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湿体质现代研究进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70676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痰湿体质现代研究进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痰湿体质现代研究进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痰湿体质现代研究进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痰湿体质现代研究进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痰湿体质现代研究进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痰湿体质现代研究进展.docx

《痰湿体质现代研究进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痰湿体质现代研究进展.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痰湿体质现代研究进展.docx

痰湿体质现代研究进展

痰湿体质现代研究进展

摘要:

自中医体质学说提出以来,痰湿体质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基本体质类型,得到临床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较多的基础研究。

本文就痰湿体质的形成、痰湿体质免疫遗传学研究、痰湿体质与代谢的相关因素、痰湿体质与糖尿病的相关因素、痰湿体质与饮食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论述,探讨疾病发展演化的规律,以便提高临床工作者的辨证水平,确立理想的治疗措施,增强临床治疗的效果。

个体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导致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病理过程中的倾向性。

我们通过干预痰湿体质,实现对许多重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作用。

关键词:

痰湿体质体质辩证综述

自中医体质学说提出以来,痰湿体质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基本体质类型,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较多的研究。

痰湿体质作为一种常见的病理体质,是个体相对稳定、综合的特质。

这种特质反映在生命过程中的某些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方面,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方面,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罹性,及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的倾向性等方面。

由于个体体质的代谢、功能、形态结构上具有着相对稳定的特殊性,使得它对致病因子的反应状态存在着差异。

现从痰湿体质的形成、痰湿体质免疫遗传学研究、痰湿体质与代谢的相关因素、痰湿体质与糖尿病的相关因素、痰湿体质与饮食的关系,五方面综述如下。

一、痰湿体质的形成发展:

1古代医家对痰湿体质的初步认识

痰湿体质的提出,首先是根据对中医传统文献资料的梳理后加以总结,并结合临床实际的观察与分析得出的理论成果。

中医对痰湿体质的认识始于《黄帝内经》中对肥胖人的描述与分型,《灵枢》“寿夭刚柔”、“卫气失常”、“阴阳二十五人”、“逆顺肥瘦”等描述了因先天禀赋不同,个体在形态结构方面的差异、气血阴阳方面的偏颇。

《黄帝内经》中有关肥人、脂人、膏人、肉人以及五形人中的一部分是对痰湿体质类型特征描述的最早记载。

《伤寒杂病论》中尚无痰湿体质之说,但亦有痰湿体质的相关表述,如《金匮要略方论·痉湿病脉证并治》[1]中说: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复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晋代医家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其中对痰湿体质的认识基本延续了《内经》认识,如体质分类方面对《内经》理论进行了全面继承。

西晋太医令王叔和对《伤寒论》的复撰,使仲景有关痰湿体质的论述得以传承。

在其著作《脉经》[2]中提出“涩甚为淡饮”、“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淡饮也”,对痰饮脉象及特征症状进行了表述。

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风毒脚气方·论风毒状》[3]中说:

“肥人肉软,肉软则受疾至深,难愈也。

”表明孙氏对肥人的体质特征亦有独到认识,提出肥人受疾深而难愈的观点。

宋代杨仁斋著《仁斋直指方·火湿分治论》提出:

“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故肥人多寒湿。

”是对肥胖人体质特点多气虚、多寒湿的最早阐述。

根据元代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有关“肥白人多湿”、“肥白人多痰饮”的观点,认为朱丹溪首先明确提出“肥人多痰湿之体”的论点。

李东垣认为肥人多责之于实:

“脾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

脾胃俱实则能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则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脾胃论》)。

肥人多土实,亦可夹虚,关键在脾胃,脾为气血生化之跟,能运化水液,过盛生成痰水,故脾实而痰盛。

多食“油腻厚味滋生痰泡”而肥胖。

明清时期可以说是中医体质学说发展的鼎盛时期,学说林立,各有阐述。

就痰湿形成的论述[4]:

其一,缘于先天察赋的厚薄,“大抵素察之盛,从无所苦,惟是湿痰颇多”(清·陈修园)。

其二,饮食膏梁厚味:

“若内生湿邪,多因膏梁酒澄……其人色白而肥,肌肉柔软···……”章虚谷认为:

阴盛阳虚之质食咦虽多,每生痰涎。

2现代医家对痰湿体质的研究

随着医学的逐步演变发展,中医体质学说作中医学的学科分支慢慢步入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领域。

1987年首次召开了中医体质学说学术研讨会,各种体质类型的理论和临床实践范围扩大,标志着中医体质学说逐渐形成系统,普遍受到国内中医学者的重视。

匡调元提出体质六分法,其中有腻滞质。

何裕民、林齐鸣、杨常青、赵志付、母国成、田代华等[5]学者提出不同的体质分类方法,其中均有痰湿体质。

宋永梅[6]以中医古籍文献为基础,总结归纳影响痰湿体质形成的因素,指出先天禀赋是痰湿体质形成的物质基础,饮食起居失常是痰湿体质形成的主要原因,久病误治亦影响痰湿体质的形成,同时痰湿体质还与衰老有关。

王琦教授[7]将痰湿体质定义为由于津液运化失司,而痰湿凝聚,以粘滞重浊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它的特征包括:

①形体特征:

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②常见表现:

主项:

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粘,胸闷,痰多。

副项:

面色淡黄而暗,眼胞微浮,容易困倦,平素舌体胖大,舌苔白腻,口粘腻或甜,身重不爽,脉滑,喜食肥甘甜粘,大便正常或不实,小便不多或微混。

③心理特征:

性格偏温和稳重恭谦、和达、多善于忍耐。

④发病倾向:

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证。

⑤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

对梅雨季节及湿环境适应能力差。

二、痰湿体质免疫遗传学研究

1993年,骆斌等[8]通过对4l例肥胖人与50例正常人的白细胞抗原(HLA)检测显示,肥胖人痰湿体质存在着免疫遗传学基础,具有HLA-B12抗原的人,其发胖的可能性是没有该抗原人的3.868倍。

针对肥胖人痰湿体质和肥胖人非痰湿体质及正常人三种人群的HLA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痰湿体质与HLA-B40关联,肥胖人痰湿体质与HLA-A11、HLA-B40关联,说明肥胖人痰湿体质与HLA有关联,表明痰湿体质与先天禀赋相关[9]。

初步为湿体质诊断提供了遗传学依据,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为痰湿体质分型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行的客观依据。

高 洁[10]在研究中医痰湿体质与HLA-II类基因(DPB1、DRB1、DQB1)多态性的关系中发现基因与中医体质类型有一定关联,高氏采用PCR-SBT(sequence-basedtyping)分型方法对正常体质、痰湿体质人群样本进行DPB1、DRB1、DQB1基因分型。

比较组间表型频率(PF)并计算相对危险度(RR)。

结果,与正常质组比较,痰湿质组DRB1*09012、DRB1*15021、DQB1*03032、DQB1*05011表型频率显著升高(P=0.002、0.04、0.0006、0.02);DRB1*11011表型频率显著降低(P=0.04)。

这项研究为中医体质的免疫遗传学研究提供依据。

三、痰湿体质与脂代谢相关因素

从现代医学来看,痰湿的产生、脂膏的形成和过剩积聚,与脂质、糖的代谢,遗传因素及内分泌失调等因素具有相关性。

李以义在《百病生于痰》一书中认为:

“至于膏粱厚味,使脾不健运而聚湿生痰,或为痰湿素盛之体,或气虚痰浊内生,或先天不足,遗传体质,素有脂质增高之伏痰,或因七情六淫之为患,均促使体内无形之痰加速形成。

”现代研究表明,痰浊作为一种致病因子,也具有导致类似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而引发冠心病,主要是因为痰浊性黏涩,在窜流经脉时,易滞着于动脉管壁上,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导致血液凝滞不行,心脉痹阻,从而形成冠心病。

董氏等[11]对代谢综合征和非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P<0.05水平,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的相关体质因素有平和质、痰湿质和湿热质,其中痰湿质、湿热质为代谢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且痰湿质在代谢综合征的发病中相对重要,平和质为保护因素。

叶桂于《临症指南医案·虚劳》中曰:

“面长身瘦,察乎木火之形。

”现代论及辨证和体质者也每以肥胖作为判断痰湿内热的首要标准。

何裕民等[12]通过对东南义乌、西北延安和上海的1,257例对象体型与体质的调查分析,发现肥胖人群中阴虚和疾湿体质比例偏高,瘦削人群中阴血虚或阴虚火热者为多;地理区域和季节的不同,体型与体质的关系也略有变化。

故作者认为可将体型列为判断阴应阳应的参佐依据,但必须兼顾地理和季节等因素。

例如,肥胖体型在春分前后占总调查人数的22.3%,到了夏至前后,比例仅占17.3%,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人们冬胖夏瘦的一般看法相吻合。

而就肥胖型分析,春季与夏季的体质构成有极其显著的变化(P<0.001),其中正常质的比例变化不大,阳虚质春季达3氏9%,极其显著地高于夏季的8.1%(P<0.001),阴虚质春季占21.3%,也较夏季的9.8%为高(P<0.05);而阴阳两虚质则夏季明显增多,比例从春季的3.3%跃升到28A%,差异极其显著(P<0.001)。

封颖璐[13]等人通过采取横断面现场调查填写老年生活质量调查表和中医体质调查表,随后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发现老年群体老年人群痰湿型体质与代谢综合征(以下简称MS)患病率35.3%,痰湿型体质者占调查人口的53.5%,MS患病人数占痰湿型体质者的35.5%;超重和(或)肥胖者占痰湿型体质总人数的49.9%,高血糖发生率为32.3%,高血压发生率为66.7%,血脂紊乱的发生率为39.4%;超重、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在不同年龄组痰湿体质者中患病率相近。

说明痰湿型体质与MS有关,为从体质角度防治MS提供了有意义依据。

黄长珍[14]研究证实了痰湿体质与高甘油三酯血症之间确有相关性。

痰湿质人群高甘油三酯水平者显著高于平和质人群(P<0·05),且痰湿质人群的甘油三酯水平为1·83±1·00mmol/L,显著高于和平质人群的1·41±0·90mmol/L。

代谢综合征的认识和预防策略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危险因素认识的深入。

目前研究认为腹型肥胖、血脂紊乱、高血压、糖代谢异常为代谢综合征的基本危险因素;与生活方式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

体力活动不足、膳食因素、饮酒、吸烟等;遗传因素主要包括家族遗传和种族差异;常见的疾病因素有2型糖尿病、脂肪肝、多囊卵巢综合征、睡眠呼吸障碍等。

体质的差异性影响着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不同的体质对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易罹性,而许多相关疾病发生的“共同土壤”有其体质基础。

因此从痰湿体质角度探索代谢综合征机制和其危险因素研究是中医病因病机学对现代医学的补充。

四、痰湿体质与糖尿病相关因素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消渴的发生与过食肥甘、情志失调、五脏柔弱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如《素问·奇病论篇》谓:

“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其气上溢,传为消渴。

”说明过食肥甘,体态肥胖,是消渴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刘艳骄等[15]采用流行病学的方法,探讨肥胖人痰湿体质与糖尿病的相关性。

结果发现:

被调查的370例病人中,痰湿体质的发生率是64.94%,其中肥胖人痰湿体质的发生率为98.93%。

发生年龄在45~65岁,年龄段以55岁最多。

还调查了生命体征、体型特点、发胖时间、体型改变因素、饮食因素、遗传因素、证候特点,初步揭示了肥胖人痰湿体质与糖尿病的相关因素。

周菁[16]通过对42例痰湿体质人胰岛素抵抗指数临床研究发现痰湿体质组胰岛素抵抗指数大于平和质组。

痰湿体质人较平和质人更易于出现胰岛素抵抗,该现象可能是痰湿体质人更易于患糖尿病的原因之一。

王震[17]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肺、肾,三脏病变互为影响。

痰湿质者多脾虚失司,水谷精微运化障碍,以致痰湿留滞。

痰湿为津液代谢失常停聚而成。

由于津液具有“喜温而恶寒”的生理特性,故大多在中年之后,阳气渐衰,温煦之力渐减,津液失于阳气的温化而停滞体内,病理产物痰湿便由此而生。

因此,痰湿体质与糖尿病的发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痰湿体质既是病理体质又是糖尿病的易感体质,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李氏等[18]针对目前痰湿体质增多的趋势和现状,通过对体检人群体质的调查研究结果中各项数据显示,痰湿体质组与非痰湿体质组、平和体质组人群的脾失健运症候积分、空腹血糖水平、血脂水平比较(P<0.01);在单项脾失健运症候上,与非痰湿体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从各项结果看,痰湿体质人群与其他体质人群比较,脾运化功能明显下降。

针对痰湿质,运用健脾化湿方药如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等对痰湿质人群进行二级预防,可达到预防疾病发生、发展的目的。

罗氏等[19]观察不同体质的糖调节受损患者与胰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发现,在健康体检人群中筛选出糖调节受损患者,参照王琦的体质分类法选取气虚质、阴虚质及痰湿质各3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和体重指数、检测血脂。

结果发现痰湿质组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均明显高于阴虚质和气虚质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明显低于气虚质和阴虚质组。

由此得出结论为,痰湿质的糖调节受损患者存在明显的高胰岛素血症及可能存在的胰岛素抵抗,并伴有脂代谢紊乱。

除糖尿病外,脑血管意外、冠心病、高血压病、代谢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多种疾病都是痰湿体质人群易患疾病。

对痰湿体质进行综合调理是防治痰湿体质易患疾病的基础和有效手段。

痰湿体质的综合调理需以因人制宜,标本兼顾为原则;服用健脾益气、化痰祛湿中药以及注重日常养生保健是调理痰湿体质的有效方法。

中药以化痰祛湿方为调理痰湿体质的基本方,并根据体质兼夹随证加减;合理调节情志、饮食、起居、运动是痰湿体质者养生保健的主要方面。

五、痰湿体质与饮食的关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等原因,导致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发病率也日益提高。

痰湿体质者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进行保健,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饮食调养原则是:

宜温热、清淡,忌生冷、油腻和甜食。

谷薯类包括:

红薯,燕麦,玉米,土豆,荞麦,小米,大米,糯米,西米,苡米,小麦,魔芋,山药等。

蔬菜类包括:

大蒜,黑木耳,芦笋,卷心菜,韭菜,胡萝卜,萝卜,洋葱,番茄,菜花,芹菜,大白菜,生姜,金针菇,青椒,海带,大葱等。

水果类包括:

苹果,草莓,猕猴桃,狮子,菠萝,木瓜,波涛,猕猴桃等。

豆类包括:

豆腐,豆芽,扁豆,蚕豆等。

奶类包括:

牛奶,酸奶等。

赵润栓等[20]针对目前多数疾病均与不良生活行为方式相关并且体质类型又以痰湿体质为主的现象,遵照《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组提出的中国人群9种中医体质个性化养生保健方法,提出了具体的关于痰湿体质的膳食选择。

另外,痰湿体质者应该从平常生活中注重养生。

第一[21]是居住环境:

痰湿体质者不宜居住在潮湿的环境里,尤其在阴雨季节,更要注意避免湿邪的侵袭,居室尽可能做到空气流通,清爽干燥。

第二,饮食方面应以清淡为原则,少食肥肉及甜、黏、油腻的食物。

另外,湿邪易郁而化热,遇到有湿郁化热征象者,饮食可选择甘寒、甘平、苦寒、淡渗泄热的食物,应戒除烟酒。

第三,药物养生:

重点在调补脾、肺、肾三脏。

若因肺失宣降,液聚生痰者,方选二陈汤;若因脾不健运,湿聚生痰,方选香砂六君子汤;若肾虚不能制水,水化为痰者,当湿阳化痰,方选金匮肾气丸。

第四,要注重体育锻炼:

适宜的运动有散步、慢跑、各种球类、游泳、登山等,也可以练习一些气功功法。

此外,艾灸、拍打两膝下的足三里穴,也有健运脾胃、驱除痰湿的保健效果。

结语

个体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导致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病理过程中的倾向性。

痰湿质,因体内潜在的病理基础,易发为痰湿证,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相关性。

体质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了解体质状况,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些疾病发展演化的规律,提高辨证水平,确立理想的治疗措施,增强临床治疗的效果。

以往对痰湿体质的研究结果表明,痰湿体质作为一种基本体质类型,其内涵复杂,对健康的危害较大,通过干预痰湿体质可以实现对许多重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作用。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痰湿体质具有深厚的传统理论渊源。

今后的研究应从理论体系的充实、临床研究范围的扩大、实验研究的深化三个方面展开。

近10多年来,中医工作者对痰湿体质从理论到临床及实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由于体质研究的复杂性、艰巨性,我们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阐述痰湿体质的本质,但随着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必然能对痰湿体质取得进一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m].北京:

中国书店,1993:

65,10,32.

[2]西晋·王叔和.脉经.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J],2002:

26,38,79,96,157.

[3]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

350,135,310,238.

[4]钱彦方.肥人痰湿体质学说的形成及现代研究,陕西中医学院学报[J],1996:

19,3.

[5]清·林珮琴.类证治裁.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7.

[6]宋永梅.痰湿体质形成的影响因素.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

(2):

3

[7]王琦,朱燕波,折笠秀树,杜建,庞国明,宋晓鸿,钱会南,薛禾生,赵健雄.中医痰湿体质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

(1)

[8]骆斌,黄山,王琦.肥胖人痰湿体质与人类白细胞抗原关联研究.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16(5):

8-10.

[9]骆斌,王琦.痰湿体质论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18(5):

10-11.

[10]高洁,吕凤娟,林蒋海.中医痰湿体质与HLA-II类基因相关性研究,陕西中医2007:

28(5)

[11]董静,王琦,吴宏东.代谢综合征体质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3(5):

464-465.

[12]何裕民,高钦领,严清,吴亦樵.论肥人多阳虚痰湿、瘦人多阴虚火热—附1,257例体型与体质的调查分析,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

5(n)

[13]封颖璐,吕全江,王翼,徐婷,老年人群痰湿型体质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0:

8(13),4

[14]黄长珍,杜旦锋.痰湿体质与高甘油三酯血症相关性研究,浙江中医杂志.2011(3)46:

3

[15]刘艳骄,王琦.肥胖人痰湿体质与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山东中医学院学报.2009,17

(2):

34-39.

[16]周菁.42例痰湿体质人胰岛素抵抗指数临床研究报告.辽宁中医杂志.2010.37(5)

[17]王震,崔刚,孙理军.谈痰湿体质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思路.现代中医药,2010,7(30):

4

[18]李小燕,邓金凤,陈润东,黄穗平,痰湿体质人群血糖及血脂水平的变化,广东医学.2011.4,32(7)

[19]罗广波,唐爱华,周燕.不同体质的糖调节受损患者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研究[J].新中医,2009,40(9):

44-45.

[20]赵润栓.痰湿体质的膳食调养.健康研究.2010,7(46):

19

[21]杨军辉.肥胖人痰湿体质与疾病的关系.专家论坛.2010,10(7):

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