的货币量不变,国家或央行手中的钱变多,市场上的钱就变少,市场上的钱主要是个人和企业的钱。
(1)扩张性财产政策:
多,针对市场(企业、个人)的钱,让市场上的钱变多。
财政政策的主体是政府,政府往外多花钱,比如多买东西、发补贴。
同时少收钱,比如少收税,企业和个人可以花的钱变多,市场上的钱变多。
多花少收,也称为“积极的财产政策”,通过多花钱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
在经济萧条、衰退、紧缩的时候采用扩张性财产政策。
(2)紧缩性财产政策:
少,让市场上的钱变少。
政府少花钱、多收钱,比如多收税,企业和个人手中的钱变少,也称为“消极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少和抑制社会总需求。
出现通货膨胀或经济过热时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
二、财政政策的基本手段
(1)国家预算。
(2)税收。
(3)政府购买。
(4)政府转移支付。
(5)国债。
8
【解析】
财政政策的基本手段:
(1)国家预算:
国家在年初制定财政收支计划,预计今年花多少、收多少。
出现通货膨胀,意味着市场上钱多,想让市场的钱变少实现平衡,要增收减支、多收少花。
(2)税收:
我国最主要的收入是税收。
①税收的三大特性(多选题):
a强制性:
只要达到一定标准就必须交,不交不行,会被追责。
b无偿性:
税是无偿的,交了不还,单方面转移。
c固定性:
国家的税种、税目、税率基本相对稳定,对大家都一样。
②出现通货膨胀,市场上的钱多,想让钱变少,国家要增加税收,可以花的钱就变少。
③拉弗曲线:
我国交税是按照税率交,比如按照3%税率交钱,提高到5%,税率提高交给国家的钱变多,国家的税收增加。
税率提高国家的税收一定提高(错误),原因:
经济学家拉弗研究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从3%提高到5%,提高的2%是可以负担的部分。
若是提高到50%,无法负担,只能辞职不干,没有收入就不用交税。
企业若是交50%的税收,不堪重负只能倒闭,国家的税收反而下降。
这告诉我们要注意度,在度之前可以达到增收的目的,超过度之后只能适得其反,税收不会增加反而会下降,是倒U型曲线,先上升后下降。
管仲提出“取民有度”,苛捐杂税太多,老百姓会起义反抗。
(3)政府购买、政府转移支付:
国家往外拿钱,都是财政支出。
通货膨胀时期,二者都要减少。
财政支出按照经济性质不同分为两类:
①政府购买:
政府作为消费者,在市场上采购自己需要的东西。
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比如政府需要办公用品、桌椅板凳、军需物品、警察装备等,需要花钱。
办公需要雇人,要发工资,是购买劳务,属于政府购买。
钱花了商品买回来了,人也雇回来了,钱得到对等,是有偿的支出,得到等价补偿。
②政府转移支付:
政府无偿支出,比如财政补贴、贫困救济、补助。
9
(5)国债:
“债”指借的钱。
国家政府向老百姓借钱是公债,国家对公众的债务。
①分为两类:
a国债:
中央政府发行所借的钱。
b地方政府债券:
比如山东省人民政府发行债券借的钱,很少考查。
②国债目的:
a大多数情况借了钱要花,国家也是如此,发行国债借的钱大多数情况下要花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比如修铁路、大桥。
国家发行国债是为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需要购买原材料、雇人干活,把钱花到市场上,市场上的钱变多。
出现通货膨胀,国家为了建设发行的国债应该减少发行,只要发行借到的钱就会花,导致市场上的钱变多,因此在通货膨胀时期要减少发行。
b少数情况国家借钱之后不花,因为市场上的钱太多,国家的目的收上来不花,就是为了减少市场上的货币量,放在国家手中国家不花,减少市场流通的钱。
发行国债就是为了减少货币量,出现通货膨胀,应该多发,发1万的国债就可以收回1万,存在国家手中,市场
上就少了1万流通的钱。
c发行国债的目的不同,结论相反,要分情况看,为了建设应该少发,为了减少货币量应该多发。
严谨的题目会说明目的,若是题目没有说明目的,默认大多数情况下,要把钱花出去投资,是做题和国家调控的角度都是最主要的目的。
【解析】
出现通货膨胀,市场上的钱多,目的是让市场上的钱变少。
10
(1)国家预算:
增收减支。
(2)税收:
增加税收。
(3)政府购买、政府转移支付:
财政支出,减少支出。
(4)国债:
分情况。
①为了投资、建设的国债,属于支出,要减少发行。
②存在国家手里不花,目的是减少货币量,借来的钱不花,相当于收入,要增加发行。
第四节货币政策
一、金融机构
在我国,金融机构主要有一下几类。
(1)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
(2)银行,主要包括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
(3)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等。
【解析】
1.货币政策的主体是央行。
2.中央银行(重点):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是一个国家最高的金融机构,我国是中国人民银行,干扰项是中国银行。
职能:
(1)国家的银行:
制定、执行货币政策,监理国库。
(2)银行的银行:
所有银行的“老大”,被称为央妈。
(3)发行的银行:
发行货币。
中央银行可以为企业提供贷款(错误),原因:
央行针对金融机构,不对企业和个人办理业务。
3.银行(重点):
(1)政策性银行:
为了配合国家政策而成立,不以营利为目的,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2)商业银行:
以营利为目的,可以办卡、转账、贷款,比如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
股份制银行,比如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农商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也属于商业银行。
4.非银行金融机构(了解即可):
保险公司、信用合作社和证券公司等。
二、货币政策
(一)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二)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三)再贴现率
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
11
(四)利率
利率也称利息率,是指货币所有者因贷出货币资金而从借款人处获得的报酬。
【解析】
1.货币政策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利率,简称为“三率一公开”。
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统称为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
2.公开市场业务:
(1)货币政策的主体是央行,买卖或卖出有价证券,简单理解为央行买卖证券。
有价证券包括很多,常考国债,可记为央行买卖国债或证券,重点是“买卖”。
(2)个人买卖有价证券会低价买入、高价卖出赚取差价,央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调节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
(3)发行国债和买卖国债是两个不同的政策,发行国债的主体是政府,属于财政政策;买卖国债的主体是央行,属于货币政策。
(4)央行卖出有价证券→百姓要花钱买→市场上的钱变少,出现通货膨胀,央行应卖出债券。
3.存款准备金率:
(1)存款准备金:
个人有钱要存到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作为营利的企业会将存的钱拿出去放贷,假如吸收10亿的存款,不能全部都拿出去放贷,因此规定需要留出一部分放到央行,这一部分钱就称为存款准备金。
(2)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存款总额,比如商业银行吸收存款10个亿,需要拿出2亿放在央行中,此时存款准备金率为20%(2/10)。
(3)出现通货膨胀,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4.再贴现率:
(1)贴现率:
比如张三手中拿着未到期的票据到银行兑换为现金,该行为称为贴现。
假如票面金额为100万,由于未到期银行不会将100万都给张三,会扣5万元,5/100=贴现率。
(2)再贴现:
商业银行拿着未到期的票据找到央行,将已经贴现的票据再次兑换为现金,称为再贴现。
因为票据未到期,央行要扣一些钱,即为再贴现率。
(3)出现通货膨胀,要提高再贴现率,意味着扣得多,能花的钱变少。
5.利率:
存款利率提高→愿意将钱存银行→能花的钱变少;贷款利率提高→还的利息变多→贷款减少→市场上的钱变少,无论是存款还是贷款,只要利率提高市场上的钱都会变少。
通货膨胀时,要提高利率,无论是存款利率还是贷款利率。
12
【解析】
1.公开市场业务:
央行买卖有价证券,通货膨胀时应卖出。
2.存款准备金率:
放在央行的钱,通货膨胀时应提高。
3.再贴现率:
央行扣的钱,通货膨胀时应提高。
4.利率:
存、贷款利息率,通货膨胀时应提高。
【思维导图】
【梳理】
1.必须能区分出哪些是财政政策、哪些是货币政策,比如考试问以下可以抑制通货膨胀的财政政策是什么,选项给出再贴现率则不能选择,因为再贴现率属于货币政策。
2.课上内容都是以通货膨胀为主进行讲解,通货膨胀采用紧缩性政策;如果出现通货紧缩或经济萧条,此时要采取扩张性政策。
13
真题演练一、单选题
1.(2018山东东营)通货膨胀本质上属于一种收入再分配效应,假定在2017年甲国爆发了持续性的通货膨胀,下列关于通货膨胀对不同人群的影响表述错误的是()。
A.不利于靠固定工资维持生活的人B.不利于储蓄者
C.有利于债权人
D.有利于房产持有者
【解析】1.选非题。
A项正确:
原来赚5000元可以当5000元花,通货膨胀后5000元
只能当4000元花,生活水平下降,不利于靠固定工资维持生活的人。
B项正确:
原来有10万元存到银行挺高兴,现在通货膨胀后将钱取出来可能就只值8万元,不利于储蓄者。
C项错误:
比如A欠B10万元,B是债权人、A是债务人,通货膨胀后钱不值钱,不利于债权人、有利于债务人。
D项正确:
通货膨胀时物价上涨→房价上涨→有利于房产持有者。
【选C】
2.(2013山东威海)作为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重要经济杠杆,提高税率通常将()。
A.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
B.抑制投资,有利于防止经济过热C.刺激消费
D.提高税收管理的效率
【解析】2.A项错误:
拉弗曲线,税率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不一定会提高,多数情况下可以提高,但本题是单选题,要优中选优。
C项错误:
抑制消费。
D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