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五脏六腑功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70302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4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身体五脏六腑功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身体五脏六腑功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身体五脏六腑功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身体五脏六腑功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身体五脏六腑功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身体五脏六腑功能.docx

《身体五脏六腑功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身体五脏六腑功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身体五脏六腑功能.docx

身体五脏六腑功能

身体五脏六腑说明

c:

\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photo.blog.sina..\showpic.html-blogid=53887f7f0100dt0w&url=s15.sinaimg./orignal/53887f7fx6e95c67f620e&690

黄元御气机升降图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

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

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如此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与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

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假如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

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假如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

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假如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

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假如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

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血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假如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

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

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如此肺气充。

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

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

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如此在于脾,必须用“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

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表现脾与肺的关系。

 

    9.脾与肾:

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

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如此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

反之,假如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10.肺与肾:

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

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

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

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c:

\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photo.blog.sina..\showpic.html-blogid=53887f7f0100dt0w&url=s9.sinaimg./orignal/53887f7fx958565388a08

五脏六腑图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

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

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心与小肠:

经络相通,互为表里。

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

苦心经移热于小肠,如此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

    2.肝与胆:

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构成表里。

胆汁来源于肝,假如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

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响到肝。

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

   3.脾与胃:

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

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

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传输的任务。

   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和降,如此水谷得以下行。

脾气以上行为顺,脾气上升,精微物质得以上输。

假如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易现呢逆、呕吐等症。

脾气不升,反而下陷,易现久泄、脱肛、子宫下脱等症。

由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在治疗上多脾胃并治。

   4.肺与大肠:

经络相连,互为表里。

假如肺气肃降,如此大肠气机得以通畅,以发挥其传导功能。

反之,假如大肠保持其传导通畅,如此肺气才能清肃下降。

例如:

肺气蛮滞,失其肃降之功,可能引起大肠传导阻滞,出现大便秘结。

反之,大肠传导阻滞,又可引起肺肃降失常,出现气短咳喘等。

又如:

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泻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泄。

反之,大肠阻滞,又可宣通肺气,以疏利大肠的气机。

   5.肾与膀光:

经络相通,互为表里。

在生理上一为水脏,一为水腑,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以肾为主)。

肾阳蒸化,使水液下渗膀肮,膀肮又借肾阳的作用,通过自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

在病理上,肾阳不足,可影响膀肮功能减弱而出现小便频数或遗尿;膀肮湿热,又可影响肾脏而出现腰痛、尿血等。

   6.心包与三焦:

经络相通,互为表里。

例如,临床上热病中的湿热合邪,稽留三焦,出现胸闷身重,尿少便塘,表示病在气分。

如果未能制止其开展,温热病邪,便由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而出现昏迷、谵语等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