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72750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docx

《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docx

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

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抽动障碍

(一)概念

抽动是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一时性抽动障碍这三种抽动障碍的基本特征。

研究表明,尽管这三种障碍同属于抽动障碍,但它们各有自己特殊的临床表现。

抽动是一种不随意的、突然的、快速的、刻板的、非节律性的运动或发声。

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可分为简单的和复杂的两种类型,尽管区别不甚明显。

简单运动抽动(simplemotorticdisorder),如眨眼、扭脖子、耸肩和做鬼脸;简单发声抽动(simplevocalticdisorder),如咳嗽声、清嗓声、“哼哼”、吸鼻声和狗叫声;复杂运动抽动(complexmotorticdisorder),如打自己或咬自己、跳跃、触摸、跺脚、用鼻子嗅物体等;复杂发声抽动(complexvocalticdisorder),如重复说一些无意义的词或短语,重复自己的声音或话语,模仿他人说话的声音或重复他人一句话的最后一个词,另外还可能模仿他人的动作。

(二)临床表现及类型

(1)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Tourtte’ssyndrome),基本特征是在发病时,一个或多个部位出现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

该障碍的患者一天发生多次抽动,几乎每天都抽动或间断性抽动,至少持续一年时间。

随着时间的流逝,抽动会变得更频繁、严重。

这里的抽动主要是指一种头部或身体的其他部位(如胳膊)频繁地运动,同时伴有各种声音,如“咯咯”、“哼哼”、咂嘴声、吸鼻声等,还带有无意义的嘟囔声。

一种关于发出淫秽声音的复杂的发声抽动占该障碍的三分之一。

而更常见的则是复杂的运动抽动,如走路时伴有下蹲、头后仰、旋转、跳跃等。

据DSM-III-R,一般起病于7岁,大部分于14岁之前发病。

终身患病率约为0.1%~1%。

男女比例为3∶1。

(2)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chronicmotororvocalticdisorder),基本特征是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但二者不会同时存在。

除了严重症状和少量的功能损害外,其他的特征和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一样。

21岁之前发病,与遗传有关。

(3)一时性抽动障碍(transientticdisorder),基本特征是一天发生多次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每天都会抽动且至少持续两周,但不会超过一年。

常见的抽动是眨眼或其他的面部抽动,但头和上肢也会抽动。

另外也伴有发声抽动。

患者可能只有一个抽动或多个抽动,如果是后者的话,抽动的发生可能是同时的、连续的或随机的。

据DSM-III-R,起病于儿童期或少年早期,但也可早到2岁,5%~24%的学龄儿童曾有过抽动历史,男女比例为3∶1。

(三)矫治方法

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解除患者及其家长的心理困扰,合理安排生活,避免加重抽动的因素。

如心理治疗效果不明显,可采用药物治疗,一般多用中枢兴奋剂。

 

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自闭症

李安刚

(一)概念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

其基本特征是在社交中表现出明显的不正常或交流技能受损,活动和兴趣十分狭窄。

社会交往缺陷是其明显标志。

发病于童年早期,性别比例严重失调,患病率男女比例为2∶1或高达5∶1,每十万的儿童中就有四到五个患有自闭症。

(二)临床表现

(1)社交退缩,不喜欢与人接触,也避免与他人有目光交流,独自活动,常保持缄默;讨厌身体接触和社会接触,对类似于亲近性的行为有很大攻击性。

(2)语言方面,有惊人的词汇量,但沉默少语,很难与人交流;所用语言通常是古怪的或难以理解的,重复所听到的话,词语颠倒,把自己称为“你”,而称别人为“我”。

(3)动作刻板重复,偶尔也会自伤或攻击;有些患者对某种物体表现出迷恋兴趣,如圆形的东西、玩具的胳膊等;对物体的摆放位置有特别的记忆,一旦发现变动,则表现出极大的不安和烦躁,会大发脾气、尖叫等。

(4)社交和语言缺陷明显,但运动技能良好,灵活性很高;有奇怪的习惯,如独自站着时,会用手捂着喉咙,伸出舌头,发出奇怪的声音,亦或扯头发,坐在椅子上不停地摇晃身子。

(三)治疗

药物治疗时常用的有舒必利、匹莫林等。

也可以进行行为治疗,通过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训练改变其刻板重复动作。

此外,还有放松疗法和游戏疗法等。

小学生自我意识辅导措施

──保护和提高自尊

小学生自我意识的辅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自尊的辅导。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W.James)认为,自尊就是指个体的成就感,或者说,自尊取决于个体在实现其所设定的目标的过程中对成功或失败的感受。

可见小学生自尊的辅导,关键在于帮助小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减少失败的感受。

有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自尊是由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共同构成的。

所谓理想自我,是指一个人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一种意象,这种意象并不是一种轻浮的、根本达不到的幻想(如我想成为百万富翁,我想成为著名影星等),而是一种想拥有某种特性的真诚愿望。

所谓现实自我,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是否具有某种技能、特征和品质的主观认识。

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相一致时,自尊就是积极的。

相反,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不一致时,自尊就是消极的。

例如,有这样两个学生,一个叫刘言,另一个叫周红。

刘言很看重学业上的成功,他的理想是长大后当一名科学家。

同时,他平时也努力学习,上课用心听讲,每次考试都能取得好成绩,是班里公认的好学生。

与刘言不同,周红很看重同学间的友谊,希望自己的人缘非常好,将来能够成为班里所有同学的好朋友。

可是,周红的性格很内向,不大愿意与同学们交往,同学们也很少主动与他来往,实际上,周红在班里的朋友很少。

由于刘言同学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是一致的,所以,他的自尊较高;而周红同学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他的自尊相对较低。

我们应当注意,现实自我的获得实际上是一个自我知觉的过程。

人们在自我知觉的过程中通常会犯以下几种错误。

第一,武断推论,即没有充分的依据,凭想当然下结论。

比如,有些学习钢琴的小学生,只看到别人的成功,而没有看到别人付出的代价,以为只要自己学习钢琴,不付出代价也能获得成功。

第二,选择性提取,即只注意消极的信息。

比如,一个因为胖而自卑的女孩,可能对别人挑剔的目光极为敏感,却对赞赏的目光非常麻木。

第三,泛化,即依据单一事件下结论。

比如,一个人的生活有学业、品德、体貌、人际交往等很多方面,却只根据学业或体貌来给自己或他人下结论。

第四,扩大,即高估消极事件。

比如,和同学为一件小事吵架了,事情并不严重,却总担心给别人留下坏印象。

第五,缩小,即低估积极事件。

有些成绩不太好,却很有礼貌、爱劳动的同学,总觉得不是教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好学生,因为他没有看到好品质的价值。

第六,个人化,即对消极事件采取个人负责的归因风格,把不是自己的责任也揽到自己身上。

例如,考试成绩不好,有时是因为题目太难,却责备自己没有学好。

第七,二分思维,即全或无的思维,要么肯定,要么否定,要么正确,要么错误,对自己、对他人总是做“好”与“不好”的简单化评价。

以上这些错误都会导致自尊降低。

为此,我们应当引导小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珍视自己所拥有的某种技能、特性和品质,从而有效地保护和提高自己的自尊。

小学生自我意识辅导案例二:

两面人

 

两面人

主题分析社会学家库利(C.H.Cooley)曾提出“镜像自我”。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相互为对方的镜子,在对方眼里观察自己,可以看到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就好像站在镜子面前看到自己的姿态、服装等一样,同时以一定的标准来衡量自我形象,产生对自己满意或不满意的情绪体验,实际上,他人的反应反映了当时社会规定的角色要求和团体的价值观。

这样,人的自我意识就具有客观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在与周围人,尤其是比较重要的人的交往中,逐渐把他人的判断内化为自己的判断,这时候个体依据自己的想象,按照他人的观点来看待自己。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我意识慢慢地脱离他人的评价,成为自律的标准而发挥作用。

这时候,个体渴望追求自己的价值与地位,对忽视自己和不重视自己的人没有好感,而采取回避和疏远的态度;反之,对肯定自己的人则主动去接近他们。

所以,个体对自己的知觉和意识表现出了主观选择性。

小学阶段正是自我意识的萌芽和发展时期,如果教师能引导他们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来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无疑将促进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

目的要求

1.通过小学生集体讨论,挖掘自己所认识的真正的“我”,以此来认识“主观我”。

2.通过小学生集体讨论,让学生看到同伴所认识的又一个“我”,即“客观我”。

课前准备每个同学准备好从多种角度向大家介绍自己。

辅导方法自我评价法;讨论法。

操作过程

1.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两面人”。

(2)教师:

“同学们,看了题目,你们一定觉得很奇怪吧!

‘两面人’。

是指什么样的一些人呢?

其实,‘两面人’是指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另一方面是指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和认识。

有时候,这两个方面是一致的;有时候,这两个方面的差别又非常大。

比如,你自己认为自己是个乐于助人的人,同伴们也一致认同。

又如,你认为自己是个很随便、不拘小节的人,可同伴们却不认为如此,他们觉得你在许多细小的问题上会斤斤计较。

如在跳橡皮筋时一个细小的犯规,你都要提出来,让人受不了。

这就说明你并不真正了解自己。

因此,通过今天这节课的活动,我们能有更多的机会更全面准确地了解自己。

2.课堂操作。

(1)明确活动要求:

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不能插嘴,并与自己心中的他进行比较,做好发言准备。

(2)小组活动;每个组员要全方位地向大家介绍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包括个人的性格、脾气、爱好、优缺点等方面)。

①每一个组员介绍完后,组内其他成员对其进行评价。

②组员轮流,依次进行。

(此间,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真实看法,告诉学生这是在帮助同学全面正确了解自己,不是在说同学的坏话,以消除同学的顾虑。

③讨论:

当你发现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与同学对你的看法不一致时,你有什么想法?

你现在能真正地、全面地认识自己了吗?

(3)全班交流: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请一些典型舶同学发言。

总结和建议同学们,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实际上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二是他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在听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有时会出现他人与自己的看法不一致的情况,这时也许你会产生不愉快的感觉。

此时,你必须冷静地回顾一下他人所说的事情是否确实存在,如果是确实存在的,该及时调整自己。

如果你能认真地对待别人对你的评价,你就能更全面、更正确地了解自己。

请记住:

别人可能比你自己更了解你;通过这次活动,如果我们能真正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那么今后的进步就会更大。

课外作业

1.回到家里,请父母说说他们对你的认识和评价。

2.结合同学、父母对自己的评价,写出自我总评价。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辅导措施

一、发展小学生的言语

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言语的发展分不开的。

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是在言语发展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小学生掌握词汇、概念,训练小学生言语表达的规范性,给小学生提供充分的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表达与练习的机会,从而训练小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如,要求小学生回答问题、复述课文、坚持写日记、加强作文训练等来提高小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等。

此外,引导小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参加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举办班报、黑板报、壁报等活动,可以进一步丰富小学生的词汇,促进小学生正确地理解词意,学会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从而促进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丰富小学生的感性经验

思维是在感知基础上进行的高级认识活动。

思维的全部材料来自于感性经验。

因此,要发展小学生的思维,首先要丰富小学生的感性经验。

帮助小学生掌握丰富的、生动的感性知识是发展其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适当运用实物、图片及各种直观教具,并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组织参观、访问、游览等活动。

在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小学生去全面观察、深刻分析,积累思维的材料。

同时,要善于引导小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进行抽象的思维,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促进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培养小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学生才会积极地思考,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进行启发式教学,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思考的愿望。

教师要善于把小学生置于有趣的和能激发好奇心的情境中,引发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

例如,每节课教师留出一段时间让小学生练习、提问题、谈看法,鼓励小学生发表各种见解。

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又可以培养小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的习惯,做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体现了个体思维的水平和智能的差异。

小学生的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等。

1.培养小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

要培养小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一方面要培养他们迅速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低年级小学生,教师可通过抓他们计算的正确率,也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抢答来进行。

对中高年级小学生,教师可要求他们在数学运算中既做到正确,又做到迅速。

另一方面要注意教给他们一些要领和方法。

2.培养小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

要培养小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一方面要重视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可利用数学应用题培养小学生发散思维,如引导小学生认识数量关系,重视一题多解的训练等。

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科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

3.培养小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深入到事物的本质,揭露其根源的思维品质。

要培养小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一方面要培养他们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重点应放在概括能力上。

在此基础上,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命题(判断)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另一方面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逐步使小学生的认知结构条理化。

4.培养小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思维的独特性是指在思维活动中能够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

要培养小学生思维的独特性,一是要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自觉性,把独立思考的要求作为学习常规加以训练;二是要在小学生中提倡解决问题的新颖性,让他们善于挖掘解决问题的各种新方法;三是要鼓励小学生通过自编应用题以及有选择的观察、设计来提高自己思维独特性的水平。

5.培养小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在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思维品质。

要培养小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一方面要培养小学生善于对解决问题所依据的条件进行分析,对提出的假设和思维的结果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要注意对小学生进行思维策略的培养,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不盲从。

 

小学生意志辅导措施

一、对小学生要加强行为的目的性教育

小学生的意志活动是与活动目的紧密联系的,只有让他们明确行动的目的,才能自觉地、独立地调节自己的行为。

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按照一定的活动目的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是比较差的,需要依赖教师的指导和监督。

根据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要逐步提高小学生的自觉性,培养他们按照行动目的来自觉调节行为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布置的任务要明确,并要指导小学生按照预定的目的和计划一步一步地完成任务。

对完成任务好的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对他们的意志行为要进行强化,使其逐渐形成意志的自觉性。

二、培养小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小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较差,他们的行为往往需要成人的指导和监督。

因此,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小学生学会逐渐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形成内在的控制力。

有研究表明,帮助小学生以言语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是发展他们自制力的有效措施。

在克服困难过程中,让小学生不断以言语指导自己的行动,常常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此外,心理学家还认为,集中注意也是自我控制的一个有效方法。

在面对诱惑时,不要过多注意诱惑物,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所从事的活动之上。

为此,可对小学生进行集中注意的训练,来强化其自我调控能力。

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他们不必付出太大的意志努力便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实际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小学生行为规则内化的具体表现。

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要从小事做起,如遵守作息时间、按时完成作业、做完作业后收拾书包、自己收拾房间等。

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时要对他们严格要求,如要求他们该完成的任务一定要完成,决不能半途而废;要求他们改正的缺点就要监督他们逐渐改正。

这样,在小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培养小学生具有克服困:

难的精神

意志品质的培养必须与克服困难相结合。

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困难情境,为小学生提供锻炼意志的机会。

但困难的程度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过难或过易的困难情境对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品质都是不利的。

若情境过难,小学生无法克服这些困难,会丧失信心;情境过易,又起不到激励小学生克服困难的作用。

所以,创设的困难情境应该是需要小学生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但又能够克服的。

例如,要求他们坚持独立完成作业,坚持参加各种活动,坚持为集体做好事,坚持体育锻炼,坚持做一些家务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

五、充分发挥班集体和榜样的教育作用

具有良好班风的集体能培养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以及自尊等,这些情感有助于自制、坚毅、勇敢等意志品质的形成。

所以,教师应努力使自己的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此外,还应注意榜样的作用。

对于以模仿为天性的小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教师要适时向学生提供可资模仿的勇于战胜挫折的榜样,加深学生对挫折的认识,激起内在的上进热情,进而转化为战胜挫折的信心、勇气和动力。

榜样可来自科学家、发明家、劳动模范、革命先烈以及文艺作品中的优秀人物等。

教师还要善于从学生周围,主要是学生中树立典型,并及时选择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的榜样在学生身边,因而可信、可亲、可学。

教师也要为学生作出榜样,因为教师的模范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所谓“言传身教”。

六、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在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过程中,一切外部影响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我锻炼才能真正起作用。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是能够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的。

’因此,教师必须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启发他们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并根据小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

小学生兴趣辅导的措施

  

 

小学生的兴趣辅导

(一)在活动中发展小学生的兴趣

成功的经验是发展小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在活动中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学校和教师要为小学生创造多种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调动一切积极手段,让小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活动,开动脑筋,手脑并用,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是提高低年级小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有效措施,也是将他们的直接兴趣逐步转化为间接兴趣的必要途径。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限制甚至剥夺学生的活动,他们很快就会对学习感到厌倦、乏味,从而降低学习积极性。

对中高年级小学生,也同样要注意组织生动的活动,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学校还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和少先队活动,组织各种有趣的游戏、参观、比赛、游览、访问、公益活动等,把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结合起来,为小学生开辟一个广阔的活动天地,在活动中发展小学生的兴趣。

(二)激发和保护小学生的有益兴趣

在兴趣的发展过程中,有些兴趣能促使他们从事正当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也有些兴趣导致小学生从事不正当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

教师要善于激发和保护儿童的有益兴趣,把他们的兴趣纳入培养目标、道德纪律和身心健康允许的范围内加以发挥和引导。

对于小学生从事的一些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教师要晓之以利害,并用正当的活动替代这些无益的兴趣。

另外,教师本人的兴趣对学生的兴趣也有直接的影响,为了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兴趣,教师自己也应该发展多方面的健康有益的兴趣。

(三)利用原有兴趣迁移

兴趣的迁移是指将已有的兴趣延伸到相关的事物上,对它也产生兴趣。

例如,将小学生对活动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上,使他们形成对学习的兴趣,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责任和技巧之一。

兴趣迁移主要有三个条件:

其一是要善于发现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是什么;其二是要善于寻找新的事物或活动与原有兴趣之间的相同点;其三是要在实际活动中循循善诱,促使学生产生新的认识需要,并指导他们克服困难。

在小学教育实践中,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往往是缺乏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努力用迁移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是从根本上解决他们学习困难的有效措施。

(四)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是强化小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

每当学生取得成功时,教师的表扬和鼓励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成功体验,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及价值,从而进一步增强原有的兴趣。

表扬和鼓励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评价,这种评价能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因此,表扬和鼓励的要点是“适当”,既要充分,又不要过分,不充分和过分都不能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小学生情绪问题咨询案例:

愤怒

   别看梅梅今年才八岁,可大家都说她“人小脾气大”,因为梅梅动不动就爱发脾气。

只要稍有不顺心的事,她就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总要拿哪个人或哪件东西来出出气。

她上课迟到受批评,回家后拿妈妈出气,怪妈妈没有早一点儿叫她起床;在学校值日时打扫卫生,地扫得不干净她怪扫帚破了不好扫,因此拿扫帚发脾气;考试成绩不理想,她生老师的气,说老师出题太怪太难太偏,弄得她做不出来;走路摔跤她还生路的气,怪路坑坑洼洼不平坦……总而言之,梅梅就是喜欢发脾气。

而且,梅梅发脾气还有个特点,那就是怪别人不好,怪东西不中用,因而总要骂人、摔东西,把他们当成“出气筒”。

比如,考试不理想,梅梅会气得把试卷撕得粉碎;和爸爸妈妈发脾气,梅梅还会摔碗、摔杯子,甚至字写不好她也要摔铅笔、扔本子。

为此班上同学给她取了外号──“脾气大王”。

[分析]

愤怒是个人的欲求和意图遭到妨碍时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

许多小学生,由于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较差,冲动性较为明显,因此常常在不该发脾气的时候发脾气,因为一点儿小事就会相互打起来,因为父母的某些做法不够合理而冲他们大喊大叫……但小学生的愤怒来得急,去得也快,比如有的小学生可能今天因为发生一些矛盾而大发雷霆,而明天两个人就可能一块儿做游戏,这一点在小学低年级表现尤其明显。

在日常生活中,引起愤怒的原因很多,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愤怒的情绪体验。

愤怒是一种有害的情绪状态,常常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如同学关系疏远,师生关系紧张,而且长期、持续的愤怒对个体的健康损害也是极大的。

《内经》上说:

“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

”当人愤怒时,交感神经兴奋增强,从而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所以,经常发怒的人,容易患高血压、冠心病,而且可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愤怒可使食欲降低,影响消化,经常发怒可使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发生紊乱。

愤怒还会影响人体腺体的分泌功能。

过度的愤怒甚至还会使人丧失理智,引发犯罪或其他后果,因此控制愤怒的情绪十分重要。

[方法]

由于愤怒常常是突发性的情绪反应,在所有的情绪控制中,愤怒的控制是最难做到的,即使成人也会有“勃然大怒”的时候。

但是,愤怒和其他情绪反应一样也是可以控制的。

1.情境转移法。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会使人产生愤怒的情绪。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要尽量避开,暂时躲一躲,以免刺激我们发怒。

比如,可以出去走一走,听听音乐,或者和谈得来的朋友在一起聊聊天,干点儿自己喜欢的事,心情就会好起来。

2.理智制怒法。

当你动怒时,最好先想想以下问题中的任何一个:

我为什么生气?

这事或这人值不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