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下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67652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下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史下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史下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史下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史下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下参考答案.docx

《中国古代史下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下参考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下参考答案.docx

中国古代史下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1三省六部

隋唐时的中央官制。

三省是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隋称内史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侍中(隋称纳言),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六部是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吏部主官吏的考核任务、户部主户口赋税、礼部主礼仪制度、兵部主军政、刑部主法律和刑狱,工部主水路工程。

各部长官均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

三省分权改变了以往宰相一人执掌大权的状况,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2大运河

隋代开凿的水利工程,运河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通余杭,北通涿郡,大运河分段开凿,前后历时五年,全长两千余里,是世界著名的伟大工程之一。

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对东方和南方的统治,同时也是为了从南方漕运粮食和便利对东北用兵,大运河对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的统一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3天可汗

唐代诸民族对唐太宗李世民的尊称。

唐太宗虽曾多次派兵反击突厥、吐谷浑的侵扰,并进而征服了突厥、吐谷浑等,但他主要还是采取以怀柔为主的羁縻政策。

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羁縻府州,任命各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等,以统辖本族。

对于归附的少数民族首领也很信任,不少人被授以高级官职、册封爵位。

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的政策是比较成功的,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奉为“天可汗”。

4安西四镇

唐代安西都护府统辖下的四座军镇。

640年唐灭高昌国,置安西都护府于西州交河城,管理西域地区军政事物。

648年唐把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城,统辖龟兹、于阗、疏勒、焉耆等四镇,即安西四镇。

658年,唐以碎叶城取代焉耆,与龟兹、于阗、疏勒合称新“安西四镇”。

安西四镇对保护中西陆上交通要道,巩固唐的西北边防,都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5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的治世。

他励精图治,任用贤能,革除积弊,改善吏治,发展生产,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

唐朝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

6开皇之治

隋文帝开皇年间出现的繁荣安定局面。

隋统一中国后,消除了南北长期对立的局面,为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隋文帝采取劝课农桑、轻徭薄赋的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安定,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而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都较快。

因此,他所统治的开皇年间,史称“开皇之治”。

7贞观之治

唐太宗贞观年间出现的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

当时的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由恢复而迅速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力强盛,边境较安宁。

史家称此时为“贞观之治”,被认为是中国封建时代少有的“太平盛世”。

8安史之乱

755-763年唐朝发生的一场军事叛乱。

唐玄宗时,镇守北方边境的节度使安禄山率领部将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反唐,攻陷洛阳,占领长安,最后遭到失败,战争持续八年之久,史称“安史之乱”。

它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

其结果大大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加剧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9元和中兴

唐宪宗时期一度恢复统治秩序的政治局面。

元和中兴的核心是削藩,元和年间,政府财政情况有所好转,同时吐蕃势衰,各地藩镇在长时间的战乱中实力也有所削弱,借助这大好形势,唐政府“以法度裁制藩镇”,陷于强藩多年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又归中央政府管辖,唐王朝复归于统一,史称“元和中兴”。

10五代十国

唐宋之间的一个历史阶段。

唐亡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史称“五代”;南方先后存在过十国指吴、南唐、吴越、闽、楚、南平、前蜀、后蜀、北汉九个政权,加上位于今山西中部的北汉,总称“十国”。

五代前期,北方战火连年,经济破坏严重,南方虽处于割据状态,但社会较为安定,经济发展较快。

后周通过改革,国力增强,统一趋势明朗。

960年,赵匡胤代后周称帝,建立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局面。

11周世宗

即柴荣。

是五代时期后周皇帝。

显德元年(954)继郭威为帝,对军事、政治、经济继续进行整顿。

军事上,他严明军纪,赏罚分明,又检阅禁军,裁汰老弱,选留精锐,又募天下壮士,选取优异。

政治上,他严禁贪污,惩治失职官吏。

经济上,停废敕额(朝廷给予寺名)外的寺院,禁私度僧尼,收购民间铜器佛像铸钱,招民开垦逃户荒田;颁《均田图》,均定河南等地60州租赋,废除曲阜孔氏的免税特权。

此外,还扩建京城开封,恢复漕运,兴修水利,修订刑律和历法,考正雅乐,纠正科举弊端,搜求遗书,雕印古籍等。

 使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开始复苏。

他又南征北战,西败后蜀,夺取秦、凤、成、阶四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14州;北破契丹,连克二州三关。

在商议取幽州时病倒,不久去世,年仅39岁,庙号世宗,谥号睿武孝文皇帝,葬庆陵。

周世宗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成就,为北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12南北面官制

辽代的中央官制。

辽建国后,按照“以国法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的原则,对契丹和汉人实行南北分治。

治理汉人的官署位于皇帝行宫的南面,故称南面官,其设置按照唐制,设三省六部,官吏亦多用汉人。

治理契丹的官署位于皇帝行宫的北面,故称北面官。

官员主要由契丹贵族担任,地位较南面官高,管理宫账、部族、属国之事。

南北面官制有利于皇帝集权及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13猛安谋克

金朝在女真族内部实行的军事和行政合一的制度。

随着金政权的建立,猛安谋克又演变为军政合一的地方行政组织,金太祖时,以300户为一谋克,谋克即百夫长;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即千夫长。

猛安谋克既是行政长官,又是军事首领。

金熙宗统一全国行政区划时,仍保留猛安谋克作为女真地方的地区政权组织形式,使之成为军事、经济、行政三位一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

14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解除武将兵权的事件。

建隆二年(961年)三月,宋太祖取消殿前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统率禁军职位。

同一年,在一次酒宴中,赵匡胤“劝”大将石守信等人交出兵权,大将们在利诱胁迫下,交出了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

15宋太祖

即赵匡胤,宋朝开国皇帝。

960年“陈桥兵变”后,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建立“北宋”政权。

976年逝世,在位十六年。

宋太祖在位期间,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使国家逐步走向统一,同时通过采取“收起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妙的“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差遣制度”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改革,革除了五代弊政,使国家呈现出和平、安定的局面。

宋太祖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

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6庆历新政

宋仁宗庆历年间由范仲淹主持的政治改革。

宋仁宗时,政治和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在欧阳修等人的支持下,提出了改革方案。

被仁宗采纳,并诏行全国。

但由于改革触犯了大官僚地主们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对,改革仅一年,范仲淹被贬,改革失败。

史称“庆历新政”。

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揭开了序幕。

17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

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年间进行的改革。

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正月,宋神宗即位,立志革新,于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四月,召王安石入京,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

从新法实施,到守旧派废罢新法,前后将近15年时间。

在此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使豪强兼并和高利贷者的活动受到了一些限制,使中、上级官员、皇室减少了一些特权,而乡村上户地主和下户自耕农则减轻了部分差役和赋税负担,封建国家也加强了对直接生产者的统治,增加了财政收入。

各项新法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最终被罢废。

18书院

书院是宋代的地方教育组织。

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但发展于宋代。

比较有名的是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石鼓书院。

最初,书院为民办的学馆。

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在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中,书院是有别于官学和一般私学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特点尤为鲜明:

接受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完善自我。

注重教学与研究结合,形成自由争鸣的学风。

注重学生自修和教师指导的结合,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19东京汴梁

汴梁,又称东京、汴京,今河南开封,是北宋的首都,是北宋大运河的中心,当时世界的国际化大都市,世界经济文化中心,世界古代史上的最大都城。

规模宏大、自然便利、市井繁华,近古文化的典型代表。

20活字印刷术

北宋毕昇发明的一种活字版印刷技术。

据《梦溪笔谈》记载,北宋仁宗庆历年间,毕昇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这种方法比雕版印刷省工省力,成本较低,所以很快推广。

至元代,又改进为用木制活字。

21忽必烈

即元世祖,成吉思汗的孙子。

1260年,在开平继承蒙古汗位。

1264年,迁都大都。

1271年,正式定国号为元。

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中国。

他在位期间,任用汉族官僚,注意吸收中原地区历代封建统治的经验,建立了包括行省制度在内的各项制度,并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他重视农业,设置司农司,劝课农桑,还设置河渠司,兴修水利,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但他实行民族歧视政策,使元代社会矛盾一直都很尖锐。

22马可波罗

意大利大旅行家,元朝时来中国并居留十七年之久,曾担任过扬州的官吏,还被委派出使过一些国家。

回国后根据他的旅行经历,写成《马可波罗游记》。

此书向西方介绍了东方地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扩展了欧洲人的地理视野,引起他们对中国文明的向往。

23八股取士

明清时选拔官吏沿用的科举制度。

兴起于明代成化年间,直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才被被废除。

规定科举考试只须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被称为“八股文”。

八股取士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严重束缚了受教育者的思想与才华,导致受教育者缺少视野修养,思想麻木,思维僵化,固步自封。

也为中国近代的屈辱埋下了祸根。

24郑和下西洋

明初大规模的远洋航行。

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共七次率领庞大的船队下西洋,历时28年。

郑和船队游历南洋群岛诸国,到达中南半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等亚非的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越过赤道。

郑和所率船队满载瓷器、茶叶、铁器、农具、丝绸、金银等国内产品,以换取亚非各国的象牙、香料、宝石等奇珍,因此他们的船只被称为“宝船”。

郑和船队七次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中国对世界航海事业的巨大贡献。

同时也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25大礼仪之争

明嘉靖初年因礼仪之争而引起的内阁倾轧。

明武宗无子,死后由其堂弟世宗即位。

世宗欲尊其父兴献王为帝,首辅杨廷和以不合礼仪为由反对尊帝。

中下级官吏张璁等为了个人仕途,迎合世宗心意主张尊兴献王为帝。

斗争的结果是,杨廷和被罢官,张璁当了首辅。

此后,内阁倾轧日趋激烈。

26利玛窦

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

意大利人,精于天文、数理,明万历十年(1582年)来中国传教。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到北京,进呈《坤舆万国全图》、自鸣钟和西洋琴等,并与推崇西学的士大夫往来。

来中国传教期间,曾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与李之藻合译《同文算指》、《浑盖通宪图说》等,对中国天文、数学、地理的发展有积极影响。

27一条鞭法

1581年张居正实行的赋役制度改革。

主要内容是:

“总括一县之服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

”即先将赋和役分别合并,再将一省丁银均一省徭役,最后将役银与赋银合并征收。

一条鞭法将力役部分地摊入田赋,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赋役一概征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8袁崇焕

明朝将领、军事家。

字元素。

广东东莞人。

万历进士。

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广宁大败后,单骑出关,考察形势,还京自请守辽。

他筑宁远(今辽宁兴城)等城,屡次击退后金军的进攻。

六年,获宁远大捷,后金帝努尔哈赤受伤死,授辽东巡抚。

次年,获宁锦大捷,皇太极又大败而去。

崇祯帝任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后金军绕道自古北口入长城,进围北京。

他星夜驰援,大战于北京城下。

因崇祯帝中反间计,以为他与后金有密约,被杀。

29科举制度

隋朝建立、唐代完善并为后代沿用的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确立了考试选官的科举制。

唐代常设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六科,还有皇帝临时出题的制举。

武后时亲自于殿堂策试,并创武举科目。

考试科目初为策试,唐高宗时进士加诗赋和帖经。

宋以后均用经义出题。

明清时规定专用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解题。

答题形式也定以八股文。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

30郑成功

明末清初民族英雄。

在抗清斗争中,屡败清军。

1661年12月,率大军渡海,打败荷兰殖民者,为祖国收复了台湾。

他在台湾督兵大兴屯田,招募福建、广东人民前来开荒,设官府,兴办学校,进一步开发了台湾。

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病死台湾,年三十九岁。

31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我国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盛世。

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次盛世。

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

在此期间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

但因制度僵化,闭关锁国,使得这一局面无法长久。

32军机处

清代雍正设立的处理机要的中枢机构。

雍正八年(1730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参与政务的权力。

军机处的职官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

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1791年废止,内阁成为办理例行事物的机构,一切机密大事均归于军机处。

但军机处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处也无专官。

军机大臣、军机章京以原官兼任,皇帝可以随时令其离开军机处。

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33梦溪笔谈

北宋沈括所著笔记体著作。

因写于润州梦溪园而得名。

全书共30卷,其中《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

《梦溪笔谈》显存609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天文、地学、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50个学科。

该书记载了物理学的磁偏角、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河工高超发明的合龙堵口的水工技术、建筑工匠喻浩的《木经》等。

34天工开物

明末科学家宋应星撰写的论述农工技术的著作。

分18卷,共3编,全面系统地记述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并附有大量插图。

《天工开物》是一部明末手工业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性著作,被誉为“中国技术的百科全书”。

为研究明代的社会生产提供了宝贵资料。

35乾嘉学派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讲究训诂考据的经学派系。

导源于清初顾炎武,他主张根据经书和历史立论,以达到“明道救世”的目的。

到乾嘉时,学者继承古文经学的训诂方法而加以条理发明,用于古籍整理和语言文字研究,形成所谓“朴学”(注重名物训诂考证的古文经学派)。

这派学者从校订经书扩大到史籍和诸子,从解释经义扩大到考究历史、地理、天文历法、音律、典章制度;对古籍和史料的整理,有较大贡献。

36圆明园

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经营的一座皇家宫苑,始建于康熙年间,由圆明园、绮春园、畅春园三园组成,集当时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珍藏了无数无价之宝,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被称为“万园之园”,后遭到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洗劫焚毁,是中国近代史上屈辱的一页。

论述题

1掌握隋唐大一统帝国的重构问题。

1大一统帝国的重建是大势所趋

南北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和新民族文化的形成,客观上要求实现统一;经过民族大融合的各族人民厌倦分裂战争,盼望统一;大一统的观念已深入人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多数统治者一直在追求和实践着统一。

统一是大势所趋。

2隋帝国的建立和统一

大象二年(580)五月,宣帝去世,杨坚迅速接管了北周政权,并平定了相州总管尉迟迥、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的相继起兵反叛。

十二月,杨坚以周安静帝的名义下诏,“诸改姓者,悉宜复旧”(《隋书·高祖纪上》),将西魏初年为了确立关中本位政策而改为鲜卑姓氏的汉人全部恢复其汉姓,表明自己是代表汉人的政治势力,并且示与魏周政权彻底决裂。

标志着民族大融合已经告一个段落,北方的政权回归到融合了多民族文化乃至种族血统的汉人手中。

大定元年(581)二月,杨坚接受周帝的禅让建立隋朝,改元为开皇。

隋朝取代北周,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隋文帝杨坚继承了北周武帝“包举六合,混同文轨”(《周书·武帝纪下》)的理想,隋朝建立之后,就有了并吞江南之志,摆开了平陈的架势。

开皇元年九月间,发兵攻陈,命尚书左仆射高熲(音炯)节度诸军。

正式打出了统一的旗帜。

开皇七年,隋朝首先灭掉了盘踞江陵(今属湖北)的后梁政权,拉开了正式伐陈的序幕。

开皇九年正月十二日,隋军贺若弼、韩擒虎部攻入建康城,一举俘获了躲入后宫枯井中的陈后主,陈朝至此宣告灭亡。

隋军又粉碎了残余势力的抵抗,杨广还让陈后主致书于在岭南割据自保的冼夫人,使得岭南诸州也很快接受了隋朝的统治,陈的统治区域全部纳入隋朝的版图。

3唐帝国的崛起和一统全国

背景:

(1)隋末的群雄纷争;

(2)与杨氏集团相似的社会背景;(3)雄心壮志;(4)农民军歼灭隋军主力;(5)各地割据者和义军多无统一之志;(6)唐王朝采取拉拢、收买、分化和各个击破的策略。

统一进程:

大业十三年(617)五月,李渊于太原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

武德元年(618)三月,隋炀帝被弑,五月,李渊称帝,国号唐,年号武德。

武德元年,平薛举,得陇右。

武德二年,执李轨,定河西。

武德三年,败刘武周,占山西。

武德四年,擒窦建德、降王世充,得河南、河北。

平萧铣、汪华,江南悉定。

武德五年,破刘黑闼。

基本统一全国。

2如何正确评价玄武门之变?

首先,它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次最高内部斗争,是李世民集团有预谋的政治自卫。

其次,它是李世民连连征战,民心大震,功高盖主以至与颠峰权力发生碰撞的必然产物!

三,这是李世民政治才能和领导才能的一次集中体现。

四,它影响了唐朝在政治斗争,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使李世民落下了千古骂名,后代子孙纷纷效法,多数以政变的方式来争权夺利,变相削弱了唐朝实力,这是其负面影响。

五,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李世民的玄武门政变,让李世民走向了权利的最高点,作为一代英主促进了唐朝及中国历史的发展。

六,作为一场流血的结果,这也再次验证在最高权利斗争中,亲情会成为英雄的羁绊。

在种情形下或许只有那些大逆不道,忤逆不孝的人才能走向中国历史的最前台,而那些始终受忠、义、孝和封建道德羁绊的人,只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3隋炀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帝国的措施

隋炀帝杨广不仅在做晋王时为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做皇帝以后,巩固统一的意识也非常强烈。

营建东都、开凿运河、修筑长城、修建通往边疆地区的驰道、巡幸全国等,都贯穿着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识。

4《唐律》的基本内容

《唐律》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的代表,对古代东亚各国法律制度影响深远。

《唐律》共12篇502条。

它内容完整,条目简要,体式严格,司法机关职权范围清楚,执法人责任明确。

《唐律》充满了阶级压迫的内容。

《唐律》有进步的文明精神;吸收礼乐内容,具有引导意义,这是唐律的一大特色,也是古代中国法律制度发展的一个积极变化。

5隋唐新民族文化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1.时代精神----开放、进取、尚武、多元

2.信仰世界---三教合一,丰富多元

3.文学艺术----百花竞放,争奇斗艳

4.社会生活----异趣多姿,共乐殷实

6隋唐时期国际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1.隋唐帝国是各大文明区的交流中心

2.隋唐帝国高度重视发展与各国各文明区的全面关系

3.随着对外交流的拓展,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国际交通网络

4.形成了一批对外贸易的大城市,长安是首屈一指的国际大都市。

5.极大促进了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全面交流与进步,是对新文明期到来的极大贡献。

7系统掌握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五个阶段及标志性人物

1隋文帝与开皇之治

隋统一中国后,消除了南北长期对立的局面,为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隋文帝采取劝课农桑、轻徭薄赋的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安定,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而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都较快。

因此,他所统治的开皇年间,史称“开皇之治”。

2隋炀帝前期

隋炀帝在位期间营建东都、开凿运河、修筑长城、修建通往边疆地区的驰道、巡幸全国等,都贯穿着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识。

特别是大运河,对于巩固国家统一,加强国内经济文化交流,特别是南北交通运输方面起了巨大作用。

3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唐太宗贞观年间出现的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

当时的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由恢复而迅速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力强盛,边境较安宁。

史家称此时为“贞观之治”,被认为是中国封建时代少有的“太平盛世”。

4武则天与武周革命

武则天作为帝王,创造了非凡的业绩,她一肩挑着两个盛世,“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在她执掌政权的半个世纪里,国家富强统一,社会繁荣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生产持续发展。

那是唐代历史上一个社会经济大发展的时期。

5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唐玄宗励精图治,任用贤能,革除积弊,改善吏治,发展生产,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

唐朝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

8简述唐玄宗统治初期改革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1淘汰冗官,整顿吏治2抑制食封贵族3压制佛教势力4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

5检田括户,限制土地兼并。

6重视教育文化的发展

通过上述各项改革,开元年间吏治清明,政局稳定,加速了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教育文化的繁荣,成为唐王朝的鼎盛时期。

9隋唐帝国的兴亡原因如何,带给我们哪些宝贵的经验教训?

隋朝:

(1)劳役繁重,役民无度,过度透支民力;

(2)好大喜功,耗费无度;(3)剥削加重,民不聊生;

(4)征讨高丽失败,导致覆亡。

经验教训:

(1)如何确保对皇权的有效制约

(2)好的制度必须有相应的机制和保证监督;

(3)应当爱惜民力,以人为本。

唐朝:

(一)藩镇膨胀与藩镇割据

(二)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三)唐末农民战争的猛烈冲击(四)外戚专权

经验教训:

1.“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于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2.治标也要治本,关键是治本。

如削藩和治理宦官问题。

3.新的政策、法规的出台要兼顾政府和百姓两方面的利益,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

如专卖制度和两税法。

4.太平盛世时,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保持积极进取之精神。

5.军事政策的诸多检讨:

如文臣治边、内外平衡及军镇的权力问题等。

10藩镇势力膨胀及军阀割据的类型、特点、基础和结局怎样?

藩镇膨胀类型:

一类是由在平叛战争中新兴的军阀出任的节度使,如宣武(治汴州)、陈许、泽潞等,他们地处中原战乱之地,与河北藩镇相连,具有控遏河朔,屏蔽关中,沟通江淮运河的战略地位,所以常年驻扎着重兵。

这些节度使,利用朝廷对他们的倚重,时常与朝廷讨价还价,并不时出现一些骄悍不驯的藩帅和跋扈的军将,与朝廷的摩擦不断。

但应看到,这些地区的节度使的任免,基本上还是在朝廷的掌握之中,不能视为割据状态。

另一类是在西北部地区抵御吐蕃、捍卫京师而集结的强大军镇,如朔方、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