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预防管理规定范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75261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事故预防管理规定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事故预防管理规定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事故预防管理规定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事故预防管理规定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事故预防管理规定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事故预防管理规定范文.docx

《事故预防管理规定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故预防管理规定范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事故预防管理规定范文.docx

事故预防管理规定范文

事故预防管理规定范文

事故预防对策是组织采取的消除、预防和减弱危险、有害因素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实质上是保障整个生产、劳动过程安全与卫生的对策。

事故预防对策是职业安全对策与职业卫生对策的有机结合整体,两类对策是相互交叉、不能绝然分开的两部分。

为叙述方便,分为职业安全对策、职业卫生对策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对策三部分分别介绍。

一.职业安全预防对策

伤亡事故的原因既然如此复杂多样,那么是否就因此对它束手无策了呢?

当然不是的,伤亡事故不可避免的论调显然是极端错误的。

但是,如果认为在目前生产条件下就可以把伤亡事故轻易地消灭掉,也是不大切合实际的。

正确的认识应该是:

努力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条件和采用新技术不断改善劳动条件,消除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危害因素,伤亡事故肯定会得到控制而大大减少的。

根据预防伤亡事故的原理,现将几项行之有效的、基本的事故预防对策分列如下:

(一)改进生产工艺过程,实行机械化、自动化

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不仅是发展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是安全技术措施的根本途径。

机械化,减轻劳动强度;自动化,消除人身伤害的危险。

(二)设置安全装置

安全装置包括防护装置、保险装置、信号装置及危险牌示和识别标志。

(1)防护装置

防护装置就是用屏护方法使人体与生产危险部分相隔离的装置。

所谓生产中危险的部分包括:

操作时可能接触到的机器设备运转部分,加工材料的碎屑可能飞出的地方,机器设备上容易被触及的导电部分、高温部分和辐射地带以及厂院和工作场所可能使工人坠落、听跌伤的地方等。

防护装置是隔离危险因素原理的具体运用,对于预防伤亡事故能起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机器设备的使用过程中不应忽视。

防护装置的种类很多,简单的防护装置有防护罩、防护网、围栏、档板等,都起隔离作用,但在拆除后就不能消除危险。

复杂的防护装置是和机器设备之间带有机械的或电的联系,如果没有把它安装在一定位置时,机器就不能转动。

这种防护装置就是联锁装置。

一切防护装置的设计,必须使它的形式、大小与机器设备被隔离的部分完全适应,并不得妨碍生产操作,工人亦须爱护使用,不得随意拆卸。

(2)保险装置

保险装置就是能自动消除生产中由于整个设备可个别部件发生事故和损坏,以至引起人身事故危险的装置。

其结构和作用是根据薄弱环节和自动断电的道理制作的。

有些保险装置在效用上是多次使用的,如安全阀、自动跳闸、卷扬限制器等;有些则是一次有效,如自断销等。

对于保险装置必须正确安装、准确调整、精心维护、定期校验以保护其灵敏、准确可靠。

(3)信号装置

信号装置就是应用信号警告工人预防危险的装置。

它本身不能自动排除危险,只是提起工人对危险的注意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因此它的效果取决于工人的注意力和对信号的认识。

信号装置一般分为颜色信号、音响信号和指示仪表三类。

颜色信号,如在厂区铁路道口红、绿信号灯,电气设备上的指示等;音响信号,大都利用汽笛、喇叭、电铃等发出;指示仪表,如蒸气锅炉的压力表、水位表、温度计;现代的化工厂以及远距离控制的设备,仪表应用得最多。

这些仪表是经常动作的,工人通过指针、液柱的观察以了解压力、温度、液位等变化,及时判断危险程度。

各种信号必须在危险之前发出(人工发出或自动发出)。

颜色信号所显示的颜色必须鲜明容易辩认,音响信号所发出的音响必须大大高于该生产区域中的噪声;指示仪表必须清晰、准确和灵敏。

对于所有信号装置必须定期进行严格检查,保证能够正确反映真实情况,否则应更换新的。

(4)危险牌示和识别标志

危险牌示包括禁止标志、警告标志、指令标志、提示标志等,它应牢固地设在醒目、与安全有关的地方,除临时安全标志外不得设在可移动的物体上,上面的文字必须简短,含义必须明确,字迹必须鲜明容易辩认。

如“危险!

”“有人工作,不准合闸!

”等。

识别标志一般采用清晰醒目的颜色作为标记,使工人一目了然。

如火焰标志燃烧,骷髅表示中毒等。

根据GB2892-82《安全色》和GB2894-82《安全标志》的规定,充分利用红(禁止危险)、黄(警告、注意)、蓝(指令、遵守)、绿(通行、安全)四种传递安全信息的安全色,使人员能够迅速发现或分辨安全标志,及时受到提醒,以防止事故、危害的发生。

(三)预防性的机械强度试验

为了安全要求,机械设备、装置及其主要部件必须具有必要的机械强度。

但是,这种必要的机械强度不能单凭设计计算保证,因为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机械强度往往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磨损、锈蚀、温度、反复应力等。

如果不能及时发现机械强度的问题,就可能造成设备事故以至人身事故。

因此,必须进行预防性的机械强度试验。

例如,蒸汽锅炉及其主要附件、受压容器、起重机械及其用具以及直径较大、转速较高的砂轮等都应规定作预防性的机械强度试验。

试验的方法为每隔一定时期使所试验的对象承受比工作负荷高的试验负荷,如果所试验的对象在试验时间内没有破损,也没有发生剩余变形或其他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毛病,就认为合格,可以准许运行。

(四)电气安全对策

电气安全对策通常包括防触电、防电气火灾爆炸和防静电等,防止电气事故可采用如下对策:

(1)安全认证

电气设备必须具有国家指定机构的安全认证标志。

(2)备用电源

停电能造成重大危险后果的场所,必须按规定配备自动切换的双路供电电源或备用发电机组、保安电源。

(3)防触电

防止人体直接、间接和跨步电压触电(电击、电伤),可采取以下措施:

1).接零、接地保护系统

按电源系统中性点是否接地,分别采用保护接零(TN-S,TN-C-S,TN-C系统)或保护接地(TT,IT系统),中性点接地的低压电网应优先采用TN-S,TN-C-S保护系统。

2).漏电保护

按劳动部《漏电保护器安全监察规定》和GB13955-92《漏电保护器安装和运行》的要求,在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的TN、TT保护系统中,在规定的设备、场所范围内必须安装漏电保护器(部分标准称作漏电流动作保护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和实现漏电保护器的分级保护。

对一旦发生漏电切断电源时,会造成事故和重大经济损失的装置和场所,应安装报警式漏电保护器。

3).绝缘

作业环境不良时(如潮湿、高温、有导电性粉尘、腐蚀性气体、金属占有系数大的工作环境,如:

机加工、铆工、电炉电极加工、锻工、铸工、酸洗、电镀、漂染车间和水泵房、空压站、锅炉房等场所)可选用加强绝缘或双重绝缘(Ⅱ类)的电动工具、设备和导线;也可采用绝缘防护用品(绝缘手套、绝缘鞋、绝缘垫等)、不导电材料(地面、墙面均用不导电材料制成)。

4).电气隔离

采用原、副边电压相等的隔离变压器,实现工作回路与其他回路电气上的隔离。

在隔离变压器的副边构成一个不接地隔离回路(工作回路),以阻断在副边工作的人员单项触电时电击电流的通路。

5).安全电压

直流电源采用低于120V的电源。

交流电源用专门的安全隔离变压器(或具有同等隔离能力的发电机、独立绕组的变流器、电子装置等)提供安全电压电源(42,36,24,6V),并使用Ⅲ类设备、电动工具和灯具。

根据作业环境和条件选择工频安全电压额定值(如在潮湿、狭窄的金属容器、隧道、矿井等工作的环境,宜采用12V安全电压)。

用于安全电压电路的插销、副边均应装设熔断器作短路保护。

当电气设备采用超过24V安全电压时,必须采取防止直接接触带电体的保护措施。

6).屏护和安全距离

(a)屏护包括屏蔽和障碍,是指能防止人体有意、无意触及或过分接近带电体的遮栏、护罩、护盖、箱匣等安全装置。

例如:

开关盒、母线护网、高压设备的围栏、变配电设备的遮栏等。

金属屏护装置必须GB8197-87《防护屏安全要求》的规定。

必要时,还可设置声、光报警信号和连锁保护装置。

(b)安全距离是指有关规程明确规定的、必须保持的带电部位与地面、建筑物、人体、其他设备、其他带电体、管道之间的最小电气安全空间距离;安全距离的大小取决于电压的高低、设备的类型和安装方式等因素,设计时必须严格遵守规定的安全距离;当无法达到时,还应采取其他安全技术措施。

7).连锁保护

设置防止误操作、误入带电间隔等造成触电事故的安全连锁保护装置。

(4)电气防火防爆

1).消除电气引燃源

(a)为防止电气设备、线路因过载、短路等故障,产生引燃温度、引起电气火灾,除按常规设置过载、过电流、短路等电气保护装置外,可装设能发出声、光报警信号或自动切断电源的漏电保护器。

(b)根据燃、爆介质的类、级、组和火灾爆炸危险场所的类、级、范围,配置相应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防爆等级电气设备(包括线路导线、接地装置),防爆电气设备和配置、维护应符合整体防爆要求。

其设计、施工、试车、验收和维护、检修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爆炸危险场所电气安全规程(试行)》和GB50058-92《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的要求,采取措施。

必须选用经国家制定的防爆检验单位检验合格的防爆电气产品,不得降低防爆等级使用,并定期检验、维修。

(c)隔离

在火灾爆炸危险场所须使用非防火、防爆型电气设备(如变配电设备、控制室设备、电动机、高压氧舱的照明开关等)时,可将这些设备分室安装在非火灾爆炸危险场所。

当安装一般电气设备的非火灾爆炸危险场所贴邻爆炸危险场所时,还应采取密封措施(包括传动轴和穿墙孔间的密封等)防止爆炸性混合物进入,同时应采用正压(充气)型、充油型电气设备和正压室等措施以保证安全。

(d)连锁保护装置

应设置爆炸危险气体浓度检测报警装置并与事故通风装置连动。

正压型防爆电气设备内部不得有阻碍气流的死角,启动前应先行通风或充气;通风、充气量达到电气设备容积(含连接管道容积)五倍以上且风压不应低于266.64Pa时,才准启动设备;停用后,应延时停止送风;还应设置当风压低于133.32Pa时,自动切断电气设备主电源或发出报警信号的连涣保护装置。

还应设置防爆电气设备外壳与主电源连锁,运行中打开时自动断电等连锁保护装置。

(e)防静电措施(见防静电措施部分)。

(f)上述规程、规范要求的其他对策。

2).安全距离

一般电气设备与爆炸危险场所间的安全距离,一般采用消防规范规定的防火间距。

3).通风

电气设备通风系统的进气不应含有爆炸危险物质或其他有害物质,废气不应排入爆炸危险环境,通风系统必须用非燃材料制成。

4).电气建筑物、电气灭火、消防电源、消防报警和控制等对策,一般由消防行政部门按消防规范要求提出。

(5)防静电措施

为预防静电妨碍生产、影响产品质量、引起静电电击和火灾爆炸,从消除、减弱静电的产生和积累着手,采取的主要对策有:

1).工艺控制

即从工艺流程、材料选择、设备结构和操作管理等方面服措施,减少避免静电荷的产生和积累。

2).泄漏

生产设备和管道应采用静电导体(简称导体,在任何条件下,体电阻率≤106Ω.m的物体及表面电阻率≤107Ω.m的固体表面)或静电亚导体(简称亚导体,在任何条件下,体电阻率>106Ω.m、<1010Ω.m的物体及表面电阻率>107Ω.m、<1011Ωm的固体表面=材料制造,避免采用静电非导体(简称非导体,在任何条件下,体电阻率≥1010Ω.m的物体及表面电阻率≥1011Ω.m的固体表面)材料制造。

所有存在静电引起爆炸和静电影响生产的场所,其生产装置(设备和装置外壳、管道、支架、构件、部件等)都必须接地,使已产生的静电电荷尽快对地泄漏、散失。

对金属生产装置应采用直接静电接地、对非金属静电导体和静电亚导体的生产装置则应作间接接地。

静电导体、亚导体与大地间的总泄漏电阻一般均不应大于106Ω;生组专设的静电接地电阻值一般不大于1000Ω;山区土壤电阻率较高的地区,其接地电阻值一般不大于1000Ω。

在气流输送系统的管道中央,顺流向加设两端接地的金属线以降低静电电位。

装卸甲、乙和丙A类的油品的场所(包括码头),应设有为油罐车(轮船)等移动式设备跨接的防静电接地装置;移动式设备、油品装卸设备均应静电接地、连接。

移动设备在工艺操作或运输之前,就将接地工作做好;工艺操作结束后,经过规定静置时间,才能拆除接地线;例如,油罐车在油罐开盖前应用专用接地导线将油罐车与装卸设备连接,作业结束、密闭罐盖、静置2分钟以上才能拆除地线。

在爆炸危险场所的工作人员禁止穿戴化纤、丝绸衣物,应穿戴防静电工作服、鞋、手套。

火药加工场所,必要时操作人员应佩带接地的导电腕带、腿带和围裙;地面均应配用导电地面。

生产现场使用静电导体制作的操作工具应予接地。

禁止采用直接接地的金属导体或筛网与高速流动的可燃粉末接触的方法消除静电。

3).中和

采用各类感应式、高压电源式和放射源式等静电消除器(中和器)消除(中和)、减少静电非导体的静电,各类静电消除器的接地端应按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接地。

4).屏蔽

用导电材料(金属、导电非金属材料、导电涂料)制作的、有可靠接地屏蔽装置,根据现场条件和防护需要将带静电体进行局部或全部静电屏蔽,板状或网状屏蔽体应尽可能接近带电体,能降低带电体的静电电位、减轻静电放电的危险、避免带电体的静电场对外界的影响,但不能消除静电电荷;用屏蔽体来屏蔽非带电体,能使之不受外界静电场的影响。

(五)机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和计划检修

机器设备是生产的主要工具,它在运转过程中总不免有些零部件逐渐磨损或过早损坏,以至引起设备上的事故,其结果不但使生产停顿,还可能使操作工人受到伤害。

因此,要使机器设备经常保护良好状态以延长使用期限、充分发挥效用、预防设备事故和人身事故的发生,必须对它进行经常的维护保养和计划检修。

(1)机器设备的维护保养

维护保养机器设备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严格遵守技术操作规程。

技术操作规程是对机器设备的操纵、调整、使用、维护等方法和技术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按照这的规定进行操作正是对机器设备最好的维护保养。

此外,另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加油和清洗。

定期向机器设备的贮油器或润滑系统内加油,定期换出废油,这对于减轻磨损、保证正常运转、延长使用寿命都起着重要作用。

不过,加油应注意安全。

因老式设备上一般没有自动连续加油装置而人工加油,人工加油应尽量在停车时进行。

不然,可能由于机器的齿轮、旋转或运动部分绞碾人的衣物而发生事故。

凡不能停车加油的机器应有贮油器,以便在上班末开车之前或在休息时停车之后一次将油加足。

至于连续运转的机器设备,必须由熟练的上油工人来加油。

为了预防上油时发生事故,上油工人应穿连身工作服,使用长嘴注油器。

较新型的机器设备上,大都配有连续自动加油装置,但需经常注意设备上润滑油的油平面不得低于规定界线,并定期换出自动润滑系统中的废油。

(2)计划检修

机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只能防止和减少机器设备遭受的意外损坏,但不能制止机器设备损坏。

因为任何机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某些零部件总会有磨损,某些螺钉总会松动,所以要注意经常维护保养。

经常维护保养工作固然重要,有计划的检修工作也决不可少。

计划检修就是根据机器设备的性能、质量和使用情况等定出连续运行多久就要检查和修理。

计划检修工作分三种,即小修、中修、大修。

特别是大型机器设备的大修,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

开始前,需要做好各种准备,如必要的修理工具、起重运输机械、修理场所、所需新换的零部件以及组织训练修理工作人员等。

在大修进行时,除了严格遵守修理进度及有关规章制度外,必须重视各项安全工作。

大修完了以后应进行验收和试车。

总之要做好充分准备,正确组织检修过程以便缩短检修时间,提高检修质量,并且保证检修人员在检修过程中的安全。

(六)工作地点的布置和整洁

工作地点就是工人使用机器设备、工具及其他辅助设备对原材料和半成品进行加工的地点。

完善地组织与合理地布置,不仅能够促进生产,而且是保证安全的必要条件。

在配置主要机器设备时,要按照人机工程学要求使工人有最适宜的操作位置、坐位、脚蹬子、脚蹬板等。

在工作地点应有适当的箱、柜、架板等,以便存放工具、量具、图纸、毛坯和成品等。

这些箱、柜、架板的安放要符合工人操作的顺序。

对于全车间所有机器设备布置安装时,必须考虑加工物品所经过的线路最短,避免重复往返。

车间内各通道必须保证电能,机器设备各种之间,机器设备与墙壁、柱子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以便安全和通行。

工作地点的整洁也很重要。

工作地点散落的金属废屑、润滑油、乳化液、毛坯、半成品的杂乱堆放,地面不平整等情况都能导致事故的发生。

因此,必须随时清除废屑、堆放整齐,修复损坏的地面以保持工作地点的整洁。

(七)个人防护用品

采取各类措施后,还不能完全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时,必须根据防护的危险、危害因素和危险、危害作业类别配备具有相应防护功能的个人防护用品,作为补充对策。

对毒性较大的工作环境中使用过的个人防护用品,应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并采取统一洗涤、消毒、保管和销毁的措施并配设很必要的设施。

选用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头、呼吸器官、眼、面、听觉器官、手、足防护类和防护服装、防坠落类)时,必须选用取得国家指定机构颁发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生产的产品,产品应具有安全鉴定证。

使用某些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如各类防射线服、防毒面具、呼吸器、潜水服等)应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检验、维护、修理措施并配设相应的设施。

二.职业卫生的预防对策

对于职业危害的预防,应优先采用无危害或危害性较波折工艺和物料,减少有害物质的泄漏和扩散;尽量采用生产过程密闭化、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装置(生产线)和自动监测、报警装置和连锁保护、安全排放等装置,实现自动控制、遥控或隔离操作。

尽可能避免、减少操作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直接接触产生有害因素的设备和物料。

(一)防尘对策

需要对工艺、工艺设备、物料、操作条件、劳动卫生防护设备、个人防护用品等技术措施进行优化组合,采取综合对策。

(1)工艺和物料

选用不产生或少产生粉尘的工艺,采用无危害或危害性较小的物料,是消除、减弱粉尘危害的根本途径。

例如,用湿法生产工艺代替干法生产工艺(如用石棉湿纺法代替干纺法,水磨代替干磨,水力清理、电液压清理代替机械清理,使用水雾电弧气刨等),用密闭风选代替机械筛分,用压力铸造、金属模铸造工艺代替沙模铸造工艺,用树脂砂工艺代替水玻璃砂工艺,用不含游离地氧化硅含量或含量低的物料代替含水量量高的物料,不使用含锰、铅等有毒物质,不使用或减少产生呼吸性粉尘(5um以下的粉尘)的工艺措施等。

(2)限制、抑制扬尘和粉尘扩散

1).采用密闭管道输送、密闭自动(机械)称量、密闭设备加工,防止粉尘外逸;不能完全密闭的尘源,在不妨碍操作条件下,尽可能彩霞半封闭罩、隔离室等设施不隔绝、减少粉尘与工作场所空气的接触,将粉尘限制在局部范围内,减弱粉尘的扩散。

利用条缝吹风吹出的空气扁射流形成的空气屏幕,能将气幕两侧的空气环境隔离,防止有害物质由一侧向另一侧扩散。

2).通过降低物料落差、适当降低溜槽斜度、隔绝气流、减少诱导空气量和设置空间(通道)等方法,抑制由于正压造成的扬尘。

3).对亲水性、弱粘性的物料和粉尘应尽量采用增湿、喷雾、喷蒸气等措施,可有效地减少物料在装卸、运转、破碎、筛分、混合和清扫等过程中粉尘的产生和扩散;厂房喷雾有助于室内漂尘的凝聚、降落。

对冶金、建材、矿山、机械、粮食、轻工等行业的振动筛、破碎机、皮带输送机转运点、矿山坑道、毛皮加工等开放性尘源,均可用高压静电抑尘装置有效地抑制金、钨、铜、铀等金属粉尘和煤、焦炭、粮食、毛皮等非金属粉尘以及电焊烟尘、爆破烟尘等粉尘的扩散。

4).为消除二次尘源、防止二交次扬尘,应在设计中合理布置、尽量减少积尘平面,地面、墙壁应平整光滑、墙角呈圆角,便于清扫;使用负压清扫装置来清除逸散、沉积在地面、墙壁、构件和设备上的粉尘;对炭黑等污染大的粉尘作业及大量散发沉积粉尘的工作场所,则应采用防水地面、墙壁、顶棚、构件和水冲洗的方法,清理积尘。

严禁用吹扫方式清扫各积尘。

5).对污染大的粉状辅料(如橡胶行业的炭黑粉)宜用小袋包装运输,连同包装一并加料和加工,限制粉尘扩散。

(3)通风排尘

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工艺特点和排尘的需要,利用风压、热压差,合理组织气流(如进排风口、天窗、挡风板的装置等),充分发挥自然通风改善作业环境的作用。

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全面或局部机械通风排尘装置。

1).全面机械通风

是对整个厂房进行的通风、换气。

是把清洁的新鲜空气不断地送入车间,将车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包括粉尘)浓度稀释并将污染的空气排到室外,使室内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达到标准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以下。

一般多用于存在开放性、移动性有害物质源的工作场所。

当数种有毒蒸气或数种刺激性气体同时在室内散发时,全面通风换气量应按各种有害物质分别稀释到相应的最高容许浓度所需换气量中的最大值计算。

2).局部机械通风

是对厂房内某些局部部位进行的通风、换气,使局部作业环境条件得到改善。

局部机械通风包括局部送风局部排风。

局部送风是反清洁、新鲜空气送至局部工作地点,使局部工作环境质量达到标准规定的要求,主要用于室内有害物质浓度很难达到标准规定的要求、工作地点固定且所占空间很小的工作场所;局部排风是在产生的有害物质的地点设置局部排风罩,利用局部排风气流捕集有害物质并排至室外,使有害物质不致扩散到作业人员的工作地点,是通风排队有害物质最有效的方法,是目前工业生产中控制粉尘扩散、消除粉尘危害的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局部通风对一般应使清洁、新鲜空气先经过工作地带,再流向有害物质产生部位,最后通过排风口排出,含有害物质的气流不应通过作业人员的呼吸带。

(4)由于工艺、技术上的原因,通风和除尘设施无法达到劳动卫生指标要求的有尘作业场所,操作人员必须佩戴防尘口罩(工作服、头盔、呼吸器、眼镜)等个人防护用品;

(5)采防尘教育、定期检测、加强防尘设施维护检修、定期体检和检查等管理措施。

(6)根据各行业、专业(如耐火材料、设施、铸造、输煤、玻璃生产配料等)有关规范的要求,应采取的其他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二)防毒、防窒息对策

应对物料和工艺、生产设备(装置)、控制及操作系统、有毒介质泄漏(包括事故泄漏)处理、抢险等技术措施进行优化组合,采取综合对策。

(1)防毒对策

1).物料和工艺

尽可能以无毒、低毒的工艺和物料代替有毒、高毒工艺和物料,是防毒的根本性措施。

例如:

应用水溶性涂料的电泳漆工艺、无铅字印刷工艺、无氰电镀工艺,用甲醛脂、醇类、丙酮、醋酸乙脂、抽余油等低毒稀料取代含苯稀料,以锌钡白、钛白代替油漆颜料中的铅白,使用无汞仪表消除生产、维护、修理时的汞中毒等。

2).工艺设备(装置)

生产装置应密闭化、管道化,尽可能实现负压生产,防止有毒物质泄漏、外逸。

生产过程机械化、程序化和自动控制可使作业人员不接触或少接触有毒物质,防止误操作造成的中毒事故。

3).通风净化

受技术、经济条件限制,仍然存在有毒物质逸散且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必要的机械通风排毒、净化(排放)装置,使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浓度限制到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值以下。

机械通风排毒方法主要有全面通风换气、局部排风、局部送风三种。

(a)全面通风

在生产作业条件不能使用局部排风或有毒作业地点过于分散、流动时,采用全面通风换气。

全面通风换气量应按机械通风除尘部分规定的原则计算。

(b)局部排风

局部排风装置排风量较小、能耗较低、效果好,是最常用的通风排毒方法。

机械通风排毒的气流组织和局部通风排毒的设计,参照局部机械通风排尘部分。

(c)局部送风

局部送风主要用于有毒物质浓度超标、作业空间有限的工作场所,新鲜空气往往直接送到人的呼吸带,以防止作业人员中毒、缺氧。

(d)净化处理

对排出的有毒气体、液体、固体应有经过相应的净化装置处理,以达到环境保护排放标准。

常用的净化方法有吸收法、吸附法、燃烧法、冷凝法、稀释及化学处理法等。

有关净化处理的要求,一般由环境保护行政部门进行管理。

4).对有毒物质泄漏可能造成重大事故的设备和工作场所必须设置可靠的事故处理装置和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